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中学生必知的科学保健常识(上)
21580500000012

第12章 中学生的心理保健(3)

中学生处于少年期或青年初期,刚好是儿童期向青少年时期发展的一个过渡时期。在他们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反映出中学初期和中学后期过渡状态的两种不同特点。中学初期他们还带有儿童特点,天真、单纯、幼稚,有依赖性,缺乏自觉性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另一方面,他们又渴望向成人看齐,力求懂事达理,希望成为独立自主的人。在这一时期,他们表现出幼稚与懂事,依赖性与独立性,自觉性与不自觉性相互交织的复杂现象。中学后期则是一个逐步趋于成熟的时期,自治力有所提高,自觉性、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提高,要求进步,是独立地走向社会生活的准备阶段,即便如此,他们只是刚刚到达成熟的边缘,他们的认识水平、能力还不高,心理发展不够稳定,思想还比较单纯,遇事欠思考,思想感情容易暴露,好感情用事,特别是女同学,今天和这个好,过了两天不知为什么又不跟这个同学好了。因此,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善于观察、敏于发现,注意掌握学生过渡性的特点,及时了解他们的情况,掌握每个学生的思想动向,对他们一方面不能估计过低,当做不懂事的儿童来管,以免影响他们独立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又不能估计过高,当做成熟的人看待,放松对他们的要求与督促,这也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教师应采取灵活有效的方法,全面客观地分析评价学生,正确对待学生的优缺点。对好学生不要过多地看他们的优点、长处,对其缺点原谅甚至采取姑息的态度,以免助长他们的骄傲自满情绪;对中差生不要忽视他们的优点造成偏见;对犯错误的学生,当他们认识到错误后,教师不能满足于简单地承认下来,要进一步从思想深处挖根子,因势利导,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要正确评价学生的过失,是认识问题,不要说成思想问题;是方法问题,不要说成是品德问题;是偶发事件,不要视作一贯行为。他们的许多过失并非道德观念的产物,多与年龄和心理特性有关,或出于好奇,或出于好动,或出于兴趣,或出于无意,或出于无知。教师要善于让学生说真心话,了解学生实际上在想些什么,他们的一些做法的理由是什么,他们怎样看待自己的行为。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才能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在帮助学生的过程中,使他们顺利实现过渡并获得提高。

二、闭锁性:内心世界逐渐复杂起来,开始不大轻易将内心活动表露出来,干一件事情开始考虑前因后果,考虑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对异性开始有好奇心与新颖感,希望交异性朋友,情感上愿意接近异性,在异性面前好表现自己,不愿教师或家长在异性面前批评指责自己。

中学生随着身体的发育和生理的变化,他们的内心世界逐渐复杂起来,开始不大轻易将内心活动表露出来,显示出了一定的“闭锁性”。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这个时期由于激素的作用,他们在生理上急骤地变化,出现了第二性征,性成熟在中学生心理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向成熟过渡,干一件事情开始考虑前因后果,考虑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中学生生理上的一系列变化,也开始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变化,给他们带来对异性的好奇心与新颖感。希望交异性朋友,又感到制度和舆论的约束,对于男同学来说,在女生面前好表现自己,不愿教师或家长在女生面前批评指责自己,情感上愿意接近女生,但在行动上又故意疏远,处于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不管男生、女生,他们对于异性的兴趣都有所发展,使他们产生新的情绪、情感和体验,存在着朦胧的性意识与道德观念的矛盾。这时多数同学开始注意自己的外表仪容,也有出现追求打扮的现象。这个时期是两性爱情的萌芽时期,受网络、电视、电影、书刊上关于爱情和黄色内容的影响,加上生活等条件的改善,使中学生的生理成熟期有所提前,导致了两性爱情萌芽期的提前。

