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品格的力量(经典励志文丛)
21579000000026

第26章 温和的个性具有强大的传播力(2)

在日内瓦经历过耐心和毅力的痛苦考验的自然哲学家——阿波西特,与牛顿有着极其相似的遭遇。当他处在打击与考验之中时,他所能做的只是默默忍受,有口难言。在研究之外的空余时间,阿波西特对研究气压及其变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想从中找到支配大气压力变化的一般规律。在接下去的27年间,他克服寒暑变化,坚持天天观察,并切实做好观察记录,以备不时之需。一日,一名新来的助手到他的实验室。出于热心和诚意,她把阿波西特的实验室打扫了一番。然而出乎她意料的是,当阿波西一踏进屋,看到原本整洁、井然有序的实验室“物归原位”时,却反问道:“那些纸,就是在气压表旁边的,哪里去了?”“哦,先生,”助理员回答说“我把那些脏兮兮的纸拿去烧了,然后又在那放了些新纸。”阿波西特双手叉腰,一脸内心矛盾痛苦的样子,他把心平静了一下无可奈何地说:“你毁掉了我的劳动成果,27年的艰辛就这样被你付之一炬了,我希望你往后不要再乱动屋里的任何物品了。”

那些浅尝辄止、没有毅力和耐心的人,在自然历史的研究领域是不会有所作为的,因为这是一门比任何学科都更需要耐心和毅力的学科。事实证明,就整体而言,其他科学家的寿命明显不如自然科学家长,林耐协会(英国一学会,曾出版博物期刊等)的一个会员向我透露:1870年有14位林耐协会会员去世,其中年逾90的有两位,5位年过80,另有2位年满70岁,而这14人的平均寿龄则为75岁。

在法国大革命爆发时,有一位植物学家已年逾70了,他就是亚当逊。在那个动荡的社会,亚当逊失去了包括房屋和花园在内的所有财产,变得有些狼狈。但有一种耐心和毅力始终支持着他,让他能对失去的一切泰然处之。亚当逊是一个学会的创始人,一次学会盛邀他参加,然而他说他不能去,事情的原因着实让人匪夷所思,竟是他没有鞋子可穿。

居维叶说:“谁看到这位可怜的老人佝偻着背,在一堆篝火旁,用微微颤抖的双手将植物的特征描绘到一张小纸上的情景,都会为之一惊。随之,生活中的一切苦痛随着自然历史的无穷乐趣而烟消云散。这种乐趣绝非凡人所能享受,却处处陪伴着这位老人,犹如温柔善良的仙女。”董事会正筹划着给这位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老人一点津贴,拿破仑当机立断,要把津贴提升为原来的两倍。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以他独有的平静方式度过了属于他的79个年头,到了另一个极乐世界。亚当逊的性格特征在他遗嘱规定的葬礼的举行方式中也得到了充分反映。他的要求仅是用尽其一生所确证的58种植物编织成一个花环,作为棺木上的唯一装饰,他的这种独特简单而又令人感动的无形纪念碑似的方式,同他的巨著一样万古长青。

第二节乐观,让生活充满阳光

伟大开阔的胸襟,乐观的人生态度,让人感到备受鼓舞、希望倍增。被他们的性格所感染的人也能精神振奋。相传,约翰·马尔科姆爵士一度在印度精神压抑的军营里出现,人们把他的出现比喻为“一束艳丽的阳光普照大地……离开他的人没有一个不是笑容满面、心情愉快的。他还是那样的爽朗,具有让人不可抵挡和快慰的魔力。”

在埃德蒙伯克的生活里,洋溢着快乐和幸福。某日,在约苏·阿雷诺兹爵士先生家的餐桌上,人们的话题涉及到了性格气质与喝酒的关系上,约翰逊笑着说:“男孩宜喝红葡萄酒,白葡萄酒适宜成年人喝,而白兰地则应是英雄的杯中物。”于是,伯克说:“那么,给我红葡萄酒吧,我愿是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男孩,少时的欢乐来得自然,让人兴奋不已。”一些人虽然年龄高,但心依然年轻,一些人虽然活着,心却已经死了。因而人的心境与年龄并无多大关联,就像白发苍苍的老人怀着忧郁、看破红尘的苍凉之心之类的事不足为奇一样。一旦拥有豁达、乐观和开阔的胸怀,心就永远快乐、活泼。

