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军事常识悦读(健康快乐悦读)
21570400000019

第19章 “黑间谍小姐”与黑鸟

很久以前,军事侦察人员就幻想着能像鸟儿一样飞上蓝天,凌空俯视地面,一览无余地侦察战场敌情。然而,直到180多年前法国人利用刚发明的气球,载着士兵升空,用肉眼观察战场时,这些幻想才有了实现的希望。

后来到1909年,人类才第一次乘飞机拍摄了地面照片。

从此,开创了航空侦察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航空侦察发挥了重要作用:英国空军平均每天要冲洗1千多张照片;法军在战事紧张时,每晚洗印照片多达1万张;而德军每隔两周对西部战线重拍摄一遍……据统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末期,参战双方百分之三十五的飞机被用作执行侦察任务。在整个战争期间,仅德军就使用过两千多台航空侦察照相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航空摄影侦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应用。例如,同盟国为了进攻西西里岛,对该岛飞行侦察了500次;而为了进攻意大利本土,盟国对其进行了1千多次航空摄影侦察,同时还对意军在地中海的各港口,每周航摄一次,对其中大港口,每天航摄一次。

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和美国两个超级大国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冷战气氛日益浓厚。当时,美国为了获取苏联的核武器的发展情况,经当时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的批准,开始制造U-2战略侦察飞机。前后只用了一年半的时间,飞机就投入使用。从此,这种周身涂黑、不涂任何标志而绰号为“黑间谍小姐”的U-2飞机,开始了频繁的侦察活动,对前苏联的导弹、核武器试验进行秘密侦察……

击落“黑间谍小姐”之谜

1960年5月1日清晨5时,苏联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元帅向苏共总书记赫鲁晓夫打电话报告说:“一架美国U-2高空战略侦察机越过阿富汗国界进入了苏联领空,正向斯维尔德洛夫斯克飞行。”

这天上午,莫斯科红场上举行“五·一”节阅兵活动。

盛大的阅兵仪式开始后,陆海空三军列成方队依次穿越红场。这时,苏联防空军司令比留佐夫元帅登上观礼台,走到赫鲁晓夫跟前,俯身在他耳边小声说:“击落了一架美国U-2间谍飞机,是用一枚导弹击落的。”赫鲁晓夫喜形于色,开怀大笑,并用手在头顶上挥了挥自己的灰帽子。这可真是一个令人高兴的消息。新闻媒介很快就将这件事传播出去,在世界各国引起强烈的反响。

然而,被俘的美国飞行员鲍尔斯对前来探视的父亲一再说:“我不相信是被导弹打下来的。我是被飞机打下的,我亲眼看到了它……”而鲍尔斯亲眼看到的那架飞机的飞行员缅秋科夫对此却一直保持沉默……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30多年过去,缅秋科夫终于向新闻界透露了真情,这才解开了击落“黑间谍小姐”之谜。

原来,1960年代初的苏联的空防漏洞百出,美国飞机肆无忌惮地在其领空横冲直撞。例如,1960年4月9日U-2间谍飞机穿越苏联,从挪威飞往伊朗,拍摄了卡布斯京亚尔和拜努科尔等军事战略要地。面对这种挑衅,苏军徒劳无益地发射了许多枚导弹,因为防空导弹对这种高空侦察机还无能为力。然而,这却是天大的秘密。赫鲁晓夫为此大发雷霆,暴跳如雷。

苏军防空军司令部便决定采用别的办法来对付美国再次可能进行的侦察飞行。于是,挑选出6名飞行员进行短期培训,改驾最新型的超音速高空超远程苏-9式截击歼击机,其中就有缅秋科夫大尉,他是中队长。

当时,苏军估计U-2飞机下一次入侵会在苏联西部,于是缅秋科夫等人便驾驶着崭新的苏-9式飞机从西伯利亚起飞。飞机是刚出厂不久的,还没有装上导弹,它应装载4枚空对空导弹。“五·一”节前夕的那天晚上,缅秋科夫一行在斯维尔德洛夫斯克附近的中途机场着陆,以便进行加油,并等待随其后飞行的运输机,机上装载着各种技术装备。

翌日清晨,值班员叫醒了飞行员,他们火速赶到机场。从新西伯利亚打来的电话,命令飞行员登机做好战斗准备。这时,斯维尔德洛夫斯克空军司令沃夫克将军与他们保持着联系。这位空军司令传达了代号为“龙”

