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宋词元曲300首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21566400000044

第44章 宋词篇(10)

【鉴赏】

本词为写游宦之苦的作品,充分表达了诗人官场失意后的情感。

上阕寓情于景。通过描述深秋景色寄托对旧日快乐时光的回忆与向往。寒砧声声,画角阵阵,在寒秋之夜响起,叩击着倦游旅客的心房。东归燕、南来雁,或从海上去,或向沙头落,各得其所。这两句恰当运用比兴手法,引出抒情主人公对欢乐过去的深情,“思归”的意愿溢于言表:“楚台风,庾楼月,宛如昨。”

下阕转入对自我宦海人生的感慨和反思。“无奈”三句语言质朴明了,直抒胸臆。连用两个“无奈”,以表深切的喟叹与痛悔。“当初”,二句既是对痛悔的具体表述,更是对仕途人生的失望。结尾三句节奏铿锵,言尽意不尽,余味幽远。

杨慎在《词品》中对此词亦有感慨:“荆公此词,大有感慨,大有见道语,既勘破乃尔,何执拗新法,铲灭正人哉?”对诗人颇有微词。对此词艺术上的成就,前人颇多赞词。沈际飞在《草堂诗余正集》中认为:“媚出于老,流动出于整齐,其笔墨自不可议。”黄蓼园在《蓼园词选》中说这首词“意致清迥,悠然有出尘之致”。

王安国(1030-1076)字平甫,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王安石的弟弟,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赐进士出身。曾任西京国子教授、崇文院校书、秘阁校理、大理寺丞、集贤校理等职。反对新法,较为保守。王安石罢相,吕惠卿执政,受他人牵连于熙宁八年(1075)被罢官,退居故里。有《王校理集》,不传,仅存词3首,见《花庵词选》。

清平乐

王安国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1],昨夜南园风雨。小怜初上琵琶[2],晓来思绕天涯。不肯画堂朱户[3],春风自在杨花。

[1]宫锦:宫中锦绣,此喻落花。[2]小怜:原为北朝冯淑妃之名,此泛指歌女。李贺诗《冯小怜》有“湾头见小怜,请上琵琶弦”的句子。[3]画堂朱户:有画之厅堂,朱红之门户,形容达官显贵的宅院。

【鉴赏】

这首词为一首伤春之作,但与习见伤春之作的最大区别是此词赋予残春以高洁品格,立意独到。对此,谭献在《谭评词辨》中赞曰:“‘满地’二句,倒装见笔力;末二句见其品格之高。”

上阕四句分别是两个倒装,确见笔力,构思奇巧不凡。同时“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二句以拟人手法更见情意动人。上阕状写残春之景,简洁独到。以“宫锦”比喻残红暗含诗人的赞美之意,因此未见伤感。

下阕由落红到歌女琵琶声,以“思绕天涯”写音乐声的美妙感人。末尾二句写春风杨花的高洁自由——自在飞舞,不入豪门。

本词小令只写声、色,不言情,飘逸空灵。此作托物言志,残春之赞实乃夫子自道。

晏几道(约1030-约1106)字叔原,号小山,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晏殊之第七子。监颖昌许田镇。生情孤傲耿介,所以虽出仕宦之门,却未有仕途作为。晚年家道中落,穷愁潦倒,几衣食无着。擅作小令,工于言情。多写人生聚散无常之慨与诀别思念之苦,凄婉感伤,缠绵悱恻,有《小山词》,存词二百六十首。据黄庭坚为《小山词》作序介绍,晏几道四痴:一不依傍权贵;二是作文“不肯一作新进士语”;三是“费资千百万,家人寒饥”,不会理财;四是“人百负之而不恨,己信人,终不疑其欺己”。对其词作,词评家多有赞辞。陈廷悼《白雨斋词话》云:“《诗》三百篇大旨归于无邪,北宋晏小山工于言情,出文献、文忠之右,然不免思涉于邪,有失风人之旨,而措词婉妙,则一时独步。”冯煦《六十一家词选例言》云:“淮海、小山,古之伤心人也。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求之两宋作者,实罕其匹。子晋欲以晏氏父子追配李氏父子,诚为知言。”

临江仙

晏几道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1]。去年春恨却来时[2]。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3]。记得小蘋初见[4],两重心字罗衣[5]。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6]。

[1]低垂:低低放下。[2]春限:此指春日伤别的愁思。却来:再次涌上心头。[3]“落花”二句:化用翁宏《春残》诗“落花人独立,微水燕双飞”的句子。[4]小蘋:当时一歌女的名字,深得作者欢心。作者在《小山词》的自跋中曾提到,沈廉叔、陈君宠二友人家中有莲、鸿、蘋、云等歌女,三人常作词供她们在席间歌唱。其友或病或殁后,小蘋等人不知去向。[5]两重心字罗衣:指罗衣上有以重叠的心字纹组成的图案。[6]彩云:比喻小蘋。

