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品格的力量(经典励志文丛)
21579000000035

第35章 苦难生活磨炼出高贵的品格(2)

第二节逆境是品格的试金石

众多伟大人物的一生都从未间断过同困难和逆境作不懈的斗争。但丁最出色的作品也是在穷困潦倒,而且是被流放的时期创作出来的。跟他处于对立面的地方集团排斥他,驱逐他,将他的全部财产洗劫一空。在本人未到的情况下,他就被判处火刑。朋友劝他请求宽恕和赦免,那样他就可以回到佛罗伦萨。而他回答:“不,我决不会这么做。我绝不会通过这种途径返回故乡。如果你们中的任何一个能找到不损坏我名誉的方法,我就会立刻高兴地回家乡。否则,我宁可不回佛罗伦萨。”然而,但丁的敌人始终不肯放过他,20年的流放生活以后,但丁客死异乡。即便是这样,他的敌人们仍不满意。罗马教皇拉盖特下令烧毁了但丁的名著《论君主政体》。

相同地,在流放期间,卡蒙斯写出了大量不朽的诗篇。厌倦了圣塔伦地区封闭落后的生活后,卡蒙斯参加了反对穆尔斯的远征队伍,并因为自己的英勇而闻名于世人。在海上作战时,他勇敢地冲上敌军舰队,后来一只眼睛不幸被打瞎。在印度东部的果阿,他目睹了葡萄牙人的种种暴行,盛怒之下,他到总督府要求他们出面制止这种行为,为了这事,他被驱逐到中国这样遥远的国度。

在一次航行中,他们遭到了狂风暴雨的袭击,值得庆幸的是《鲁西亚德》的手稿完好无损。他的一生充满了不幸和迫害,在澳门他被监禁,后来虽然逃到里斯本,但他已经囊空如洗了。没过多长时间,他出版了《鲁西亚德》一书,顿时名声大噪,但在物质方面却无任何好处可言。假如不是他那忠心耿耿的老奴安东尼奥为他乞讨,他肯定早就在街头饿死了。最后,他因为疾病和苦难,死在一所公共救济院。人们在他的墓碑上刻下了一段铭文:“躺在这里的是路易斯·德·卡蒙斯,他是那一时代最优秀的诗人。他在世的时候,生活十分贫困,环境恶劣,直到他逝世时仍很悲惨、不幸。”塔索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受到诽谤和迫害。他曾经在疯人院呆了7年,还是意大利的流浪汉。临终前,他写道:“我不会埋怨命运的不公正,那些把我拖入乞丐墓穴的卑鄙小人不值一提。”当然,时间不会饶恕那些迫害者,他们总会得到应得的报应,而无辜的被迫害者终究能得到平反,恢复原来的声誉。他们的角色会完全调换过来。怀念迫害者的时候,人们会知道事情的真相,迫害者们就会名声扫地,遗臭万年。费拉拉监禁塔索的事到底被公诸于世了,伍腾堡也由于自私狭隘的心胸而迫害席勒的事被后人铭记在心。

为了追求科学和真理,有时很可能会把葬送人们宝贵的生命作为代价。这些殉道者虽然命运坎坷、历经苦难,但他们开辟了一条通向智慧和光明的大道。最生动的例子就是布鲁诺和伽利略。他们的观点被愚昧的人们说成“歪理邪说”,俩人因此付出了生命。实际上,有为数不少的人都遭受了同样的命运,他们的才能并没能把他们从敌人的怨恨中拯救出来。

法国著名的天文学家贝利(他曾担任巴黎市市长)和出色的化学家拉瓦锡,二人一起在法国第一次大革命中被送上断头台。国民议会判处拉瓦锡死刑以后,他曾要求宽限几天,因为他在狱中的一个试验还没得到证实。然而,法庭却没有接受他这一请求,下令立即执行判决,甚至还有一个法官宣称“共和国不需要学者”。斯特利博士是现代化学之父,他在英国的房子被付之一炬,敌人还砸了图书馆,就在“不要学者”的叫嚣声中,博士无奈地离开了祖国,最后客死他乡。

具有非凡勇气的人,常常把自己同他人孤立开来,以此来刺激自己完成工作的决心。有的人只有在完全不受干扰的环境中,精神才能高度集中,才能触摸自己的灵魂。但是,能否在孤立状态中取得成就,关键要看个人的性格,以及他所受的教育和磨炼。优秀高尚的人,其心灵会更加纯洁无暇;自私狂妄的人,则会愈加残忍狭隘。孤立的状态,既可以成为高贵品质的守护者,也可以折磨那些心胸狭隘的自私自利的人。