面对这种现象,既不要不管不问、任其发展,也不要捕风捉影、枉加指责,针对这方面的问题,要摆事实讲道理,结合生理知识向学生介绍青春期生理变化和情感变化的特征,让学生理解冲动、好感并不等于“爱情”的道理。爱慕是基于对方的优点,在看到对方优点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能发现其不足。要引导学生一分为二的评价一个同学,特别是异性同学,在学生中宣传摆正事业和爱情关系的典型实例,使他们懂得在中学阶段恋爱的不现实性。要以理服人,讲究方式、方法,切忌用简单、粗暴的方法硬性制止,要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约束,把教育变成一种自觉行动。三、社会性:中学阶段是理想动机和兴趣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世界观从萌芽到形成的重要阶段,是品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开始注意社会现象,开始探索人生,对社会、现实、人生等问题思考的深度和广度有所提高。模仿能力较强,但识别能力还比较差。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及特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的影响。他们开始注意社会现象,开始探索人生,对社会、现实、人生等问题思考的深度和广度有所提高。中学阶段是理想动机和兴趣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世界观从萌芽到形成的重要阶段,是品德发展的重要阶段。良好的品德或不良品德都在中学阶段形成并获得初步发展,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得到健康的发展呢?举一个例子,一天上午上自习课,我到教室去,一进门便看到有很多同学正围在一起看什么,我一去,呼啦一下散开了,我走过去一看,原来是一本集邮册,上面有许多邮票,我当场没有说什么,下课以后,我听说还有三位同学集邮,甚至有个别同学为了买邮票经常迟到。针对这些情况,在一次班会上我首先肯定集邮这个业余爱好是好的,集邮能扩大视野、增长知识,通过集邮可以了解到国家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确实是一件好事,但是为了买邮票耽误上课,在上自习课的时候还摆弄邮票,这就不对了,有的同学为了获得邮票偷拆别人的信件,这不仅不对,而且是不道德的行为。通过这么一说,再也没发现学生在这方面违犯纪律。这就是说,青少年时期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学生犯了错误不一定是坏事,通过教育使他们改正错误才是教育的目的。中学生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兴趣爱好非常广泛,有的同学喜欢打球、有的喜欢下棋,有的喜欢音乐,有的喜欢搞小发明创造等,在这些爱好中有的不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精神风貌,而且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迷宫的动力,可有的兴趣却因偏离了轨道而给学生的学习和健康成长带来消极的影响。中学时期尽管他们的模仿能力较强,但他们的识别能力还比较差,还不能真正区别哪是好的、哪是坏的,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一定要关心并珍重学生的各种兴趣和爱好,引导他们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在有益的集体活动中,引导他们去关心他人,关心集体,以中学生规范为准则,严格要求他们,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行为,给他们指出什么是健康的东西,什么是不健康的东西,帮助他们鉴别事物,把那些偏离了轨道的兴趣及时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这样才能使他们健康地成长。

四、动荡性:血气方刚、敢说敢为,要强好胜,富有热情与正义感,遇事敏感、急躁易动感情而难于自控自律。希望受人重视,对别人的评价十分敏感,激情常常占有相当地位,易受外界环境和伙伴的影响。克服困难毅力不够,富于幻想,往往把坚定与执拗,勇敢与蛮干、冒险混同起来。看问题容易片面性和绝对化,逆反心理强烈,很少知道反思,出了问题冷静下来,又感到痛苦和后悔。

