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宋诗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21566100000048

第48章 宋诗篇(9)

【注释】[1]春水句:梁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2]壶中旬:壶公是传说中的仙人。据《云笈七籖》记载:壶中有日月如世间,有老翁夜宿其内,自号壶天,人称为壶公。

【鉴赏】首联诗意:日月如梭,光阴似箭,时光很快流逝,忧心劳碌一生,人生的秋天已到垂暮之年,与这时令的秋天“天寒日短”一样,怎么不使人更加伤心呢?此联作者见时已暮、天又寒,日又短,易逝的时光又不会给素志未酬的人留情。从悲秋入笔抒发自己的悲伤之真情。

额联续写秋景,并寓情于景中。诗意:晚秋的黄叶被秋霜染上了红色,“霜叶红于二月花”层林尽染,景色迷人,但毕竟不及花开鸟语的春光啊!黄昏快到了,夕阳西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哪抵得上黎明的曙光与八九点钟的朝阳。树叶由绿变黄再变红,太阳由曙光成朝阳再成夕阳,这是自然界万物运行的规律,也像人的生、老、病、死规律一样不可回避。此联因诗人见景生情而多感,面对现实难免产生哀愁。这也是人之常情。

颈联写作者想到春水、山松,要从现实中求振奋。诗意:曾在那小溪流淌过的春水啊!可能流到了江河,汇集到无边无际浩瀚的海洋中,成了沧海一粟,海水中有它生命的一分子;山上的青松老干擎天枝叶茂盛,四季常青,它的较强生命力取决于它不怕风欺、霜打雪压的坚强性格吧。作者借“春水”喻自己已过的岁月,借老松喻自己人老心不老的气节,想从现实中找到慰藉,并鞭策自己奋进。

末联仍写作者想从悲“秋”中超脱。诗意:要学那弱柔的春水、不老的山松,从现实中解脱,但晚秋映入眼帘的尽是秋霜染就的黄叶、快要落山的夕阳。秋风袭人体寒心凉,那就只有追随壶中的仙翁,去过那不管日月长短、万物枯荣的神仙生活,再也不会有岁月蹉跎难复的忧虑了吧。

苦雨初霁[1]

李觏

积阴为患恐沉绵,革去方惊造化权[2]。天放旧光还日月,地将浓秀与山川。泥途渐少车声活,林薄初干果味全。寄语残云好知足,莫依河汉更油然[3]。

【注释】[1]霁:雨雪后转晴。[2]革去:开除去。这里指瞬间叫雨停住。[3]莫依:别靠着。

【鉴赏】首联诗意:阴天冥冥,淫雨霏霏,使人惟恐这连绵阴雨难于摆脱,真令人喜出望外、惊讶不已,这潆潆细雨霎时停住,只有奥秘的大自然才会有这么巨大的权力消除阴雨积患。诗中“积阴为患”、“沉绵”点出题面的“苦”。

额联、颈联写消除梅雨后,使人耳目一新的另一番景象。诗意:雨去晴来,日升月恒恢复原有的光亮,昼夜普照大地,山川锦秀依旧,泥泞的路上车水马龙,车辙辘辘。初霁林木葱茏,果香四溢,看着色鲜,尝尝味美。诗中“旧光还日月”不用日月重光、“浓秀与山川”不说山川增秀,是作者用拟人写法把天地万物写活了。“活”、“全”二字平常朴素中见奇异,表达出一种愉快之感。

尾联写作者的担心与期望。诗意:天上的一缕缕云丝啊!你可要知足一点了,可别依靠天上银河的水势,凭自己的情感自然而然地兴云下雨,使这美好的初晴被破坏。此联写出了作者苦于久雨,刚遇初晴,见天空一溜淡云,心有余悸,所以用语重心长的末联结束此诗。

张俞字少愚,号白云先生,生卒不详,益州郫县(今四川)人,屡试不第。官至秘书省校书郎,愿以授父自隐于家。文彦博治蜀时为筑室青城山白云溪。有《白云集》遗世。

蚕妇[1]

张俞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2]。

【注释】[1]蚕妇:养蚕的妇女。[2]罗绮(qǐ)者:指身穿绮罗的人。罗绮:纯丝织品,有花纹。

【鉴赏】诗前两句写蚕妇入城与归来。诗意:蚕妇昨日到城里去了一趟以后,回来时却感到很悲伤,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把一件粗布衣服都浸湿了。诗中用一个“满”字形容蚕妇伤心已极,泪流很多。至于蚕妇为什么入城,是去卖蚕茧或卖自己缫的丝还是做其他事,前二句给人留下了一个悬念,引人深思。

后两句写她伤心的原因。诗意:蚕妇进城归来后泪水湿衣裳,是遇强盗了,还是受凌辱了?都不是,原来是她看到城里那些浑身上下穿着绫罗绸缎的富人,全没有一个辛辛苦苦的养蚕人,内心刺激很大,才使这位没见过世面的蚕妇泪流满面,悲痛极了。“遍身罗绮者”是指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他们不养蚕、缫丝、织布,却穿的全是丝织的罗绮。而养蚕人自己穿的是“巾”之类的粗布。这司空见惯的不公现实怎不使人怵目惊心、悲愤呢?

