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宋诗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21566100000032

第32章 唐诗篇(31)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6]。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拔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7]。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8]。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9]。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声,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拔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11]。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12]。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13]。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14]。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15]。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16]。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明月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17]。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18]。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19]。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20]。

【注释】[1]出官:指从京城官贬为地方官。是夕:这天晚上。[2]因为:于是作。[3]浔阳江:指浔阳境内的长江,在今九江市北。瑟瑟:形容秋风中叶和花摇动的声音。[4]主人:诗人自称。管弦:此指音乐。古代官僚酒宴,常有音乐助兴。[5]醉不成欢:虽有酒可醉,却无管弦乐助兴,难以尽兴。[6]回灯:把灯拨得更亮。[7]转轴拨弦:指校正音调试弹。[8]声声思:声声都饱含着情思。[9]大弦:指琵琶上的粗音。嘈嘈:形容沉重雄壮的琵琶声。小弦:指琵琶上的细弦。切切:形容细碎急切的琵琶声。[10]乍破:突然破裂。进:喷射。铁骑:身穿甲衣的骑兵。[11]当心画:用弹琵琶的拨片在琵琶四根弦的中心用力一画,叫做“收拨”,表一曲结束。

[12]教坊:唐宫廷教习歌舞技艺的官署。[13]五陵年少:此处泛指富贵大家子弟。争:争相赠送。缠头:指赏赐给舞女的绫帛缠头。红绡:此指红色缠头。[14]击节碎:用钿头云篦打拍子,常因激赏狂欢而被击碎。血色翻酒污:指鲜红色的罗裙被泼翻的酒沾污。[15]颜色故:容颜衰老。[16]老大:年纪大。[17]梦啼:梦中啼哭。妆泪:上好妆的泪脸。红:指脸上的胭脂色。阑干:流泪留下的纵横状。[18]更:再。翻作:按曲写作歌词。[19]良久立:站立了很久。却坐:退回坐下。[20]江州司马:指诗人自己。

【鉴赏】从“浔阳江头夜送客”至“唯见江心秋月白”:叙写送别宴无音乐的遗憾,邀请商人妇弹奏琵琶的情形,细致描绘琵琶的音调,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首句交代地点、时间、人物和事件,次句进行环境烘托。别宴的凄清和“别时茫茫江浸月”,使得琵琶声产生了极佳效果。“寻声”、“暗问”、“移船”、“邀相见”,这一系列动作,表现了诗人主动结识琵琶女。琵琶女因“平生不得志”而“千呼万唤始出来”。又通过琵琶音调的描写,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用手指叩弦(拢),用手指揉弦(捻),顺手下拨(抹),反手回拨(挑),动作娴熟自然。粗弦沉重雄壮“如急雨”,细弦细碎如“私语”,清脆圆润像大小珠子落玉盘,又好像花底莺语,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述。“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形象描绘了余音未绝、余意无限的艺术境界。用“东船西舫悄无言”来衬托琵琶声的感染力,同时也饱含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情。

从“沉吟放拨插弦中”至“梦啼妆泪红阑干”:诗人代商妇诉说她的身世,由少女到商妇的经历,也像琵琶曲调的激扬幽抑。首二句完成过渡,“沉吟”、“整顿”、“起”等动作具体刻画了琵琶女克服自卑的心理活动。“自言”以下的文字,照应上文“说尽心中无限事”,完成对琵琶女形象的塑造。

从“我闻琵琶已叹息”至“江州司马青衫湿”:叙写了诗人伤感之情,被贬之苦,引起“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情感共鸣,禁不住道出自己的遭遇。诗人和琵琶女都是从繁华的京城沦落到这偏僻处,诗人的同情中饱含叹息自己的不幸,“似诉生平不得志”的琵琶声中也诉说着诗人的心中不平。

宫词[1]

白居易

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2]。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3]。

