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宋诗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21566100000034

第34章 唐诗篇(33)

早秋

许浑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1]。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2]。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3]。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4]。

【注释】[1]泛:弹,犹流荡。晋《吴声歌》:“黄丝伴素琴,泛弹弦不断。”萝:泛指树梢悬垂的植物。[2]玉露:白露。拂:掠过。金河:秋天的银河。古代五行秋属金。[3]还密:尚未凋零。远山句:意谓在明朗的阳光下更显得远山之多。[4]淮南两句:用《淮南子》“见一叶落而知岁暮”和《楚辞·湘夫人》“洞庭波兮木叶下”之意。

【鉴赏】首联“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是说:长夜漫漫,夜色深深,流荡着阵阵凄清的瑟声,秋风吹拂着枯萎的藤萝,瑟瑟有声。这是一个令人伤神感慨的秋天的夜晚,悲秋情感尽见此凄清冷寂的环境之中。

颔联“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抓住具鲜明时节的特征的景物来写,秋风萧瑟天气凉,流萤出没于白露中,似在寻找栖身的地方;夜幕中疾飞的大雁似早知秋天已至,掠过银河,向南飞去。

如果说前两联伤时悲秋的情味太浓,那么颈联“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则给人一种宽慰。由于是早秋,雾气中挺拔的大树还没有凋零,在明朗的阳光下,远处山峰尽收眼底,显得比往常增加了许多。

尾联“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写水波随晓风而起,补足早秋,便显得神清气足。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文宗时进士,历官弘文馆校书郎,州刺史,中书舍人。晚唐诗人中,他是有自己特色的一人,后人并称李商隐与杜牧为“小李杜”。其诗明媚流转,富有色泽,七绝尤有情致。其咏史吊古之作含蓄而不艰涩,构思精妙。另有一些渲染声色、颓废轻薄之作,对后世也产生过不良影响。这固然由于他行为上的放荡不羁所致,却也与晚唐腐败的社会风气有关。诗存《樊川诗集》。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1]

杜牧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2]。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3]。

【注释】[1]吴兴:今浙江湖州。隋时曾改湖州,唐天宝时复旧名。乐游原:在长安城东南,四望宽阔。汉宣帝时建为乐游苑,唐时为游乐胜地。[2]清时句:意味当这清平可为之时,自己有此闲情,实因无能(即无所作为)之故。[3]把:持。一麾:刘宋颜延之《五君咏》:“屡荐不入宫,一麾乃出守。”原为动词,作者在此诗中用如旌麾之麾。江海:吴兴因临太湖而得名,诗中指太湖。昭陵:唐太宗陵墓。

【鉴赏】诗人从安于现状说起,由反说而见旨。当时牛、李党争正炽,藩镇割据日剧,哪有片刻“清时”?诗人不仅称当时是“清时”,而且又说自己无才能,正好借此赋闲。第二句紧承,说明“闲”与“静”即为首句之“味”。然而诗人用爱孤云之闲而显自己之闲,爱和尚的静而显出自己的静,从而把无形的闲静之味形象地凸现了出来。第三句笔势一转,按汉朝时候的官制,郡守一车二幡,唐时刺史相当于汉太守。意思是说自己在京赋闲无聊,还不如手握旌旗,远离京师去边关镇守一方。第四句再一转,古人离开京城的时候常多眷念,像曹植“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又像杜甫“无才日衰老,驻马望千门”。然而诗人登乐游原,不观皇宫、城阙,也不望其他皇陵,却独瞻昭陵,可见另有一番深意。唐太宗奠盛唐基业,文治武功,均很显赫;知人善用,更为仕人倾慕。作者登高极目,西观昭陵,就不得不想到国势日衰和自己赋闲的境况来,生不逢时之感自然而然袭上心头。

赤壁[1]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2]。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3]。

【注释】[1]赤壁:今湖北黄州,亦说今湖北赤壁西北之赤壁山。汉献帝十九年(208)吴蜀联军在此大败曹操。[2]戟:一种可直刺横击的兵器。将:拿起。[3]东风句:当时周瑜采用部将黄盖火攻之计,适值东南风起,火乘风益烈,尽烧北船,曹军大败。铜雀:台名,为曹操于建安十五年(210)在邺城所筑,因楼顶有大铜雀而得名。曹操晚年拥其姬妾在台中享乐。二乔:即大乔、小乔,江东乔公之女,分别嫁给孙策、周瑜。乔:本作“桥”。两句是说若非东风给周郎以方便,则孙吴将被曹操所灭,二乔也将被掳去藏于铜雀台中了。其实赤壁之战时铜雀台尚未修建。

