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宋词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21565900000061

第61章

水调歌头

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

辛弃疾

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高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鹘血污,风雨佛狸愁。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

上片是回忆。先写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完颜亮大举南侵;再写南宋军队在采石水陆并进,击退敌人。江上楼船来回游弋,防卫十分严密。然后写残酷贪婪的完颜亮,妄想一举灭宋,“立马吴山第一峰”。遭到阻击后,他在进退维谷的情势下被杀。那时辛弃疾刚到南方,年少气盛,看见这种胜利的场面,认为恢复有望,因而十分兴奋。

下片写目前。自从“隆兴和议”以后,恢复大计遥遥无期。这时辛弃疾南归已十六年,但却仍得不到重用。如今两鬓已白,功业未建。此次重游旧地,想起当年情景,真有不堪回首之感。眼看国事日非,要想退隐吧!心尚有所不甘。结尾几句,通过“尝试与君谋”,反映出彼此矛盾复杂的心情。

念奴娇

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

辛弃疾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江头风怒,彰来波浪翻屋。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起句作者就以突兀之势,点明牵动他感情起伏的因由。登上高楼,下临秦淮,遥望远处的长江,使他想起了古往今来的历史变迁。他以引而不发的笔触,暂不点明什么原因“赢得闲愁千斛”,使读者揣测、捉摸不定。以“闲”字点“愁”,意欲说明他的愁闷是孤独、空虚的,又以“千斛”言其分量之沉重,给人以重压之感。从而,造成一种悬念,迫使读者跟踪追索,非得读下去不可。

接着,作者描绘眼前景物:“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柳荫下的斜阳,大河两岸寻找归宿的飞鸟,树林里的风声,苒苒西去的孤帆,触人愁肠的舟笛声……这些形象。在人们仰俯之间,就要逝去了!这一组飘忽的景物,触动了作者翻滚的思绪,从而,加深了那种吊古伤今的感情。

“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淝水之战时,谢安的儿子谢石和侄子谢玄,率兵迎战,当捷报传来时,谢安与客人下棋,他十分从容地说:“小儿辈遂已破贼。”由于被皇帝猜疑,不为世用,只有在棋局中打发日子。接下来:“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感情的负载就沉重了。“宝镜”,有人解释为“月亮”。李溶的《松窗杂录》载:“渔人于秦淮得古铜镜,照之尽见脏腑……”在这里,作者所指,应是那面古铜镜。因为辛弃疾从沦陷区归宋,被视为“归正人”。“归正人”受歧视,被怀疑有异心。所以,作者登临赏心亭,面对秦淮河,便想起秦淮渔人那面宝镜来了。结句:“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这两句是说:从赏心亭远望,江头风大浪险,有使房屋倾倒之势。这里暗喻国势危急,是点睛之笔。姜夔说:“一篇全在结尾,如截奔马。”这个结尾,突兀而又有余意,耐人寻味。

念奴娇书东流村壁

辛弃疾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划地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寒怯。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轻别。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闻道绮陌东头,行人曾见,帘底纤纤月。旧恨春江流不尽,新恨云山千叠。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

上片写重经东流村的季节,旅舍的孤寒,因而想到:从前在这里的一段令人难忘的往事。而今时移事异,在叙述中寓有词人的感慨。

下片径写今天经过东流村的所闻。过片开头三句是词的“主脉”:“闻道绮陌东头,行人曾见,帘底纤纤月”。听说在那繁华街道的东头,有人曾在帘儿下见过她,上次“曲岸持觞”的那个人。“纤纤月”,本指新月,这里形容眉毛。牛希济《生查子》有“新月曲如眉”句。或云指美人足。这是以局部代整体,借指美女。正因为有着那样一段往事,所以如今感到:“旧恨”,由于当时“轻别”,如春江一样流不尽;“新恨”,由于“楼空人去”,如云山一样重叠无数。下面作一转语:“料得”,是设想。人于无可奈何、感情无可解脱的时候,常会生出聊以自慰的“幻想”:也许终有一天会在“尊前”,宴会的席上,我和她还能重见,可是这时的她,如镜中之花,也“难折”了,因为“名花有主”,谁怪我当时没有“花开堪折直须折”(杜秋娘)呢!这时她大概会惊问我:近来您怎么添了这么多白发呀?