身陷囹圄的约翰·班扬只有用不停思考的方法来宣泄自己的情绪,《天路历程》就是这样问世的。重新获得自由以后,他却再也没有创作的灵感了。《天恩无处不在》和《圣战》也是他在狱中所作。他被监禁在狱中长达12年之久,在这期间,他只偶尔获得与人会面的权利。麦考莱说,他之所以能写出最优秀的寓言作品,大概也就是那漫长铁窗生活的功劳吧!事实上,任何一个政党都总是试图将所有反对他们的人送进牢房。班扬是查尔斯二世时入狱的,而在他之前的查尔斯一世时代,监狱里更是人满为患,其中不乏有许多杰出的人物,如翰·艾略特勋爵、汉普登、普林等等。埃利奥特在受到严格监控的情况下,以惊人的毅力写出了著作《人类的君主政体》。在查尔斯一世时入狱的诗人乔治·威瑟尔,在被关在马夏尔西监狱时完成了出色的《对国王的讽刺》。

在共和政体时期也收押了不少著名的囚犯。忠诚的威廉·达文兰德勋爵被关在考斯城堡里,创作了精致优美的诗篇《龚迪伯特》。据说,是性格爽朗的弥尔顿挽救了他的生命,后来,达文兰德也救了弥尔顿的性命。从这以后,虽然陆续地还有一些杰出的******,但比以前已明显减少了。最著名的要数笛福,他曾三度被戴上颈手枷示众,但他依然写出了《鲁宾逊漂流记》、《被颈手枷者的赞美》这样优秀的作品。同时,他还倡导创办了杂志《观察》,为杂志这一行业开辟了道路,紧接其后的有《闲谈》、《向导》和《探索》等等。最近在意大利涌现出的狱中作家中,西尔维尔·皮立科最为典型。他度过了10年铁窗生涯,还写出风趣幽默的《回忆录》,书中充分体现了他出色的洞察力。卡钦斯基是匈牙利文学的复兴者,他在地牢中度过了7个年头,创作了《狱中日记》,并翻译了斯特恩的《艰难的历程》。

以上提及的人,从法律制裁的角度来说,他们无疑是失败者,但实际上,他们都没有真正的失败。表面上看,他们的生活悲惨不幸,可比起碌碌无为的庸人,他们的生命是有价值的,因为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人的成功并不是看他在当时是否产生影响。殉道者虽然遭遇了太多的不幸和苦难,但如果他的牺牲能换来更高的价值,那他也就算是真正的成功了。

《卡利斯伯爵关于教皇的讲演》中有一段话,很富哲理:“天堂是为尘世中的失败者准备的。”也就是说,表面上的失败并不等于实际上的失败。正义事业的成功都建立在无数革命先烈失败的基础之上。他们应该对这些人怀有崇拜之情。他们为了人类的宗教事业和科学真理,不断追求,历经磨难。虽然他们已经离我们而去,但他们的真理和精神永驻人们心中。看似失败,其实他们比任何人都成功。

所以,痛苦和困境是让人能真正受益的,舒适的安逸就不一定。逆境能考验一个人的品格。只有被捣碎以后,香草才能散发出迷人的芳香,只有经得起磨炼的品格,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抱负,但如果将他们置于困境中,让他们去承担责任,我们就会发现,原本顺从、放纵的个性会变得勇敢、坚强而且能自我克制。

幸福和不幸紧密相连,能否将苦难转变为幸福,关键看你能否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的幸福,舒适和安逸会磨灭人们的斗志,而困难和挫折反而会产生良好的影响。汉弗莱·戴维爵士曾说过:“在日常生活中,过于舒适和顺利很可能会损坏人们的品行和道德,甚至走向堕落,最终把自己推下深渊。你的幸福也会引来他人的嫉妒和诽谤。”

苦难和欢乐同是上帝的恩赐,能帮助我们树立崇高品格的却是苦难。它能美化人们的心灵,让人学会宽容和忍耐,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荷尔普斯先生说:“人类最深邃和最高尚的思想缘于何处?是苦难,并非是知识和才华,或者是商业活动,更不是情感冲动时碰撞出的火花。因此,世界上有许多的不幸和苦难。善良是传播苦难的使者,是它施于人类恩惠。”

苦难虽然会让人痛苦,但它的邻居就是幸福,苦难是一种不幸,但也是最有效的锤炼。它能唤起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我们可以说,痛苦和伤痕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只有它们才能充分培养人的个性。雪莱曾在一首诗中写道:“是苦难让不幸的人成为诗人,他们用诗歌告诉别人痛苦的含义。”

几乎任何辉煌的事业和成功都离不开痛苦的磨炼。对于苦难,他们总是怀着强烈的使命感,想尽办法逃脱,这一切淹没了他个人的不幸。达尔文博士曾对一个朋友说:“如果我的身体强壮如牛,我就不可能会有今天的成就。”博士多纳谈到自己的疾病时也说:“你们都知道,我经常发烧,因而我时时都准备跨入天堂的大门,疾病让我处于封闭的状态,孤独笼罩着我。但我要为此祈祷,你们是不会忘记的。”