【鉴赏】

本首词写思念歌女小蘋的怅惘之情,也暗含世事、人生无常的慨叹。本篇用形象说话,含蓄蕴藉。词中“梦后”二句为一层,“去年”三句为一层,“记得”三句为一层,“当时”两句为一层,分别描述四幅动人图画,逐层表达诗人思绪起伏变化。词中无一字言愁,“梦后”、“酒醒”互文见义,却把伤离怀人之愁写得荡气回肠。上阕以春景烘托,写今日“梦后”、“酒醒”的相思。

起首二句,描述人去楼空的凄凉环境氛围,烘托出“此中人”的孤独。“楼台高锁”、“帘幕低垂”既是当前写照,也暗示着当初楼台喧闹,帘幕高卷,狂歌醉舞的欢乐。“去年”三句写春恨的反复袭扰。落花、微雨、春景恼人;偏又“人独立”,“燕双飞”,更让人落魄。

下阕写思念的具体对象小蘋及与其“初见”时的幸福时光。诗人并没写出小蘋的容颜秋波,也没描述其媚态娇姿,只写服饰与琵琶声两个细节,却已传神。“两重心字”、“弦上说相思”一色一艺,均传情细节。在诗词中写明抒情对象,尤其如歌女身份者,实属不多见。结尾两句意谓当初曾经照着小蘋归去的明月仍在天上,而小蘋却不知所终。词尽而意无穷。

本词中“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为名句。谭献《谭评词辨》云:“‘落花’两句,名句千古,不能有二。”陈廷焯更在《白雨斋词话》中赞曰:“小山词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又‘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既闲婉,又沉着,那时更无敌手。”

蝶恋花

晏几道

醉别西楼醒不记,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1]。斜月半窗还少睡,画屏闲展吴山翠[2]。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3]。

【注释】

[1]“春梦秋云”两句:与晏殊《木兰花》词句“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和白居易诗句“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秋云无觅处”均有相似之处,系人生聚散无常之叹。[2]闲展:悠闲地展示。[3]“红烛”两句:化用杜牧《赠别》诗“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句意,写惜别之情。

【鉴赏】

这首词情意凄凉,表达聚散不定,孤寂失意的感叹。上阕感叹聚散无常的人生境况。首句写明醉别的痛苦。“醒不记”见出“醉”的程度之深。因痛苦而深醉,故到“醒不记”的超常状态。“春梦秋云”化用前人诗词,以比喻为下句直接的感叹作铺垫。“聚散真容易”显然是感叹“散”之易,用的是偏义。“斜月”两句回到现实。追今抚昔,心绪烦乱,自然夜不能眠。“画屏闲展”更惹人难受。情景相生,忧愁益深。上阕关于醉与醒、聚与散的感叹,既是具体的,更是普遍的,人生如梦,难以把握。

下阕进一步写离别后夜里的凄苦。“衣上酒痕”不但照应上阕开头之“醉别”,更状写抒情主人公心灰意懒时的落魄和痛苦。酒痕与诗句,除了凄凉意,别无他味。结尾二句,化用杜牧诗句,但表达效果更好。“自怜无好计”使“垂泪”这一拟人化表述更加有生命感和情意。

鹧鸪天

晏几道

彩袖殷勤捧玉钟[1],当年拼却******[2]。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影风[3]。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4]。今宵剩把银釭照[5],犹恐相逢是梦中。

【注释】

[1]彩袖:代指女子。捧玉钟:此指劝酒。玉钟,酒杯的美称。[2]拼却:不顾惜、甘愿。[3]桃花扇:绘有桃花的扇子,歌女的道具,歌唱时掩口轻挥。张先《师师令》有“不须回扇障清歌,唇一点,小于朱蕊”的句子。

[4]同:欢聚在一起。[5]剩把:尽把。釭:灯。

【鉴赏】

这首词写诗人与他怀念很久的歌女重逢的喜悦。词中将对过去(“当年”)的追忆、别后的相思和重逢(“今宵”)的欣喜层次分明地表现出来。

上阕回忆“当年”的幸福。当年同女伴欢饮,不惜一醉。女友“殷勤”劝酒、陪酒,所以甘愿喝醉。“舞低”两句写当年同女伴歌舞狂欢通宵达旦。当年两人情深意切,共度美好时光,不由得不深情回忆。

下阕开头紧承上阕相聚的幸福之感,写离别后回忆、思念。一次又一次在梦中相遇,并深信对方心灵与自己相通,表明双方感情的真挚深厚:“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二句笔锋一转,写今宵相聚。一直不断的深深思念,致使相逢竟然不敢相信,“剩把银釭照”,反复印证这不是梦中,是真事的,但仍然半信半疑。这是喜从天降后的常有情形。梦中盼相逢,相逢恐梦中,对比巧妙,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这首词构思精巧,相会——回忆——重逢,狂欢——相思——惊喜,层次分明,虚实相间,浓淡相宜,节奏感强,是很好的精品。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赞曰:“词情婉丽,”陈廷焯尤欣赏下阕:“下半阕曲折深婉。”

