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徽之(921-1000),字仲猷,浦城(今属福建)人。后周显德二年(955)进士。入宋,除著作佐郎,知全州。太平兴国初转库部员外郎,判南曹,参与编《文苑英华》。真宗时历官礼部侍郎、枢密直学士兼秘书监。咸平二年(999),任翰林侍读学士。卒赠兵部尚书。
寒食寄郑起侍郎[1]
杨徽之
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2]。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天寒酒薄难成醉,地迥楼高易断魂。回首故山千里外,别离心绪向谁言?
【注释】[1]郑起侍郎:《宋史·文苑传一》载郑起于周恭帝初,官殿中侍御史。宋乾德初被贬后。未任京职。“侍郎”疑当是“侍御”。[2]清明时节:冬至后一百五日为寒食,寒食后二日为清明。“清明时节”包括寒食在内。
【鉴赏】首联点明诗人出游的时间(寒食)、地点(山城)。在寒食“出郊原”春游,乃宋时风俗,如邵雍《春游》诗即有名句“人间佳节唯寒食”。“寂寂”,叠词,不仅渲染了周围的环境气氛,同时突出了诗人只身出游的情景。“柳”是带季节气候特征的植物,不但唐人韩翃有名句“寒食东风御柳斜”传世,而且宋人每逢寒食,即以杨柳等物饰于轿顶之上,四垂遮蔽,每户且以“面造枣锢飞燕,柳条串之,插于门楣”。因此,“柳映门”是寒食特有之景。
颔联两句两景,一远一近,一朦胧一清晰,如画家构图,色调和谐,笔触错落有致。该联与首联“寂寂山城”相呼应,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诗人被贬后的愁思。
颈联即景抒情。“天寒”点出寒食节乍暖还寒的气候特点。“酒薄”暗示山城的荒僻。自唐至宋,均有寒食扫墓之俗,登高见之,倍生思家之念。诗中“易断魂”,显由“地迥”和“回首故山千里外”而来;而“难成醉”也与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此联与范仲淹《御街行》词“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有异曲同工之妙。
尾联之妙,在以一问句作结。诗人本有一腔“别离心绪”喷涌欲出,今以“向谁言”出之,有“无尽言”之意,且有反复唱叹之音,与全诗的基调和谐一致,浑然一体。
张咏(946-1015),字复之,自号乖崖,山东濮州鄄城人。进士出身,曾任益州、杭州、陈州知府,及御史中丞、枢密直学士、礼部尚书。因遭排挤出外任,死于忠定,有《乖崖集》遗世。
晚泊长台驿[1]
张咏
驿亭斜掩楚城东,满引浓醪劝谏慵[2]。自恋明时休未得,好山非是不相容。
【注释】[1]泊:船靠岸。长台驿:河南府信阳县长台渡,与湖北襄阳相近。驿:驿站、旅舍。[2]斜:跟平面或直线既不平行也不垂直,这里指临水斜坡。掩:遮蔽,隐藏。满引:这里指满杯酒。浓醪:带滓的醇酒。慵:懒。
【鉴赏】首句“驿亭斜掩楚城东”,“驿亭斜掩”紧扣诗题“晚泊”,暮色中岸边斜坡上隐约可见的驿站。“楚城东”则说明船与驿站所处的位置在湖北襄阳邻近处的长台渡。
次句“满引浓醪劝谏慵”,“浓醪”乃带滓的醇酒。“满引”指满杯醇酒。此句看似作者在驿站中饮酒自乐,此实为不得已而为之。“劝谏慵”即懒得劝谏了。这里是他在“劝谏”“碰壁”后的怨恨之语。实际上,张咏一直到晚年,真宗多次都不肯召见他,但他还是不断上疏直谏真宗不该“虚国帑藏,竭生民膏血,以奉无用之土木”,竭力主张以斩误国宰臣丁谓、王钦若以谢天下。此句看似作者在驿站中对酒当歌,不问实事,实则以酒浇愁,以泄心中的不平。
三句“自恋明时休未得”,陡然回转,表明自己久居官位不辞的原因是为了显示耿耿为国的忠心,而不是贪图荣华富贵。“自恋明时”一语可见出自肺腑之言,并非掩人耳目之语。
这首绝句,作者从简单叙述乘船出行、住宿驿站的生活锁事,发表了自己对人生、为仕的见解。
柳开(947-1000),原名肩愈,字绍先(一作绍元),号东郊野夫;后更名开,字仲垒,号补亡先生。大名(今属河北)人。开宝六年(973)进士,历任州、军长官,殿中侍御史。提倡韩愈、柳宗元的散文,以复兴古道、述作经典自命。反对宋初的华靡文风,为宋代古文运动倡导者。作品文字质朴,然有枯涩之病。其诗仅存四首。有《河东先生集》。
塞上
柳开
鸣胶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1]。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
