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宋诗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21566100000023

第23章 唐诗篇(22)

【鉴赏】首联:“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诗人用热情的笔调先写了诸葛亮的影响:“大名垂宇宙”,即名震寰中,誉满海外。接着写进庙瞻望了诸葛亮的印象:一代重臣,高风亮节,肃穆清高,让人倍感敬仰。

颔联:“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诗人由敬慕之情转入对诸葛亮事业的赞美:诸葛亮协助刘备的时候虽处劣势,但用尽计谋策略,完成《隆中对》中的设计。占据荆州、益州,同曹操、孙权三分天下。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他真好比鸾凤高翔,独步云霄。万古千载,令人敬仰!充分肯定了诸葛亮创建的伟业!

颈联:“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诗人再具体的论述诸葛亮的德才功绩。他的德才与辅佐成汤的伊尹,辅佐周武王的吕尚不相上下,他开国的功劳足可以与他们比美。就武功而论,他协助刘邦平项羽、立汉朝。消灭异姓诸侯王萧何、曹参,诸葛亮指挥若定的才能比他们都高明多了。在诸葛亮的面前,萧何、曹参黯然失色。

尾联:“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诗人用惋惜笔调,指出诸葛亮扶汉灭魏、吴之根本大计,其实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事业。尽管竭平生之力,但天不与汉。复汉大业终难成功,他自己反而因军务繁难,积劳成疾,死于征途。这是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赞美,也是对他“出师未捷”,壮志未遂的叹惋。

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1]。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2]。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3]。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4]。

【注释】[1]阴阳:指光阴。短景:指冬季夜长昼短。天涯:指远离故土,现居夔州之地。霁:雨雪初晴。[2]鼓角:军鼓和号角。三峡: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3]战伐:指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十月起到大历元年(766)底蜀地军阀崔旰、郭英义、杨子琳相互残杀的战事。夷歌:三峡地区为少数民族聚居区,故称少数民族歌谣为夷歌。数:一作“儿”。渔樵:指渔夫和樵夫,即唱夷歌之人。[4]卧龙:指诸葛亮。《三国志·诸葛亮传》:徐庶曾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者,卧龙也。”跃马:指公孙述。《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

【鉴赏】首联:“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描写诗人身居西阁,冬夜漫漫的凄冷之感。时近岁尾,昼短夜长,沦落天涯边远之地的诗人,在这样的夜晚,倍感寒冷。这既是写实,又是写诗人的心理感受。

颔联:“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这是写诗人夜寒不寐的所闻所见。霜雪出降,寒气逼人。五更欲晓,悲壮的号角声依然不断响起。可见夔州已经充满浓浓的战争气氛。睡不着的诗人眼望窗外,三峡江面上星河倒映,波光鳞鳞。这里,诗人明写江景,暗喻战乱没尽。

颈联:“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写诗人拂晓前听到的。一闻号角战伐之声,哭声遍野;渔夫和樵子也在江中和山上唱起了悲戚的歌声。这一切反战之声,煎熬着诗人的内心。

尾联:“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诗人面对百姓的苦难呼喊,感觉到飘零寂寥,无能为力。只好陷入无穷的痛苦之中。此时,他突然想到夔州的武侯庙和白帝庙。感到诸葛亮那样贤明之人和公孙述那样在西汉末年乘乱据蜀称帝者,虽贤恶不同,但都英雄一世,终都归于“黄土”,成了枯骨。像我这样飘零一生的孤寂者又有什么办法呢?所以,书信虽然断绝,也“漫寂寥”,这算不得什么了!诗人好像在自解,实际上其未尽之意是对“战伐”的愤激和伤感。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2]。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3]。

【注释】[1]猿啸哀:巫峡多猿,叫声凄厉。渚:水泊中的小洲。[2]万里:远离故土。悲秋: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惊栗兮若在远行。”悲叹秋之萧瑟。令人感伤。常作客:长期漂泊异乡。独登台:独自一人登高感怀。[3]繁霜鬓:头上及两鬓全是白发。潦倒:衰颓失意。新停:诗人本来嗜酒,此时因肺病而停饮。浊酒:劣酒。

【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寥寥数语,画出了登高望远所见。夔州地区独特的深秋风貌。“风急”再现了三峡地区山高峡陡,风急之势,“天高”为秋高气爽之态。“猿啸哀”展现了三峡地区特色。

