书城文学宋词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21565900000049

第49章

词的开头,描写一系列美好的景物。“薄雾浓云”是比喻香炉里出来的香烟。可是香雾迷蒙反而使人发愁。这里点出其心中愁闷。“佳节又重阳”三句,点出时间是凉爽的秋夜。下片开头两句写重阳对酒赏菊。“东篱”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意。“人比黄花瘦”的“黄花”和“有暗香盈袖”指菊花。从开头到此,都是写好环境、好光景:有金兽焚香,有“玉枕纱厨”,并且对酒赏花,这正是他们青春夫妻在重阳佳节共度的好环境。然而现在夫妻离别,因而这佳节美景反而勾引起人的离愁别恨。全首词只是写美好环境中的愁闷心情,加强刻画她的离愁。

在末了三句里,“人比黄花瘦”一句是警句。“瘦”字是词眼,清照和赵明诚结婚以后,夫妻感情甚笃。他们一起研究文艺学、金石学,生活美满。婚后不久,明诚离家远游,清照不忍相别。这首词没有明写相思,而以深婉含蓄笔墨出之。词一开头“薄雾浓云愁永昼”的“愁”字,就已点出离愁。由于爱人不在身边,她白天是焚香闷坐,黄昏后把酒对菊,独自一人,更添惆怅,更觉魂销。最后用“人比黄花瘦”结束全篇,“瘦”字和首句的“愁”字相呼应。因为有刻骨的离愁,所以衣带渐宽,腰肢瘦损。

好事近

李清照

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长记海棠开后,正伤春时节。

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鹅。

这是一首抒发伤春寂寞感情的词作。伤春人的感情完全寄寓于对暮春残景和深闺凄清环境的描写之中。

上片写风定花落的凋零景象。“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词人抓住暮春时节花谢蕊残的景物特征运笔用墨,描绘出一幅落英遍地,“拥红堆雪”的萧瑟画面。接着又以“长记”引起对“海棠开后”的“伤春时节”的回忆。“长记海棠开后,正伤春时节”二句中,仿佛使人看到了词人记忆的屏幕上迭印着的一幅幅令人感伤的画面。惜花、伤时的凄怆之情显得凝重。

下片一开头:“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就进一步将笔触深入到闺门孤寂苦闷的生活之中,写孤灯只影,对酒悲歌、独守空房的景象。词人准确地使用了“阑”、“罢”、“空”等动词、形容词,描绘出一幅黯淡的残席局面。这样的环境气氛描写,有力地衬托出思妇孑然一身、孤寂难当、无依无靠的痛苦心情。白日面对落花伤春,夜晚独自借酒浇愁,这两个层次从时间上既相衔接,从氛围上愈加凄婉,从所蕴蓄的感情上也益愈深切。结尾两句是第三层,词人饱蘸浓愁的笔端竟深入到思妇的梦中,“魂梦不堪幽怨”句,真切地写出了幽怨哀愁在梦中也缠绕着她的魂魄,使她不能安眠,梦外又突然传来一声杜鹃的凄厉哀鸣,肠断心碎了。词人就这样由浅入深,由淡至浓,由外及内,抒发了伤春思夫的愁怨。

行香子

李清照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睛,霎儿雨,霎儿风。

这首双调小令,以托事言情的手法,通过对牛郎织女悲剧故事的描述,形象地表达了词人郁积于内的离愁别恨。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词首从人间的七夕着笔。词人巧妙地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说那几张飘然落地的梧桐老叶是“鸣蛩”所“惊落”,极写出万籁俱静的环境特点,烘托了词人内心孤寂凄怆的心情,引出了“正人间。天上愁浓”的联想。下面写牛郎织女的故事:“云阶月地,关锁千重。”正所谓:“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整个上片由人间写到天上,于叙述中句句含情,句句扣紧着词人的感情脉络。最后,在下片词人的感情已经完全化他为我,因此,她从现实自我处境出发,展开了奇特的联想:“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这种推测联想,完全是移情的结果,含蓄婉转地抒写了人间七夕夫妻不得相见的难言苦衷。尾句写天上七夕的自然景色,与首句人间七夕之景遥相呼应,开创出一种清冷凄凉的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词人孤寂悲怆的心情。尾句“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成功地提炼了口语,用排句形式集中描绘了宇宙天体的瞬息万变。

