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宋词元曲300首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21566400000035

第35章 宋词篇(1)

钱惟演(962-1034)字希圣,临安(今浙江省杭州)人。吴越忠懿王钱俶之子。随其父归宋后为右屯卫将军。成平三年(公元1000年)召试,改文职,为太仆少卿。累迁翰林学士枢密使。罢为镇国军节度使观察留后,改保大军节度使,知河阳。入朝,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被弹劾落职,为崇信军节度使,谪居汉东,不久去世。他博学多才,尤善吟诗作词,其作品文采飞扬,风格清丽,著有《典懿集》。

玉楼春

钱惟演

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情怀渐觉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换[1]。昔年多病厌芳尊[2],今日芳尊惟恐浅。

【注释】

[1]鸾镜:饰有彩鸾图案的镜子。据刘敬叔《异苑》载:“罽宾王有鸾,三年不鸣。夫人曰:‘闻鸾见影则鸣。’乃悬镜照之,冲霄一奋而绝。故后世称为鸾镜。”此用“鸾镜”一词有离愁别恨之意。[2]芳尊:杯中美酒之意。尊同樽,酒杯,此代杯中酒。

【鉴赏】

据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载:“《侍儿小名录》云:钱思公谪汉东日,撰《玉楼春》词,酒阑歌之,必为泣下。”此词乃作者暮年之作,表面是抒写一女子的相思之苦,实事上诗人自伤身世情感的表达,格调凄婉。作者身为吴越王之后,又是刘太后(曾垂帘听政数载)姻亲。仁宗亲政后,年已垂暮的作者被贬谪至汉东,此词乃对此感怀之作。

上阕写伤春之感。首句描写春景:城上莺歌燕舞,城下春涛拍岸,一切都充满生机与活力。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交融,一个“乱”字既是春天景象的真实描摹,又暗示诗人的情绪,用得极为传神独到。“烟波”一词有同样表达效果。此意境的创造为下句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第二句由赞而怨,“绿杨芳草几时休”令人油然而生后主《虞美人》词句“春花秋月何时了”似的幽怨之情。面对如此美景,却有这番感慨,原来抒情主人公心中悲苦,“泪眼愁肠先已断”,哪有心情欣赏美好春光呢?不但“良辰美景虚设”,更因春景平添烦忧。

下阕更深入更具体地描摹和抒写作者愁苦的状态、原因及程度。首句道出诗人凄凉心绪的缘由乃“情怀衰晚”、“朱颜暗换”。心境渐渐衰老时,容颜自然改变。但作者不甘心这种伤感的变化,所以对镜自视,仍不免“惊”心动魂。一腔愁绪无以排解,惟有借酒浇愁,但这里的情绪与曹孟德、李太白完全不同。作者年轻时因身体有病的原因而“厌芳尊”,现在垂垂老矣,病当更甚,但作者却顾不了那么多,“今日芳尊惟恐浅”,可见痛苦、无奈的情绪实在是已到了绝望的程度。这种情绪怎不让人为之动容?作品结尾的这个句子堪称同类作品中的不同凡响之佳句。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宋真宗祥符八年(1015)进士,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政治上力主改革,直言敢谏,是庆历新政的倡导者。他颇具文才,工于诗文,其词刚健清新,气势挥洒,为苏辛之先导。词仅存5首。有《范文正公诗余》传世。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1],追旅思[2],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释】

[1]黯乡魂:心神因怀念家乡而悲伤。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黯然,内心凄怆的样子。[2]追旅思:羁旅的愁思纠缠不休。追,纠缠。

【鉴赏】

这首词黄昇《花庵词选》题作“别恨”,张惠言《词选》说:“此去国之情”,是范仲淹抒写乡思离恨的名篇。

上阕写深秋天高云淡,碧空万里的景象。起二句写景,既点明季节,又概括了深秋的寥廓气爽和落叶铺地的特征,成为咏秋的绝唱。深邃碧蓝的天空飘荡着几朵白云,铺满黄叶的大地,浩渺的江水染着秋意荡起层层波澜流向远方,在夕阳斜映的远山间,天水相连,烟霭蒙蒙,秋色苍茫。起到了“情景相融而莫分”(范希文《对床夜语》)的效果,作者运用碧云、黄叶和翠烟等色彩鲜明的形象来渲染夕阳下的秋景,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后笔锋陡然一转,怨芳草延伸至天际,让人油然而生无限离情,反衬出人的浓厚情意,为下阕抒写乡愁国忧作了极好的铺垫。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诗人博大的胸襟,远大的抱负。但作者的革新雄图却遭到当权者的阻挠不能实现,怎不令人愁绪满怀?“黯乡魂,追旅思”就是这种心境的披露。只有睡觉做着好梦时,才能稍稍解脱,否则终日都是愁苦不宁的。眼前的良辰美景,只能使游人倍感孤独。怎样才能排遣那无尽无休的愁思呢?只好借酒浇愁了,但“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酒全化为泪,愁苦更加凝重了。末二句化用李白“举杯浇愁愁更愁”之意,更形象感人。