清平乐

晏几道

留人不住,醉解兰舟去[1]。一棹碧涛春水路[2],过尽晓莺啼处。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此后锦书休寄[3],画楼云雨无凭[4]。

【注释】

[1]兰舟:画船的美称。据《述异记》载,相传鲁班曾刻木兰舟。后人用以为画舫的美称。柳永《雨霖铃》

有“留恋处,兰舟催发”的句子。[2]棹:代指船。[3]锦书:此指恋人间的书信。[4]画楼:此指歌伎住所。云雨无凭:指来去无踪迹,喻指青楼女子漂泊不定。

【鉴赏】

本词写送别,借送别来写痴人痴情。柳永《雨霖铃》有“多情自古伤离别”之句,与此情同。“留人不住”,设宴相送,临江遥望,渡头遐想,送别之情随情节的发展层层加深。

上阕起句不凡,“留人不住”,言简意浓,几多无奈,几多幽怨。他(她)去意已定,留而无用,只好以酒饯行。食而无味,沾酒就醉,“醉解兰舟去”。举头望去,眼见一叶扁舟在碧涛春水中渐行渐远,转眼“过尽晓莺啼处”。无情离人转瞬即逝,令留者心中一片迷茫虚空。“尽”字意蕴颇丰。

去者自去,留者孤单单地呆立渡头,那陪着自己的青青杨柳,好像“枝枝叶叶”写满离情。依依不舍的缠绵情意,只有杨柳知道。此二句韵味奇绝,当为本词佳句。融情入柳,已是愁肠百结;念及“此后”,更添怅惘与凄凉。“锦书休寄”只因“画楼云雨无凭”,心中怨恨与绝望、深情与痛苦,以此怨浯形式表述,令人不忍揣想。周济《宋四家词选》评曰:“结语殊怨,然不忍割弃。”既怨对方薄幸,更怨命运弄人。

菩萨蛮

晏几道

哀筝一弄湘江曲[1],声声写尽湘波绿[2]。纤指十三弦[3],细将幽恨传。当筵秋水慢[4],玉柱斜飞雁[5]。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6]。

【注释】

[1]一弄:奏一曲。湘江曲:曲调名,哀婉悲凉。湘江,传说舜之二妃娥皇、女英投水之所。[2]写:同“泻”,倾泻之意。[3]十三弦:筝十三弦,十二拟十二月,一弦拟闰月。[4]秋水:眼如秋水,所谓“秋波”,谓清澈明净之意。白居易《咏筝》诗云:“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5]玉柱斜飞雁:筝柱斜列如雁飞。[6]春山:谓女子弯弯隆起的双眉。

【鉴赏】

本词为描述奏琴艺术的佳作之一。作者通过写琴而写奏琴人,特别突出感情的传达,与白居易《琵琶行》有异曲同工之妙。

上阕侧重描写演奏曲调的意蕴、格调和弄琴人的高超技艺。首句起笔点题,“哀”既是对弹奏曲调“湘江曲”的概括,也是对本首词作感情基调的铺垫。“声声写尽湘波绿”,作者将琴声的哀伤情调用江水的清冷色调——“绿”来描写,传神而独特。无形的琴声有了具体可感的形象,将美妙的听觉形象与鲜明的视觉形象融洽在一起,以“绿”作下基调,以“湘波”暗示琴声起伏张弛的旋律节奏。“纤指十三弦”写出弹奏技巧的细腻、柔美,“细将幽恨传”既承接前句之意,更提炼出琴声的哀婉内涵。“细”既写实更写意,用得特别精妙。

下阕从对琴声的描述转为对弹奏者神态、情态的刻画。“当筵”写弹奏已到了较高的境界。“秋水慢”将弹筝女美丽优婉的神态描摹了出来。“玉柱斜飞雁”,人与琴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尾句“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琴声与人的情态融为一体,琴人合一,天衣无缝,令人久久沉浸于那出神入化、美妙无比的音乐艺术世界中。历来词评家均将尾句作为此作的佳句加以激赏。

本词表面赞美音乐,实际上表达对抚琴人的赞叹与理解,恰如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玉楼春

晏几道

东风又作无情计[1],艳粉娇红吹满地[2]。碧楼帘影不遮愁,还似去年今日意。谁知错管春残事[3],到处登临曾费泪。此时金盏直须深[4],看尽落花能几醉。

【注释】

[1]东风:春风。[2]艳粉娇红:指落花。[3]春残事:惜春之事。[4]金盏:精美的酒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