的防空军司令的命令:不惜一切代价消灭高空入侵目标,包括用飞机进行撞击。“龙”之所以下达如此残酷的命令,是因为他知道缅秋科夫等人的飞机根本没有装导弹。

缅秋科夫心里很明白这意味着什么,但他却淡淡地回答说:“只有一个请求,请照顾好我的妻子和母亲。”当时,他的妻子正怀着孕。“我们一定照顾好她们。”听到回答,缅秋科夫毫不犹豫地起飞了。

缅秋科夫在自己的飞行史中,飞行高度最高只达到1.73万米,而U-2飞机通常高度为1.9万米。因此。

用航空炮射击是没有用的。一位苏军飞行员曾用两门炮同时对敌机射击,结果无功而返。缅秋科夫想,要使飞机达到上升限度,必须有最快的飞行速度。当时,苏-9式飞机的飞行速度是空前的,由于没有装载导弹就更容易达到最高限度,再加上当时的温度也合适,所以他便大胆地将飞机拉到了2万米。这样,只见美、苏两架飞机以每秒550米的速度接近。瞬间,苏-9式飞机“嗖”

地一声紧贴U-2飞机的上方擦了过去,美国飞行员甚至听到了苏-9式飞机玻璃窗因震动而发出的响声,看到发动机排气口喷出的桔黄色的火舌。随之,U-2飞机便被卷入苏-9式飞机的气流中。而这股气流的流速达到每秒180米,再加上扭转力矩的作用,U-2飞机便旋转起来,折断了机翼。接着,这架间谍飞机便开始坠落,飞行员随即跳伞逃命……

在这次战斗中还发生了一件荒唐的误击的事。当时由于情况紧急,在一片忙乱中,缅秋科夫的飞机和另外两架米格-19型战斗机没有来得及更换密码,于是苏军地面导弹部队把它们当成了敌人的飞机。在这种来自于自己部队的密集火力网中,由于缅秋科夫飞行技术高超幸免于难,而他的一名战友却被击不中U-2飞机的苏军防空导弹击落。缅秋科夫亲眼看到了这悲惨的一幕,看到了被炸成碎片的飞机残骸。

这次用飞机“撞”落U-2间谍飞机的战斗之后,缅秋科夫被调到了白俄罗斯服役。他没有因冒着生命危险击落敌机而获得荣誉,也没有变成名人,而只得到一块手表和要求他对此保持沉默的命令。

这种U-2侦察飞机是美国为侦察前苏联战略武器发展情况而专门设计生产的,也曾秘密深入我国境内腹地进行侦察,被我国防空部队击落多架,并在北京军事博物馆举行了U-2飞机实物残骸展览,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而从1960年U-2飞机被缅秋科夫的飞机击落之后,美国看到事情不妙,也就停止将U-2飞机作为侦察飞机使用了。

实际上,这种“黑间谍小姐”飞机也确有其独特之处。其上装有4部照相机,可拍照机身两侧各几十公里宽的地面。它携带的电子侦察设备,能侦察600公里以内的地面和军舰上的雷达,以及陆地与空中飞机间或者飞机之间的无线电通话。这种飞机的翼展长达30多米,关闭发动机后可滑翔很长距离。由于它的飞行高度可达2万千米,因而一般很难发现它,即使发现了也不易击落它。缅秋科夫之所以被迫冒险用飞机和它拼,就是因为它飞得高,隐蔽性强。

沉寂了十多年的U-2间谍飞机,到本世纪70年代末期,美国又想重新起用它,但不再作为战略侦察使用,而只用于满足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各种战术侦察的需要。

美国重新生产的U-2飞机,已改名叫做TR-1战术侦察飞机。在它上面安装有远距离侧视雷达,飞机只要沿国境线飞行,就可侦察敌方56公里的纵深地区,地面分辨力可达3米。另外,在飞机上还装有通信设备,可把其他侦察飞机获得的情报通过无线电转发给远处的地面指挥部。

“黑鸟”侦察飞机传奇

每次美国总统大选,总要热闹一番,而且“民主”、“共和”两党的候选人也总要突出自己,非要制造点惊人的“新闻”不可。话说到了1964年美国总统大选之时,竞选连任的前届总统约翰逊为了表明他重视发展先进武器,有意透露美国将研制一种高速高空侦察飞机。这次故意“泄密”,确实吸引了一大批具有职业灵感的新闻记者。这些记者像猫儿闻到了腥味一样,到处钻营,终于又搜罗到一些线索,为总统透露的新闻添油加醋,成了人们关注的“要闻”。

原来,美国洛克希德公司在加利福尼亚州有一座名叫“臭鼬鼠”的工厂,它的领导人就是著名飞机设计师约翰逊,俗称“凯利”。在他的领导下,这座“臭鼬鼠”