添字采桑子芭蕉

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这是李清照南渡之初的作品,借吟咏芭蕉抒发了怀恋故国、故土之幽情。上片描述芭蕉树的“形”与“情”。芭蕉树长在窗前,但却能够“阴满中庭”,这就间接地写出了它树干的高大,枝叶的繁茂。接着,词人将描写范围缩小,蕉心卷缩着,蕉叶舒展着,这一卷一舒,像是含情脉脉,相依相恋,情意无限深挚绵长。芭蕉有“余情”,词人将自己的情注入芭蕉的形象之中,创造了情景相生的艺术境界,极其形象地表现了她对、家乡故土的绵绵不断的思念和怀恋。

下片写夜听雨打芭蕉声。由于“余情”是深远绵长的,所以词人直到夜晚卧床时仍处于苦苦的思念之中。雨打在蕉叶上,如同滴落在词人的心上。在她的心中,又添上了一股酸涩的苦汁,催落了她更多的伤心之泪。词人将“点滴霖霪”,组成叠句,不但从音韵上造成连绵消长的效果,而且有力地烘托了悲凉凄绝的气氛。结句用“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煞住,从字面上看,“起来听”似乎纯系由于“北人不惯”,这种“不惯”是一种飘零沦丧的异乡之感。深怀着这种漂泊沦亡感的词人起坐听雨,从这凄凉的雨声中她听到了些什么呢?她又想到了些什么呢?词的尾句就这样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想像余地。

忆秦娥咏桐

李清照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吹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上片写登临高阁的所见所闻。起句“临高阁”,点明词人是在高高的楼阁之上,扑入眼帘的是“乱山平野烟光薄”的景象。眼前的一切显得隐约、朦胧,浑浑茫茫。起伏错落的山势,凋零纷乱的万木,词人着一“乱”字,气象全出。国家、故乡、亲人和自己,一切都零乱而无着无落。叠句“烟光薄”加强了对这种荒凉、萧瑟景色的渲染,造成了使人感到凄凉、压抑的气氛,进而烘托出作者的心境。

“栖鸦归后,暮天闻角。”是作者的所见所闻。乌鸦是被人们厌恶的鸟类。它的叫声总使人感到“凄凄惨惨”,尤其在萧条荒凉的秋日黄昏,那叫声会显得更加阴森、凄苦。鸦声消逝,远处又隐隐传来了军营中的阵阵角声。这凄苦的鸦声,悲壮的角声,加倍地渲染出自然景色的凄旷、悲凉,给人以无限空旷的感受,意境开阔而悲凉。

下片起句,作者写了在这种景色中自己抑郁孤寂的心情。“断香残酒情怀恶”,全词只有这一句直接写“情怀”,但它却是贯穿和笼罩全篇的感情,一切都与此密切相关。一个“恶”字,道出了词人的不尽苦衷。

“西风吹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风声、落叶声使词人的心情更加沉重。叠句“梧桐落”,进一步强调出落叶在词人精神上、感情上造成的影响。这里既有国破家亡的伤痛,又有背井离乡的哀愁。作者写到这里,已把感情推向高峰,接着全词骤然从“又还秋色”的有声,转入了“又还寂寞”的寂静之中。这“静”绝非是田园牧歌式的宁静,而是词人内心在流血流泪的孤寂。“又还秋色,又还寂寞”,长期积郁的孤独之感,亡国亡家之痛,那种种复杂难言的心情,都通过淡淡的八个字,含蓄、深沉地表现了出来。

念奴娇

李清照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栏干慵倚。被冷香销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睛未?

从表面看,此词描写的是一场春雨。那是晚春时节,连日下着无休无止的雨,天气又潮又闷,就像囚禁似的,人老呆在家里。加上丈夫离家日久,闺中孤寂,平日已是无聊,如今就越发感到那无聊的重压了。词中写了“别是闲滋味”五个字,恰好从正面点出了题旨。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先写环境,然后由环境引出风雨,再由风雨又回顾环境。

“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一原来这不是潇潇的秋风秋雨,时令却是在寒食节之前。

“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从这一韵开始,就一步步突出写人,写人的感情,写感情的发展和变化。这位闺中少妇闷在屋子里显然已经不止一两天了,觉得日子越来越不好打发,人也越来越闲得发慌。怎么办?总得找点事情消遣消遣才好呵!她终于想到,写几首险韵诗是消磨时光的好办法。险韵诗写好了,一看天色,却还早哩!没有办法,只好再喝两杯闷酒。

“扶头酒”不是一种酒的名字。大抵酒性烈了,喝下去头就有点沉,所以叫“扶头”吧!

