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阕为感叹春光有限、人生苦短,流露出珍惜爱与美的感情来。“浮生”两句以一个反诘句表达珍惜欢乐时光和美人一笑的惜春之情。末尾“为君持酒”两句奇妙地将此情以奉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来含蓄地表达,意味深长。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自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幼年丧父,家贫,发愤苦学。仁宗天圣八年(1030)二十四岁中进士甲科。曾任谏官,刚正直言。累迁擢知制诰翰林学士,历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晚年反对青苗法和王安石不合,辞官归隐。卒赠太子太师,谥文忠。史称他“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他也因此屡遭贬谪。欧阳修是北宋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在诗歌创作上反对浮艳的诗风。诗、词、文均有较高地位和较大成就。曾撰写《新五代史》,与宋祁合修《新唐书》。他好提携晚辈、奖掖后学,苏轼父子、梅尧臣、苏舜钦及王安石、曾观等均曾受到他的提携和培养。其词以写恋情游宴、伤春怨别的题材为主,词风深婉清丽,承五代词风,受冯延巳影响,与晏殊相近,词作有《六一词》、《欧阳文忠公近体乐府》三卷及《醉翁情趣外编》六卷。
采桑子
欧阳修
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1],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行云却在行舟下[2],空水澄鲜,俯仰留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注释】
[1]急管繁弦:指在船上助酒兴的乐队演奏的管弦乐器,管乐急促,弦乐纷繁。[2]“行云”句:写湖水碧澄,倒映蓝天白云,仿佛云天在行舟之下方。
【鉴赏】
欧阳修《采桑子》共十三首,其中联章歌咏颍州西湖景物者十首。颍州治所汝阴,在今安徽阜阳。“西湖好”,是欧阳修十首《采桑子》所要表现的共同主题,所以第一句都以这三个字结尾。但每首所表现的角度不同。本词描写的是“画船载酒”游西湖的情景。
上阕写船中饮酒泛湖之快乐。人们乘坐彩绘的游船,饮着美酒,荡漾于湖光山色之间,是多么惬意啊!再加上各种音乐助兴,这种快乐更达到了高潮。管乐的声音高亢嘹亮,节奏急促;弦乐的声音纷繁齐鸣,紧和着管乐的节奏。这一“急”一“繁”将音乐欢快热烈的气氛和节奏渲染出来了。在这样的乐声中,人的情绪更加高涨,朋友间频频举杯,行令助饮,你斟我劝。“玉盏催传”的“催”字,形象地传达出了主、客之间亲密无间、开怀畅饮的情态。这样的豪饮不免要醉,湖上风平浪静,醉了尽可以放心地躺在船上睡觉,任小船平稳地在水上自由漂行。
下阕写酒后醉眼观湖之快乐。人们俯视湖水中,只见白云朵朵、蓝天悠悠,漂流于行船之下。船在行走,云也在移动,似乎是人和船在天上飘飞。这自然是醉眼带给大脑的错觉。“空水澄鲜”言天空与湖水同是澄清明净。这一句是下阕的关键。“空”与“水”结合上句的“云”与“舟”及下两句的“俯”与“仰”、“湖”与“天”,可谓四照玲珑,笔意俱妙;并恰切现景,妥帖自然。“俯仰留连”句又承上启下,起过渡作用。言人从水中看到蓝天白云的倒影,一会儿仰头望望天,一会儿又俯首看看水,更被这空旷奇妙的景象所陶醉。于是怀疑湖中别有一个天宇存在,而自己行舟在两层天空之间。说“疑”者非真,说“是”者诚是,“湖中别有天”的体会系作者别出心裁之笔,却给人以活泼清新之感。
全词贵在真切地传达出了“画船载酒”游西湖这一特殊环境中的特殊感觉,堪称一时之秀。
采桑子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1],狼藉残红[2],飞絮漾漾,垂柳阑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释】
[1]西湖:此指颍州(今安徽阜阳县西北)西湖。[2]残红:落花。
【鉴赏】