本词上下融合,浑然一体,动人的秋景更衬托出客愁的深长。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深沉缠绵的离乡之愁,去国之忧。无怪前人评此词为:范希文《苏幕遮》一词“前段多人丽语,后段纯写柔情”,遂成绝唱。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1],衡阳雁去无留意[2]。四面边声连角起[3]。千嶂里[4],长烟落日孤城闭[5]。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6]。羌管悠悠霜满地[7]。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8]!

【注释】

[1]塞下:边境要塞之地,此指西北边疆。[2]衡阳:古代传说雁秋天南飞至衡阳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3]角:号角。[4]嶂:直立如屏的山峰。

[5]长烟落日:化用唐代诗人王维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6]燕(yān)然:山名,在今蒙古境内。东汉窦宪曾北伐大破匈奴,在燕然山刻石纪功而归。勒:刻。[7]羌管:羌笛。[8]将军:作者自指。

【鉴赏】

宋仁宗康定、庆历年间,范仲淹节镇西北边塞。据说他守边时特作了《渔家傲》词数首,述边镇劳苦,现只存此一首。

上阕侧重写景,既富有边塞独特的风光色彩,又具有强烈的主观情感。起句以“塞下”点明区域,以“秋来”点明季节,以“风景异”概括地写出边疆秋季和内地大相径庭的风光,尤一个“异”字,道出诗人这位苏州人对西北边塞季节变换的敏感及惊异。次句写所在地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急飞,毫无留恋之意。“无留意”三字以遒劲的笔力透出这个地区到了秋天寒风萧瑟的荒凉景象。“四面边声连角起”续写边塞傍晚时分的战地景象。带有边地特色的一切声响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形成了浓厚的悲怆氛围,为下阕的抒情蓄势。接下来以“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些所见与前面所闻的“边声”、“号角声”结合起来,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而“孤城闭”又依稀透露出宋朝守军的力量薄弱,因而不得不一到傍晚就关闭城门的严峻形势。这就为下阕的抒情埋下伏笔。

下阕侧重抒情,抒写了抵御外患、建功立业的决心及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起句以“一杯”与“万里”形成了悬殊的对比,诉尽了杯酒难销的浓重乡愁。次句化用典故,表明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无从谈起,可是要取得胜利,以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谈何容易。“羌管悠悠霜满地”承上阕写夜景。深夜里传来悲凉抑扬的羌笛声,大地铺满冷霜。如此凄清寒夜,满腔爱国激情和浓重乡思的作者思潮翻滚,怎能入眠,自然引出“人不寐”。结句由己及人,总收全词,道出了将军与征人共同的情愁:既希望取得伟大胜利,却因战局长期无进展,又难免有思念家乡、牵挂亲人的复杂而矛盾的情绪。愁更难堪,情更凄切。

本首词是通过作者亲身经历,摹边塞风光,抒爱国情思,首开边塞词之作。这首词情调苍凉悲壮,感情沉挚抑郁,一扫花间派柔靡无骨、嘲风弄月的词风,成为后来苏轼、辛弃疾豪放派词的先声。

御街行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1],夜寂静,寒声碎[2]。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3],长是人千里。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攲[4],谙尽孤眠滋味[5]。都来此事[6],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释】

[1]香砌:石砌,石阶,因有落花而香。[2]寒声:指树叶在秋风中发出的声音。碎:微弱而时断时续。[3]月华:月光。练:白绢。[4]明灭:忽明忽暗。攲:倾斜。

[5]谙:熟悉。[6]都来:王闿运《湘绮楼词选》:“都来,即算来也。因此字宜平(平声),故用都字。”