接着,诗人的视线由高处转向长江水面,只见“渚清沙白”,群群水鸟迎风飞翔,不住的回旋。这既是一幅精美的秋景,又透露了丝丝悲秋哀婉的意味。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远望群山,无边无际的树丛,落叶飘飘,萧萧落下。一派肃杀的景象;俯视长江,滚滚而来,奔流不息。诗人以“无边”、“不尽”加以修饰,使之气势雄浑,境界旷远。但“萧萧下”与“滚滚来”中也暗含着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由萧萧落木联想到自己,多少年来流落飘泊,奔波“万里”,“作客”他乡,如今年过半百,已经到了暮年,身体多病。独自登高,这是多么孤独的境况。真是年老、多病、流落、孤独,集于一身。“悲秋”之感油然而生。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回顾他的一生,艰难苦恨,潦倒备尝。因而白发日多,加上因病戒酒,悲愁更难排遣。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怀,自然溢出。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

杜甫

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别驾元持宅,见临颍李十二娘舞《剑器》[1],壮其蔚跛,问其所师。曰:“余公孙大娘弟子也[2]。”开元五载,余尚童稚,记于郾城观公孙氏舞《剑器》、《浑脱》,浏漓顿挫,独出冠时[3]。自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洎外供奉,晓是舞者,圣文神武皇帝初,公孙一人而已[4]。玉貌锦衣,况余白首;今兹弟子,亦匪盛颜[5]。既辨其由来,知波澜莫二。抚事感慨,聊为《剑器行》[6]。昔者吴人张旭,善草书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7]。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8]。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9]。燯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10]。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11]。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12]。临颖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13]。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14]。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15]。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16]。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17]。金粟堆南木已拱,瞿塘石城草萧瑟[18]。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19]。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20]。

【注释】[1]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别驾:官名。州刺史的佐吏。元持:人名。收颍:今河南临颍县。剑器:唐代舞蹈名称,属于与“软舞”相对的“健舞”,由女子著雄装。持剑而舞。[2]公孙大娘:唐开元时的著名舞蹈家,善剑舞,能《邻里去》《裴将军满堂势》《西河剑器》《浑脱》等舞,皆冠绝于世。弟子:门人,指李十二娘。[3]开元五载:公元717年。郾城:今河南郾城。剑器、浑脱:舞蹈名称,来自西域,舞者戴着乌羊毛浑脱毡帽,故名。浏漓顿挫:舞姿活泼、利索而有节奏。冠时:当时第一。[4]高头:前头,指常在皇帝面前。宜春、梨园二伎坊:伎坊(教坊)是唐皇宫内教练歌舞人员之机构,宜春院、梨园是其中之两处。洎:到。外供奉:教坊以外之歌舞人员。圣文神武皇帝:开元二十七年(739),众臣吹捧唐玄宗的尊号。[5]玉魏锦衣:指公孙大娘当时年轻貌美。盛簟:年轻的容貌。[6]既辨:既然知道。波澜:渊源。抚事:缅怀往事。聊为:姑且写作。[7]张旭:唐书法家,擅长草书,有“草圣”

之称,江苏苏州人。故称吴人。《国史补》载张旭曾言:“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即悟到写字运笔的诀窍)。”邺县:今河南安阳。西河剑器:用黄河以西地区乐曲伴奏的《剑器舞》。[8]动四方:轰动四方。[9]色沮丧:大惊失色。久低昂:长久地上下起伏,即眼花缭乱。[10]爆:闪烁貌。羿:神话中善射之英雄。传说“尧时十日并出,草木皆枯。尧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日。”群帝:众仙。骖龙翔:一车驾三马谓之骖,此作驾驭解。驾着龙飞翔,言舞姿腾挪跌宕,优美异常。

