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国学全知道
21584700000080

第80章 宗教篇(2)

据《出三藏记集》和《高僧传》记载,其父母均为出家人。父名鸠摩罗炎,弃相位出家,东渡嵌岭,远投龟兹,被龟兹王迎为国师,后被逼和王妹耆婆结婚,生鸠摩罗什和弗沙提婆兄弟二人。鸠摩罗什7岁从母出家,初学小乘,后改学大乘中观学派,学成讲经时“诸王长跪高座之侧,令什践其膝以登焉”。

鸠摩罗什后从西域至凉州,被后秦国主姚兴迎至长安,此时他已58岁。有趣的是,即便如此年纪的鸠摩罗什,此后待遇竟和其父惊人的相似:姚兴待以国师礼,并以使女十人,逼命受之。

在长安,成亲后的鸠摩罗什依旧译经不辍。他与弟子共译出《大品般若经》、《法华经》、《维摩诘经》、《阿弥陀经》、《金刚经》等经和《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至此为“四论”)、《成实论》等论,系统地介绍了龙树中观学派的学说。他的译文多采用意译,却圆通融洽,“众心惬服,莫不欣赞”。其中他所译的“三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为三论宗所依据的主要经典;《成实论》流行于江南,为成实学派主要依据;《法华经》是天台宗主要经典;《阿弥陀经》是净土宗所依“三经”(另外两经为《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之一。

此外,他与庐山慧远交友,他们之间有关教义的问答也被辑录成《大乘大义章》,和《维摩诘注》共同成为后世的经典文献。

鸠摩罗什在译经过程中也培养了大量弟子(据传,鸠摩罗什弟子三五千,著名者数十人),其中名僧辈出,例如道生、僧肇、道融、僧睿就被称为“什门四圣”。达摩祖师是谁?他跟中国的禅宗有什么关系?据《景德传灯录》载。达摩是南天竺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属印度刹帝利种姓,通晓大小乘佛法。公元527年,中国南北朝时期,他渡海来到属南梁的南海(今广东广州),广州刺史厚礼相迎,梁武帝派遣使者请他到金陵(今江苏南京),因会谈不甚契合,于是同年潜行到北魏,藏身于嵩山少林寺,九年“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世称“壁观婆罗门”。所传安心禅法,深受魏孝明帝推崇,僧俗信问者甚多。

达摩以《楞伽经》为据,提出“理入”(冥想体悟)和“行入”(实践修行)的“人道”路径。

“理入”即“凝住壁观”,其内容为“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客尘障故。令舍伪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不随他教,与道冥符,寂然无为”。这种特重心性的大乘壁观,主要是比喻人心如壁立,不偏不倚,从认识上舍伪(抛弃现实世界)、归真(追求超现实的真如世界)、无自(否认个人存在的真实性)、无他(否认他人乃至整个客观世界存在的真实性),排除一切执见。

“行入”是指万行同摄的“四行”,即报怨行(于一切因果都“甘心忍受,都无冤诉”)、随缘行(相信业力流转,缘起性空)、无所求行(安心无为,万有皆空)、称法行(除妄想,修六度而无所为)。“达摩”所奉行的“二入四行”的禅法,经其弟子慧可等以下几代禅师的阐发,到惠能时正式形成“禅宗”。惠能法嗣神会,坚持南宗为禅宗正统,认定自达摩至惠能六代系一脉相承,从此达摩被尊为东土禅宗的祖师爷。

历史上的唐僧就是《西游记》中那个唐僧吗?

唐僧的原型就是玄奘(602~664),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精通精、律、论三藏)。俗姓陈,本名袆,出生于河南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县南境),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是唯识宗的创始者之一。

咱们再来看看他的其他事迹:抗过旨——“玄奘以贞观三年冬,抗表辞帝,制不许,即私遁出玉关”;翻山越岭,行走五万余里——从长安、经西域诸国、到天竺自费留学;拒过婚——印度王族公主的青睐都不能打动他。

有趣的是,玄奘出国留学时还是一个地道的偷渡客,可他学成归来时就变样了(《双树幻抄》:“以贞观十九年至长安。文皇惊喜,手诏飞骑迎之。亲为经文作序,名《圣教序》云”)。

还有,玄奘在天竺求学时辩才可是雄冠诸国——在五印十八国、五千多人参加的辩经大会上,无一人能予以诘难。由此他被大乘尊为“大乘天”,被小乘尊为“解脱天”;取经回来后还继续从事梵文经书的翻译和解释工作。

猪八戒的“八戒”是什么意思?

