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最让你受益一生的哲理故事(智慧背囊16本)
21590900000020

第20章 励志篇——挑战一切困境与压力(3)

脱了长衫追寻梦想

◆文/佚名

一个大学生,毕业后被分配到了一家杂志社当编辑。

几个人编辑一本薄薄的杂志,并且一月只有一期,几乎没有什么工作量。在风华正茂的大好岁月,他却因没有合适的人生舞台而无所事事。在胡思乱想之中,他充沛的精力日渐消逝,空叹无用武之地。

他一再自诩是个“思想家”,但却没有深厚的知识积累,也没有天才般的智慧,有的只是一闪一现的灵光,总是使他无法脱颖而出,成就大业。看着他人在商海里拼搏,他却不屑一顾,无关痛痒。他最终成了脱不下长衫的孔乙己。没有生活,也就没有感觉;没有感觉,也就迷失了方向。生活一旦遇变,即刻随风飘摇,心中空虚,所以他一旦有难处便显得脆弱和苍白。

后来,他因同事与上司的排挤,别离了那份安定的工作,外出去闯世界,也终于算是走出了自己“平庸”

的现状,以及由此引发的内心的焦虑。

他踏上了坎坷与磨难的漫长谋职路,人们见了他,看着他苍白紧张的神情,也就爱莫能助了。高不成低不就,他闲逛了好长一阵子,渐渐地生计都成了问题,他不得不把家中的书拿到街上去摆地摊。这下可算是脱下长衫了,幻想逐渐消失,他也认清了自己,不再以多读了几年的书而矫饰了。

后来得知他现在已经是某大公司的公关经理了。原来的桀骜不驯、我行我素、自高自大的生活态度,已经随着生存竞争的洗礼而出现了改观。

为什么一个人要把自己构思成理想的形象呢?就是因为他不能容忍真实的自己。自我美化、自我理想化,其结果只能是抵消其现实的自我真实形象。一旦把自己抬得过高以后,便不能容忍真实的自我,甚至还会引起恼怒和自我鄙视,并且还会因为达不到自己的那种要求而烦躁不安。最终会使人动摇于自我欣赏和自我歧视之间。想像中的自我与真实的自我使他们左右为难。并且这种矛盾和冲突将会使一个人举步维艰,使之成为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因此,这也是一个人不能开心地生活的主要原因。

正确认识自我,正视自己的优缺点,永远不要让自己成为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是谁偷走了快乐

◆文/佚名

在一个小镇上住着一对夫妻,丈夫为了养家糊口,在外地做起了生意。生意很红火,他总是忙碌着,很少有时间回家。儿子也进城读书了,半年才能回家一次。

这样就把女人一个人留在了家里,开始还行,可是时间长了,这种终日无所事事的日子,总让她觉得很烦闷很无聊,每天都过得不快乐。

丈夫知道了,就对她说:“你不要总一个人待在家里,出去到亲戚朋友家串串门,跟他们聊聊天,打打麻将,就开心了。”

女人就出去和亲戚朋友邻居们串门聊天,打麻将,果然那一段时间过得很好。可是时间长了也就没什么话题可聊了,麻将打腻了,她又心烦起来。

丈夫又对她说:“那你就去养只小猫或是小狗玩玩,现在也时髦这个,说不定你会从中找到乐趣的。”

女人开始养狗,她每天给小狗喂食、理毛、洗澡,牵着它去外面遛弯儿,生活确实是充实了起来,她又开心了一阵子。但她很快又对狗失去了兴趣。

有一天,女人对丈夫说:“我实在是没什么事可做,要不我开一间花店吧,我觉着现在想买花的年轻人很多,说不定也能赚点钱。”很快花店就开张了,女人每天去花店料理生意,她变得忙碌起来。

花店的生意果然不错,人来人往,一天总有做不完的事,女人干得很开心。

可过了几个月,丈夫一算账,却发现花店生意虽好,但却没有挣到钱,反倒还赔进去不少。丈夫想把花店关了,可想到一关妻子就没什么事可做了,于是那间花店就照常开着。小镇的人们依然每天都看到女人在那里快乐地忙碌着她的花店。

有一天,有朋友问丈夫:“你老婆的那间花店还开吗?”他说:“还开着。”“是赚是赔?”他神秘地一笑,说:

“赚,赚的是快乐!”

