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宋词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21565900000091

第91章

声声慢秋声

蒋捷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偏僻的小巷里开放着黄菊,窗子前低垂着舞动的丹枫,在那里交织着一片秋声。

“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狂风夹着豆大的雨点,呼啸而来。作者先从大处、远处着笔,写大自然的声音——雨声、风声。“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作者把镜头推近到身边。作者听到了檐头挂的铁马声,产生了错觉,认为是他的爱人走来,摇动身上的佩玉声,继而一想他的爱人离得很远,不可能会来的,才恍然大悟,原来是铁马声。

下片换头“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三句,结合上片“丽谯门”句,是化用了唐陈孚的“谯楼鼓角晓连营”句意。第一句乃倒装句,应为“月堕彩角声吹”,月亮下去,表明天快亮了,军营里吹起了起床号,所以“连营马”,一座座营房里人和马都行动起来,然后又吹起了笳声(也许是“出操号”)。

“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这四句写了两种动物的声音。蛩,即蟋蟀,鸣声凄婉,好像倾诉愁苦,故说“诉愁”;它的叫声时断时续,故说“碎”;叫声轻而清,故说“哝哝”。许多蟋蟀此起彼落,一直叫到天明,好像诉不完的愁苦似的。但蟋蟀在白天是很少鸣叫的,愁没有诉完怎么办呢?作者的构思真是妙极,说把一半分给大雁去继续倾诉。

蟋蟀和大雁是秋天的候虫和候鸟,它们的叫声,是秋天最有特色的声音,作者把这两种最为凄清的声音安排为“压轴”,更加强了秋声的悲凉音色。

下片一系列的秋声,也是从大到轻,从远到近;时间上从深夜渐移到天明,感情上从伤感到悲切,声音越轻、感情越悲。

梅花引荆溪阻雪

蒋捷

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风拍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清清,忆旧游。旧游旧游今在否?花外楼,柳下舟。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漠漠黄云,湿透木绵裘。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词的起笔就很不落俗。既没有描绘雪景,又没有直叙受阻,而是幻想出一只拟人化的白鸥来设问。白鸥栖息水滨,形象飘逸,出现在荆溪泊舟的背景中,显得十分和谐。这里借助白鸥,构思已属新颖,而它的问法,尤为巧妙。

高明的过片,不仅能承上启下,还需要打开一个新的境界。这首词中的过片,就符合这个要求。它以“旧游旧游今在否”这句内心独自,遥承起笔中对主人公并非“心留”的提示,同上片的“忆旧游”相衔接,具体表现了他的心理活动。

“漠漠黄云。湿透木绵裘”两句,再次回到了对“身留”的描写。从“湿透”两个字,我们可以悟出,主人公寻梦不成,已经踱到甲板上,伫立很久。他不顾漫天的飞雪,凝视着“漠漠”密布的阴云,听任身上的木绵袄被雪水浸透。他何以这样出神呢?

“都道元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结尾表明,他陷入了深沉的愁思。直到终篇,才画龙点睛地道破了“愁”和“雪”。明明是作者——主人公在愁思,他却凭空拈出一个“都道”来,假托别人来说。表面上是先抑后扬,也就是先借他人把自己放到了最愁的,“无人愁似我”的境地,再后转来,拉出幻想中的愁雪的梅花来作伴,似乎是自己的境地还不是惟一最可悲的。实际上是愁话淡说,聊以自慰。句中把“愁似我”的句子成分加以颠倒,再重复使用,用意也在加强上述“抑扬”的效果。最后一句“有梅花,似我愁”尤其是表现了作者的丰富的想像力和洒脱的胸襟的神来之笔。梅花这一高洁的形象,还使我们联想到作者在宋亡之后,以有为之年隐居不仕的经历,进而从他那故作放达的语调中,感觉到他萦绕于怀的,似乎有比阻雪更深的愁苦,阻雪也许不过是一剂触媒吧?