据《俱舍论》载,“八戒”,又作八斋戒、八关斋,即以下八种过失:一者杀生,二不与取(指偷抢),三非梵行(男女之媾合,注意不同于五戒中的“不邪淫”),四虚诳语,五饮诸酒,六涂饰香鬘(mán)歌舞观听,七眠坐高广严丽床座,八食非时食(午后之食)。

“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诳语,不饮酒。“十戒”就是把八戒中的第六戒拆分成两条,最后又加上“不蓄金银财宝”。

此外,佛家对“戒”和“律”还有分别:“戒”指内在自律;“律”则有外在规范。佛家有戒、定、慧三种学问,称为“三学”,这里的“戒律”就是“戒”学,以期借此达到“禅定”,乃至“般若”。

佛家也有“口头禅”吗?

“口头禅”原指只空谈禅理而不去实行,也指借用禅宗常用语作为谈话的点缀。今指经常挂在口头的词句。

为什么说“口头禅”只是一种点缀呢?因为它只是一种口上的宣称和记忆,不关乎觉悟。就比如说佛祖的“拈花微笑”吧,这段公案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人人都可以说上一两句,可这种说法关“觉悟”什么事儿呢?

道家讲“道可道,非常道”,佛家也讲口头禅不是禅。

佛家最有名的口头禅就是“心不是佛,智不是道”。“六根清净”是什么意思?佛家用“六根”来说人的六种认识器官,即“眼耳鼻舌身意”六官;“六根”通过接触和加工外物(六尘,即六官所感应到的不同对象),生成六种认识(色声香味触法)。

没有修行的凡人通常只是用眼贪色、用耳贪声、用鼻贪香、用舌贪味、用身贪细滑、用意贪乐境。这不就是庄子说的“与物相刃相靡”和“终身役役”吗?换用老子的话说就是“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如果想改变这种“终身役役”的境遇,就必须清净六根!怎么清净呢?

《法华经·法师品》谓,依受持、读、诵、解说、书写经典等五种行,则可依经典之力量,而使六根清净,并得清净六根后的种种功德。说得再明白点,就是要戒(持戒)、定(禅定)、慧(般若)。所以“清净六根”就是要你修身、修心,进而通达无上智慧!什么时候能达到“慧”呢?到达“慧”之后的一个表现就是“六根互通”——任何一根都可以兼备其他五根的效用。

“拈花微笑”说的是怎样一段公案?

话说有一次在灵山会上,大梵天王向佛祖释迦牟尼敬献上金菠萝花,并请佛祖说法。可是,佛祖却一句话也不说,只是拈起一朵金菠萝花遍示会上众人。当时,会众都不明白他的意思,面面相觑,默然不已;佛祖有个大弟子,叫迦叶,也在会上,整个会上只有他破颜轻轻一笑。佛祖当即说道:“我有绝妙高招,能够直达涅槃至高境界,可以摆脱一切虚假表相修成正果,其微妙之处在于:我不立文字,以心传心,于教外别传一宗,现在传给摩诃迦叶。”这就是佛教禅宗里的“拈花微笑”公案。

佛祖讲经四十九年,独有此次一言不发。“拈花微笑”也是中国禅宗的第一宗公案,摩诃迦叶也被列为中国禅宗的“西天第一代祖师”。“拈花微笑”也作“拈花一笑”或“拈花破颜”,本指以心传心直悟禅理,正是禅宗所谓“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义;后来也泛指彼此默契、心领神会、心心相印。

其实,释迦牟尼这里传示的乃是一种心境,这种心境是纯净无染、无欲无贪、无拘无束、坦然自得、不着形迹、超脱一切,是佛教禅宗说的“无相”、“涅槃”之最高境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迦叶与佛祖在灵山会上心心相印,无须更多言语或其他表示,但一切尽在不言中,此时无声胜有声。而释迦牟尼最后对迦叶所嘱咐的话,也正好是对这种心境的最好阐释。

高僧大德为什么要留下“舍利”?

“舍利”有“遗骨”之意。通常指佛陀之遗骨,而称佛骨、佛舍利,后来亦指高僧死后焚烧所遗之骨头。这些骨头有时呈珠状宝石样,且五颜六色。据说,只有佛或得道的高僧大德圆寂火化后才能出现这种结晶体。

呈珠宝样的舍利,颜色通常有三种:白色的是骨舍利;黑色的是发舍利;赤色的是肉舍利。只有佛舍利有五色。当然这种区分也只是理论上的,得道高僧、大德的舍利子颜色也有五色——红、绿、黄、黑、白,乃至多色的。从种类上,有全身舍利(全部遗骨收入一处)和碎身舍利(遗骨分置多处者);有生身舍利(佛的遗骨)和法身舍利(佛留下来的教法、戒律,借“舍利”比喻其坚实不坏)。