欧阳修早年曾知颍州。因政治原因晚年辞官隐居颍州(1071-1072)。美丽的西湖风光令他陶醉,于是情不自禁地一口气写了十首《采桑子》,歌咏颍州西湖春夏美景,每首均以“西湖好”起句,以示其激赏之情。此为其中第四首。作者一反前人及时人伤春情调,而以赞叹的语言表达西湖残春的美丽动人。上阕首句挈领本篇,直言群芳凋谢之后,正是西湖美丽迷人的季节。“群芳过后”既点明暮春季节,又不同凡响地表明西湖之美的独特魅力所在;“西湖好”既是格式使然,更表明作者对西湖的真挚深厚热爱之情。起句既为此篇抒情定下基调,又显出作者不同流俗的情怀,达观、开阔、明朗的人格尽现。“狼藉残红”以下三句具体描述暮春西湖之美。虽然落花遍地,飞絮漾漾,但靠着阑干的垂柳在和煦春风里漫舞,显示出勃勃生机。至此,作者赞叹“群芳过后西湖好”的原因鲜明地表现出来了。这三句没有细致刻画,只是淡淡白描,但恰到好处地显示出诗人不俗的审美情趣。
下阕由写实景转而虚写人情。“笙歌”二句既暗示西湖之美曾吸引众多游人驻足观赏和笙箫悠扬、歌声嘹亮等内容,又使读者感悟西湖恬静、安宁美的一面。结末二句再次落笔于景,以动写静,写出作者进到室内静静欣赏细雨中双燕归来图景的好心情。
本词在一定程度上表现诗人归隐后的超然、恬淡、自由的心情,暗含一种人生感悟和寄托。同时,词风的明朗也为宋词的多元化发展起到了开拓作用。
诉衷情
欧阳修
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1]。都缘自有离恨[2],故画作远山长[3]。思往事,惜流芳[4],易成伤[5]。拟歌先敛[6],欲笑还颦[7],最断人肠。
【注释】
[1]呵手:呵气暖手。梅妆:梅花妆,古代年轻女子的一种面部化妆样式,起于南朝宋武帝刘裕之女寿阳公主。相传她于人日(农历正月初七)卧于含章殿檐下,有梅花正好落在她的额上,拂之不去竟达三日,宫女竟相效仿,名梅花妆,后渐成年轻女子化妆定式。[2]缘自:因为,由于。[3]故:有意地。远山:古人常借远山表现离情,如欧阳修的词作《踏莎行》中有“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亦常用远山来形容女子的眉毛,葛洪《西京杂记》有“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的句子。
[4]流芳:如流水般逝去的青春。[5]成伤:引起悲伤。
[6]敛:敛容。[7]颦:皱眉。愁苦忧伤的样子。
【鉴赏】
本首词详细地表现了满腹酸辛的歌女不得不强颜欢笑的可悲处境和她感伤的内心。上阕记述女主人公梳妆形象。起句点明初冬季节和清晨时间。“卷”字意味深长,既有动感,又引出女主人公的形象。“呵手”句生动、形象地描画了女主人公柔弱娇美的神态。“试”字准确地表现了一个爱美的女子对自己形象的慎重。三、四句则作了一个特写,专门描写其眉的化妆,并用典故深入表达内心的忧伤。
下阕则重在对歌女神情心态的描述和挖掘。起首三句拟女主人公作内心独自,忆昔伤今,感伤悲叹。结末两句则将立足点转到善解人意的第三者角度,正面表现歌女强颜欢笑但难掩心中苦楚的情形。“拟歌”二句为白描,结句“最断人肠”为感慨般的抒情。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1],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2]。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3]。寸寸柔肠[4],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5]。平芜尽处是春山[6],行人更在春山外。
【注释】
[1]候馆:旅舍。迎候宾客之所,故称。据《周礼·地官·遗人》载:“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郑玄注:“候馆,楼可以观望者也。”[2]薰:香草,此引申为香气。征:远行。辔:驾驭马的嚼子和缰绳。此句是说:在风暖草香中骑马远行。江淹《别赋》有“闺中风暖,陌上草薰”的句子,此处化用其意。[3]迢迢:形容遥远,所谓千里迢迢。此有绵长之意。[4]寸寸柔肠:意即伤心之极,如肝肠寸断。[5]危栏:高处的栏杆。危,指高。[6]平芜:平坦草地。
【鉴赏】
本词主要讲述离情梅残、柳细、草薰、风暖,暗示着离别。征人之路,慢慢的远去;闺中人的愁绪,愈益深重,直教人揪心落泪,肝肠寸断。
上阕从远行人起笔,讲述他路途中遇到恼人的春色而引发愁绪。旅舍周围的梅花已然凋谢零落,溪畔桥边的柳丝弱不禁风,起首二句写诗人旅途所见初春景象。在这草香风暖的美好季节里,诗人却不得不离故乡远行。一个“摇”字既写旅途颠簸之苦,更写孤独跋涉心神不定的糟糕心情。“离愁”二句直接表达心中离愁,随着离去的路途越来越远而愈益加重加深,宛如春水绵绵不断、无穷无尽。此以春水喻愁,正如李后主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个“渐”字,承接紧凑而又对比鲜明,形象逼真,合符情理。