【鉴赏】诗作开篇凭一支古戟说起,引出对古人和古事的感叹。在赤壁大战中被遗弃的一支断戟,沉没水底沙中600多年,还未被锈蚀掉,现在被人发现。经过自己一番磨洗,终于确认为当年遗物,于是开始感叹。由折戟联想到汉末年间国家分裂****,想到战役的重要意义,更想到了那次战役的重要人物。

后两句为喟议。赤壁战役中,周瑜采用火攻,战胜了兵力数倍于己的曹军。之所以火攻奏效,是因为在决战时刻,正巧刮起了有力的东风。故此,作者评论此次战役成败的原因,只选取胜者及其取胜的原因——东风来写。但是他偏不从正面来摹写东风助周郎致胜,却从反面以假设下言:倘若东风不给周郎方便,那曹操就是获胜的一方了,大乔与小乔自然要被掳去,锁于铜雀台上以供曹操享用了。

泊秦淮[1]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2]。

【注释】[1]秦淮:秦淮河,长江下游支流,横贯今江苏南京。因传秦时凿钟山以疏淮水,故名。[2]商女:歌女。刘禹锡诗“扬州市里商人女”,即在秦淮商人舟中之扬州歌女。《后庭花》:即《吴声歌曲》之《玉树后庭花》,南朝陈后主所作,内有“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之语,后人说它是亡国之音。

【鉴赏】首句就不同凡响,两个“笼”字尤其醒目。烟、水、月、沙均为两个“笼”字融会为一,描绘出一幅胜在雅致的水边夜景图。柔媚静寂而又清漪微浮,笔墨轻淡而有朦胧冷谧的气氛。“水、月”与次句“夜泊秦淮”关联紧密,读完首句再诵次句,如果按照按作者行动来看,应为“夜泊秦淮”在前,“烟笼寒水月笼沙”在后,但果真如此,反觉平淡了。它妙处在于:其一,这样先创设出颇具特色的环境氛围,有夺人先声的功效;其二,如此也很符合一幅图画之画面与题字的关系,即常常是先驻目于那幅图画之画面——“烟笼寒水月笼沙”,之后再细瞧边角之题字——“夜泊秦淮”。所以这样处理很符合人们艺术鉴赏的习惯。

次句看似平坦,却颇令人品味。因为“夜泊秦淮”而“近酒家”,同时说明首句时间、地点,且照应诗题。因为“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国恨”和“后庭花”,也才能感觉到了诗人的情思。此句起承转下,统领全章,构筑精细不落俗套。

商女本为侍候别人的歌女,唱什么全凭听者的情趣决定,可见诗人第三句乃为一种曲笔,要说“不知亡国恨”的正是那在座的观赏者——贵族官绅们。创作的亡国之乐《后庭花》的王朝早就寿终正寝了,然而,现今却又有人在这颓世之际,不以国事为重,反用如此亡国之乐来寻欢作乐,这怎么不让诗人由此产生的历史悲剧又会重演之感慨呢!

寄扬州韩绰判官[1]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2]。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3]?

【注释】[1]韩绰:生平不详。判官:节度使下面的佐官。[2]草未凋:一作“草木凋”。[3]二十四桥:一说隋置,以城门坊市为名;一说因古有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玉人:美人。教:使。“玉人”句意谓美人是否仍然在吹箫。

【鉴赏】这是一首题赠友人的调侃诗作。开篇就勾勒出远景:青山委蛇,没于天边;秀水缠绕,绵延不绝。“隐隐”、“迢迢”一组叠言,既描绘出山幽水秀、丰姿绰约的江南风光,又隐含着作者与朋友之间山高水远的遥遥距离,那婉转的音韵之中又好像飘扬着作者想念江南的柔水蜜情。

次句说此时虽过深秋,江南草木仍未凋零,风光依旧。正因为作者不忍晚秋的万木萧疏,所以非常眷顾江南的秀水青山,越来越眷念繁华扬州的故人了。

三、四句本来是问候朋友韩绰的近况,但是诗人却用调笑与他逗趣,遥问他当此秋末之际,月明风清之夜,在什么地方同妓女打情骂俏。这里,风流倜傥的韩绰之才貌不仅隐约可见,二人深厚亲密的友情又得以再次描画出来,而且于调侃之中稍稍显现出诗人于己“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的无限慨叹,使诗作平添了几分韵趣。

此诗妙在将二十四桥美人吹箫于桥上的传说同“明月桥上看神仙”的生活现实合为一体,因此给人以“玉人”又是指歌伎舞女的惝恍印象。诵之,月光笼罩的二十四桥身披银光、肌白肤润的吹箫女好像就在眼前,清丽悦人,婉转悠扬的箫声散扬着江南的秋意。优美的江南风光,怎么能不唤起人们的向往?秋天尚且如此美丽动人,如果是春意盎然的时节,又会怎样迷人。