[11]来如:起舞。罢如:舞停。[12]绛唇:红唇,指公孙大娘。珠袖:指公孙大娘的舞姿。芬芳:香气,指舞艺绝妙。[13]簟曩羹人:指李十二娘。白帝:羹州(奉节)白帝城。神扬扬:神采飞扬。[14]有以:有原由。惋伤:惋惜、悲伤。[15]先帝:指已逝的唐玄宗。初第一:一开始就是第一。[16]五十年闻:从开元五年(717)到大历二年(767)。反掌:容易。指时光流逝飞快。风尘:战乱。指安史之乱。澒洞:无边无际。[17]女乐:唐皇宫中的歌女、舞女。余姿:余韵。一指舞女色衰,二指李十二娘得承公孙大娘的技艺,余韵尚在。映寡曰:李十二娘在菱州粼剑器在十月十九日。故云“寒日”。[18]金粟堆:金粟山,在今陕西蒲城县东北,唐玄宗墓葬之地。木已拱:树木已长大合抱,言唐玄宗已死多年。[19]玳篁:盛宴,指元持宅的宴会。急管:急管繁弦,指急促的乐曲声。[20]足茧荒山:是说足底生茧,行走荒山艰难。

【鉴赏】1-8句为第一段,描写公孙大娘优美的舞姿。她的《剑器》舞不但让人大惊失色,轰动四方。而且使天地起伏低昂,感天动地。她的舞态闪烁好似后羿射日,满堂光耀;腾跃又如群仙乘龙飞翔,翩翩轻扬;起舞像雷霆收怒,尚留余音;舞停如江海凝波,水光清静。她的舞真是淋漓酣畅,冠绝一时。

9-14句为第二段,写公孙大娘死后《剑器》舞的沉寂和其弟子李十二娘流落白帝妙舞的伤感。用“神扬扬”三字突出李十二娘的“妙舞”,重点在知道她的学艺的渊源后,诗人感时抚事,惋伤倍增。

15-20句为第三段,写五十年间的人事变迁,伤感往事。记得开元初年,国事强盛,宫廷八千女乐之中公孙大娘的《剑器》舞号称第一。可是五十年里瞬息万变,安史之乱把大唐帝国搞得风烟四起,天昏地暗。那成千上万的优秀的歌舞人才均在这场浩劫中“散如烟”了,现在只有女乐的残存者李十二娘的舞姿辉映在这山区寒日的余光里。“余姿”与“八千人”的对比,衰落与繁荣的对照,是多么令人黯然神伤啊!这是全诗的高潮,用舞的盛衰概括了历史的沧桑变化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21-26句为第四段,诗人叹世事的荒凉,伤自己的无路。你看,玄宗已经死了六年,金粟山的陵墓上,树都长大合围。诗人自己却流落到这座草木萧瑟的瞿塘石城。在盛宴歌舞之后,月出东山,乐极哀来。四顾茫茫,不知所往。诗人拖着久病身躯足茧荒山,踽踽独行。身世之悲凉,不言而可知。“转愁疾”是说自己以茧足走山道本来很慢,但在心情沉重之时,倒怪自己走得太快。可见其漂泊茫然、凄苦心情之沉重。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1]。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2]。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3]。

【注释】[1]岳阳楼:今湖南岳阳西门楼。[2]吴楚:指吴地(今江浙一带)、楚地(今两湖、江西等地)。吴地在洞庭湖东,楚地在洞庭湖南。坼:分裂,分界之意。乾坤:指天地、日月。《水经注·湘水》:“洞庭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没于其中。”[3]戎马:大历三年(768)八月。叶蕃以十万众寇灵武。二万众寇汾州,长安戒严。九月,郭子仪带兵五万屯奉天,以防吐蕃。

凭轩:依靠楼窗。涕泗:眼泪鼻涕。

【鉴赏】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昔闻”写以前对洞庭湖湖光山色的仰慕。“今上”交代时间,“岳阳楼”点明地点,写人生暮年竟能登上岳阳楼观赏洞庭湖的美景风光。名胜早闻,今始得见,平生一快。

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流。”用喜悦之心来观赏洞庭湖,真是辽阔无边。它分裂吴、楚两地,吞吐日月星辰,气势宏伟,气象万千。

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笔锋一转,诗人又回到现实之中,想到自己自成都至湖南,长期浮舟江上,与亲朋隔绝。无一消息,加上已经五十七岁了,老病缠身,孤身飘零。这里,诗人的孤寂与上联的湖阔雄壮形成鲜明的对比,愈益显出自己的痛苦之情。

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写诗人的博大襟怀。诗人凭轩老泪横流,不仅是有感于自己凄苦的身世,更重要的是纵目远眺,遥想北方边境,战乱未平才是诗人悲痛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