【注释】[1]鸣骰:一种响箭。
【鉴赏】诗人就像技艺高超的画家,以简略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渗透着力之美的画卷:塞外的大漠,广阔无垠,云静风停,一切都像凝固了。突然,一支响箭呼啸着直刺云霄,窥视宋朝边境的胡骑勒马举首,仰望长空……诗人赋予塞上辽阔、苍茫的背景以两个动体——箭和胡骑。其中,迅捷得不见其形只闻其声的箭是使整个画面移动的牵引力。箭冲向无垠的天空,牵引着身后数百胡骑的视线。箭在疾飞,视线在延长,整个画面顿时被激活了。除了这画龙点睛的移动感之外,诗人又以简洁的手法给这活动的画面配上富有塞外情调的音乐。整幅画卷在响箭的呼啸声中展开,箭刺破了宁静的氛围,又引起了大群战马突然被勒住而发出的嘶鸣声。这不是箭的独奏,而是由箭的呼啸、胡骑的嘶鸣组成的一支感情激越、节奏急促的交响曲。激昂的曲子伴着移动的画面,造成一种紧张、强大的气势,赋予全诗以力之美,刺激着读者的感官,引人入胜。后两句是全诗高潮,胡骑“尽提金勒向云看”这个群像式的造型把响箭疾飞的效果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诗也就在这里戛然而止。至于箭的余响,骑士们注视响箭时的心理反应,诗人则让读者自己去倾听,用自己的想象力去完成,而读者也正是通过这种想象,感受到诗的无穷魅力。
郑文宝(953-1013),字仲贤,汀洲宁化(今属福建)人。太平兴国八年(983)进士。初师事徐铉,仕南唐为校书郎。入宋后历官陕西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善篆书,工琴。以诗名世,风格清丽柔婉,所作多警句,为欧阳修、司马光所称赏。有《江表志》《南唐近事》等。
柳枝词
郑文宝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1]。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注释】[1]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画舸:装饰华丽的船。系春潭:船系于春日潭水边的柳树上。直到:一作“只向”或“只待”。
【鉴赏】第一句描写“画舸”。“古代有折柳赠别的风俗,所以刘禹锡《柳枝词》说:‘长安陌上无穷树,只有垂杨绾别离。’”(钱钟书《宋诗选注》)。句中“系”暗含着“柳枝”的题意,因此船也就与赠别之情相连了。从远处看,华美的船静静地停泊在碧绿的春水之上,又与岸边杨柳相绾,宛若一幅优美的春潭画舸图。这里是以外物之静反衬内心之乱。
第二句“直到行人酒半酣”:诗的镜头由远而近,深入到画舸之内。“行人”正在与送行的朋友饮酒饯别;但“行人”酒兴未尽,还有许多话要与朋友倾诉,这“画舸”就要解缆启锚了,怎不令人生怨?诗人不怨“行人”而怨“画舸”,这就更显示出朋友之间难舍难分的情意,亦使诗更富有情趣。这与李白《赠汪伦》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直抒胸臆相比,就别具轻盈柔软的风味。
第三句写“烟波”与“风雨”。航程中的浩渺烟波与斜风飞雨更增人愁绪,船儿却全然不顾而只管前行,这就更使人肠断了。这一句真切地写出了诗人对朋友前途的关心,而“烟波”与“风雨”恐怕亦不尽指自然界。“行人”之所以甘于烟波风雨而远离,自然也有其不得不然的苦衷,这都属于弦外之音,由读者去想象了。
第四句“载将离恨过江南”:船载着朋友之间的“离恨”,要经过烟雨江南而远去了。诗以低沉感伤的情调结束,仿佛还可看到诗人含泪目送征帆远去的情景。这句采用化无形为有形的手法,使抽象的“离恨”化为有形的可以被“载”之物,显得“离恨”具有沉重的分量,压在人的心头。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济州钜野(今属山东)人。世代务农。太平兴国八年(983)进士。历任右拾遗、翰林学士、知制诰。遇事敢言。曾上《御戎十策》,陈说防御契丹之计。屡以事贬官。真宗时,预修《太祖实录》,直书史事,为宰相不满,降知黄州,作《三黜赋》以见志。后迁蕲州,病卒。文学韩愈、柳宗元,通俗畅达。诗崇杜甫、白居易,风格接近白居易。有《小畜集》。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1]。万壑有声含晚簌,数峰无语立斜阳[2]。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3]。
