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性的弱点(经典励志文丛)
21579100000014

第14章 如何更好地说服他人(1)

第一节积极真诚地赞赏他人

人世间,只有一种办法,可以让人做任何事情。那么,这种办法究竟是什么呢?是用武力威逼吗?还是利用手中的职权强迫员工服从你的命令吗?又或是恫吓一个小孩子听从你的话?也许这些都有可能让他人去听你的指令做事,但我敢肯定,这些方法都是很愚蠢的,而且都会带来极为不利的后果。

那么,究竟什么方法是最好的呢?那就是给别人所最需要的。可是,一个人又到底最需要什么呢?

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我们每个人做事的动机源于两点:一是人本能性冲动,还有一个是渴望伟大。美国伟大的哲学家约翰·杜威则认为,人类本性中最深刻的驱动力就是希望受到重视,注意这句话:“希望受到重视。”这点很重要,下文还会常常提到。

一个人的存在,究竟会需要什么?实际上,我们需求的并不多,归纳一下,也就是这么几种东西是真正不可或缺的:

生命的保证和健康的身体

食物的供给

充足的睡眠

金钱以及金钱所能买到的东西

未来生活的保障

性生活的满足

下一代的幸福

被人重视的感觉

这些需求可以说都不难满足,惟有一项却不可能轻易满足。但它的需要程度却不亚于其他各项,它就是弗洛伊德和杜威说得那样,即被人重视的感觉。

所以,当你要劝说某人去做某件事时,在你尚未开口之前,我们不妨先真诚地赞赏他一番。

记得小时候在密苏里州的农场里,父亲精心饲养了品种优良的猪和牛,并且几度在乡间家畜大赛中夺得蓝缎带奖。每当家里来客人时,父亲就把这些奖章别在一大块白布上拿出来向客人展示,让朋友们观赏。

其实,获得大奖的猪牛们并不在乎这些奖章,因为它们毕竟是牲畜,而这些奖励对于父亲而言却是十分珍贵的。正因为如此,他被人尊重,受人重视。

如果我们的祖先不具备这样的“自重感”,我们的文明就不会产生,这也就和动物没有什么区别了。

恰恰是这种“自重感”,促使了一位家境贫困,没有受过教育的杂货店店员,在一个堆满杂物的储物间的大箱子中找出那本他用伍角钱买来的法律丛书,认真钻研,最终学以致用,他就是林肯。同样是这种“自重感”,促使了英国著名文学家狄更斯的成功。洛克菲勒也在具备了这种渴望以后成为了富裕者。

历史上,有许多知名人士,也同样是为自重而活。乔治·华盛顿让别人称他为至高无上的总统;哥伦布要求赐予他“舰队总司令”的头衔;女皇凯瑟琳拒绝拆阅没有标明“女皇陛下”的信函;在白宫里,林肯夫人对格兰特夫人大吼道:没有我的邀请,你怎么敢坐在这里。

作家雨果甚至希望自己居住的巴黎市能改名为雨果市;莎士比亚也希望自己能够获得一枚象征荣誉的徽章来为自己的家族添光。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精神方面的。有专家指出,人会在精神异常的幻觉中来肯定自己,在美国很多医院中,精神疾病的患病比例要比其他疾病总和还要多。

事实上,在患精神疾病的诸多因素中,有一半原因归入生理因素;而另一半则不是。那么造成精神失常的令一半原因是什么呢?

一家医院的精神科极有权威的医师说,许多精神失常的人,在他们自己所编造的幻境中,找到了自己在真实世界中无法获得的自重感。就这种情况,他给我讲述了下面一个真实的案例:

我有一个女病人,她是个婚姻的失败者。她极需得到爱、孩子和社会地位。但是,现实生活没能让她如愿。她得不到丈夫的疼爱,甚至她的丈夫不想与她共进午餐,但是还硬要她把饭端到他面前食用。而且,更可悲的是她没有孩子,社会地位更不用说了。在这种种的不如意中,她终于疯了,整日沉浸在她自己编织的幻境当中。在她自己虚幻的世界中,她与丈夫离婚了,并且有一位绅士正在狂热的追求自己,他们结了婚,并有了温暖的新生活,而她还被称为史密斯夫人。与此同时,她还梦想自己有了一个小孩,每次看病,她都高兴的对我说她生了个孩子。

你认为这故事悲惨吗?没有人能回答。医师说,我可以为她治疗。但实际上,我并不想那样做,我不忍心让她失去她那“快乐”的生活。

在我们身边,这种情况尽管不多,可却十分可怕。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要是我们在这些人未发疯之前给予她们适当的真诚的赞赏,那么能拯救多少人呀!

