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方与圆全集
21584600000094

第94章 外圆内方,进退自如(1)

屈于柔,伸于刚

老子说: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够驰骋于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之中。这是因为虚空无形的力量能够穿入没有空隙的东西里面。我由此知道无为的利益。不须用言语教导,不须讲解无为的益处,普天之下有什么能赶得上它呢?

列子说:天下有常胜的方法,有不常胜的方法。常胜的方法是柔弱,不常胜的方法是刚强。这两方面都容易明白,而人们却不去明白它们。所以,上古时代的谚语说:刚强的人认为任何事物都不能胜过自己;柔弱的人认为任何事物都可能胜过自己。认为不能胜过自己的,待到与自己相差无几时,那就危险了。认为可能胜过自己的,就不会有危险出现。用这种方法能取得胜利,用这种方法能应付天下的各种情形。这叫做不想取得胜利而自然取得胜利,不想应付各种事情而自然可能应付各种事情。

公元前279年,即赵惠文王二十年,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秦昭襄王约请赵惠文王相会西河外的渑池(在河南省铁门县),相互订立友好盟约。

渑池本属东周管辖范围,但秦国已控制了这一地区,因此赵惠文王十分担心会被秦王作为人质而扣留。于是,他召集群臣,共商对策。

赵惠文王说:“秦王曾以会盟的名义欺骗了楚怀王,将楚怀王囚禁在咸阳,至今楚人还伤心不已。现在又约我相会,会不会像对待楚怀王那样对待我呢?”

廉颇和蔺相如都认为,如果赵王不去赴约,就是向秦示弱,会叫秦国看不起的。蔺相如表示愿意护送惠文王前去赴会;廉颇则表示,愿意辅佐太子固守本土。

赵惠文王听说蔺相如愿一同前行,便十分高兴地说:“蔺大夫尚且能完璧,何况寡人呢?”

平原君赵胜说:“昔日宋襄公单车赴会,就遭到了楚国的劫持;鲁君与齐王相会于夹谷,有左右司官陪同,就全身而退,即使有蔺大夫为您护驾,最好也要挑选五千名精兵作为随从,以防不测;此外,再派大军离三十里外屯扎,这才是万全之策。”

赵惠文王听从平原君的劝谏,以李牧为中军大夫,使其率精兵五千名相随。并让平原君率大部队紧跟其后。廉颇将赵惠文王一直送到边境上。廉颇对赵王说:

“大王与虎狼之王相会,结果实难预测。现在我与大王相约,估计来往道路上和相会所费时日不超过三十天。如果过期您还未归来,我就请求按楚国的办法立太子为王,以杜绝秦国的非分之想。”赵惠文王表示同意。

赵惠文王和秦昭襄王如期相会于渑池。双方置酒为欢。饮至半酣,昭襄王借着酒意说:“我听说赵王精通音乐,而我这里有宝瑟,请赵王弹一曲,以助酒兴吧!”赵王脸红了,又不敢推辞。秦王侍者将宝瑟置放在赵王面前,赵王只得弹了一曲湘灵曲。秦王连声称好,并笑着说:“我曾经听说赵国的先祖赵烈侯十分爱好音乐,想不到您尽得家传。”于是,命令御史记下这件事。秦国御史就秉笔取简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相会在渑池,赵王为秦王鼓瑟。”

蔺相如走到秦王跟前,说:“赵王听说秦王精于秦声,我特地恭敬地捧上瓦器,请求秦王敲击它,来相互娱乐。”

秦昭襄王十分气愤,对蔺相如不加理睬。蔺相如将盛酒用的瓦器取来捧着,在秦王面前跪着请秦王敲击,秦王就是不肯答应。

蔺相如说:“大王是否依仗秦国强大的兵力来欺负人?可是,在这五步以内,我就可以把我的血溅到大王身上。”

秦王的左右侍从被蔺相如的凛然正气征服了,谁也不敢上前。秦王虽然满肚子不高兴,但慑于蔺相如的威严,只得勉强地将瓦器敲了一下。蔺相如这时才站起,将赵国的御史召过来,让他写上:“某年某月某日,赵王与秦王相会于渑池,秦王给赵王敲瓦盆。”

秦王的大臣见蔺相如如此作践他们的君王,就很不服气。其中有几位从宴席中站起身,对赵王说:“今日赵王惠顾,请您割十五座城池替秦王祝寿吧!”蔺相如也对秦王说:“既然赵国进十五座城池给秦国,秦国也应该有所回报,请秦国用咸阳替赵王祝寿吧!”