中学生遇事敏感易动感情而难于自控自律,心理不太稳定,易受外界环境和伙伴的影响,可塑性大,这是心理成熟动荡不稳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学生血气方刚、敢说敢为,富有热情与正义感,希望受人重视,把他们看成“大人”。他们的思想单纯,很少有保守思想,善于思考,不轻信别人说教,抽象思维能力大大发展,交际、独立生活能力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增强,对别人的评价十分敏感,要强好斗,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得面红耳赤,甚至以拳脚相见。他们很重感情,但波动性大,得不到理解和信任而孤独苦闷;理想跟现实的冲突使他们困惑;成绩不佳常常引发出自卑感,激情常常占有相当地位。他们的意志也在发展,但在克服困难中毅力还不够,富于幻想,又不切实际,往往把坚定与执拗,勇敢与蛮干、冒险混同起来。看问题容易产生片面性和绝对化,兴奋和抑制仍不平衡,摇摆性大;他们的精力充沛,能力也在发展,但性格尚未最后定型,尚未找到正确的活动途径。在他们心目中,什么是真正的幸福观、友谊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都还是个谜,他们缺乏社会经验,遇事急躁,对事对人往往只看一点,不及其余,未弄清楚便轻率下结论,逆反心理强烈,很少知道反思,一旦情绪冲动便不顾一切蛮干起来。出了问题,冷静下来,又感到痛苦和后悔。如果在正确的教育引导下,能为他人、集体做许多有益的事,但如果不加以引导和指点,就可能发展为任性、粗暴、鲁莽、好斗,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要防止他们被坏人利用和煽动来干坏事,以致误入歧途,要引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锻炼、提高识别是非和自我控制能力,克服简单片面易于冲动的不足,逐步培养沉着、冷静善于思考等品德。有时个别同学可能就因为自己一时的感情冲动而犯下错误。对犯错误的同学,我们要从尊重学生的情感出发,从各方面给学生以关心爱护和教育引导,对那些犯过错误,甚至是严重错误的同学更要给他们以爱护,使他们感到教师是可亲可敬的,学校是温暖的。我认为教育好一个“坏”学生,对教育工作者来讲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诚然,要做好对学生的教育工作有着多方面的因素,这里只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一下肤浅的探讨,上面从心理学角度提到的中学生的四个特征是相互联系的,由于各校、各班情况不同,可能有时突出表现其中一二,有时则是几种特征的综合表现,这要从各自的实际出发,灵活对待。总之,在做学生的教育工作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是教育学生的起点。只有准确、透彻地了解学生的爱好、才能、性格、特点、精神世界和周围环境以及在具体活动中的真实表现等,才能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因势利导地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在教育过程中,尊重信任是教育好学生的桥梁。尊重和信任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每个学生都有与众不同的个性,有自己的独立倾向、独立要求和独立能力,有作为独立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自尊心是“自我教育之母”,是一个人的荣辱感、健康的自爱心、不甘落后的上进心的源泉之一;热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基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把爱学生的情感投射到他们的心田,师生之间才能产生心心相印的体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育机制是教育好学生的关键。善于掌握表扬、批评、要求和评价的分寸,循循善诱地进行教育,才能把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寻导迁移到有益于学习或集体活动方面来。教育者先受教育,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师要处处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一定要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一定不去做,对学生要守时讲信,做到对学生严格要求决不代替关心爱护,平易近人决不迁就错误,实现师生思想的双向交流,注之以爱,换之以情,力争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又红又专的“四有”新人,在育人的道路上不断探索教育学生的新途径。

中学生嫉妒心理特征及矫正措施

从心理学角度看,嫉妒是指自己品德、才华能力不如别人而心怀怨恨,是人们主观需要同客观现实发生矛盾时产生的内心变化和外部表现。中学生产生嫉妒心理,主要是因他们正处在“心理断乳”期,由于涉世不深、知识有限、处理问题能力较差,有的对别人的优点和成绩非但不为之高兴,反而感到不舒服。

中学生的嫉妒心理特征是:

⑴层次的相同性。即所嫉妒的人往往处在同一层次上,或是同一班级同一年级,或是年龄、学识、先天条件都差不多,接受同样教育,面临共同奋斗目标,只是有的占了优势,自己处于劣势,便产生嫉妒心理。

⑵认识的片面性。即不能正视别人的优点和长处,更想不到自己的差距,往往用自己的长处与别人的短处相比。而且自视太高,骄纵任性,目空一切,很少自我反剩。

⑶心态的畸形性。即看到别人成功比看到自己失败还要难受,只想战胜他人,欣赏对方失败。在此心态支配下,为取得教师信任而打击毁谤他人,对同学的求教漠然置之;有好资料好书籍独自占有,概不外传;考试不择手段舞弊;甚至毁掉、偷走比自己强的同学的学习资料、学习用品等。

⑷言行的公开性。中学生比较单纯直率,有话藏不住,而且措词不掌握分寸,一旦嫉妒心理产生,就会寻找机会发泄,或冷嘲热讽,或公开诋毁,而形成的隔阂也很难消除……嫉妒心理不利于中学生人格的完善和心智的发展,必须予以矫正,正确引导,其措施应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