【注释】[1]诗题一作《后官词》。[2]按歌:依节拍歌唱。[3]熏笼:盖在熏香炉上的笼子,古代贵妇熏衣的用具。

【鉴赏】这是一首闺怨诗。一位不幸的宫女,梳洗打扮之后盼望君王的临幸。

这时已经是深夜,泪湿罗巾,辗转难眠。不能入睡,只有继续盼望,而前殿传来的隐约笙歌声,却告诉这位不幸的宫女,君王今夜不会前来,他正在前殿寻欢作乐。诗人将失宠得怨妇深夜不眠、湿透罗巾的眼泪,同暂时得幸得新宠的夜半歌声相比:同是夜深,一静一闹,判如天渊,“泪湿罗巾”的原因自现。这恼人的“按歌声”,更加重了宫女的伤心,怨愤之情直涌心头:假如人老珠黄,还可宽慰和解脱,而如今红颜尚在,昨日的君恩却不知去向,这又怎能让人接受?“红颜未老恩先断”也道出了眼泪的来由,这歌声最终会转化成眼泪的,暗示不幸宫女的今天,就是前殿新宠的明天。君王宠幸千千万,而宫女的思念只有君王一个人。既然不能入睡,就斜靠在熏香炉上,一边取暖,一边让幽香浸润肌肤和衣袍。还可继续等待君王的到来。可见,宫女还存在着一丝幻想。不料,不幸的宫女一直坐到天亮,依然看不到君王影子,幻想彻底破灭了。宫女从幻想回到冷酷的现实,不得不相信君王的恩断义绝,不得不相信君王的残酷无情。“坐到明”与“梦不成”相照应,这样的照应还说明不幸的宫女为思念又付出了一夜的不眠。君王却从未念及这些不幸的宫女,他可能从没对任何宫女有过真情,宫女只不过是他寻欢作乐的工具而已。“斜依熏笼”也有照应“夜深”之意。

草[1]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2]。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3]。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4]。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5]。

【注释】[1]诗题一作《赋得古原草送别》。[2]离离:形容春草茂密的样子。[3]尽:完,死。[4]远芳:

远方的芳草。侵:蔓延。晴翠:芳草在阳光照射下呈现一片翠绿的颜色。[5]王孙:此指远游的人。本指贵族子弟。萋萋:形容草盛的样子。

【鉴赏】一、二句从青草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特点着笔,原野上的青草大多很茂密,一年一度枯萎了又繁荣。青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年年岁岁依旧。“枯荣”二字极为讲究,先“枯”后“荣”表明是春草,先“荣”后“枯”表明是秋草。三、四句含意深刻,“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很有气势,以浅近的语言,道出深刻的哲理,成为千古的绝唱。诗人将野草的生生不息与人事的枯荣代谢相对照,告诉人们具有坚强的意志和生命活力的人是任何势力也摧毁不了的。野火燎原,草被烧得精光,一旦春风化雨之后,又复苏。五、六句从青草死而复生的顽强生命力,写到眼前的春天正是芳草遍地。远处的芳草满野连古道,晴日下一片翠绿接荒城。“侵”、“接”二字承“又生”,更写出蔓延扩展之不可抵挡,表明青草再生后比从前生命力更旺盛,长势更好,发展更快。七、八句点明“送别”,安排了一个送别的画面:大地回春,芳草青青的草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进行,那是多么令人惆怅、难舍难分呵!青青草儿也人性化地满怀离别情,特别茂密地列队目送着远行的人。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贞元九年(793)进士,进授校书郎,后迁监察御史。永贞元年(805),顺宗即位,王叔文主政,他积极支持和参与王叔文打击豪强地主集团、宦官、藩镇等反动势力的政治改革,升迁为礼部员外郎。王叔文改革失败后,他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放迹山水间,以诗文自娱。宪宗元和十年(815),调柳州(今广西柳州)刺史。时诗人刘禹锡迁播州(今贵州遵义)。他认为播州非人所居,而刘禹锡有母在堂,无母子同往播州之理,如其母不往,则刘禹锡与其母则为永诀。于是,他请愿于朝,愿以柳州换播州。后经众大臣为刘禹锡奏改刺,刘禹锡方得改刺连州(今广东连县)。他在柳州有善政,仅四十七岁卒于官。