虞美人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少年听雨的地点是“歌楼”,景物是“红烛”和“罗帐”,再用一个极工致的“昏”字把这些景物融合起来,使读者的眼前很快出现了一个“烛明香暗画楼深”的所在。一幅五陵年少的冶游生活画面,色彩鲜明,历历在目。

壮年听雨的地点是“客舟”,景物是:在“江阔云低”的肃杀气氛中,凄厉的西风里传来声声“断雁”的哀鸣。一个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在风尘仆仆地奔波。绘声绘影,旅途沿溯之苦,溢于言表。

亡国以后的晚年,听雨的地点是“僧庐”。这里作者并没有写景。可是一提到“僧庐”,不言景物而景物自现:“众响渐已寂,虫于佛面飞。半窗关夜雨,四面挂僧衣。”在这样一个十分凄绝的环境中,一个奔走一生的词人,白发苍苍,孤苦伶仃,生活无着,蜷缩在这里奄奄待毙。这虽是弦外之音,神余言外,可是有心的读者并不难捉摸。

结尾两句,作者概括地抒发了对自己一生难言的悲愤。说“悲欢离合总无情”者,其实是深有情也,道是无情却有情也。潦倒一生,抚今追昔,怎能不思绪万千,长歌当哭呢?“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更是无可奈何之语。阶前雨滴,点点都敲痛作者的心。

燕归梁风莲

蒋捷

我梦唐宫春昼迟。正舞到、曳裾时。翠云队仗绛霞衣。慢腾腾、手双垂。忽然急鼓催将起,似彩凤、乱惊飞。梦回不见万琼妃,见荷花、被风吹。

在虚幻的梦境中,“晴日照,暖风吹”(《最高楼·催春》),春意盎然。“我”飘飘然地到了巍峨轩昂、富丽堂皇的唐代皇宫中。一群舞女,青春妙龄,婀娜多姿。纤手轻提裙裾,列队起舞,翡翠色的裙带飘逸如流云,绛紫色的舞衣翩翩如彩霞,轻松的碎步徐徐挪换,娇柔的玉臂缓缓舞动,转而舞袖回收。垂手而立。这轻歌曼舞的场面,有点像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所描绘的“霓裳舞之初态”——“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裾时云欲生。”忽然间,紧锣密鼓,繁音促拍,如同飙风暴雨,舞女们宛如受惊的彩凤,鼓翼勃飞;千姿百态,色彩斑斓,搅得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这又有点像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所说的“繁音急节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铿铮。翔鸾舞了却收翅,唳鹤曲终长引声”。就在鸾凤乱飞尚未“收翅”的时候,“我”蓦然惊醒,眼前已不见那一群如同琼妃的舞女,只有一池荷花,在猛风中摇曳动荡。

水龙吟西湖怀古

陈德武

东南第一名州,西湖自古多佳丽。临堤台榭,画船楼阁,游人歌吹。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四山晴翠。使百年南渡,一时豪杰,都忘却,平生志。可惜天旋时异,藉何人雪当年耻?登临形胜,感伤今古,发挥英气。力士推山,天吴移水,作农桑地。借钱塘潮汐,为君洗尽,岳将军泪。

“地有湖山美,东南第一州”,是宋仁宗御制题辞。但词的首句是“果”,次句是“因”,即正由于“西湖自古多佳丽”,所以她才使钱塘成了“东南第一名州”。这两句与柳永“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望海潮》)的写法颇相似,都从大处落墨,“概述”钱塘或西湖的气象非凡,接着才作具体描述。

接下来六句,分别从空间和时间来写西湖的“佳丽”。堤台,亭台楼阁,园林秀美;堤下,湖水荡漾,游人歌吹。“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在六月;“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在九月,自夏到秋,“四山晴翠”,景色宜人,风光明媚。这里说的虽是夏秋间事,实际含有四季风光,无不秀美的意思。这三句显然来自柳永的词“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望海潮》)。总之以上六句从空间和时间上描述了西湖的“佳丽”,而钱塘成为“东南第一名州”,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不过词人用了这样多笔墨写名州美景,并非欣赏她的秀丽风光,从全篇看,这只是一种借托而已。

南浦春水

张炎

波暖绿粼粼,燕飞来、好是苏堤才晓。鱼没浪痕圆,流红去、翻笑东风难扫。荒桥断浦,柳阴撑出扁舟小。回首池塘青欲遍,绝似梦中芳草。和云流出空山,甚年年净洗,花香不了?新绿乍生时,孤村路、忧忆那回曾到。余情渺渺,茂林觞咏如今悄。前度刘郎归去后,溪上碧桃多少?