工厂在极其保密的情况下,曾研制出U-2间谍飞机,随后又研制出A-11型飞机,后来改装成YF-12A 截击机。接着,该厂又以YF-12A 为雏形,秘密研制成SR-71高空战略侦察飞机。由于这种侦察飞机表面涂有黑色涂料,所以人们将它称为“黑鸟”侦察机。

“黑鸟”侦察机首批33架秘密出世后,被运到了洛杉矶附近的比尔空军基地,由美国第九战略侦察联队的第一战略侦察中队使用。然而,直到1974年9月“黑鸟”

飞到英国参加国际航空博览会展出,人们才有幸目睹“黑鸟”的真面目。

那么,“黑鸟”侦察机有哪些不凡的本领呢?可以这样说,它是世界上飞得最快、又飞得最高的飞机。请看“黑鸟”飞机所创造的几项世界纪录:1976年7月27日,在美国西部比尔空军基地,已服役10年的“黑鸟”飞机在进行1000公里闭合航线飞行时,速度达到每小时3367.2公里,超过了苏联米格-25飞机创造的时速2965公里的世界纪录。在同一天,“黑鸟”飞机还创造了飞机高度达25929米的世界纪录。第二天,“黑鸟”

飞机在做15~25公里的直线飞行时,速度达到每小时3529.2公里,创造了又一项世界纪录。这个飞行速度是音速的3.32倍,超过了步枪子弹出枪口时的初速。

可不要小看这几项世界纪录,正是由于“黑鸟”侦察机飞得快、飞得高,又能在高空做长时间超音速飞行,使它避过了几百次攻击,从未被击落过。

“黑鸟”侦察机90%以上是用轻而结实的钛合金制造的,既耐高压,又耐高温,使它能以超音速在高空飞行。

它的表面涂了一层近似黑色的深靛蓝色,散热好,同时使敌方难以发现。在它上面装有可见光照相机、合成孔径雷达和红外遥感器等。根据侦察任务不同,这种侦察机可更换5种不同类型的头部,每种头部中装有不同的侦察设备。它的侦察设备主要有高空侦察照相机、中空侦察照相机和电子侦察设备。照相机每次拍摄宽度约48公里,每小时可侦察15万平方公里的地区。

“黑鸟”侦察机自1966年1月7日投入使用以来,足迹遍全球,其中包括对我国、越南和中东等地进行过侦察,曾偷拍了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的照片;还核实过古巴是否有苏军战斗旅和米格-23飞机……为美军的战略和战术侦察立下了汗马功劳。

“黑鸟”侦察机虽然创造过几项世界纪录,在技术上是相当先进的,但却被不光彩的使命弄得黯然失色。

背着大圆盘的预警机

1982年6月,在黎巴嫩东部靠近叙利亚边境地区的贝卡谷地群山上,依然覆盖着一层皑皑白雪。然而,谁能料到这宁静的山谷里却爆发了一场激烈的大空战。

在贝卡山谷里,一辆辆载着导弹的履带车静静地虎伏着,只有那些盯着天空的银灰色萨姆-6导弹在阳光下闪闪发亮。这些前苏联的先进防空导弹部署在这里,是叙利亚用以保卫“用来呼吸的肺脏”——黎巴嫩的。

在1973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中,萨姆-6导弹大显神威,在开战的头几天就使以色列损失了一半以上的飞机。在战争中,当以色列飞机飞临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上空时,一道白光便向以色列美制鬼怪式飞机追击,并很快击中了它,接着一团“黑云”坠了下来。一个鬼怪式飞机驾驶员描述他的飞机被击落的情景时说:“只听见‘砰’地一声,我就弹出来了。”而叙利亚人则高兴地说:“空袭大马士革的8架飞机,7架没有飞回以色列……”因此,以色列当局对这些使他们心惊胆战的萨姆-6导弹恨之入骨,千方百计地要摧毁这些导弹。

以色列终于要动手了。1982年6月9日下午,近百架美制F-15、F-16的以色列飞机突然对贝卡谷地的萨姆-6导弹基地进行轮番轰炸。叙利亚空军当即驾驶米格-21和米格-23飞机升空迎击。双方先后出动了150多架次的飞机,在空中进行了持续一个多小时的战斗。

在战斗中,以色列由于将一架预警飞机和战斗机组合成统一的作战体系,而一举击落叙利亚29架米格飞机,并摧毁了贝卡谷地的全部19个萨姆-6导弹设施,它自己却没有任何损失。

这次大空战最引人注目的是,战斗一开始,在地中海沿岸活动的一种背着大圆盘的飞机——美制E-2C 空中预警飞机,用来直接监视叙利亚飞机起降活动,并引导战斗机在预定航线上截击敌机。