美国著名小说家柯恩是个铁匠的儿子,终其一生,他也没有受过八年以上的教育,可是在他去世的时候,他却是世界上一位最富有的文人。

具体情形是这样的,柯恩喜欢诗词,所以他读尽了罗赛迪的诗。甚至还写了一篇演讲稿,歌颂罗赛迪学术上的成就,并且还送了一份给罗赛迪。罗赛迪很高兴,他表示:一个年轻人,对我的才学有这样高超的见解,他一定很聪明。

罗赛迪就请这个铁匠的儿子来伦敦,当他的私人秘书。柯恩一生的转折点,就在这时候。他在这个新的职位上,见到了许多当代的大文豪。受到他们的指导和鼓励,顺利地开展他的写作生涯,使他享名海内外。

他的故乡在格利巴堡,现在已是旅游的圣地,他遗产有二百五十万元,可是谁会知道,如果他没有写那篇赞赏名诗人的演讲稿,他很可能会默默无闻,最终因贫困而去世。

这就是真诚,一股出自内心的赞赏的力量。让我们再举个例子吧。在美国商人中,施洛布的年收入可以算是高额的了。这要归功于卡耐基的赏识。他以年薪过百万美元雇用施洛布为他的钢铁公司的总裁。结果,正是这位38岁的总裁,使美国钢铁公司成为了全美获得最大利润的公司之一。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施洛布能有如此辉煌的业绩呢!

施洛布说他并不比别人在钢铁方面的经验多,其实他手下有好多经验丰富的人才。他说他之所以能被重用,最主要的是他待人处事的特殊才能,他在人事方面十分看重方法。讲到这,他向我讲了一番至今让我难忘,甚至应该铭刻在铜牌上,悬挂在各个办公室、工厂、学校里的一段话:“我能够充分引发人们的激情,使他们能将自身的潜力发挥到极至。这种方法就是真诚地鼓励和赞赏!过份地责备与批评不会带来好的效果,反而会挫伤人的积极性。因此,我不给我的员工压力,也不批评他们。我充分相信赞赏的力量会让他们做得更好。假如要说我最喜欢的事,那就是赞赏他人。”

这就是施洛布的为人处事之道。平时,我们往往做不到这些。有些人正好相反,如果遇到不满,他们会大发脾气,表示不满。倘若是喜欢的,也不会多说一句赞赏的话语。

施洛布认为,在他所认识的人中,无论地位、身份如何,都和平常人一样:在受到认同赞扬的情况下比在批评下更容易成功。

而与此同时,雇佣他的卡耐基先生也是这样对待施洛布的,他也是经常赞扬他人,甚至在他的墓文上,也刻着:“在这里躺着的是一位懂得如何与比他聪明的人相处的人。”

我们滋养我们的子女、朋友和员工的身体,却很少滋养他们的自尊心。我们供给他们牛肉和洋芋,培养精力,但我们却忘了给他们可以在记忆中回响好多年,像晨星之音的称赞。恭维对你是害多于益,恭维是假的,就像假钞一样,如果你要使用,最后总会使你惹上一身麻烦的。赞赏和恭维到底有什么区别呢?很简单。一个是真诚的,另一个是不真诚的;一个出自内心,另一个出自牙缝;一个为天下人所喜欢,另一个为天下人所不齿。

在墨西哥城的查普特培克宫,我见到了一尊奥布里冈将军的半身像。在那座半身像之下,刻着奥布里冈将军的哲学智慧之语:“别担心攻击你的那些敌人。要担心恭维你的那些朋友。”英国国王乔治五世,在他白金汉宫书房的墙上,展示着一幅六句的格言。其中有一句是:“教我如何不奉承也不接受廉价的赞美。”恭维只是廉价的赞美。“不论你使用什么语言,”爱默生说,“你所说的还是对你自己的写照。”如果只要恭维就能够达到目的,大家就会争相恭维起来,那我们就都是做人处世的专家了。

当我们没有思考一些确定的问题时,通常会把我们时间的百分之九十五用来想我们自己。现在,如果我们停止不想自己一会儿,开始想想别人的好处,我们就不会诉诸于那些廉价的,还没有说出来就知道是虚情假意的恭维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常忽视的许多美德中的一项,就是对别人表示的欣赏和赞扬不知怎么回敬。当我们的儿子和女儿带回一份好的成绩单的时候,我们竟然忽视掉,而没有对他或她加以赞扬,或者是当他们第一次成功地做出一块蛋糕或做好一个鸟笼的时候,我们却没有给他们一番鼓励。没有任何东西比父母对子女的这种关注和赞扬更能使他们感到快乐了。

