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中外帝王未解之谜
21589000000054

第54章 中国篇(32)

这个事情经不住推敲,其一,当时这个“于”字写繁体字,我们今天写简体字,那这个“十”字改成“于”字就不大容易了。其二,清朝当时的行文习惯,它称做皇十四子,皇四子,前头有个皇字,如果改的话,那就变成“传位于皇于四子”,就不通了,其三,当时传位的诏书是满汉两种,满文和汉文两种,汉文你说把“十”字改成“于”字也还有一点意思,那你把满文改了就没法改了。根据这三点理由认为康熙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不成立。

胤禛继位的疑案并没有因为他继位而结束,在胤禛继位之后,还是余波未平。二百年以来,几种意见交错,互不相让,谁也不服谁。可以说这个问题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做出一个大家一致认可的结论,所以胤禛即位问题到现在仍是一个历史疑案。

清世宗暴死之谜

一代枭雄胤禛帝,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清晨突然暴死在圆明园离宫中。官方记载说他是忽然发病身亡。作为第一手资料的《起居注册》中是这样记载的:“八月二十一日,上下豫,仍办事如常。二十二日,上下豫。子宝亲王、和亲王终日守在身旁。戌时(午后七时至九时)皇上病情加重,急忙在寝宫发布遗诏给诸王、内大臣及大学士。龙驭上宾于二十三日子时(夜十一时至翌日一时)。由大学士宣读朱笔谕旨,着宝亲王继传。”

然而民间却流传着胤禛遇刺身亡的故事。例如《满清外史》、《清官遗闻》、《清官十三朝》等等记载说吕留良的孙女吕四娘刺杀了皇帝。吕留良文字狱于雍正六年发生。十年十二月,留良、葆中父子被处死。其亲人也被严加处置,另一子毅中斩决,孙辈发配极边为奴。传说四娘以宫女身份混入皇宫侍奉皇上,伺机行刺。还有传说四娘在吕案发生后逃亡外地,练就一身功夫潜入宫内,以飞剑砍去清帝脑袋。还有人传说除四娘外还有一位名为鱼娘的女子做帮手。即使下笔谨严的学者,在提到世宗死时,也会提及这些传闻。但有人认为这种行刺之说纯属谣言。

首先,吕案发生后,其家人皆受罚,无漏网之鱼。

其次,四娘根本不可能混进宫。虽然曾经也有过罪犯眷属特别是15岁以下女子,没收入宫为奴,像株连在吕案中的严鸿逵、黄补,其妻妾子妇即服侍于功臣家,然而吕氏的孙辈在宁古塔成为奴隶,犯大罪的人犯多是这种下场。所以四娘不可能混入宫内。

还有,皇帝实际上一年之中的三分之二都驻跸在圆明园这个离宫。紫禁城内明令整肃,与有“亭台园林之胜”称号的圆明园根本不可比较。因此,他“自新正郊礼毕移居园宫,冬至大祀前始还大内”,“盖视大内为举行典礼之所,事毕即行,无所留恋也”。园内内阁及各部院等机构之规模宏大与大内不相上下。雍正二年起,便设护军营,一个女子根本不能飞檐走壁,穿过昼夜的巡逻和森严的戒备,轻易地就进入寝宫,刺杀皇帝。因而,胤禛遇刺身亡的说法便受到了一定的质疑。

又有人认为世宗既不是遇刺身亡,也不是寿终正寝,他可能是服丹药中毒而亡。这是从宫中档案等资料中推出的结论。世宗生前,在宫中曾蓄养了一些僧道异能之士,他死后第三天,也就是八月二十五日,嗣主乾隆忽下了驱逐炼丹道士出宫的谕旨。

新君刚登基,尚有众多事务待理,而紧急驱逐数名道士,这种做法确有奇怪之处,弘历说其父视僧道如俳优,未听一言,未服一药,这显然在为父亲辩解。否则又怎会突下逐客令?他又说这几个道士早就该受驱逐,但为何世宗容忍他们在宫中?弘历如果为的是崇正道、黜异端,就应该加以排斥,然而他却沾沾自喜地称:“朕崇敬佛法……仰蒙皇考嘉奖,许以当今****中契超无上者,朕为第一。”而且,还善待超盛、元日两僧让他们来京瞻仰梓宫。

驱逐道士的同日,弘历另降一道谕旨谕令内监、宫女,告诫他们不许妄行传说国事,“恐皇太后闻之心烦”,“凡外间闲话,无故向内廷传说者,即为背法之人”,“定行正法”。此事也值得注意,“中毒身亡”论者认为此事必与世宗横死有关,否则为何皇太后所见外间闲话会心烦。