在空战中,被称作“鹰眼”的E-2C 预警飞机在黎巴嫩西海岸上空9千米处巡视。它像锐利的鹰眼一样时刻监视着叙利亚国内机场的情况,只要叙利亚的飞机一起飞,预警飞机就会及时发现,并立即将叙利亚飞机的机型、飞行速度和高度等数据传送给以色列的作战飞机,从而使以色列完全掌握了作战的主动权。

这种E-2C“鹰眼”预警飞机是由运输机改装的专门用于空中侦察与导航的一种飞机。它从外表上看和普通飞机没有多大差别,只是后机身上方有一个直径7.3米的蘑菇状大圆盘,里面装有圆盘式雷达和敌我识别器的天线。

别看它的大圆盘的个头大,每分钟能绕轴旋转6圈,还可进行360°的扫描。这就是说,它的“眼睛”很敏锐,只要来回扫描几圈,就能快速地发现在山区、平原和海洋上空作低空飞行的各种目标,而且还能看到地面的坦克、卡车的调动,以及雷达和导弹阵地的布防等情况,甚至能看到潜水艇的通气管和潜望镜。向上它还可以同在太空里飞行的人造地球卫星联系,进行协同配合。

由于它站在高空中,看得又远,因而侦察和指挥的范围就大。对高空目标,它的探测距离是500~600公里,最远可达900多公里;对低空目标,探测距离为300~400公里。它还能同时发现300个机载雷达或地面雷达,并准确地测定出它们的方位,指挥无人驾驶飞机进行电子干扰,或者指挥反雷达导弹摧毁敌方雷达阵地。

作为侦察飞机来说,它上面装的电子侦察设备能同时跟踪和识别250个目标,并能很快地计算出其中的15个目标的各种参数,引导自己一方的飞机对目标进行攻击。

这种预警飞机能侦察到的范围,最大可达50多万平方公里,差不多相当于我国四川省面积那样大。对于这样大的地盘来说,如果采用普通的雷达来探测警戒,大约需要30多部,而且使用很不方便。由此可见,预警飞机的本领确实不凡。

目前,E-2C 预警飞机已不能满足作战需要,逐渐由更为先进的E-3和E-4预警飞机所取代。

叛逃的间谍飞机

1976年9月6日,一架前苏联米格-25侦察飞机穿过日本的防空警戒网,在没有被发现和攻击的情况下降落到日本。起初,日本当局大吃一惊,以为自己的防空体系出了毛病,连一架飞机入侵都发现不了。后来,日本和美国又暗自庆幸,因为这架飞机不是有意侵犯领空或迷失方向误降日本,而是前苏联飞行员别列连柯驾机叛逃,拱手送给日本和美国的一份礼物。这当然是日、美两国求之不得的,他们早就想了解这种高空、高速战术侦察飞机的奥秘。

随后,美、日两国专家对米格-25侦察机进行了详细检查和研究,发现它的结构主要是由钢制造的。原来以为机上的电子设备非常先进,但实际上很少采用先进的集成电路,有的甚至还使用电子管。然而,这种飞机的最大时速和最大升限都打破了美国间谍飞机“黑鸟”

所创造的世界纪录,其最大时速达3440公里,而最大升限为3万米。在它上面装有大型侧视雷达和5部高空照相机,能探测侦察航行路线两侧100多公里的地区和拍摄70公里狭长地带的照片。因此,米格-25仍不失为一种高空、高速战术侦察机。

无人机侦察显身手

1982年6月6日,中东战火又起,以色列向叙利亚部署在黎巴嫩东部边境地区贝卡谷地的萨姆-6导弹阵地发起了袭击。

这天下午,萨姆-6导弹阵地上的叙利亚官兵预感到要爆发一场激战,所有导弹都威严地对着以色列飞机可能来袭的方向,各种人员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严阵以待,一双双眼睛盯住天空……

突然,天空中传来一阵嗡嗡的响声,由小变大,由远而近。随之,凄厉的战斗警报声在山谷里回荡。

叙利亚在这里总共部署了19个萨姆-6防空导弹连,指挥中心位于谷地中央的一座小山上。这时,指挥中心的指挥官密切注视着天空。

响声近了,更近了。人们终于看清了,那是飞机,以色列的飞机。

于是,指挥官随即下令:“雷达开机!”