空虚是一个黑暗的无底洞。正如郁达夫所说:对将来抱希望的人,他的头上有一颗明星在那里引路。他虽在黑暗的沙漠中行走,但是他的心里终有一个犹太人的主存在,所以他的生活,终究是有意义的。原来是空虚偷走了快乐。如果日子的无穷流逝只能给我们留下满腔的空虚和伤感,那么,相信每个人都不会满意的。有人这样评价空虚:空虚,准确地说,是生理上或心理上缺少填充物导致的皮囊过大。其实空虚是一种危害健康的心理疾病,当一个人不再有追求和寄托时,其精神世界就是一片空白。空虚的心理,可来自对自我认识的缺乏,对自己能力过低的估计;或是因自身能力和实际处境不同步,陷入“志大才疏”的窘境,从而常常感到无奈、沮丧;或是对社会现实和人生价值存在错误的认识,以偏概全地评价某一社会现象或事物;或是遭到了人生的挫折,而导致失落困惑……

贪欲是可怕的魔鬼

◆文/佚名

有两位很要好的教徒,他们一直在那个清贫的地方快乐地生活着,而且两人共处得很和谐。一天,他们听说百年一遇的朝圣佳期就要到了,于是决定一起到那座遥远的圣山去朝圣。两人背上行囊、风尘仆仆地上路了。

两位教徒经过两个多星期的长途跋涉,在一个路口遇到了一位白发年长的圣者。圣者看到他们如此虔诚地不远千里前往圣山朝圣,十分感动,就对他们说:“这里距离圣山还有三天的路程。在这十字路口我就要和你们分手了,不过在分手前,我要送给你们一个礼物。你们当中的一个人可以许一个愿,这个愿望很快就会实现,并且第二个人,会得到这个愿望的两倍。”

听了长者的话两人都很高兴,其中一教徒心想:

“这太棒了,我知道我想要实现什么愿望,但我不能先讲,因为如果我先许愿,我就吃亏了,他就可以得到双倍。”而另外一个教徒也自忖:“我怎么可以先讲呢,还是让他先讲吧。”于是,两位教徒开始客气起来:“你讲吧!”“还是你讲吧,你年长。”“不,应该你许愿!”

两位教徒彼此推来推去,迟迟没有许愿。推辞一番后,两人就开始不耐烦起来,气氛也就变了:“你快讲啊!”,“为什么要我讲?你怎么不讲?”

两个人推到最后,都开始有了脾气,其中一人气呼呼地大声喊道:“喂,你别不识相,不知好歹,让你许愿你就许,你不许,我看你是活得不耐烦了!”

另外一人一听,居然在恐吓、威胁自己,他的脸立即变绿了,就想:“好你个无情无义的东西,我也不必对你太有情有义!我没办法得到的东西,你也休想得到!”于是,这个教徒就把心一横,对长者说:“我来许愿!我希望我的一只眼睛立刻瞎掉!”

说完,这位教徒的一只眼睛就瞎掉了,而与他同行的好朋友,立刻就什么也看不到了。

原本是一件十分美好的事物,却因为两个人的“贪念”左右了自己,最终使得“祝福”变成“诅咒”,使“好友”

变成“敌人”,让原来可以双赢的好事,变成了两败俱伤。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因为困苦失去友谊,而恰恰是因为享受而使本来十分友好的人们反目成仇。正所谓人可以“共苦”却不可以“同甘”,这是人性的一个弱点。

该做的事只在今天

◆文/佚名

那是1871年的春天,一个蒙特端综合医院的医学学生正在为自己的期末考试成绩担忧。就在这偶然的间隙,他在一本书上看到了一句话,也正是这句话,改变了他的一生。使这个原来只知道担心将来的生活、叹息命运的年轻医学院学生,最后成为了一位最有名气的医学家。他创建了举世闻名的约翰·霍普金斯学院,被聘为牛津大学医学院的钦定讲座教授,还被国王册封为爵士。死后,他的一生整整用了1466页的两大卷书才记述完。

他就是威廉·奥斯勒爵士,而他所看到的那句话,就是由汤冯士·卡莱里所写的:“人的一生最重要的不是期望模糊的未来,而是重视手边清楚的现在。”

四十二年之后,在一个郁金香盛开的温暖春夜,耶鲁大学有幸请到了威廉·奥斯勒爵士作演讲。他告诉那些学生,在很多人眼里,他是曾经当过四年大学教授、写过一本畅销书的人,他应该是拥有一个特殊的头脑的。

可是,知道他的人却不会这样认为,他和所有的普通人一样。

在很久以前,曾有两位哲人游说于穷乡僻壤之间,对前来听教的人说了一句流传千古的话:“不要为明天的事烦恼,明天自有明天的事。只要全力以赴地过好今天就行了。”许多人都觉得耶稣说过的这句话难以实行,他们认为为了明天的生活有保障,为了将来的家庭和事业,必须做好准备。

我们有必要为明天制订计划,但完全没有必要去担心。一位著名的美军海军指挥官曾说过:“在战斗中,我惟一可以做的就是提供最好的武器装备,选择我认为最合适的作战计划,仅此而已。”

他还说:“如果一艘军舰被击沉,我不是去做无谓的挽救和悔恨,我的时间会用来做还有希望的事情。”

积极的思考和态度,会带我们走向明天,而消极的观念,则让人一直留在沮丧的昨天。而现代生活中,存在着一种惊人的事实,在美国的医院里,有半数以上的病床被精神病人占据着,而这些人大多是因为不堪忍受生活的重负而精神崩溃的。可是,如果他们谨奉耶稣的箴言“不要为明天的事烦恼”,谨记人只能生存在今天的房间里,就能成为一个快乐的人,轻轻松松地度过这一生。

担忧明天就是在透支本来不属于自己的痛苦。不但于事无补,反而被生活所累。还是让我们尽情地把握今天、享受今天吧!