不料连这种扶头酒也不能解决问题,不久就醒过来了,天还亮着。这种闲得没完没了的时光,简直不知道该怎么打发才好。

“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向远地丈夫诉说近日的心事,不是也可以驱除心头的沉闷么!不料写好又涂掉,涂掉又再写,再写还是写不下去。也不知道到底为什么,只觉得心头上有千言万语,纸面上却一字难成。终于是把笔丢下算了。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栏干慵倚”为什么她要倚栏?倚栏是为了盼望夫婿归来。盼望并不是近来才出现的,早就如此了;可是由于连日春寒侵袭,加上连绵春雨,帘子四面拉了下来,连倚栏也受到影响,这就更加增添闺中人的苦恼。本来下片的起韵也叫换头,自然可以另起新意,或荡开去说。如今李清照却有意安排与上文欲断还连。

“被冷香销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还是闲得没有办法,连想赖在床上多睡它一会儿也办不到。因为被子是冷的,熏的香气也消散了,好梦更无从继续,不起来又怎么样呢?“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原来第二天早上外面的光景竟然和昨天有很大不同。露珠儿在叶子上,在花心里,一滴一滴往下淌。再往树上看,原来梧桐树到处长出了新芽。这景象,引起人们多强烈的游春念头啊!

“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她凝神望着眼前的景色,陡然觉得非常高兴了。烟雾正在一点一点地消散,升得很高的太阳偶尔从云缝中探出半面来,于是满院子忽然充满了日影。有点儿放晴的味儿了!这是多少天来没有过的呵!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作者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那时,她已处于国破家亡之中,无依无靠,所以词情极其悲苦。

这首词的整个布局有值得注意之处。欧阳修《采桑子》云:“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蒙蒙,垂柳栏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周邦彦《望江南》云:“游妓散,独自绕回堤。芳草怀烟迷水曲,密云衔雨暗城西,九陌未沾泥。桃李下,春晚未成蹊。墙外见花寻路转,柳阴行马过莺啼,无处不凄凄。”做法相同,可以类比。谭献《复堂词话》批欧词首句说:“扫处即生。”这就是这三首词在布局上的共有特点。扫即扫除之扫,生即发生之生。从这三首的第一句看,都是在说以前一阶段情景的结束,欧、李两词是说春光已尽,周词是说佳人已散。在未尽、未散之时,芳菲满眼,花艳掠目,当然有许多动人的情景可写,可是在已尽、已散之后,还有什么可写的呢?这样开头,岂不是把可以写的东西都扫除了呢?及至读下去,才知道下面又发生了另外一番情景。欧词则写暮春时节的闲淡愁怀,周词则写独步回堤直至归去的凄凉意绪,李词则写由风住尘香而触发的物是人非的深沉痛苦。而这些,才是作家所要表现的,也是最动人的部分,所以叫做“扫处即生”。

蝶恋花上巳召亲族

李清照

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为报今年春色好,艳光月影宜相照。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酵莫插花花奠笑,可怜春似人将老。

一开篇,词人就无限感慨地吟出“永夜恹恹欢意少”。夜是那样地长,好像永远也没有个尽头;人是那样的愁闷,好像与世上的一切欢情都隔绝了。出人意料,写了一个好梦,一个循着熟识的旧路回到了自己日夜思念的故都汴京的美梦。阔别已久的故都现在是什么样子呢?“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啊!汴京城仍是那样美丽。为了向故人报知今年美好的春色,鲜花披着融融的月光婀娜多姿,树枝映着斑驳的月影疏倩斜逸。词人在这里用美好的“空梦”加以反衬,就更深刻地揭示了内心沉郁的亡国之痛、离乡之怨和对南宋统治者空喊“收复中原”的失望与谴责。

下片写亲族宴聚的场面,从时间顺序上看当在次日。先记述席面上的酒馔菜肴。“随意杯盘虽草草”句中“随意”与“草草”搭配使用,使这一小小的席面具有了表现当时战乱频频、人民流离失所的社会特征的典型意义。

但词人于此处着一“虽”字,笔锋一转,又去描写酒浆的醇美、梅果的酸甜,乱离中得以聚首的亲族们的欣慰、欢洽。然而,上片的“空梦”是对下片的一种铺垫。下片中无论是美好的春景色,还是称人怀抱的美酒鲜果,在词人的笔下都是被当作一场“空梦”来描写的。美梦总有醒来的时候,佳宴总有散席的时候。与其忍受梦醒后更加空寂怅惘的痛苦,不如清醒一些,不要为“空梦”所陶醉,这首词含蓄地抒写了词人的爱国主义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