题曰“春水”,实际写的却是春天,因为最能代表江南之春的事物,莫过于春水了。张炎以前的词人,大多数都接触过这一题材。如“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父》)“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桃花春水绿,水上鸳鸯浴。”(韦庄《菩萨蛮》)“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冯延巳《谒金门》)至宋,描写春水的词句更是举不胜举了。但是,总的看来,这些词句大多数只是词中的一个画面,是全词的一个组成部分,把春水作为词中的主要描写对象,作为主题来歌咏的名篇却并不多见。张炎这首词就是把春水作为词中的主题,歌咏的重点,描写的中心来处理的。因此这首词不仅有鲜明的特点,而且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张炎由于写了这首词而获得“张春水”的美称。

张炎这首词有哪些特点呢?最明显的是,构思有自己独到之处。因为这首词不光是摄取春水的某一个侧面或某一个镜头,而是从春水的全局出发,居高临下,采取多侧面取景的办法,把许多分散的镜头有选择地组织到统一的画面中来,从而更好地描绘出春水的形象,反映作者对春水、对春天亲切的情感。

其次是描写有独到之处。由于这是一首专门歌咏春水的词篇,主题集中,篇幅较长,不仅可以进行高度的艺术概括,而且还提供了充分描写与具体刻画的条件。这首词的成功之处,恰恰在于高度的艺术概括和具体描写的完美结合。

再次是用典有独到之处。词中用了少数典故,这些典故与词中的意境结合得十分紧密,并且成为词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典故用得活脱而不死板。

高阳台西湖春感

张炎

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斜日归船。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更凄然,万绿西泠,一抹荒烟。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开篇三句破题。点时地,描绘西湖暮春的画面。“感”字寄托在形象之中。“接叶巢莺”,用杜甫诗意,虽略去“暗”字,但其所用却恰在这“暗”字身上。一、暗示春深,二、暗示南宋覆亡。由于江山易主,昔日的黄莺藏于密接的树叶之中而不肯一睹旧日的西湖,与词中结尾的意境遥相呼应。“平波卷絮”,见暮春景象。“断桥斜日”,绘日暮图景。“断桥”本是西湖十景之一,风景绝佳,而这里用的却是其字面上的“断裂”、“断绝”这样一些不吉利的含义,借以渲染气氛,显示心境。“斜日归船”,在承平之日,未始不是令人赏玩的画境,而这里则有“乌衣巷口夕阳斜”的韵味。“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二句,结上,就“归船”引出“游”字,是词境的第一次升华。其中有许多感叹,但却以问句,以淡语出之。

甘州

张炎

辛卯岁,沈尧道同余北归,各处杭、越。逾岁,尧道来问寂寞,语笑数日,又复别去。赋此曲,并寄赵学舟。

记玉关踏雪事清游,寒气脆貂裘。傍枯林古道,长河饮马,此意悠悠。短梦依然江表,老泪洒西州。一字无题处,落叶都愁。载取白云归去,问谁留楚佩,弄影中洲?折芦花赠远,零落一身秋。向寻常、野桥流水,待招来、不是旧沙鸥。空怀感,有斜阳处,却怕登楼。

那时候,天气严寒,雪飘冰封。身上穿着的貂裘皮袍似乎都冻得脆裂了。开头两句写严寒境况,但从“清游”两字透出“踏雪”的快意。接着两句由天色气候转到具体景物:沿着枯林古道,骑马缓缓地走在古老的黄河边上。“此意悠悠”,是“清游”的具体化,也是内心感受,表示出悠然自适的情绪。五句一气呵成,笔力健拔,景物肃穆,而没有衰飒之感。

“短梦依然江表,老泪洒西州。”短梦,说此次北行匆匆,如一场短梦,醒来后却依然身在江南。宋亡后,张炎生活落拓,他北上大都,曾希望谋得一官半职。这里说自己像羊昙当年望西州城门恸哭而去一样,洒泪离开杭州,实际是悲叹怀才而不遇知音。作者时年四十三岁,感慨平生,不禁有“西州”之痛。从北行的“此意悠悠”,可知对雪深寒凝、枯林古道、饮马长河的生活是惬意的。如今失意而归,所以不免慨叹。

“一字无题处,落叶都愁”。是说心情如此凄苦,真是一个字都写不出来;看着眼前的落叶纷纷,也似乎都是在发愁。意既不可吐,字亦不可题,所以感觉“落叶都愁”,愈衬出人的凄苦沉痛。

“向寻常、野桥流水,待招来、不是旧沙鸥。”向着平淡无味的野桥流水走回去,友朋零落,就连身畔的沙鸥,也不是旧日所相识的那些了。古人常喜欢与沙鸥结盟为友,如辛弃疾《水调歌头》:“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既然旧日的沙鸥都已不在,那么,物换星移,人事沧桑也大不同了。

最后三句,是感情的径直倾吐:“空怀感,有斜阳处,却怕登楼。”意思是说,不要再去空想这些了吧。今天,江山依旧,事物全非,如果登楼望远,就会更怀念故国,更想起朋友们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