秦国的客卿胡伤等人私下建议秦王将赵王拘留起来。秦王不同意这样做。因为他已得到谍报人员的报告,说赵国部署得相当周密,大军就驻扎在附近,因而不敢贸然行事。秦王知道用武力不可能沾到便宜,就更加敬重赵王,两人相约为兄弟,保证双方互不侵犯。

渑池之会归来,赵惠文王非常感激蔺相如为自己挽回了面子。他对群臣说:“我有了蔺相如,就如泰山一样安稳,赵国的地位也就重过九鼎。蔺相如的功劳真是谁也没法比呀!”于是,拜蔺相如为上卿,位出廉颇之右(古人以右最尊)。

廉颇对此愤愤不平,认为赵王十分不公允,他怨忿地说:“我出生入死,攻城掠地,维护赵国的安全,从情理上说应是我的功劳最大。蔺相如只不过稍微动了动口舌,能有多少功劳,官职却在我之上,况且他曾经是宦官的宾客?出身很低微,我怎么甘心屈居于他之下呢?今后只要我看到他,就一定要让他瞧瞧我的厉害。”廉颇的话传到了蔺相如的耳朵里,从此每次上朝蔺相如都托病不去,以免与廉颇相遇。宾客们都以为蔺相如害怕廉颇,私下里常常议论这件事。一天,蔺相如因故外出,恰巧廉颇也外出。蔺相如远远望见廉颇的车队,就让手下人将马车赶到小巷中躲起来。等廉颇的车队过去之后方才出来。宾客们十分气愤,就一块去见蔺相如说:“我们远离故土,抛却妻儿投奔您的门下,是因为看重您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廉将军与您同列班,况且职位在您之下,然而廉将军竟然口出恶言,可是,您不仅不报复,反而在朝堂和路上都躲避他,您为什么如此怕他?真让我们感到羞愧,我们请求辞去。”

蔺相如说:“在你们看来,廉将军与秦王相比,谁更厉害呢?”

宾客们说:“那当然廉将军比不上秦王。”

蔺相如说:“以秦王的威严,天下没有人可与他抗争;而相如敢当面叱责他,侮辱他的群臣。相如即使没有才能,怎么也不会仅仅怕一廉将军。我考虑的是,强秦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就是因为有我两个人在。如果我与廉将军相争,两虎共斗必有一伤,这样就为秦国侵犯赵国提供了机会。因此,我强忍着不与他发生冲突,是将国家大计放在首位,个人的得失放在次位。”

宾客们都为蔺相如的高识大论所折服,此后更加敬佩蔺相如。

然而,蔺相如愈让廉颇,廉颇愈气盛。赵惠文王十分担忧这件事。虞卿就自告奋勇地说合廉颇与蔺相如。虞卿见到廉颇后,先是歌颂一番的功劳,然后话锋一转,说:“论功劳是你大,但论气量还是蔺相如大。”并将蔺相如对宾客所说的告诉了廉颇。廉颇听了感到十分惭愧,肉袒负荆,跑到蔺相如家中请罪,说:“鄙人志量浅狭,不知相国如此宽容,就是死也不足以赎罪。”

蔺相如:“我们两人并肩事主,为社稷的重臣,将军能见谅,就是十分幸运的了。”

于是,两人相约,结为生死之交,虽刎颈不变,后人所说的“刎颈之交”和“负荆请罪”就来源于此。

要想刚,一定要用柔来守住它;要想强,一定要用弱来保持它。柔积得多必然刚,弱积得多必然强。看他所积的是什么,就晓得他所得到的是福还是祸。用强来取胜于不及自己的,等到能与自己相匹敌时就易于损伤;用柔来取胜于超过自己的,那种力量是不可估量的。

老子说:普天之下没有哪一样东西比水更加柔弱的,而攻克坚强的力量却没有哪一样可以超过水了。因为水的这种攻克坚强的力量是任何力量也改变不了的。弱可以胜强,柔可以胜刚,普天之下没有谁不知道这个道理,就是没有人依此而行。因此,圣人说:“能承受国家的耻辱,就叫做一国的君主;能随国家的祸难,就叫做天下的君主。”

人人心中有一屈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和追求,难免有越轨抢道、碰撞争执的时候。人人都不希望自己的行为受到太多的约束。我们不妨来看看,一个人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有些什么特点。一般来说,一个人行为的后果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这个行为的后果只涉及到他本人,与其他人或群体无关;二、一个人行为的后果将影响到他人的利益;三、一个人的行为的后果将影响到某一群体或组织的利益。对于第一种情况,个人行为的自由是应该得到充分保障的,对于这种行为,他人可以规劝、说服、乃至恳求其改变,但没有理由干涉它或阻止它。任何人的行为,只有涉及他人或其他群体时才需对社会负责。不过我们平时属于第一种情况的行为并不是很多,大部分行为是属于后两种情况:在后两种情况下,一个人行为的自由必须以其后果影响或不危害他人利益为前提,否则,社会就有权利干涉或中止这个行为。这个道理虽然极其简单,即是人类一切法律赖以存在的前提,也是社会舆论和道德标准的根基。