经受了极其残酷的肉体折磨以后,席勒创作了伟大的悲剧。中风瘫痪后,接受死刑的那一刻是亨德尔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候。他们都是在同病魔和不幸作斗争中,写出不朽的巨著,因而名垂史册、流芳千古的。伟大的歌剧《安魂曲》也是莫扎特在负债累累、病入膏肓的情形下的作品。贝多芬最优秀的乐章,也是在他耳朵失灵之后的无限悲伤中诞生的。

苦难往往孕育着幸福。一位波斯圣哲说过:“黑暗并不可怕,它或许就蕴藏着生命之水的源头。”困境虽然会让人感到痛苦,但能给人带来好处。在逆境中,我们学会忍耐,学会勇敢,锻炼出最优秀的品行。人的品格会因为苦难而更加美好。富有耐心而又善于思考的灵魂,会从痛苦和不幸中吸取经验和智慧,这比在幸福中产生的智慧要深刻得多。

杰勒米·泰勒曾经说过:“我们应该知道,痛苦和苦难是培养美德最好的学校。在这里,人们能够保持清醒理智,谨慎从事。在这里,我们舍弃了轻浮的举止,纠正了骄傲和自满。上帝公正而又仁慈地主宰着世界。假如不是因为苦难是幸福、美德、智慧和耐力的真正源泉,他就不会让苦难降临于世上,尤其是那些品行兼优、道德高尚的人的身上。那他自己也就没必要承受那么多的苦难了。”

世界上最不幸的人,莫过于从来都没经历过任何不幸的人。上帝不会赐予他高尚的品格,他的能力和才华也会很平庸。因为任何美德的形成都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假如都是风平浪静,也就不可能体会真正的快乐。很多人都觉得歌德是最幸运的,他身体健康,拥有名誉、权势、地位和财富。然而,他自己却说,他真正感到舒畅欢快的日子累加起来还不到五个星期。

设想一下,如果生活每天都是风和日丽,从不变化,心情也每天都是快乐,没有任何烦恼和困惑,只有欢乐没有痛苦,这是人的生活吗?幸福犹如一团混乱的麻线,有快乐也有悲伤,而且因为悲伤,快乐也更可爱。在生命的旅途中,苦难和幸福形影相随,人们体味悲伤的同时,也能品尝到几丝甘甜。死亡也并非一无是处,它能让生活更充实、更有意义。人们相互间也会更亲密。托马斯·布朗博士认为,死亡是人类的幸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尽管如此,当死神真正来临时,很多人都无法从容、豁达地面对,这点我们可以理解。在我们泪眼迷离的时候,虽然看到的都是模糊的一片,但站在历史的角度来说,我们比那些不知何为悲伤的人看到的都更清晰。

理智、豁达的人都知道,对生活,我们不能寄予过高的期望。当你取得可喜的成绩时,就要做好失败的准备。既然你追求幸福,就必须学会承受各种痛苦。愁眉不展、怨天尤人是没有用的。唯有努力、愉快地工作,才能有真正的快乐。

现在,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一个人在幼年时所处的环境和受到的教育,以及他自身的体质,会决定他一生的素质。家庭的幸福与否也会对他产生一定的影响。周围的榜样会对他们性格的形成产生巨大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宽容、耐心地对待每一个人。

在另一面,生活在很大程度上都要靠自己的努力和争取。每个心灵都能创造出一片小天地。乐观的心灵带给这个小世界欢笑,反之,贪婪的心灵会让这片天地充满了哀愁。“我的心灵就是我的王国。”这句话既可以用在君王身上,也同样适用于农夫。人们可以主宰心灵,也很可能沦为它的奴隶。生活犹如一面镜子,将我们的真实个性映照出来。

对于善良的人而言,这个世界是美好的,而在丑恶的人眼里,生活是腐败的。如果我们胸怀高远,积极进取,品格高尚,为自己谋利的同时也能考虑到他人的利益。就可以幸福地生活着,对未来充满信心。反之,如果我们自私自利、谋权夺利,那么,我们的生活就会充满了阴谋和陷阱,令人痛苦。

现实世界中的许多东西,到目前为止,我们还不能真正地理解,它们就犹如被一只黑色的杯子覆盖着的谜底。但是,即使我们不明白为什么伟大的人物总会历经苦难和磨练,也要懂得,它们是完整的人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人都必须努力完成自己份内的使命。因为它是生活中最基本的活动,也是最重要的行为,任何人都不能逃避职责,我们应将它树为生活的最高追求。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我们能体会到真正的快乐,这是不能同其他快乐同日而语的。

当完成了尘世中的一切职责,我们就会像结茧了的丝蚕一样离开世间。生命瞬间即逝,但上帝赋予我们神圣的职责,我们就一定要竭尽全力去执行。圆满结束了这一切后,或许我们会感到精疲力竭,但我们的精神却获得了永生。因此,死亡不过是酣睡,生命的一半早交给了客观、公正的墓碑。而山冈,或尘土,就是我们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