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经知道,地球由6个不同状态和不同物质的同心圈构成。这些层圈可分为外部层圈和内部层圈两类。地球表面以外的外部层圈有3个:环绕地球最外层的气体层圈为大气圈;地球表面的液体部分(包括海洋、湖泊、河流、地下水、冰川等)称水圈;地球表面有生命活动的层圈叫生物圈。通过近代地震探测得知,从地表往下直到地球中心的内部层也主要有三个:它犹如一个鸡蛋,最外薄层为地壳,由各种硅酸盐类岩石组成;其下为厚厚的地幔,由镁铁质和金属硫化物和氧化物组成,其中上部有层岩石呈熔融状的软流圈;地球中心部分为地核,主要为镍铁质,又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为液态,内核为固态。
我们人类就生活在地壳、大气和水的接触地带。地球各层圈的性质和活动紧密结合,形成复杂而有机的自然系统,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环境。而人类活动也对它带来影响,使其发生变化。有时产生的反作用会危害人体健康,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以致影响人类的生存。
大气圈
大气圈含有多种气体的混合物,其中绝大部分组分的比例在近地表几乎是不变的,也有些是不定组分。特别是由于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活动的影响,常使有害的不定组分排放于大气中,如果它们超过一定浓度,便给人类造成危害。由工厂企业、家庭炉灶和汽车、飞机等各类交通工具排出的烟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和铅化合物等。它们不仅被人类呼吸后会产生各种疾病,被植物、农作物吸收后形成有毒物质危害人类,而且在大气中富集后形成黑风暴、酸雨、尘雾、温室效应并破坏臭氧层,致使世界气候条件变得恶劣。
水圈
水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形式存在于大气、地表和地下。水在不断地以蒸发、凝结、降水、径流的方式转移交替,形成水的循环。人类社会的全部生活都与它有密切联系。海洋为人类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化学、矿产、动力和生物等资源,也是陆地风云变幻的源地、干湿冷暖变化的调节器。河流和湖泊为人类提供了灌溉、发电、渔业、城市供水和航运之便。存蓄在岩石裂隙和土壤空隙中的地下水,也是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高纬度和高山地区的冰川不但是人类的固体水源,也控制着世界的气候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引起人们注意的是人类活动在不同方面造成水环境的破坏,一是由于对水资源本身不合理的掠夺式开采所产生的对水环境和水资源的破坏(如过量引用地表水导致河湖干涸,过量汲取地下水导致地下水资源枯竭);二是由于人类在其活动领域的活动所产生的对水环境和水资源的破坏(如盲目围垦引起湖泊面积和体积缩小);三是工农业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引起的各类水体的水质污染。另外,大气污染产生气候变化,使陆上积冰量随气温变化,如某一段时间气温突然上升或下降,就会出现大冰川或冰冠融化入海引起海平面大幅度上升,那就会给人类造成灾难。
生物圈
生物的生存受到周围环境的强烈制约,但另一方面生物对它周围环境也有非常深刻有力的改造作用。生物长期生命活动所创立的新环境又对生物自身生活和发展产生影响。呼吸作用是生命的基础,光合作用是生物发展的前提,在呼吸和光合作用下进行氧和二氧化碳的物质循环,为生物的维持和发展提供了物质保证。大约33亿年前,地球上有了原始生物以来,植物不断在海中和陆上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游离氧,形成大气,使氨氧化成氮和水气,使甲烷和一氧化碳氧化形成二氧化碳、水汽等;还使地表岩石矿物形成红色松散风化物,其中一些藻类和地衣分泌酸类腐蚀矿物吸收养分,死后残骸一部分被细菌分解形成氮素,另一部分转化为有机质,从而形成真正的土壤,为高等植物生长提供了良好场所。而高等植物的类似变化更改善了土壤肥力。另外,植被也强烈制约着小气候、小环境,如植被改变地面温度条件,改变气流速度及空气湿度,并减少水土流失。
