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宋词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21566200000029

第29章 唐词篇(28)

就词本身看,容或有劝人及时行乐的意思。这种思想在古代一些郁郁不得志的诗人作品中并不鲜见。如李白《将进酒》诗中就有“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之句,与这首词的意思极相吻合。但读来并不觉得完全是消极颓废情绪,反而透出一种放旷豪迈气概。对杜秋娘这首词作如此理解,也是想到与她的身世有关。据杜牧《杜秋娘诗序》说:“杜秋、金陵女也。年十五为李锜妾,后锜叛灭,藉之入宫,有宠于景陵。穆宗即位,命秋娘为皇子傅母。皇子壮,封漳王,被罪废削,秋娘因赐归故乡。”(转引自《唐诗三百首》卷八、第二十三页)据此可知,杜秋娘也是一生坎坷。她作此词以抒发胸中一段郁积不平之气,也是合乎情理的。因为我们从她的词中体会到一种隐隐的感伤情绪。但对这首短词的寓意可作多种理解,解作及时爱惜光阴,可以,解作及时爱惜春华,也可以。我们在此理解为及时把握人生,劝人有所作为,涵盖的意思更宽广一些,似乎更有滋味。

何满子

薛逢

系马宫槐老,持杯店菊黄。故交今不见,流恨满川光。薛逢常触忤权贵,累遭贬谪。这首《何满子》可能作于他贬官离开京师的失意之时。

《何满子》是当时一种歌曲的名字,其声也哀,其曲也悲,有幽怨凄切之思的积郁者常寄情于此。同代著名诗人张祜曾有一首《宫词》云:“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写的也是一种宫人的幽怨之情,这种埋藏极深、蓄积已久的怨情在《何满子》的曲调声律中得到以泪洗面的宣泄。

薛逢在离别京师,远赴任所的背井离乡之际,心中也定然充满难言的酸楚与怨怼,他凄然命笔于《何满子》这一词调,也同样是借“酒”浇愁,企望把他满腔的积郁在它凄恻的声乐中得以宣泄。“系马宫槐老”,这劈头一句就包容着无限的沧桑感慨。“宫槐”象征着故都的风烟,诗人曾有多少次在宫门的这棵大槐树下系马,经历了多少风光繁花的岁月,而今宫槐已和自己一样苍老衰迈,这老槐前的最后一次系马岂不意味着与故国、与繁华岁月的永别?“持杯店菊黄”,在意境上是一个跨度何等巨大的转换,且不说“系马”与“持杯”,“宫槐”与“店菊”,“老”与“黄”在字间的对仗与音韵的平仄错落上是何等工整、严密,仅就意境而言,这寥寥五字便勾画出一个秋风萧瑟,黄花独放,野店寂寥,持杯孤饮的苍凉、凄冷的境界。诗人以简练到极点的语言给我们留下了宽阔想像的空间。我们逼真地看到诗人是怎样在苍老的宫槐前解开他那匹老马的缰绳,踽踽地、黯然地离开京城,在晚风残月的长安古道上长途跋涉,一朝暂栖在这家远离京城小店对菊持杯,秋风秋花该使诗人如何黯然神伤……艺术的魅力就在于以有限的情境引发接受主体的无限想像,读者不仅能追踪诗人所描绘的“像”、“境”,步入其所创造的外在世界,而且能吟味诗人所表露的“意”、“情”,触摸其内心的风云。诗人在这短短的两句十个字中所概括、熔铸的艺术容量是极为罕见的。后二句较为直白,缺少诗词应有的含蓄与蕴藉,但“故交今不见”也赤裸裸地揭示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世态的炎凉,而把无形无影的一种抽象的感情——“恨”,以满川的流光作形象的外现和外化,倒也不失为一种新颖、独特的比喻,同时也补充了全词所创造的意境:我们仿佛看到诗人在野店小憩之后,又在秋风中沿着一川秋水踽踽独行,那点点惨白的秋阳洒在水面上的一派凄冷的秋光,增添着诗人心中的悲凉,怨与恨真如流不断的江水无尽无涯……