每一位传教士、教师以及演讲的人,都曾经历过掏出肚子里所有的东西却没有得到听众一句赞扬事情。在人际关系方面,我们应该永远不要忘记我们所有的同事都是人,也都渴望别人的欣赏和赞扬。欣赏和赞扬是所有的人都欢迎的东西。

爱默生说过:“我所遇见的人们,他们中间都有我的老师,因为我都能从他们身上学到或多或少的东西。”这句话对爱默生来说是可行的,而对于我们来说也是如此,我们应该积极地发现别人的闪光点,接着真诚地赞赏他人,而不是曲意逢迎于他人。

而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们总是忘记真诚地赞赏别人。如果我们在餐厅用餐后记得赞赏一下厨师的厨艺,或者在超市结款时多说声谢谢,这样生活会更加美好。所以,不要忘记给他人留一点赞美的火光。这一小点火光会燃起友谊的火焰。当你再一次光顾时,你会发现赞扬会给你带来更多的快乐。

如果你用语言伤害了他人,是不会鼓舞他的志气的。有一条格言我把它贴在我的床前,每天都会阅读几次:

在你每天所到的地方,不妨多说几句感谢的话,留下一些友善的小小火花。你将无法想象,这些小小的火花如何点燃友谊的火焰,而当你下次再到这个地方的时候,这友谊的火焰就会照亮你。在我们有限的生命中,任何的赞赏与行善,我们都不要放弃。别再犹豫,别再徘徊,积极地面对我们快乐的人生吧!

记住,请别再让我们总是去要求,去索取,而是尽可能的去发掘他人的发光点,并且真诚地赞赏他们。记住真诚地赞赏他人比什么都重要。

第二节让别人感觉到他的重要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之所以会出现交际的障碍,就是因为他们不懂得或忘记了一个重要原则——让他人感到自己的重要。我们乐于表现自己,喜欢夸夸其辞,这是在向他们表明:你们确实不重要,这样就会伤害到别人,所以正确的做法是也应该让别人感觉到他的重要。我在纽约的三十三号街和第八号路口的交叉处的邮局里,依次排列,等着要发一封挂号信,我发现里面那个邮递员,对他的工作显得很苦恼:秤信的重量,递出邮票,找给零钱,分发收据,这样单调地工作,要一年接一年地做下去。

所以我对自己说:“我要让那人喜欢我,就必须要说些有趣的事,那是关于他的,不是我的。”于是我又问自己:“他有什么地方可以值得赞赏的?”这是个很不容易找出答案的难题,尤其对方是个素昧平生的陌生人。可是很容易的是,我有了一个发现,我从这邮递员身上,找出一桩值得称赞的事了。

当他秤我的信时,我很热心地说:“我真希望有您这样一头好头发!”

那邮递员把头抬了起来,换出一副笑容来,很客气地说:“没有以前那样好了!”我很确切地告诉他,或许没有过去的光泽,不过现在看来依然很美。他非常高兴,我们愉快地谈了几句,最后他对我这样说:“许多人都称赞过我的头发。”

我敢打赌,那位邮递员中午下班去吃午饭的时候,他脚步就像腾云驾雾般地轻松。晚上回到家里,他会跟太太提到这事,而且还会对着镜子说:“嗯,我的头发确实不错。”

我曾在公共场所,讲过这个故事,后来有人问我:“你想从那个邮递员身上得到些什么?”

我想得到些什么?我想要从那个邮递员身上得到些什么?

如果我们是那样的卑贱自私,不从别人身上得到什么,就不愿意分给别人一点快乐,假如我们的气量比一个酸苹果还小,那我们所要遭遇到的,也绝对是失败。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优点和闪光点,每个人都有特定的重要性,只不过或多或少而已。嗯,是的,我确实想要从那人身上得到些什么!我想要获得一些极贵重的东西,而我已经得到了——我使他感觉到,我替他做了一件不需要他报答的事。那件事,即使过了很久以后,但在我的回忆中,依然闪耀出光芒来。

人们的行为,有一项绝对重要的定律,如果我们遵守这项定律,差不多永远不会遇到烦忧。事实上,如果遵守这项定律,会替我们带来无数的朋友和永久的快乐。可是如果违反了那项定律,我们就会遭遇到无数的困难。这项定律是:永远使别人感觉重要。

杜威教授曾这样说过:“自重的欲望,是人们天性中最急切的要求。”贾姆斯博士说:“人们天性的至深本质,是渴求为人所重视。”我曾经说过,人与动物相异之处,就在于自重感的有与无,而人类的文化也由此而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