那么一个人怎样决定这件事自己做还是不做呢?西方人用穷举法为此设立了无数法律条文。中国人不喜欢被众多的条文所约束,再说不少中国人的文化水平也没有达到记识每一条法律条文的程度。中国人宁可用一种更模糊更简单的方式,凭自己的良心直觉来作出是非的判断与选择。在中国人看来,人心都是肉长的,人与人之间本来没有什么不同,糖吃起来人人都觉得甜,风吹上来人人都觉得凉。所以,一个人决定做不做一件事,不需要去问律师或法官的意见,只需问问自己:我做这件事所产生的后果我自己觉得如何,如果自己能够接受,那么估计别人也能容忍;如果自己不能容忍,别人肯定也不愿接受。这就叫以情度情将心比心。

人与人之间,能够真正形成沟通,达成理解,不是靠逻辑或教条,而是靠感情,将心比心,需要借助于某种中介,这个中介就是人的感情。中国人常说“通情达理”四个字,一个人只有“通情”才能“达理”。不通情能不能达理?也能达理,但这只是一种机械的达理,是一种被动的达理。所以,一个中国人孝敬父母,并不是出于什么法律或道德责任,只是他觉得父母从小精心抚养自己,所以现在需要尽力回报;同样一个中国人讲究信用,也不一定是为了履行合同或诺言,只是他希望别人也能对他讲究信用。中国人之所以显得富有人情味,并非因为中国人懂得多深的人生哲理,也不是由于中国人熟记多少道德教条,事实上,中国人很少从哲理和教条出发来决定生活的取舍,他们只是简单地以自身的经验来衡量他人的感受,这种做法有时候遇到古怪而不通人性的人或许要碰壁,但好在大多数中国人都能将心比心、声气相通,甚至肝胆相照,所以这种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处世艺术运用起来总是那么得心应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发源于人的同情。同情对于人来说并不陌生,即使一个人从来不同情别人,至少也会被别人同情过。我们看到孺子将要落井,心中不免一紧,这便是同情;我们看到朋友不幸失恋,心头难免沉重,这也是同情。这里所说的同情并非仅仅是一种怜悯,怜悯是同情的一种,但同情不全是怜悯。在较高层次上说,同情当指把我们自己与别人或物等同起来,使我们也分享他们的感觉、情绪和感情。同情需要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过去的经验使我们了解在什么样的情况境遇下会产生什么样的感情和情感,当我们看到别人处在自己曾经处过,或者凭经验很容易在想象中体验的情境时,我们就开始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把自己与他们等同起来,去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在这样的情况下,什么是己欲,什么是他欲,以及什么是己所不欲,什么是他所不欲,便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接下来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在古人看来,人的同情心乃是一种崇高博大的情怀,是人与人以及人与物之间沟通交流的媒介。在传统社会里这种道德意境被概括为“仁”。

能忍者善屈人与人交往必须先过一道关,什么关呢?“忍耐”

关。忍什么?一是忍气,二是忍辱。气指气愤,辱指屈辱。气愤来自于生活中的不公,辱产生于人格的褒贬。忍气是为了求安,凡事要想得开,看得远,正如俗话所言:“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中国人讲究处世要能够忍气吞声,做人要学会忍辱负重。在中国人眼里,忍耐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成熟的涵养,更是一种以屈求伸的深谋远虑。

“吃亏人常在,能忍者自安”,是提倡忍耐的至理箴言。忍耐是人类适应自然选择和社会竞争的一种方式。大凡世上的无谓争端多起于芥末小事,一时不能忍,铸成大祸,不仅伤人,而且害己,此乃匹夫之勇。凡事能忍者,不是英雄,至少也是达士;而凡事不能忍者纵然有点愚勇,终归城府太浅。人有时大愚,小气不愿咽,大祸接踵来。人应该为自己的快乐而活着,切莫因别人的失礼而生气。谁都不愿被别人所左右,如动辄生怒,恰恰自陷于受别人左右的陷坑,不仅左右你面部表情,而且左右了你的心理情绪。这样你最易被人玩弄于股掌之上,“激将法”正是如此。忍耐并非懦弱,而是于从容之中冷嘲或蔑视对方。唐代高僧寒山问拾得和尚:“今有人侮我,冷笑我,藐视我,毁我伤我,嫌恶恨我,诡谲欺我,则奈何?”拾得答曰:“子但忍受之,依他让他,敬他避他,苦苦耐他,装聋做哑,漠然置之,冷眼观之,看他如何结局?”这种大智大勇的生活艺术,用老子的“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这句话来评论恰如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