杨柳枝

张祜

莫折宫前杨柳枝,玄宗曾向笛中吹。伤心日暮烟霞里,无限春愁生翠眉。

《杨柳枝》一名《折杨柳》,本为汉代横吹曲名,至隋代变而为宫词,唐开元后,作者渐众。这首《杨柳枝》词紧扣题意,是一首咏柳词。

“莫折宫前杨柳枝”,首句点出所咏对象的地点,是在皇宫之前。并透露出一丝爱怜之意,奉劝人们不要轻易去攀折它的枝条。当时禁中多植杨柳,据记载,长安(今西安市)永丰坊西南小园中有垂柳一株,柔条极茂。白居易曾为作《杨柳枝》云:“一树春风万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唐玄宗听说后,曾专门命人折取两枝植于禁中,此即“宫前杨柳”。“玄宗曾向笛中吹”,是说唐玄宗李隆基也曾把笛吹奏《杨柳枝》曲。玄宗吹曲的本事虽已不可考,但多种记载都说玄宗为人风流,善吹笛及击羯鼓,曾多次倚声吹曲,又自制新声。《杨柳枝》在唐代为教坊曲名,玄宗当然有可能也有机会吹奏此曲。这一句说宫前杨柳柔茂可爱,又经玄宗谱入曲中,亲自吹奏,当然声价百倍,如登龙门。其中暗寓劝人怜惜,不要轻易攀折的意思,可以说是第一句句意的加强。按理说,玄宗所奏《杨柳枝》为曲,而诗人所咏杨柳为物,二者本非一事。但词人巧妙地将它们联系起来,使人仿佛觉得曲即柳,柳即曲,更增其可爱。“伤心日暮烟霞起,无限春愁生翠眉。”这两句既点明了写作时间——是在春天的黄昏,又用拟人化的手法对杨柳作了美感很强的描写。同时,也在其中掺入了作者深切的感情。“伤心”既不是夕阳含忧,也非杨柳生悲,而是作者自己在伤心。而这夕阳暮霭,垂柳烟霞,则更加重了词人的感伤情绪。“翠眉”,指杨柳的枝叶。古诗云:“桃花如面柳叶眉”,用来比拟少女的美丽。此处反其意而用之,说杨柳枝叶低垂轻拂,犹如一位姣好的少女蹙额颦眉,愁凝眉尖,似有无限心事,在这美好的春天里含愁脉脉,令观者顿生怜爱愁绪。那么,作者究竟为了什么在伤心,以致他看到日暮烟霞里柔条低垂的杨柳,也觉得翠眉如蹙,春愁无限呢?这需要联系前代史实来索解。隋代咏《杨柳枝》者,已有感慨国事兴亡的传统。如“万里长江一旦开,岸边杨柳几千栽。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又如“乐苑隋隄事已空,万条犹舞旧春风”等,都是借吟咏杨柳来抒发对隋炀帝一时奢侈无比,而终究败亡身死的感慨。张祜写《杨柳枝》,则是感怀当代史事。玄宗李隆基在位四十余年,其治国一度号称开元盛世。后因他耽于逸乐,宠爱杨贵妃,使得政治昏暗,胡将权重,导致“安史之乱”,唐朝由此转盛为衰。作者追怀往事,遥想当年月下玄宗把笛横吹《杨柳枝》曲,风光旖旎,柔条胜水。而今烟笼夕照,长条垂拂,杨柳依然,而国事人物全非,怎能不令他感慨万分,悲从中来。于是在词人眼中,烟柳含悲,翠眉生愁,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这首词以咏柳而起,归结于咏史。风格蕴藉含蓄,意味隽永深长,寄托邈远,引人入胜,读来颇能发人怀古之慨。

氐州第一

张祜

十指纤纤玉笱红,雁行转度翠弦中。分明自说长城苦,水调云寒一夜风。这是一首感怀词。词调为《氐州》大曲中的一篇。

氐州位于西北一带。西北一带自古属于征战之地,那里曾经留下了多少征人的绵绵离恨,又有多少征人在天高地远,荒凉边关的西北度过人生的青春。这首词正是通过歌女的弹弦奏曲,描写了离别的甘苦。纤弱中透出粗犷,缠绵中让人涕下,不能自已。

词先从歌女写起。作者没有描写歌女的沉鱼落雁之美,仅仅抓住手的特征,切入标题。“十指纤纤玉笱红”,纤纤手指,涂红了如笱的指甲,这种如窥一斑的写实手法,引起人们的联翩思绪。至于歌女的容貌,只有读者去发挥想像了。这里,“手”的描写,实际上是为了铺陈弹弦的。“雁行转度翠弦中”,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大雁往往象征别离。时值秋末,雁行排空,响声嘎嘎,一声一声都是旅人的离愁,一阵一阵,都是离别的长叹。而歌女的弦声如何呢?“转度”两字用的极妙,自然贴切,细致入微,把弦声带给人的情感传神地描写出来,也把歌女的技艺写得活灵活现,如耳闻目睹。在弦声中,我们仿佛听到了雁鸣,仿佛置身于边塞,送归雁入云而去,真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接着,由景入情,直抒胸臆。“分明自说长城苦”,“长城”,泛指边关。孑孑歌女,呖呖雁声,哀哀弦音,难道不正是征人艰苦心声的写照吗?真是弦声有意,闻者心动。面对茫茫的征途,荒无人烟的边关,归去的雁阵,怎能不使人感慨万千!王国维《人间词话》道:“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诗的境界是境和情结合而成的。境中有情,情中有境,不管造境或写境;都应服务于诗的意境。“分明自说长城苦”,把歌女的情思淋漓尽致地反映出来。最后一句:“水调云寒一夜风”,那《水调》的乐声仍然绵绵不断,如缕不绝,牵人肠肚。彻夜风声,冷冷云色,对征人的寂寞,起到了烘云托月的效果。