下阕转向闺中人,在心上人离开之后登高望远,遥念离人,泪眼迷茫,哀怨满怀。起首三句生动描述她登高远眺时脸上的表情,心中的感受。“寸寸柔肠,盈盈粉泪”,工整的对偶,恰当的叠字,一个断肠美人儿的楚楚动人形象栩栩如生。妙在“楼高莫近危栏倚”句,既似怨妇心中怨语,亦如远行人遥遥传来的劝慰。结末二句由近及远,由人及景,意味深远,意境开阔,是情景俱佳的警句。哀而不伤,俨然一幅隽永的写意画。卓人月在《词统》中赞曰:“‘芳草更在斜阳外’,‘行人更在春山外’两句,不厌百回读。”李攀龙在《草堂诗余隽》中说:“春水写愁,春山骋望,极切极婉。”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赞曰:“‘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又‘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本语之有情者也。”
生查子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1],花市灯如昼[2]。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注释】
[1]元夜:农历正月十五日夜,即元宵夜。自唐代开始于元夜张灯,民间有观灯的风俗,故又叫“灯节”。[2]花市:卖花、赏花的集市。
【鉴赏】
这首词一题是朱淑真品。南宋初曾慥所编《乐府雅词》将此词列为诗人词。况周颐《蕙风词话》也认为是欧词,考证其“误入朱淑真集”。本首小词写述了主人公在元夜观灯时引起的回忆和感想。通过今与昔、闹与静、悲与欢的多层次的强烈对比,一层深似一层地表现出主人公为物是人非、旧情难续而感伤的情怀。
上阕写主人公甜蜜的回忆。起两句交待了与情人约会的时间和地点。去年元宵佳节,华灯齐明,夜市如昼。此观灯赏月的元宵不禁之夜,正是青年男女秘会传情的大好机会。“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两句进一步交待了约会的具体时刻。圆月与柳丝相映创造的幽境,为约会增添了绵绵情意,言有尽而意无穷。“人约黄昏后”的甜情蜜意也溢于言表,令人浮想联翩。
下阕写主人公凄凉的现实。前两句由“依旧”二字点明今年闹市佳节良宵的一切景物都与去年相同,这就为下文的“人非”作了“物是”的铺垫。景物依旧,而去年的情人已不在身旁,空余只身孤影。抚今思昔,触景伤怀,此情此景,怎不教人感伤怅惘,终于不堪忍受而“泪湿春衫袖”了。
这首词构思巧妙。上、下阕文义并列,调式一样,基本重叠,颇类歌曲回旋咏叹之致,有增强表情达义之功。同时,这首《生查子》吸收了民歌明快、浅切、自然的风格,语言明白如话,内容情事几乎一目了然,情调却又清丽深婉,隽永含蓄,耐人回味。
玉楼春
欧阳修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1]?夜深风竹敲秋韵[2],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欹单枕梦中寻[3],梦又不成灯又烬[4]。
【注释】
[1]鱼沉:古有鱼雁传书的传说。鱼沉入水,指鱼不传书,没有音信。[2]风竹敲秋韵:风吹竹林,构成秋声悲凉的韵味。[3]故欹单枕:有意地斜靠枕头,意谓急于入睡成梦。欹(yī),通倚,倾斜。[4]灯又烬:灯熄灭。烬(jìn),结灯花。
【鉴赏】
这首词表现了闺中人怀念远方人的情感。上阕直抒胸臆。“别后”一句表现闺中人对远行人的体贴与思念。“触目凄凉”既写自然环境,也写心境。“多少闷”情感表达直接而强烈,显得有些粗疏和随意。第三句叙事,征人越行越远,本该有书信报平安,但都是“渐无书”,所以发出“水阔鱼沉何处问”的疑问和感叹。
下阕从凄凉秋声比况闺中人心中感受,以引出幽恨。白天满目凄凉,到深夜都是风打竹林发出凄凉的秋声,声声都是离愁别恨。最后由秋景的渲染转向内心体验的描绘,“梦中寻”与上阕“何处问”相呼应,结果是“梦又不成灯又烬”,无限迷惘。
作品从思念到怨恨,再从怨恨到思念,浑然天成,构思精致。千愁万恨,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淡到浓,让人无处躲藏,亦无法消受。
浪淘沙
欧阳修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1]。垂杨紫陌洛城东[2],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3],知与谁同?
【注释】
[1]从容:留连。[2]紫陌:专指帝都洛阳郊野的道路。洛阳曾为东周、东汉的都城,用紫色土铺路,故云“紫陌”。李白《南都行》:“高楼对紫陌,甲第连青山。”
[3]可惜: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