雷达是萨姆-6导弹的眼睛。只要眼睛捕捉到目标,敌机就休想跑掉。

然而,以色列人太狡猾了。

现在叙利亚人看到的飞机,实际上是一种由无线电遥控的、无人驾驶的“诱饵”飞机——“侦察兵”无人机。

以色列用它们来引诱敌人发射导弹。

叙利亚人果然中了圈套。萨姆-6导弹相继喷吐出火舌,山谷里红光闪闪,硝烟滚滚。

这时,在距离贝卡谷地遥远的地中海上空一架E-2C“鹰眼”预警飞机在盘旋。叙利亚的雷达一开机,其无线电波频率和萨姆-6导弹指令发射频率就源源不断地被“鹰眼”飞机接收了,并迅速运算出来,通知已在空中的以色列战斗机。

以色列战斗机上装配的空对地导弹和激光制导炸弹正需要这几种频率。它们拥有能沿着萨姆-6导弹的雷达波束准确攻击目标的激光制导装置。

以色列飞行员自然眉开眼笑,在心里欢呼着。

这时,叙利亚人也在欢呼。那些“诱饵”飞机接二连三地被萨姆-6导弹击中,一个个像倒栽葱似地坠落在地。这种防空导弹,果然名不虚传。

在叙军阵地上一片欢腾。在欢呼声中,有几个叙利亚士兵忽然发现坠落的敌机是用塑胶制作的,而且既不见飞行员跳伞,也不见他们的尸体,连忙将这个怪现象报告给指挥中心。

指挥官马上明白中了敌人无人机诱骗的诡计,叫苦不迭。

这时,以色列战斗机闪电般地向叙军导弹阵地发起攻击。数十架F-16战斗机恶狼般地扑来,仅仅用了6分钟,在叙利亚官兵还没有弄清是怎么回事的情况下,贝卡谷地的所有萨姆-6导弹基地成了一片废墟,贝卡谷地也变成了血与火的海洋……

在这次战斗中,以色列使用了自行研制和生产的“侦察兵”无人机,成功地对战场进行了实时侦察和监视,并引诱敌人上当,从而取得战斗胜利。

无人机的全称是“无人驾驶遥控侦察飞机”。它是20世纪60年代初问世的。当时,美国曾用它从低空飞进越南北方和我国的云南、广西等地进行侦察。

这种侦察飞机的一个突出优点是成本低。一架无人驾驶遥控侦察飞机的成本约为50~100万美元,而一架U-2侦察飞机的价格高达2400万美元。

通常,无人驾驶遥控侦察飞机小巧玲珑,体积小。

例如,美国陆军的“鹰”式无人机的翼展仅为3.9米,重量只有99千克。而以色列的“侦察兵”无人机更小,翼展只有3.68米。由于身小体轻,雷达很难发现它。这种飞机的发动机也很小,功率低,辐射的红外线少,因而也不易被红外探测器发现,使它不易被击落。美国的一架无人机在越南北方飞行了68次才被击落。

此外,使用无人侦察机可减少飞行员伤亡。美国在侵越战争期间,使用无人驾驶飞机进行了3千多次侦察,有200多架没有返回,等于少损失200多名飞行员。

无人驾驶侦察机使用也很方便。有的无人机可以用卡车运载到没有机场的地方起飞,有的甚至可以悬挂在大型运输机的机翼下或装在运输机里空运到前线,因而能紧密配合作战行动。

以色列在中东战争中所使用的“侦察兵”无人机,包括地面控制站、起飞弹射器和降落回收网等全部可安装在普通军用汽车上,机动性很强。

使人感兴趣的是,在“侦察兵”无人机的机身下方中央处有一个透明的半球罩,里面装有一台利用陀螺稳定的远距离电视摄像机和一台空中全景照相机。用它们拍摄的图像和照片非常清晰,既可探测敌阵地的活动情况,而且还可鉴别不同的武器装备和各种车辆。

这种无人机的地面控制站设备安装在带空调的汽车车厢内。它一方面用来接收从无人机上发回的信息,在电视屏幕上显示出敌阵地实况,并对目标位置进行精确计算;另一方面,对无人机进行操纵、控制和导引。无人机与地面控制站之间的数据传输距离,最大为100公里。

“侦察兵”无人机的起飞也颇有新意。它是用车载的起飞弹射器弹射出去的,而免去了使用机场跑道。这就给使用带来很大方便。

此外,“侦察兵”无人机还可以利用回收网回收。

当它完成任务到达基地上空后,会自行降低高度等待命令。在回收网后方的地面上,装有一台电视摄像机,操纵人员借助荧光屏进行控制,使无人机准确落入网内。

看来,用无人机进行侦察要比侦察兵强多了,它不仅能进行连续实时侦察与监视,而且成本低,容易操纵,是现代战场上一员“侦察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