【鉴赏】

这首词是一首怀念人之写。上阕以写景为主,景中含情,下阕以抒情为主,情中有景。本词情景妙合无垠,意境浑融完整,颇具艺术感染力,为历来的评词家们所称道。

上阕从月夜秋景起笔。“纷纷坠叶”点明秋天的季节,树叶纷纷飘到有落花的台阶上。“碎”形容落叶的声响轻而细碎,逼真地写出坠叶纷纷而轻盈的情景。暗合“纷纷”二字,更反衬出寒夜的静寂,细腻生动地状写出作者孤栖寂寞的情怀。此为所闻,接着由声音的摹写转入画面的描绘。“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两句是说,珠帘卷起,玉楼顿觉空荡。极目远眺,天色清淡如洗,星河如瀑,飞泻远方。意境高远而深沉激越,于婉曲中现出豪迈。正是在这样的情景中,才引出下面的感受:年年今夜,月圆人缺。感情的激流汹涌澎湃,以景寓情已不能酣畅淋漓地抒发自己的感情了。于是,很自然地转入下阕的直抒胸臆,倾吐离愁。

想念的人不能相见,只好借酒浇愁,然“酒未尝入肚,却已经化成了泪水,真是泪深于酒”(李攀龙《草堂诗余集》),足见愁思之重,情意之凄切。室外,“月华如练”,室内“残灯明灭”,两相映照,浓浓的愁苦侵扰着离人,自有一种无法言语的凄凉,感伤的滋味,使人无法入眠,只能斜靠在枕上,寂然凝思,暗自神伤。“谙尽”与“年年”遥相呼应,极写愁绪由来已久。结尾三句,进一步说明相思之情或凝于眉间,或积于心上,无法回避,难以排解情感深挚动人,抒情造境十分精妙,女作者李清照《一剪梅》中“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名句显然受此启发。

诗人的本首词以柔情丽语为后世词话家所称道。可谓其婉柔绮丽风格的代表作。全词情景俱佳,意境高远,把思远怀人的愁思写得淋漓尽致,难怪许昂霄感叹说:“铁石心肠人亦作此消魂语”(《词综偶评》)。

柳永(987-约1053)字耆卿,初名三变,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今福建省崇安县)人。青年时期常出入歌台舞榭,与“狂朋怪侣”过着“暮宴朝欢”的日子,受上流社会非难,屡试不第。仁宗景祜元年(1034)才中进士,但仕途坎坷,此后曾任睦州推官、官海晓峰盐场盐官,终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永一生落拓潦倒,独以词著称于世。柳词内容多写羁旅行役和离情别绪。音律谐婉,含蓄蕴藉,雅俗共赏。相传“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避暑录话》)。在慢词发展史上做出了贡献。有《乐章集》,收词二百多首。

曲玉管

柳永

陇首云飞[1],江边日晚,烟波满目凭阑久。一望关河萧索[2],千里清秋,忍凝眸[3]?杳杳神京[4],盈盈仙子[5],别来锦字终难偶[6]。断雁无凭[7],冉冉飞下汀洲[8],思悠悠。暗想当初,有多少、幽欢佳会,岂知聚散难期,翻成雨恨云愁?阻追游。每登山临水,惹起平生心事,一场消黯[9],永日无言[10],却下层楼。

【注释】

[1]陇首:高丘,山头口。[2]一望:极日远眺。关河:关隘与山河。[3]忍:怎能忍受。[4]杳杳:遥远渺茫。神京:宋都汴京。[5]仙子:古代诗文常用仙女代称美女,尤以指称歌伎和女道士为多,此处即指汴京中作者所熟悉的歌伎。[6]锦字:又称织锦回文。用窦滔、苏蕙夫妻的故事。前秦时,秦州刺史窦滔获罪被远牗流沙,其妻苏蕙作了840字的《回文璇玑图》诗,织于锦上赠给窦滔,抒发相思之情,词惎美女婉,见《晋书》。后代诗文中,常用来指代妻寄夫的书信。难偶:难以相遇。

[7]断雁:鸿雁传书,这时指雁未担负起传书的任务。[8]汀洲:水边平地叫汀,水中的小块陆地叫洲。[9]消黯:黯然销魂之意。[10]永日:终日。

【鉴赏】

这词是作者写离愁别恨的名作之一。本词共分三层,前两层写登高所见、所思,融情入景;第三层忆昔慨今,寓情于事。起首三句用云、日、烟波构成一副凄冷而开阔的图景。在渲染气氛的同时巧妙地道出了时间、地点。“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是梁柳恽的名句。“凭阑久”三字生动地刻画出作者孤独的心境,由此启下三句。“一望”由近及远,由实而虚,写千里关河,可见而不尽见,极写作者内心感受。明知远眺也是枉然,却还要凭阑久望,不忍离去,可见作者悲愁深重的程度。“忍凝眸”三字使满目的景色变得萧索凄凉,更增浓浓的愁苦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