在生物圈一定空间范围内,生物与其无机环境之间,各类生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相互关系,共同构成统一体系,即生态系统。每个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组成、数量、生物量和生产能力都受周围环境制约,而生物的存在和活动也对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改造作用。如此反复作用的结果,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使其能量、物质的输入与输出大体平衡,构成所谓生态平衡。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常常不自觉地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甚至超出原生态系统及其生物能够忍受的限度,降低稳定性,引起复杂的连锁反应。如人类大规模不合理地捕杀动物,采伐森林,开垦草原,使生物资源直接受到毁灭性破坏或因环境恶化失去适宜生存的有利条件而绝灭。
地壳
地壳是地球为人类提供的赖以生息,赖以发展的矿产资源和能源的主要赋存地。由各种地球内动力引起的强烈构造活动,如地震、火山活动和海啸等,由地表外力引起的地表物质的运动如山崩、土流和泥石流等,大多发生在这里,给人类造成巨大灾害。而地壳中化学元素与生物和人体中化学元素也存在着密切联系。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化学元素含量不同,引起各地动、植物群的不同反应,这种地球化学环境与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关系,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在地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地壳表面元素分布具有不均一性。这种不均一性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和影响着世界各地区人体、动物和植物的发育,造成了生物生态的地区差异。有时这种不均一性会超过正常变化的范围,于是就造成了人类、动物和植物的各种各样的地方病。如由于地方缺碘和过量的碘,都会造成地方性甲状腺肿;含氟量高的地方使人慢性中毒,造成地方性氟病;环境缺钼、硒和亚硝酸盐,引起克山病以及大骨节病等。
另外,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对地壳会产生影响和破坏,反过来又会给人类带来不利影响。大规模人工爆破、地下核试验、地下采空和大型水利工程超过岩层荷载而人工诱发地震,尤其是水库诱发地震,数十年来世界上已有几十例,给当地居民生命和财产造成很大伤害。另一方面是过量汲取地下水引起地面沉降。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许多国家的工业城市发生了地面沉降现象,特别是沿海城市的地面沉降最为严重。我国上海自1921年发现沉降,到1965年最大处已达2.63米。地面沉降造成了建筑物和生产设施的破坏,阻碍了建设事业和资源开发,造成海水倒灌,使地下水和土壤盐渍化。人类是搅动土地的罪魁祸首。现在人类拥有巨大的机械力量和炸药,能够把大量土壤和基岩从一处移到另一处。这些过程可完全破坏原来的生态系统与植物栖息地,导致岩体耗损,形成了人为的泥石流、土流和山崩。
地幔和地核
据研究,地球约在47亿年前开始其演化历程,演化的初始温度接近1000℃。以后由于放射性加热,内部温度开始上升,约在40亿~45亿年前,地球内部温度升高到铁镁的熔点。大量的铁下降到地核,以热的形式释放出约2×10337尔格的重力能。这个热源极为巨大,足以产生广泛的熔融作用并改造地球的内部结构,产生地核、地幔和地壳的分层。它们之间物质相互交换和运移,在地幔中形成可塑性的软流圈。软流圈中以对流的形式进行热传导,致使其上的刚性岩石圈分成数个板块,犹如浮冰在慢慢漂移,产生了地球表面的大陆运移、海底扩张、山脉隆起、断裂、褶皱、岩浆侵入等构造作用,以及使人类遭受灾难的火山活动和地震等。
地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层圈、各部分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其中物质和能量相互转换,相互循环。因此,很多环境污染物或人类不合理的活动虽然产生于某局部地方,但随着各种自然过程,它们的影响可波及其他地方,甚至可能扩展至全球范围,潜伏下严重后果。还有一些因连锁反应、影响深远的全球环境,各层圈各种人为的环境破坏,都会损害全人类的生存环境,引起全球性的、危及后代的重大环境问题。因此,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科学地控制人口增长,创建人类美好的生活环境,已成为地球上所有人的共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