这首词只有四句,就把歌女的举止、技艺、愁苦,逼真地表现出来。读罢这首词,使人想到诗歌的精练,对于诗来说是很重要的。

胡渭州

张祜

亭亭孤月照行舟,寂寂长江万里流。乡国不知何处是,云水漫漫使人愁。

《胡渭州》是以边地为名的乐曲,唐开元时著名的音乐家李龟年最擅长演唱此曲,歌词的形式仍然是七言绝句。全词描写一位浪迹江湖的游子在漂泊途中,面对明月流水而产生了一种难以排遣的思乡愁绪。

“亭亭孤月照行舟,寂寂长江万里流。”这两句写景,浩茫浑壮,意象阔大。作者从上而下,由近及远地描绘了长江上的无边月色和月光下的浩瀚江水。夜空中一轮明月高悬,皎洁光明,普照万里;月光下大江东去,波涛翻滚,奔向远方,一叶扁舟乘着月色,随波逐浪,逶迤前行。这是一幅多么广阔的月夜长江行舟图。“亭亭孤月”,突出了皓月凌空之貌,有聚焦的作用,与张若虚的“皎皎空中孤月轮”意同。古典诗词中向来有借月光写客愁的传统,所以,孟浩然看到沧江上的明月,立即引起了维扬之忆;李白望见床前的月光,也随即产生了故乡之思。这首词描写明月偏偏把柔和的清辉洒落在江中漂荡的行舟之上,怎能不牵惹起舟中游子的客愁乡情。起句中虽未点明愁字,但愁情早已见于言外了。从客愁又引起了下句的“寂寂”,本来,“月涌大江流”是极其壮观的景象,尤其是那奔腾澎湃的浪涛在夜间更加惊心动魄,绝非“寂寂”所能形容。可是,此时的游子身处于漂泊的孤舟之中,头上夜空冷寂,孤月无声;眼前是望不到边的江水,耳畔是听不尽的涛音,心中又萦绕着那“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于是,他感到一种难耐的寂寞和孤独。“寂寂”正是他此刻心境的真实写照,连那“万里流”的江涛声也显得单调无比,不但不能破寂,反而更加突出了环境的寂寥。这和“鸟鸣山更幽”的诗句一样,都包含着艺术辩证法在内。前两句景物描写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都是为后两句的抒情蓄势。

“乡国不知何处是,云水漫漫使人愁。”后两句转景入情,直接抒发思乡的愁绪。有了前边的景物铺垫,就使得后边的抒情显得极为自然。游子面对着茫茫的云水,不禁想起了远方的家乡。可是,家在何处呢?飘零的生活何时才能结束呢?那一叶扁舟能不能送我还故乡呢?乡情顿时一发而不可收,像云天一样渺茫无限,像江水一样漫长深广。这两句显然是从崔颢《黄鹤楼》诗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句子化出,但崔诗中表现的乡愁非常轻淡,这首词中表现的乡愁却极为浓重,这都是由于前边景物烘托的程度不同所致。

古人写词喜欢隐括前人的诗意,这首词也不例外。除了后两句化用崔颢诗之外,从前两句中也可以看出孟浩然诗句“沧江急夜流”、“月照一孤舟”和杜甫诗句“月涌大江流”的痕迹。虽然不能说作者有蹈袭之嫌,但起码也是汲取了这些诗句的意境。这些诗句本身就十分优美,合在一起就更加丰富了词的意境,增强了这首词的美感作用。同时也为隐括的艺术手法提供了经验。

天仙子

皇甫松

晴野鹭鸶飞一只,水葓花发秋江碧。刘郎此日别天仙,登绮席,泪珠滴,十二晚峰高历历。

这是一首与心爱的美人作别之词。第一、二句渲染离别时的环境氛围,同时具有暗示别离之苦的象征意味。晴空下的旷野,一只鹭鸶正在孤零零地翻飞。如画地勾勒出与美人作别的自然背景,而且只鸟孤飞也是诗人孤帆远征的一个隐喻或暗示。诗人把“晴野鹭鸶飞一只”这组意象纳入他的词中并置诸首句,正是因为这一典型画面切合他此时此地的心境、情绪而作的有意的选择。所谓情因景生、景助情现是也。“水葓花发秋江碧”,依然是对别离环境的描绘。“葓”者,“荭”也,乃一种供观赏的草本植物,多生于水中,故亦称“水荭”。艳丽的荭花绽开在清清的水面,更映衬出秋江的碧绿如染。荭花,岂不是即将离别的美人的象征?她把秋江装点得如此美好,可她只能留在这里,不能与诗人同去漂泊……“晴野”二句乍看似“无我之境”,其实词人的离情别绪已浓浓地渗透其间,因而亦可谓“有我之境”,只不过“我”的影子比较含蓄、深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