遣怀

杜牧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1]。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2]。

【注释】[1]落魄:此处为漂泊之意。载酒:携酒。楚腰:传说楚灵王好细腰之美女。诗中指细腰的江南女子。掌中轻:相传汉赵飞燕体轻,能为掌上舞。诗中指扬州妓女。[2]一觉,指醒悟。青楼:旧指精丽的楼房,也指妓女居处。薄:薄情。

【鉴赏】一、二句追忆以前扬州生活:漂荡江湖,以酒为伍;青楼歌舞,娇佳美人,放荡不羁,生活放浪。“楚腰”句连用两个典故。从表面来看,这两个典故均为夸赞扬州歌女的漂亮,而品味“落魄”可以看出,作者是极不安于自己委身做人幕僚的现状的,因此对过去放浪形骸的回忆,并无半点得意之感。何故?第三句那发自肺腑的感叹,便为注脚。“十年”与“一觉”两相比照,形成“长久”和“迅速”的对比,更加突出了作者感叹之深。而这又完全汇集于“扬州梦”之“梦”字上:昔日的放荡不羁,沉溺于酒色;表面上看起来喧闹繁盛,内心却充满忧郁烦恼,不堪回首。这既是觉醒后的伤叹,也是作者为何“遣怀”悠悠十年扬州往事的症结所在,一场大梦罢了。结句是说即使是自己曾经迷恋的青楼歌妓也怪罪自己寡义薄情。“赢得”,在自嘲中酸辛与懊悔均袭心头,它是对“扬州梦”进一步的否定,用语看似轻松,实则忧郁烦恼。人生有几个十年,而立之年的自己却又做了些什么,又有什么值得回忆的呢?

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1]。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2]。

【注释】[1]银烛:白蜡烛。轻罗小扇:轻巧的丝质团扇。[2]天阶:一作“天街”。坐看:有的泽本作“卧看”。

【鉴赏】前两句绘出一幅宫内凄凉生活图画:秋天的晚上,烛光微颤,屏画幽暗。这个时候,一位形孤影茕的宫女正用一方小团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轻罗小扇扑流萤”一句委婉含蓄,至少蕴有三层意思。其一,萤火虫生长于荒芜的草丛坟墓之间,宫女居住的庭院居然有飞舞的萤虫,可见这个宫女的生活是何等孤苦凄清了;其二,宫女扑萤之举可见她百无聊赖、无所事事,只有以小扇慢慢扑萤,似乎欲赶跑困扰她的孤寂凄冷,但是又有何用;其三,宫女手中的小扇具有比拟意义。扇子本为夏日扇风取凉之用,秋天却无用处,所以古代诗人往往用秋扇比拟弃妇。传说汉成帝妃班婕妤被赵飞燕谗言,失宠之后住于长信宫,写下《怨歌行》,有“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等诗句。这传说虽不足信,然而后来诗词中往往将团扇、秋扇同失去爱情的妇女串连为一。这首诗的“轻罗小扇”,不正是持扇宫女被弃命运的象征吗?再仔细品味,联系作者人生的穷困潦倒,何尝不蕴含有其政治上不得志的愁闷呢。

第三、四句紧承前两句,是说已经夜深,凉气袭人,应该进屋入梦了。然而宫女却依旧坐于石阶之上,注目天河两边的牵牛与织女。大概是牛郎织女的故事触动了她的心吧!惋惜自身之不幸,羡慕他人之有幸,心事盘绕全在这举首仰望之中。

赠别二首

杜牧

之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1]。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2]。

【注释】[1]娉娉袅袅:身姿轻盈柔美的样子。十三余:十三四岁。豆蔻句:豆蔻至初夏开花,二月初尚未开花,故用喻处女,后因称十三四岁少女为豆蔻年华。梢头,喻娇嫩。[2]卷上句:意谓一路上珠帘卷处,看到的女子,总不及作者所赠别的那一个。

【鉴赏】文学艺术也贵创新。读罢《赠别》,不得不由衷称赞诗人咏诗之“天赋”。

诗人因扬州幕僚生活失意,将别扬州,赠诗相好歌妓,以表情谊,这首与同题另首,均情深意挚。之一重在颂美,之二偏于惜别。

首句中“娉娉袅袅”状摹其身材的婀娜多姿,“十三余”称其妙龄。七字之中又无指代,也无名词,却给人以完整具体、生动靓丽的印象,婀娜多姿的靓女仿佛眼前。她吸引人的魅力不亚于曹植《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宛若游龙”那般描绘。全诗仅此一句直接描绘,何况还避实就虚,简直是人妙空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