至少我们还……

◆文/佚名

他曾说过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有一个铁匠,他从烧得通红的炭里取出一根长长的铁条,然后放在铁砧上敲打。他希望把它打制成一把锋利的剑,但打了好长时间,还是没能打出剑形,看上去仍是一根铁条。于是他又把铁条送进炭火中烧得透红,他想把它打扁一点,做成种花的工具,可是又打了好长时间,结果还是没能打成。就这样,他反复地把铁条烧红敲打,却没能打出一种像样的东西。最后,他把通红的铁条从炭火中取出,却茫茫然不知如何处理。在无计可施的情形下,他索性把铁条插进了水中。一阵咝咝声响后,他说:“起码我还能用这根铁条弄出咝咝的声音。”

如果我们能有故事中铁匠的心胸,还有什么失败和挫折能使我们受到伤害呢?

安徒生在他的作品中给我们讲了一对清贫的老夫妇的故事,有一天,这对老夫妇想把家中惟一值钱的东西——一匹马,拉到市场上去换点有用的东西回来。于是老头就牵着马去赶集了。他先用这匹马换了一头母牛,后来他又用母牛去换了一只羊,再用那只羊换了一只肥鹅,没多久又把鹅换成了母鸡,最后用母鸡与别人换了一口袋烂苹果。

在每次交换中,他都认为自己给老伴换了一个惊喜。

当他扛着那袋苹果来到路边的小酒店歇息时,遇上两个外地人。在闲聊中他谈起自己这次赶集的经过,两个外地人听后哈哈大笑,说他回去准得挨老婆子一顿骂。

老头子坚称绝对不会,外地人就用一袋金币和他打赌,于是他们就跟着老头子去了他家。

老太婆见老头子赶集回来了,非常高兴,她兴奋地听老头子讲赶集的经过。每听到老头子讲用一种东西换了另一种东西时,她都充满了对老头的赞赏。并愉快地说着:“哦,这可好了,我们能有牛奶喝了!”

“嗯,羊奶也同样不错。”

“哦,这也好,鹅毛多漂亮!”

“啊,那我们现在就有鸡蛋吃了!”

最后听到老头子背回的是一袋就要腐烂的苹果时,她还是那么开心,并大声说:“很好,我们今晚就可以吃到苹果馅饼了!”

结果,这两个外地人输掉了一袋金币。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悟到这样一个道理:不要为失去的一匹马而惋惜或埋怨生活,既然有一袋烂苹果,那我们就做苹果馅饼好了。这样生活才能妙趣横生,幸福美满,而且,我们还可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无论我们失去多少,只要我们认真去找寻,总还有一样东西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既然我们还拥有,那么为什么要去悲伤呢?

生命每天都是新的

◆文/佚名

薛尔德太太住在密歇根州沙支那城,她对每一天的生活都感到极度颓丧,她感到自己根本就没有勇气做到“要生活到上床为止”这一点。面对生活,她怕极了,她甚至多次想到自杀。1937年她的丈夫死了,她成了形单影孤的一个人,而且又一文不名。她写信给以前的老板奥罗先生,希望能让她回去做她以前的老工作,因为她几乎没有办法再活下去了。她以前靠推销世界百科全书过活。两年前因为丈夫生病,她把汽车卖了,于是她勉强凑了点钱,以分期付款的形式买了一部旧车,又开始出去卖书。

她本想,回去做以前的事或许可以帮她摆脱生活的颓丧。没想到一个人驾车、一个人吃饭的现实还是令她无法忍受。工作做得还没有以前那么顺利,有一些区域简直就做不出什么成绩来,虽然分期付款买车的数目并不大,但她还是很难去支付。

那是一个春天,她来到密苏里州的维沙里市,那儿的路都很难走,学校也很穷,她对找到买书的客户完全失去了希望。在孤独与沮丧里,她想要自杀,她觉得成功是不可能了,活着也看不到任何希望。她很怕每天天亮,更怕起床去面对生活。她一想起生活就怕,怕付不出分期付款的车钱,怕付不出房租,怕没有足够的东西吃,怕自己的身体状况变坏而没有钱去医治……让她始终没有自杀的惟一理由就是,她担心姐姐会因此而难过,而且姐姐也没有足够的钱来支付她的丧葬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