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宋词元曲300首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21566400000002

第2章 唐诗篇(1)

杜审言(646-708),字必简,祖籍襄阳(今湖北省襄阳),祖父时迁居巩县(今河南省巩县)。高宗咸亨元年(670)进士,曾为隰城尉、洛阳丞,因事贬吉州司户参军。武后时,授著作佐郎、膳部员外郎。中宗神龙初(705)因结交幸臣张易之获罪,流放峰州。不久,再起为国子监主簿、修文馆直学士。他是杜甫的祖父。著有《杜审言集》。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1]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2]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3]

【注释】

[1]宦游人:在他地做官的人。[2]淑气:春天温和的气候。[3]古调:这里指陆丞的诗。

【鉴赏】

晋陵即今江苏常州。陆丞,其名不详,当时为晋陵县丞,作《早春游望》一诗。杜审言的这首诗是与其同游时的唱和诗,大约作于作者在江阴县任职之时。这首诗因为春游而得来,感慨自己宦游他乡的不幸和失意。开头两句作者以“独”和“偏”开头,语气强烈地说出了宦游人由于客居异乡,作者对气候和景物的变化特别敏感这样一个事实和感叹。同时,用“宦游人”这个词将作者与陆丞统一到同一个情境里。“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这两句里,“出”字将云霞升腾的过程写了出来,“渡”字将“梅柳”拟人化,都是生动的笔墨。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早上从海上升起了一轮红日,使海面上形成了璀璨辉煌的朝霞;春风吹来,江南江北杨柳都穿上了新妆。“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中的“催”字和“转”字好像是说,春日和暖的气候来了,似乎在催着黄鹂婉转地鸣叫;晴朗的日光似乎使蘋草的颜色转得更加嫩绿。三四、五六这四句是承着第一二句写“物候”之“新”的。“云霞”、“梅柳”、“黄鸟”、“绿蘋”为“物”,“淑气”、“晴光”为“候”,前后衔接和相呼应得很好。这两句给人的感觉好像只在写春光明媚可人。其实,最后两句诗不仅呼应了第一二句,而且使中间两句描写的用意突显出来了。所谓“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既呼应了前面“宦游人”的“独”与“偏”,也显示了中间两联所写的大好春光,正是“宦游人”不幸遭遇中的反衬。春光是美好的,但对于处在不幸的人来说却是一个讽刺。

这首诗紧扣题目,起承转合的手法用得很好,表现了近体诗很高的艺术性。

王勃(约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人(今山西省河津)人。年14,应举及第,曾任虢州参军,犯死罪,遇赦,革职。后来往海南探望父亲,因溺水受惊而死了。少时即露才华,与卢照邻、杨炯、骆宾王以文词齐名,并称“初唐四杰”。他和卢照邻等皆企图改变当时“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的诗风。其诗偏重于描写个人生活,亦有少数抒发政治感慨、隐寓对豪门世族不满之作,风格较为清新。但是有一些诗篇仍流于华艳。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1]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

[1]城阙:指唐代都城长安。辅:护卫。三秦:泛指当时长安附近的关中之地。古为秦国,秦亡后,项羽分其地为雍、塞、翟三国,故称三秦。五津:四川境内长江的五个渡口。

【鉴赏】

这是王勃供职长安时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今四川省崇州市)所作的一首赠别诗。

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以写景起兴,对仗相当工整。“城阙辅三秦”是倒装的句式,其实是“三秦辅城阙”,是指长安的城垣宫阙都被三秦之地护卫着。下句“风烟望五津”。五津指四川境内长江的五个渡口,泛指蜀川。这里诗人用一个“望”字跨越时空,将相隔千里的两地连在了一起。“风烟”又突出了离别时气氛的作用,从而引出下句。

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这是诗人在直抒胸臆。诗人并没接着叙写离别时的情绪,而是写你我都是远离故土的宦游之人,彼此间应该都能体会这种心情的吧。也许是思绪太多,也许是无从说起,诗人在此有意略去了对众多思绪的叙写,而留下一片空白让读者去填补,增加了无限想象的空间。

离别时总是伤感的,但诗人并没停留在伤感中,颈联笔锋一荡,意境又开阔了起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似受曹植“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的启发,但曹植句强调志在四海,而王勃句强调友人间重在知心,天涯相隔也会是像相邻一样。这句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早已成为千古名句。

尾联紧跟前三联,以劝慰杜少府作结。“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送别时经常会在分岔路口告别,“歧路”又一次照应送别之意。这句是诗人在即将分手之时劝慰杜少府之语,不要在分别时掉眼泪,像小女孩一样,只要两心相连,远在天涯,不也如近在咫尺一样吗?