有一位人老心不老的老人,看到那些未老先衰的年轻老头只能惊叹:“唉!照这样下去,这个世界只能属于年老的孩子了。”快乐源于豪爽、豁达,宽宏大量、与人为善促成幸福,童心不泯、精神快慰便是难得的精神享受,这是那些一本正经,过分拘泥的年轻人所享受不到的。他们因循守旧,缺乏创造性,徒有年轻的外表,实则内心早已经苍老、僵化。一提及这类未老先衰之人,歌德满是惊讶:“唉,可怜这些年轻人,竟能装出如此的古板。他们的行为显得多么荒唐和愚蠢啊!”歌德的希望是看到一些精神焕发、本性自然、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歌德一看到那些一本正经、很放不开的年轻人,就会愤怒地嘲笑“这些少年是多么俊俏亮丽的‘美’啊!”话音未落便转身离去。

幸福从爱、希望和耐心而来。以爱换爱,爱的翅膀放飞心灵,让它永远年轻、有活力。换言之,爱就是仁慈、宽厚,爱就是坦率与真诚。爱生万物,它是光明使者为幸福引路。爱就像“一轮红日升起在茫茫草原,照耀绚丽的百花丛”。欢快的信念定是从爱而来,依托它的精魂营造出融融暖意。爱本无价,却无需任何花费便可拥有。一个心中拥有爱的人,会为自己的拥有者祈求神灵赐予幸福与他相伴。爱与幸福形影不离,不可分割,有了爱,痛苦就变成了幸福,伤心的泪水为甘泉所取代。

英国著名哲学家、法学家——边沁相信,一个人如果给予的幸福和快乐越多,他得到的也越多,反之,也一样。一个人若待人友善,势必得到友善的回报。一个人只要心地仁慈,他所拥有的幸福和快乐也会越来越多。边沁说过:“良言一句三冬暖,言善引导行善。你的一句话既可使人做好事,又可使受雇于你的人们择善而从、积善行德。这绝非个别现象,它的普遍性不言而喻,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友谊伙伴关系在不间断地起作用……”

自然,偶尔仁慈、善良之举并不能教导和启发人。尽管如此,只要方法得当,对方一定会被你仁慈善良的行为深深感动。友好的行为换回的可能是一脸迷茫,满腔热情也可能会遭遇冷水而冷却,但有一个事实不容改变:善良的人不会因此热心削减,他们的好施并不图回报。我心向善以至诚,争取让友谊和文明的种子扎根于人心这片沃土,使其生根发芽、结果。看到幸福之花插在人们心头,仁爱之心似星星撒播人间,这时我才发现回报是如此之丰厚,爱拥有如此伟大的力量。春华秋实,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让我们为了更厚重的回报,珍惜这美好的品质吧!

大诗人罗杰斯讲过一个小女孩的故事。小姑娘深得众人喜爱,问她的人说:“你为什么会有如此魅力?”“我想,可能与我喜欢大家不无关系。”这个故事发人深省。无论怎么说,人类终会拥有的幸福与快乐和人类的付出是成正比的。然而我们取得的巨大物质成就,如果不能即时扶善济贫,那终究是不幸。

善良是一种力量——巨大无比。拉尔·亨特深刻地概括出:“善良拥有世人最伟大的力量。”人始终不能摆脱感情的束缚,法国的一句谚语说得好:“人类历来贪图安逸享乐。”无独有偶,英国也有一句粗俗的谚语说道:“恶狗服蛮棍!”“运用人们身上的力量,可以创建一个凝聚友谊的善良之举,如此,人类为何不将造孽的力量用来行善呢?”杰勒米·边沁反问道。

礼物并不代表仁慈与善良,真正的仁慈需要一颗善良的心。当然,从钱包中掏出的钱并不一定可靠,甚至可能已经埋下了蕴藏着的祸患,因为这个人的心冰冷漠然。好的结果源于善意的帮助,真正的关心。

我们并不能把体现在善意之中的温良同愚昧和懦怯等同起来。谦恭并不意味着懦弱,心平气和更不是退让。消极、被动绝非真正的善良和仁慈,积极主动才是其不变的实质。善良仁爱的人,必定是拥有极度同情心的人,与人为善、友爱他人的人,绝不可能是心冷如铁、麻木不仁的冷血动物。彼此友爱、互相关心的社会,绝不会出现混乱的场面,它必定是一个有生机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人们千方百计为积德而忙碌奔波。从此,在仁爱力量的推动下,人与人产生了更多的关爱,国家与国家之间也能亲如一家,仁爱的力量使诚心向善的传统代代相传,并使人的精神世界得到净化,从而确保人类的幸福。

积极工作、吃苦耐劳给人以心地善良与仁慈,那些自私自利、一生只爱自己的人,注定要成为碌碌无为的懒汉。法国博物学家布丰曾经谈到,他不曾给过那些缺乏热心的年轻人什么,原因在于布丰崇尚的是不易获得的高尚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