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栏干不自由。

“晚日寒鸦”,这是送人归来后的眼中景。“晚日”的余晕染红天际,也染红长亭古道和目之所极的一切,这是空间。夕阳愈来愈淡,夜幕即将降落,这是时间。而她送走的那位意中人,就在这空间、这时间中愈走愈远了。“寒鸦”当“晚日”之时,自然应该寻找栖息之处,大约在绕树啼叫吧!可是那位行人,他此刻孤孤零零地走向何处,又向谁家投宿呢?正因为这样,那本来没有感情的“晚日”和“寒鸦”,在那位女主人公的眼中,就变成“一片愁”了。这首词,是写别愁离恨的。“愁”与“恨”,乃是全篇的基调。按照一般的构思,接下去仍然要写愁写恨,但作者却并没有这样做,而是跳出窠臼,不再写哀景,而是用清新愉悦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乐景:“柳塘新绿却温柔。”把读者引入春意萌动、春情荡漾、温馨柔美的境界。“晚日寒鸦”与“柳塘新绿”,是送走行人之后相继入目的两种景象。不难想见,这是乍暖还寒的初春。前者就离别说,故“日”而曰“晚”,“鸦”而曰“寒”,引起的内心感受是“一片愁”。后者就相聚的回忆与展望说,故春景宛然,春意盎然,引起的内心感受是无限“温柔”。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郁孤台下面的清江水,昼夜不停地向西北流去。日子随着流水一天天过去了。但是中原仍陷于敌手,恢复无期,爱国志士和广大人民经过这里,他们都禁不住洒落了多少眼泪呀!开头两句,一腔哀痛、满腹忧怨的感情,作者把它巧妙地赋予了“行人”,这正是“词意婉转”之处。

这里说“行人”,主要指由于金兵大举南下,流离逃亡的人民,他们经过郁孤台下的赣江,禁不住呜咽落泪。本来已经流露出家国之思的感情,如今在这幅颜色还疏淡的画面上,重作渲染:“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长安,被借用来指北宋京城汴京(开封),而不是南宋偏安江左的杭州。实际上,这里作者是把曾经是汉唐京城的长安,作为民族希望的象征,寓有着浓厚的爱国感情。长安是望不到了,这时出现在眼前的是:重重叠叠连绵不尽的青山。这两句流露出作者热望收复失地、驱逐敌人、振兴国家的愿望。但可惜,现在就连这“无数山”,许多都已经沦于敌手了。恢复中原云云,仍是多么渺茫!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青山能遮断行人的望眼,却阻挡不住江水的奔流。弦外之音是:全国人民如火如荼的抗敌意志,也是那些苟且偷安的主和派,所不能阻挡的。这两句口气坚决,作者坚信全民族抗敌的意志是不可阻挡的,就是你要遮也遮不住,它像滚滚的赣江水一样,毕竟会冲破阻力而取得胜利的。

想着,想着,天色渐渐暗下来了。一抹斜阳,映照着白花花的流水,泛出清冷的金光。岁月无情,恢复祖国河山的夙愿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呢?这时候,从深山里传来一声一声鹧鸪的啼叫,“行不得也哥哥!”“行不得也哥哥!”“山深闻鹧鸪”一句,是以鹧鸪的叫声描写自己的心情。但它的意思却不是说恢复之事“行不得”,作者是切愿“行得”的。可是这和当朝统治者的意志相矛盾,那么怎能使人不担心那一声声的啼叫,仿佛就是“行不得也”,“行不得也”的呢!鹧鸪的“行不得也”的啼声,作用于人的,并不是“使人精神沮丧”,而是把诗人的惊悸不安、忧心忡忡的复杂心绪,交织扭结在一起了。和登慈恩寺塔的杜甫一样,此时的辛弃疾,也是“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的呵。

丑奴儿

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

辛弃疾

千峰云起,骤雨一霎儿价。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者一夏。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千潇洒。野鸟飞来,又是一般闲暇!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旧盟都在,新来莫是,别有说话?