柳宗元是杰出的思想家,其《天对》《天论》表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他在政治上主张巩固中央集权和轻徭薄赋,在文学上和韩愈一起提倡和推动“古文运动”。其诗“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苏轼《评韩柳诗》),卓然成家,别具一格。

溪居

柳宗元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1]。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2]。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3]。

【注释】[1]簪:古代官吏帽子上的装饰。组:丝带,用来系缚官印的绶带。累:羁累。意思是为官职所羁累。南夷:本指南方少数民族,此指诗人贬官的永州。[2]榜(bang):进船。《广韵》:“榜人,舟人也。”响溪石:触着溪石而发出声响。[3]楚:永州属古代楚地。

【鉴赏】全诗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写来愚溪的原因:久为做官所羁累,有幸被贬谪到这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来。得以免除许多烦恼。被贬本为不幸之事,作者却说是“幸事”,这是反话正说,怨情极深。中间四句为第二层,写在愚溪的生活:无聊的时候,和农田、菜圃为邻;偶尔又像是山林隐士;清晨,踏着露水去耕耘土地;白天,有时荡起小舟去游山玩水,直到天黑才归来,船触礁石发出砰砰的声响。这是多么闲适的生活;多么旷达的情感;似乎对不幸遭遇无所萦怀!实际上,这是悲愤的反语。作者并不安于隐遁闲适,他做官是想为改革弊政出力,而不是为了享受荣华富贵。所以,在“闲依”、“偶似”、“晓耕”、“夜榜”的背后,一种远离亲故、抱负不能实现的不得已之情,自然流出。最后两句为第三层,写诗人的慨叹。在这种无奈的情况下,作者只好独自长歌骋怀,排遣胸中悲愤难抑之感!

全诗采用以乐写悲的手法,极度渲染溪居之乐,实则表达身屈志辱的无穷之愤。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1]。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2]。

【注释】[1]人踪:人的脚迹。[2]蓑:蓑衣,用棕丝编织成的披在背上的雨衣。笠:用竹或草编制的圆形宽檐帽,戴在头上以挡雨遮阳。

【鉴赏】第一、二句咏山及原野。以“千”字形容山,说明山之多;“鸟飞绝”写不见鸟影,表示天气的寒冷。以“万”字形容“径”,说明路之多;“人踪灭”三字展现看不到人影。为什么?其中暗藏了一个“雪”字!即满山遍野,四处是雪,雪野茫茫。这是写景,也是铺垫,为引出下两句蓄势。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这寒气逼人,“鸟飞绝”、“人踪灭”的奇寒天气里,人出现了!“孤舟”写出了“惟一”,“蓑笠翁”表明人的形象,是一披蓑衣、戴斗笠的老者!他在干什么呢?他在雪满江水的“寒江”的上面垂钓。“寒江”二字写出了雪大雪浓雪厚的形象,因为连流动的江水上都积满了雪而十分寒冷了!一个“独”字写出了老渔翁不怕雪大、不怕天冷、忘掉一切、专心钓鱼的孤高清傲、凛然不屈的形象!这个渔翁的形象正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与写照!即是说,在那如奇寒的政治环境的迫害下,诗人仍如渔翁一样,无视一切,独钓寒江,这是多么令人敬仰的精神!

渔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1]。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2]。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3]。

【注释】[1]西岩:永州(今湖南零陵县)之西山,在湘水之滨。清湘:清澈的湘江,因湘江流经永州。燃楚竹:以楚竹为柴烧饭,因永州战国时属楚地。[2]欸乃:摇橹之声,或称舟子摇船时应橹的歌声。唐时民间渔歌有《歙乃曲》。[3]无心:指白云自由自在地飞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