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奇妙的日食与月食现象
21571500000007

第7章 日食发生的规律

日食是由于地球和月球相对于太阳的会合运动而发生的遮掩现象。地球和月球的运动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因而日食的发生时间和情况是可以推算和预报的。当然,推算日食是很复杂的,这里仅简介一些基本知识和有趣结果。

食限

发生日食的条件是什么?这种前面已讲到过,即,月球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朔,阴历初一),又太阳-月球-地球恰好或几乎在一条直线上。由于日轮、月球和地球都是相当大的,只要月影扫到地球表面,处于月影内的地区就会看到日食。这是设想从太阳系之外来观察的情况。我们从地球上观测,上述发生日食的条件就是太阳周年(沿黄道)视运动和月球周月(沿白道)视运动同时到黄(道)-白(道)交点近旁的小范围——“食限”内,由于日轮和月球都有一定的视角径而发生遮掩。在沿黄道作周年视运动较慢的太阳到达交点之前,沿白道作周月视运动较快的月球追过来,在太阳离交点一定角距离处刚好月球和日轮可以外切;类似地,在交点另侧同样角距离处也会月球和日轮刚好外切;而在这两段角距离范围内,月球和日轮必然重叠而发生日食。因此,交点前后这两段的总角距离就是日食的“食限”。由于黄-白交角变化(最大5°19′,最小4°57′)和我们看到月球和日轮的视大小(角直径)在变化,日食的食限也在变化,最大18°31′,最小15°21′。

食季

在太阳沿黄道周年视运动中,每次经过一个交点前后,在“食限”范围运行的时间称为“食季”。因为太阳周年视运动不均匀(这是地球在椭圆轨道上运动不均匀的反映)和食限变化,日食的食季最长可达37天,最短31天,这比“朔望月(29.53059天)”长,必定有1次朔,也可能有2次朔(在食季初和末),因此,在1个食季内,至少发生1次日食,最多发生2次日食,因为黄-白交点有2个(升交点和降交点),所以,一年至少有2个“食季”。太阳从一次到下次经过升交点的时段称为“食年”或“交点年”,因黄白交点以(角)速度每年19.344°西移,因此,“食年”只有346.62003天比“回归年(365.2422天)”短。

一年发生可能多少次日食

1个“食年”至少有2个“食季”,对于全地球而言,最少发生2次日食。1回归年比“食年”长18天多,这比“食季”短。在普通(回归)年内,太阳至少经过交点2次,也可能经过交点3次(年初、年中、年末),因而最少发生2次日食,最多可能发生5次日食。例如,1980年只发生2次日食(2月16日的日全食,8月10日的日环食),1935年发生5次日食(1月5日、2月3日、6月30日、7月30日的4次日偏食,12月25日的日环食)。

日食重复发生的循环周期

古代巴比伦人就发现日食和月食重复发生的周期,称为“沙罗周期”(“沙罗”是重复的意思),即在此周期后会发生另一次类似的日食或月食。日食重复发生的循环周期实际上就是朔望月、交点月和食年的最小公倍数,但这三种“月”的时间长度都是差别相当大的小数,只能够进行某种近似的公倍数搭配。

“沙罗周期”是223个朔望月,等于6585.32157天,刚好跟242个“交点月”和19个“食年”差不多:

223×29.53059=6585.32157天,

242×27.21222=6585.35724天,

19×346.62003=6585.78057天。

我国古代也提出过类似的日月食规律,如汉代的《三统历》(公元前104年)的周期为135个朔望月,相当于146.5个“交点月”和11.5个“食年”:

135×29.53059=3986.62965天,

146.5×27.2122=3986.59023天,

11.5×346.62003=3985.13045天。

这虽然不如“沙罗周期”准确,不过,后来在日食预报中又作了不少改进。就是“沙罗周期”也不是完美无瑕的:①19个“食年”仍比223个“朔望月”长0.459天。这就是说,若某次日全食时太阳恰在升交点,经1个沙罗周期(223个朔望月)后,太阳在黄道上还没运行到升交点(约差28′),发生“类似”日食时月球也没运行到升交点——还在黄道之南些许,月影就偏南而日食带南移,再经1个沙罗周期又增加南移……直到朔时太阳达不到“食限”而月影偏出地球之南;同理,若某次日全食时太阳恰在降交点,则经多个沙罗周期,月影北移……直到朔时月影偏出地球之北。②日食发生地西移,若某次在甲地发生日食,经过1个沙罗周期发生“类似日食”时,地球自转了6585.32157圈,日食发生地从甲地约西移到地理经度少8小时的地方。这相当于需要3个沙罗周期才又可能在甲地发生日食。因此,在地球甲地需要300~400年才会见到同样的日食现象。

近代,美国天文学家纽康从天体力学推算的日月食重复循环的“纽康周期”为358个朔望月(10571.95122天),这相当于“沙罗周期(223个朔望月)”与“三统历周期(135个朔望月)”之和。

总之,可以说,日食重复发生是有循环周期的,但又不是非常严格和长久准确的。因为地球和月球的实际运动是复杂的,而现代科学技术可以很准确地推算和预报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见食情况。

一般的公众甚至天文学家主要兴趣是观测日食现象,他们希望日食推算和预报专家提供未来日食的发生时间、地点、见食情况,当然也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来运用这些资料。

经过20多年的资料收集和专家朋友帮助推算,德国的奥波尔策在1887年出版《日月食典》,包括公元前1207年到公元2161年的全球8000次日食和公元前1206年到公元2163年的全球5200次月食,除文字说明,分为日食参数表、月食参数表和日食图三部分。他所绘制的食图,地理北极在中心,很紧凑、直观、易懂,但大部分区域变形严重,在复制图上很难看清细节。这本书是最著名的日月食经典著作,1962年了出版它的英文译本。

1934年,我国的朱文鑫出版了《历代日食考》,包括到公元1795年之前的921次日食,用奥波尔策的《日月食典》作了验证。1990年,我国的张培瑜出版了《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其中列出1653次日食。

1983年,比利时的穆克和奥地利的梅乌斯发表《日食典-2003到+2526》,包括公元前2003年到公元2526年共10770次日食,给出各次日食的参数和可见地区的略图。

1987年,美国宇航局的埃斯帕纳克发表《50年日食典:1986~2035》,包括这50年发生的日全食和日环食的详细资料和每次的日食地图。

2006年,我国的刘宝琳和刘婷婷出版了《一百六十年历表附日月食典》,给出公元2001年到2060年共133次日月食典,包括日食的类型、各地见食情况(食甚时刻和食分)及中国和世界的日全(环)食地图,它们将呈现日食的所有相关资料。

2006年,我国的刘次沅和马莉萍出版了《中国历史日食典》,给出公元前2300年到公元2100年共2270次的日食表,包括日食的类型、各地见食情况(食甚时刻和食分)、日食(地)图的例子。

当代最权威的要数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网页“NASA——Eclipse HomePage上的”日食资料了,可以在它上面查找汇总的日食资料的索引,例如,《五十个世纪的日食表》,一共包括11898次日食,可以查找每次日食的图。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日食计算也不再是难事了。在刘次沅和马莉萍的书中介绍了“天图”软件和“Sun Tracker日食软件”,极大地方便了有兴趣的爱好者去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