邵雍(1011-1077),字尧夫,谥康节。北宋哲学家,先范阳(今河南涿)人,后随父迁共城(今河南辉县)。隐居苏门山百源之上,人称百源先生,屡授官不赴,后居洛阳三十余年,名所居为安乐窝。后常出游河、汾、淮、汉。与司马光、吕光著等从游甚密。一生精周易象数之学,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遗世。

安乐窝[1]

邵雍

半记不记梦觉后,似愁无愁情倦时。拥衾侧卧未欲起,帘外落花撩乱飞。

【注释】[1]安乐窝:邵雍的隐居之所。安乐:可诠释为安闲乐道或安贫乐道。

【鉴赏】诗的一、二句“半记”与“不记”、“似愁”与“无愁”,这些相互对立的状况融于一体,这种似醉非醉、物我两忘、迷离朦胧的情态与舒适感是一个隐居四十载终身不仕的人想得到的,也是大多数想解脱困惑的人所向往的。浑然一气的上下对偶句,恰是作者在居所所入境界的高度概括。

三句是说作者酣睡初醒神情恍惚而懒起。“未欲起”是说因留恋物我两忘的心态,是一二两句涵义的延伸与跌宕之笔。

第四句“帘外落花撩乱飞”是说作者醒后看到帘外百花凋零、落英缤纷。此句使人拍案叫绝的一点,不仅暗点出前时的酣梦,又显出此时“拥衾”恋枕的闲情逸趣。这三、四句会使人想起韩偓的《懒起》诗:“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虽同是侧卧看花,一者是有心外求的意想;一者是心不在焉那种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混沌朦胧之心态。作者懒起的目的是不甘心“太上忘情”的清贫淡泊。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兴化军仙游(今福建)人。北宋书法家。官至端明殿学士。书法楷、行、草颇有成就,为“宋四家”之一。有《万安桥记》《谢赐御书》

《蔡忠惠集》传世。

梦中作

蔡襄

天际乌云含雨重,楼前红日照山明。嵩阳居士今何在?青眼看人万里情[1]。

【注释】[1]嵩阳:李白《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并序》

中嵩山逸人即指嵩阳居士,此诗中“嵩阳居士”代指嵩山、少室山中隐士高人元丹丘。

【鉴赏】诗的一、二句是语意倒置句。诗意:雨过天晴,红日普照山峰楼阁,金光耀眼,但天边仍乌云密布,阴雨随时可能到来。作者身处北宋中期,中宗、仁宗两朝任用奸相贾似道之流,对辽、夏许以岁岁纳币,以求一时之和,这样饮鸩止渴之计不仅削弱了宋朝的国力,而且壮大了对方,对宋朝国势隐患重重,如诗人所言天际乌云重,阴晦风雨随时会来,暂晴可喜,但晴意不稳,会乐极生悲的。

三、四句是表明作者拯时救世之话语。诗意:在嵩山、少室一带,像嵩阳居士元丹丘这样的隐士高人,你们在哪里?这世间取媚邀宠之人无处不在。假如嵩阳居士仍在,一定会慧眼看人,虽相隔万里之外,也会令人敬仰的。这两句也暗含作者逃避现实到高人逸士那里去居住之意。

全诗借景抒情,表达出作者作为一个文人忧世有心而济世无策,慕隐而难如愿的复杂心境。

黄庶字亚夫,号青社,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黄庭坚之父。生卒不详。庆历二年进士。曾任州郡从事,知康州。有《伐檀集》遗世。

和陪丞相听蜀僧琴[1]

黄庶

小园岂是春来晚?四月花飞入酒杯。都为主人尤好事,风光留住不教回。

【注释】[1]丞相:题中丞相指文彦博,汾州介休(今山西介休)人,晚年退居洛阳第宅。曾任宰相,后出任青州(今山东益都)、许州(今河南许昌)知府,后改任忠武军节度使、知永兴军,驻长安(今陕西西安)。

【鉴赏】诗前两句设问兼自为回答。诗意:春回大地,应时同到,不论先后,为什么小园的春天比别的地方来得迟呢?一般暮春三月花已凋谢,此已四月,可小园还落英缤纷,漫天飞舞如雨,花飞落入酒杯之中。“小园”是这次饮宴听琴的地方,是文氏洛阳私园。“花飞入酒杯”说明花木特别茂盛,飞花繁多,景美极致,增添宴饮无限欢乐,如听琴、饮酒、合观凋花,可以说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全备。诗中诘问句表达惊喜、赞美之情。