【注释】[1]悠悠:安闲的样子。[2]万壑:万千条山沟,暗含藏。晚簌:黄昏时从山野空穴里发出的声音。
[3]惆怅:心中若有所失似的感伤。
【鉴赏】首联,作者骑着马穿过山间小路,正是菊花初黄之时,因是闲游,任马儿随意漫步行走,由于山村美丽景色,引起了他浓厚的游兴。“信马悠悠野兴长”此句看似写马悠然自得、人游兴正浓两件事,实则是由于人因贪看山村美景,才任马儿自由前行。
颔联,耳闻万千条山沟因晚风回荡而发出的清幽声音;又见那山峰仿佛有话要说而又不说,沉默地伫立在落照中。上句“万壑有声”声来自晚风,暗含泉水淙淙之声,全在壑里。下句“数峰无语立斜阳”是全篇的精髓,按逻辑讲“山本无语言”,诗人们常常运用这个道理。这是作者深层次写作技巧。体现人对山忘言,山对人而“无语”,真是天人合一了。颈联,秋风吹落了殷红色的棠梨树叶;雪白的荞麦花开了,晚风中飘来一阵阵清香。这里是作者从所见行道中的草木写起,有红有白,色彩对比鲜明,棠梨秋天成熟待收,荞麦正开花准备结果,描绘出一片生机盎然的美景,使人流连忘返。
尾联笔峰一转,写吟诗后悲哀之情从中冒出来,为什么忽然感到若有所失似的忧伤呢?原来是村头的桥与田野上的树木太像作者故乡的景色了。“村桥原树似吾乡”真是触景生情,见景思家了。按理看到异乡风景宛如故乡也该是件悦心美事,然而作者却用“惆怅”二字在上句,这是为了引出后一句的结果。“惆怅”也透露出作者贬后游异乡,风景虽迷人,但有家不得归,遭贬后远大的理想与抱负难以实现,所以由睹物生出感叹之情。
杨朴字契元,生卒不详,郑州(今属河南)人。因同窗毕士安推荐给太宗,以布衣召见而不愿为仕,赋《莎衣》诗辞官而归隐。
莎衣[1]
杨丰卜
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2]。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直饶紫绶金章贵,未肯轻轻博换伊[3]。
【注释】[1]莎衣:御雨的蓑衣。蒹葭:芦苇。菡萏:荷花。[3]紫绶:这里指锦袍玉带,官服。饶:比。博:换取。
【鉴赏】七律《莎衣》除尾联借蓑衣抒发情意外,其余三联全是咏蓑衣。但他是采取由物咏人,由人抒情的写作手法,表现了遗世之作的独特韵情。
首联上句:“软绿柔蓝著胜衣”中的“软”、“柔”,言蓑衣的质地触觉感,“绿”、“蓝”说出蓑衣色彩视觉感,这样色艳质柔的蓑衣,比一般的衣服还好。表达了诗人对草缀绳编蓑衣的喜爱。比衣服还好的蓑衣有何用处呢?是为了“倚船吟钓正相宜。”“吟”诗垂“钓”本是两件不同的事,既能垂钓又能吟诗的人可不是一般的“江上渔者”,而是隐居的世外高人。诗的首句中“著胜衣”,流露出作者爱蓑衣,更爱远离官场过着闲云野鹤式悠闲自得的生活。
颔联是写在那水气腾腾、芦苇婆娑的影子里,在那翠绿如盖的荷叶影里,在那扑鼻的荷花香气之中,渔人披着蓑衣卧在船上御雨。此联极具意境,水波粼粼,烟蔼迷茫,苇影参差,莲叶滴翠,荷花吐香,加上雨洒湖面,如溅珠进玉,此间一只小船上卧着披蓑衣的渔人,此情此景颇显诗情画意。诗人描绘出这一幅渔人垂钓乐趣图,是对渔人无忧无虑生活的赞美,是对“不羡君王只羡仙”那种浪迹江湖自由自在生活方式的向往,透露出当时社会官场中尔虞我诈的混浊,在湖上披着蓑衣垂钓就可远离尘世,回归大自然。
颈联是写渔人脱蓑衣。只有在天晴时、酒醉后、拢岸休息才会脱蓑衣,不管是哪种情况脱蓑衣,对渔人来说都是一件轻松、自由、悠然自得的快事。
上三联集中写了蓑衣的质地、颜色、“披”、“脱”的情境,“披”时景动人静,“脱”时景静人动,这种如亲眼所见的画景,把诗人羡慕渔人世外桃源式的生活的心情表露无遗。
尾联表明了诗人的志向和立场,官服金印虽是世人渴求的东西,可我不会把草绳编织的蓑衣拿去交换。杨朴对太宗皇帝的锦袍金印拒之不受,可见情操是何等的高尚。所以此诗“天下传诵”未衰。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荣华富贵、加官进爵视如粪土敝屣的做人立场。
魏野(960-1019),字仲先,号草堂居士,陕州(今属河南陕县)人。不求仕进。真宗西祀时曾遣使召之,上表以病辞。卒赠秘书省著作郎。与寇準、王旦往来酬唱。诗格清苦。原有《草堂集》,其子重编为《巨鹿东观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