那“舍利”是怎么来的呢?是一个人通过戒、定、慧的修行,加上临走时自己的大愿力得来的。这修行自然可以理解,那什么是大愿力呢?就是圆寂前高僧想留下舍利来令信徒供奉。这并不是说发大愿力的这些高僧大多贪恋身后名,而是在他们看来,这样的舍利供奉有利于人们发善心。因为你天天诚信供奉一个东西,能不心生警惕慈悲、向善之心吗?所以,留下这些舍利的人是不愿就这样撇下众生独自成佛的,也是大慈大悲的。这有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意思。

此外,我们经常听到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中的“舍利子”也可简称为“舍利”,但这并非什么遗骨的意思,而是一个人的名字。他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以智慧第一著称。

佛家为什么称别人为“施主”?

“施主”梵文音为陀那钵底(其中“陀那”是施,“钵底”是主),又作布施家,即施与僧众衣食,或出资举行****等之信众。没干过这些事就不是“施主”了?

咱们先看一看施主惠施的五功德:(一)名闻四远,众人叹誉;(二)若至众中,不怀惭愧,亦无所畏;(三)受众人敬仰,见者欢悦;(四)命终之后,或生天上,为天所敬;或生人中,为人尊贵;(五)智慧远出众人之上,现身漏尽,不经后世。

可见,“施主”的称呼就是晨钟暮鼓般地警醒着你要做到五事:一者身行慈,二者口行慈,三者意行慈,四者以时施,五者门不制止。那些和尚们称你为“施主”,也不是非得让你布施东西,而只是为你好——提醒你有许多福分可以得到。至于你要不要这些福分,就是你的事了。

需要补充的是,举行丧葬仪式的丧家,亦称施主。“无间地狱”是什么意思?凡被打入无间地狱的,永无解脱希望!期间要经受五种无间。第一“时无间”,无时无刻不受罪;第二“空无间”,从头到脚都受罪;第三“罪器无间”,各式各样刑具无所不用;第四“平等无间”,用刑不论男女均无照顾;第五“生死无间”,重复死去无数回还得继续用刑。

你猜猜,在这一层的人要受多长时间的苦?一一换算成人间的纪年就是2.3×1025年!这是第十八层地狱的时间。而你的时间观念也就是在十八层地狱的第一层,最多是在第二层。为什么这么说呢?

《十八泥犁经》记载的十八层地狱,是以受罪的时间长短与罪刑轻重而排列的。每一层地狱比前一层地狱,增苦二十倍,增寿一倍。十八层地狱的“层”不是指空间的上下,而是在于时间和刑罚上的不同,尤其在时间之上。其第一狱以人间3750年为一日,30日为一月,12月为一年,罪鬼于此狱服刑一万年(即人间135亿年)。

其第二狱以人间7500年为一日,罪鬼于此狱服刑须经两万年(即人间540亿年)。其后各狱之刑期,均以前一狱的刑期为基数递增两番。

前面讲“六道轮回”时说,“地狱道”就是这里的十八层地狱,为六道中最苦的。在梵语中,“地狱”就有“苦具”、“不自在”等意义。

人如果六根不净、六识不明,贪、嗔、痴“三毒”就出来了,而中毒的人最终要遭十八层地狱的果报。(当然,十八层地狱的具体名目在各种说法中不尽相同。既然如此,我们也只需晓得:所谓“十八”,只是果报的轻重不同。)需要说明的是,轮回有六道,而地狱仅是其中之一,所以人未必一定会进地狱中轮回。

灵魂怎么转世?

转世是有前提的:灵魂不死、万物有灵、灵魂可以流转驻留。这三个前提在中国民间信仰、佛教、印度教以及希腊哲学中都是存在的。

藏传佛教中的****、****的灵童就是转世理论中的产物。

值得一说的是,转世也并非在什么时候都是令人愉快的,相反,有时是一种有些残忍的痛苦。这种痛苦不单单是指六道轮回之苦,还可以指转世的方式——夺舍。夺舍说得通俗点就是“借尸还魂”,而且西藏历史上有的活佛转世就是以这样的方式。

据《安多政教史》载,三世东科尔活佛杰瓦嘉措(1588~1639),圆寂于甘肃凉州(今武威市)。遗体被送往东科尔寺途中,遇到送殡队伍,死者为19岁的汉族青年。这青年当时复活,自称东科尔,遂被认定为三世东科尔活佛夺舍转世。青海却摩寺最后一代却摩仓活佛,也以夺舍法转世。当然,这种情况在活佛中较为罕见。

佛门的“书记”是干什么的?

虽然我们印象中书记有很大的政治权柄,但佛门的“书记”就不是那么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