三、四两句对前两句作答,诗意:“四月花飞”,不是春天到晚了,而是春留恋小园、留恋枝头不舍离去;不是春不想归,而是园主人不放行。主人为什么留住春光,是因为喜欢春在大地能使万象更新,风和日丽,桃红柳绿,莺歌燕舞,春光融融,正是接待客人的好时机,也可为宴饮听琴增添无限乐趣。“尤好事”说明好事甚多。

探春

黄庶

雪里犹能醉落梅,好营杯具待春来[1]。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红一手裁[2]。

【注释】[1]好营:正好整治、整顿。杯具:指饮酒的器具。[2]刀尺:裁剪衣服的工具。

【鉴赏】诗的一、二句写作者待春。诗意:早春时节,雪花纷飞,玉骨冰心的斗雪红梅也似雪飘坠,我对着飞雪落梅举杯一醉,景象别致;从此整顿好杯盘酒器,等待春回地暖、万物复苏、春色遍野时刻的到来。“犹能”是说百花虽未生发,但似雪飘坠的报春梅花也值得人醉赏。“落梅”预示春天不远了,“探”字就得到了落实。此两句勾画出一幅雪花飞舞、梅落缤纷的迎春图景。

三、四句作者展开对“待春来”的联想。诗意:春天啊!快来了,这东风已手持着神奇的剪儿尺儿,会精心、熟练地剪裁出万丝翠柳、千树红花,让你陶醉在绿茵遍野、绿树成阴、万紫千红、生机盎然的春景之中。

“新刀尺”、“一手裁”使人想到贺知章《咏柳》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天的代表是柳丝与花朵。“东风”运用“刀尺”来裁剪出柳树细叶、千万朵繁花,剪出大好春色。此二句诗采用拟人化手法把“东风”喻为能工巧匠。“新”字说明初试,身手不凡,并紧扣新春伊始,诗承上半的探春行动,铺写出“探春”的向往心理。“万叶千花”一语双关,一是实写眼前雪飞梅落的奇景,二是想象中叶稠阴翠、百花争奇斗妍的春景。

陶弼(1015-1078),与高翁,永州祁阳(今属湖南)人。历官阳朔县主簿、知邕州、东上阁门使、康州团练使。有《陶邕州集》遗世。

碧湘门[1]

陶弼

城中烟树绿波漫,几万楼台树影间。天阔鸟行疑没草,地卑江势欲沉山[2]。

【注释】[1]碧湘门:即长沙(今湖南)城门。[2]卑:低下。行:指行列。

【鉴赏】首两句描绘长沙城内夏日迷人风景。诗意:登城门楼远眺,城内轻烟树影,林木葱茏幽邃,林涛阵阵,林海茫茫无边,似水波浩渺,众多亭台楼阁尽掩隐于树海绿波之中若隐若现。“烟树”远树似烟,“绿波”绿树如海泛波,“漫”形容长沙城内到处林木浓郁、万顷苍翠。“几万楼台”崇楼高台数量多。此二句描写长沙城内亭台楼阁掩隐于树影之间的壮美景象。

第三句写城外远处天空景色。诗意:辽阔碧空,鸟儿成行展翅飞翔,渐渐向天边飞去,缓慢地消失在天地相接的蔚蓝天际。“疑”是写远望的错觉。“鸟行没草”是观察鸟儿排行远飞的缓慢变化的动景,以衬托“天阔”这一静景。只有“天阔”才会任鸟飞。

第四句写远望湘江景色。诗意:湘江如练环城奔流,长沙城门楼一带地势较低,与湘水相形,城楼与那山峦仿佛要被淹没陷进去一样。“欲”字将要而未的意思,“欲沉”搭配用把握住了描写分寸,体现出作者用字讲究推敲的功底。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曾官大理寺丞、国子博士。精《易》学,著有《太极图说》《通书》,后人合编为《周子全书》传世。

题春晚

周敦颐

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1]。

【注释】[1]阑:同栏。

【鉴赏】此诗是作者在白昼伏案吟诵之余,薄暮时分,微感疲倦,走出简陋的屋子,立栏杆外,观乡村暮春晚景有感而作。

第一句写近景落花、柴门、夕晖。诗意:三月残花飘落柴门内外,落英遍地,把夕阳余晖挡在了门外,可见落花堆积似山。

第二句写远看林景。诗意:在暮色苍茫中,看到远处有一片葱茏的树林,几只在黄昏归巢的乌鸦,绕林盘旋忽高忽低飞行,暮春的傍晚朦朦胧胧,只能隐约瞧见一些小黑点。“点”因是傍晚远看乌鸦似点。

最后一句写作者极目遥望之景。诗意:在那乡间的小路尽头,远远望见樵子挑着柴火,渔夫提着渔篓,急匆匆向家中归来。

一、二、四句写“夕晖”、“昏鸦”、樵渔归三景,句句紧扣题中“春晚”,并用花“落”、鸦“飞”、人“归”三个动词点缀,更显村野薄暮时分冷清、空寂、和谐、静谧之境迷人。所以诗人要在这恬静富有生机的境界中“小立”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