此诗充分表现出了诗人旷达的胸襟与对友情的诚挚。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代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宋之问(?-712),一名少连,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县)人,一说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县)人。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武则天时,以文才为宫廷侍臣,颇受恩宠,后来因为结交张易之获罪,贬泷州参军。中宗景龙中(708)转考功员外郎,与杜审言、薛稷等同为修文馆学士。又以受贿罪贬越州长史。睿宗景云元年(710)流放钦州。玄宗先天元年(712)赐死。有《宋之问集》。

题大庾岭北驿[1]

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2]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3]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4]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5]

【注释】

[1]驿:驿站。[2]阳月:农历十月。[3]殊:实。[4]瘴:南方湿热蒸郁之气。[5]陇:据沈德潜云疑作“岭”字。

【鉴赏】

这是宋之问被流放岭南途径大庾岭时所作,题于岭北驿的一首诗。大庾岭在今江西大余、广东南雄两县交界处,岭上多梅,故又称梅岭。

宋之问是武则天在位时期著名的宫廷诗人,与沈佺期齐名,颇受宠幸。后来武则天退位,宋之问因结交张易之,被贬为泷州(今广东省罗定县)参军。由宫廷近臣骤然沦为罪谪之人,且远离家乡和亲友,只身远流岭南,他心中的痛苦哀伤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当他来到大庾岭北驿时,便写了此诗。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诗人告别了亲友,告别了生活了多年的长安,来到了大庾岭。想到度过岭去,就彻底地告别了故乡所在的中原,进入蛮荒的岭南。他看到南飞的大雁,想起了大雁飞到此处便不南去的传说,不禁写下了前两句诗。大雁南飞,飞到此处就不再飞了,但作者自己却被流放到大雁都不飞去的地方;大雁的南飞既有限度,也有返期,而作者自己却要继续南行,何年何月才能回来,他也不知道,这是三四句的意思。开头四句通过人与雁的对比,写出了离开家乡悲苦凄凉的心情。五六句是写景。江上潮水下落,林间雾气弥漫,暮色渐浓,周围的一切越发显得荒凉,显然是作者心境的写照。结尾两句是对明天早上的预想:大庾岭梅花已开,作者想象明日度岭南行,回到家乡时,看到的将不再是家乡的风物,而是庾岭高处的梅花。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和热爱。

宋之问在这首诗里表达的感情无外乎谪悲、乡愁,并无特别之处。但其构思布局,写景言情的艺术手法是很高妙的。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1]

【注释】

[1]来人:指从家乡来的人。

【鉴赏】

此诗是写久居在外的人即将回家时的感受。此诗又传李频作。从此诗的地名和表达的心情来看,比较符合宋之问的情况。宋之问因为攀附张易之曾贬岭南。本诗可能为他从贬所泷州(今广东省罗定县)逃归时途径汉江所作。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这两句主要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前一句写空间上的隔绝,后一句写时间上的隔绝。而作者传达的感受是时间和空间上的隔绝的叠加。这自然加强了自己贬谪之后久居蛮荒之地的孤寂、苦闷及对家里人的思念之情。作者困居贬所,无依无靠的情态也历历可见。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两句描写自己快回到家乡时的心理感受。写得既别出心裁,却也在情理之中。常年在贬所生活,终于回来了,应该急切地想知道家乡亲人的情况,应是“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但作者却道出了不同寻常之语,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其实这很符合作者的经历和感情。作者贬居岭南好多年,而且音书俱绝,他在想经历了这么多年的岁月,家乡的亲人们是否还依然健在,有没有因为自己的贬谪而受到牵连,“不敢”句也符合他从贬所私自逃回的特殊处境。正如杜甫所写的:“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这是在“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的情况下产生的心理感受。前两句为后两句的原因,后两句更曲折地表达了前两句的感情。