上片首写起云,次写骤雨,再次写放晴,是写夏天山村的天气变化。“一霎儿价”就是一会儿工夫。“价”是语助词。“风景怎生图画!”句,可以理解为赞叹之辞:“这风景是怎样美丽的图画呵!”也可以体会为反诘语气:“这风景怎么能画得出来呵?!”上面六句把山乡风光描绘为一幅清旷的图画。最后两句:“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者一夏。”(“者”就是“这”)是作者写自己的思想愿望,即由此引起下片想像之辞。

下片是作者设想在这里过生活的情景。写“午醉醒时”,看见“松窗竹户”十分潇洒(“万千”是“十分”的意思),又看见飞来的野鸟,更增加了意境的闲暇。末了“却怪白鸥”几句来一个转折,使文情起了变化,说明他所想像的平静悠闲的生活,在现实里是不可能实现的。“旧盟都在”几句是作者对白鸥说的话:“我还记得同你们有过盟约,而你们现在却同我隔膜了。…别有说话”,是说存在着违背旧盟的念头。古诗有盟鸥之辞,李白诗:“明朝拂衣去,永与白鸥盟。”可能是最早的两句。辛弃疾于退隐带湖新居之初,也有“盟鸥”的《水调歌头》:有“凡我同盟鸥鸟,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之句。相传白鸥是最无机心的禽鸟,而辛弃疾这首词的结尾却说,连曾经跟我有过盟约的、最无机心的白鸥,如今也不相信我了。用反衬的手法,极写自己在官场上受猜忌的遭遇。

定风波幕春漫兴

辛弃疾

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锺。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香篆小帘栊。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试问春归谁得见?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

词分上下两片。

上片以“少日”与“老去”作强烈对比。“老去”是现实,“少日”是追忆。少年时代,风华正茂,一旦春天来临,更加纵情狂欢,其乐无穷。对此,只用两句十四字来描写,却写得何等生动,令人陶醉!形容“少日春怀”,用了“似酒浓”,已给人以酒兴即将发作的暗示。继之以“插花”、“走马”,狂态如见。还要“醉千锺”,那么,连喝干杯之后将如何颠狂,就不难想像了。而这一切,都是“少日”逢春的情景,只有在追忆中才能出现。眼前的现实则是:人已“老去”,一旦逢春,其情怀不是“似酒浓”,而是“如病酒”。同样用了一个“酒”字,而“酒浓”与“病酒”却境况全别。过片“卷尽残花风未定”,有如奇峰突起,似与上片毫无联系。然而仔细寻味,却恰恰是由上片向下片过渡的桥梁。上片用少日逢春的狂欢反衬老去逢春的孤寂。于“茶瓯香篆小帘栊”之前冠以“唯有”,仿佛除此之外什么都不关心。其实不然。他始终注视那“小帘栊”,观察外边的变化。外边有什么变化呢?春风不断地吹,把花瓣儿吹落、卷走,如今已经“卷尽残花”,风还不肯停,春天不就完了吗?如此看来,诗人自然是恨春风的。可是接下去,又立刻改口说:“休恨!”为什么?因为:“花开元自要春风。”当初如果没有春风的吹拂,花儿又怎么能够开放呢?回答真是“匪夷所思”,妙不可言:离此而去的春天,被向这里飞来的燕子碰上了,她是在金色的夕阳中遇见的。那么,她们彼此讲了些什么呢?

木兰花慢

滁州送范悴

辛弃疾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殢酒只依然。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笔锋一转,又写眼前的别筵:不几天就是中秋佳节了,人却要离散了,这不更使人感到遗憾吗?“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不懂人情的江水,全不顾我们离别的痛苦,只管和西风一起,把载着朋友的船送走。感情又来一番跌宕起伏。“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这是设想范昂回到家乡,享受到故乡之爱与天伦之乐的情景。莼鲈,比喻思乡之情,《世说新语》载:晋朝张翰(季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怀念起吴中家乡菰菜莼羹和鲈鱼脍的美味,叹息说:“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官数千里以要名爵。”于是,立即弃官整装南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