通过一件件深藏大内的秘档看到,胤禛是个喜好炼丹、常吃丹药的皇帝,他的暴亡,可能是死前十几天运入圆明园的那二百斤黑铅所致,更可能是常年服食丹药,有毒成份在体内长期积累最终发作的恶果。总之,从各方面情况看,胤禛死于丹药中毒是大致可信的。

可是种种说法给胤禛帝的死因蒙上了层层的神秘面纱,变得更加扑朔迷离,让人难以看清其中的真相,究竟如何只能等到将来有一天打开埋葬雍正的泰陵时,对其遗骨的化验研究,或许会进一步证实胤禛是不是死于灵丹妙药。也可看看躺在地宫里的胤禛到底是人头脑袋还是金脑袋了,到那时一段传奇的谜将会真相大白。

清高宗弘历

弘历:1736年-1795年在位,名爱新觉罗·弘历,雍正第四子,性格仁厚。在位60年,勤政爱民,任用贤才,励精图治;贯彻祖宗之法,宽宏互济,轻徭薄赋,开浚河道,致力生产发展,为民谋福;编撰典志书籍,保存文化遗产;武功卓著,加强统一,屡次平定准噶尔、大小金川及安南,使大清四海升平。但也宠信奸臣和珅,蠹坏国家肌体。退位4年后,无疾而终,终年89岁,死后葬于裕陵(今河北遵化西北70里昌瑞山)。

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敫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庙号高宗,史称乾隆皇帝。

疑窦重生弘历的身世之谜

弘历一生文治武功,可谓一代英主,可是萦绕不去的却是他的身世之谜。据官方记载弘历是胤禛帝的第四子,自幼得到祖父玄烨帝的宠爱,但是,对于他的出身后世却是众说纷纭。他的出生地究竟在哪里?弘历出生地的疑案揭开他身世之谜的序幕。他的生母是谁?不同的史学家有着不同的见解。然而揭开这些迷案的最根本的问题是弘历的生父是谁?真的是胤禛吗?

清末,上自官僚缙绅,下迄妇孺百姓,几乎人人皆知这么一个传说,清初的某个皇帝是浙江海宁陈家的儿子。这个皇帝是谁昵?有人便说是皇帝弘历。这一传说也见于一些私家所写的稗官野史之中。《清朝野史大观》卷一《高宗之与海宁陈氏》一文有这样的记叙:胤禛当皇子时,与海宁陈氏很好,两家来往频繁。这一年恰巧两家在同月同日同时辰生子。只是胤禛家为女孩,陈家为男孩。胤禛命人抱来看看,却偷偷把孩子换了。陈家发现孩子被换,大惊失色。但迫于对方权势,不敢追究,也不敢声张。不久玄烨去世,传皇位于胤禛。胤禛即位后,陈氏一门数人也都官至显要。以后弘历帝即位,对陈氏更是礼遇有加。弘历六次南巡江浙,其中四次都到过海宁陈家,最后一次临走时步至中门,对陈氏说:“以后若非皇帝亲临,这门不要轻易打开。”从此这座门就再也没被打开过了。

持上述观点之人还提出另外一些证据,海宁陈氏的宅堂中有两方皇帝亲笔书写的匾额,一方题为“爱日堂”,一方题为“春晖堂”。“爱日”一词,是从汉辞赋家杨雄《孝至》一文“孝子爱日”中来的,后世把儿子侍奉父母之日叫爱日。“春晖”一词是从唐代孟郊《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诗句中来的。后人常以春晖来比喻母爱。这两方匾额的题词内容都有儿子尊敬和孝顺父母的意思。后来,与海宁陈氏的儿子相交换的那个女孩便在海宁陈家成长,到了婚嫁年龄便嫁与江苏常熟蒋氏,蒋氏专门为她筑了一座小楼,后世称之为“公主楼”。

这些史料更让人坚信弘历是汉人之子。

然而,也有人提出了反对的意见。胤禛有皇子十个,公主六个。弘历是其第四子,推及情理根本没有把别姓的孩子换来当自己孩子来继承皇位的必要性。这是最有说服力的论证。

其次,从清代皇帝与海宁陈氏的关系来看,纯是君臣友谊。陈氏是清初的名门望族,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陈家历代都仕途通达,官居高职,煊赫一时。雍正初年,为了满足钱塘江下游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大举修建浙江海塘。但胤禛忙于政务,而且海潮冲刷堤岸的危害还未到十分严重的程度,因此未能亲自前往。弘历即位后,对这项工程非常重视,数次南巡,有四次来到海宁勘察,那么既到海宁,总得有个合适的住所,而陈氏是康、雍、乾三朝宰辅,其家园是海宁名胜,亭台楼榭,花木扶疏,自然就成为接驾驻跸之处。这个园子本叫“隅园”,弘历把它改名为“安澜园”。“安澜”即水波不兴之意,由此也可以看出,乾隆帝临视海宁,是为了巡视海塘工程,而不是为了探视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