宋之问的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就是因为它生动地道出了久居他乡的人回家时的共同的心理感受。

沈佺期(约656-714),字云卿,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人。高宗上元二年(675)中进士,曾任事中、考功员外郎,因贪污被劾。武则天在位时,依附张易之,张被杀,他流放灌州。流放时期的作品则多对其境遇表示不满,写出了一些好的作品。中宗时召回,为起居郎,兼修文馆学士,官至中书舍人,开元初去世。他和宋之问齐名,都是唐初重要的诗人,时称“沈宋”。他和宋之问不但生活经历相似,诗歌创作倾向也相近似,多粉饰升平的应制诗,也有一些较有生活气息的作品。沈、宋的主要贡献在于总结了六朝以来诗律的成就,促使五、七言律诗形式的成熟。

杂诗

沈佺期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1]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2]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3]

【注释】

[1]黄龙戍:唐初东北边地要塞,在今辽宁开原县北。频年:连年。解兵:退兵。[2]良人:古代妻子对丈夫的称谓。[3]将:持,拿。旗鼓:这里指军队。

【鉴赏】

此诗以儿女之情,写征戍之苦,充满着非战的思想。此诗是沈佺期的传世之作。

这首诗思想上较为积极,艺术上也颇有特色。诗人除了怨恨“频年不解兵”外,还希望有良将早日结束战事。因此此诗归结为两点:闺中少妇与征人的互相思念、厌恶无休止的战争而希望战争早日结束的心情。

诗的首联叙事、交待背景。黄龙戍一带,常年战事不断,一种强烈的怨战之情溢于字里行间。接着诗人在二三联中抒写了闺中少妇与征夫相互思念,诗人借月抒情,说今夜征夫思妇,两地对月相思。在征夫眼里,昔日两人曾在闺中共同玩赏的月,如今不断地在营中照着他,好像怀着深情;而在闺中少妇的眼里,似乎这眼前的明月已不如昔日美好,因为那象征着美好生活的圆月,早已离开深闺,随良人去了远方。紧接着诗人用含蓄有致的笔法进一步补足诗意,“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中“春”而又“今”,“夜”而又“昨”,分别写出了少妇的“意”和征夫的“情”,那昨夜夫妻惜别的情景仍在眼前浮现,今春的大好光阴虚度,让少妇倍觉惆怅。诗人揭示了战事让“少妇”与“征夫”青春如此思念、夜夜如此伤怀,所以诗人在尾联中希望有人能指挥军队,一举破敌,以结束战争,使家人早日团聚,人民安居乐业,同时也揭示了诗的主题。此诗的题材说不上新颖,但写法是很别致的,特别是中间两联借月抒情轮廓鲜明地画出了异地同视一轮明月的一幅月下相思图。诗句言短意长,含蓄有致。

独不见

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1]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2]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3]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4]

【注释】

[1]郁金堂:以郁金香和泥涂壁的房子。堂:一作“香”。海燕:燕的一种,又名越燕,紫胸轻小,多在堂室中梁上作窝。玳瑁:以玳瑁为饰的屋梁。极言梁的名贵精美。[2]砧:捣衣用的垫石。辽阳:指今辽宁大辽河以东之地。唐时置辽州,派重兵驻守,为东北边防要地。

[3]白狼河:在今辽宁省境。丹凤城:这里指长安。[4]谁为:即“为谁”。“为”一作“谓”。更教:一作“使妾”。照:一作“对”。流黄:黄紫相间的丝织品,这里泛指衣料。

【鉴赏】

此诗是一首拟古乐府之作,写少妇怀念久戍不归的丈夫。诗人以委婉缠绵的笔调,描述少妇存寒砧处处、落叶萧萧的秋夜,身居华屋之中,心驰万里之外,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孤独愁苦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