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最让你受益一生的哲理故事(智慧背囊16本)
21590900000005

第5章 学习篇——点亮心灵深处的激情(3)

我想,我应该救助一下这两个被困者,我走回室内去取工具。因为它们太细小了,我必须找一个细小的工具,如果用手指或稍微粗点儿的棍棒,都有可能将救助变成杀生。当我从室内取了一枚大头针走出来时,眼前的一幕让我感动得忘记了救助——有两只来救助的黄蚂蚁正在用力向外拉扯它们的同伴。我静静地站在那里,观察着这个夏天让我心灵震颤的生命故事。看样子小蚂蚁很吃力,它们互相叼抓着,救助的那只蚂蚁使劲地向后撤着身子,可是好几次都没有成功,但却始终坚持着……

好不容易有只蚂蚁被同伴救了出来,另一只也在救助者的努力拉扯下,从泥土中挣扎出了身子。它们小心翼翼地向四周探试了一番后,便迅速地离开了。奇怪的是,有一只救援的黄蚂蚁,在跑了几步之后,突然停了下来,它在那里又开始继续衔咬泥土,似乎下面有什么东西被埋着,我又静下来仔细地观察着。不久,我看到有一对小小的触角出现在那里,接着又露出了脑袋,原来下面还有一只被困的蚂蚁!这只救助的小蚂蚁的动作明显没有原来那么快了,也显得有点不协调了,想必是太劳累的缘故。

我极为小心地用针尖一点点地挑开泥土,那一只小蚂蚁渐渐露了出来。救助的小蚂蚁表现得很兴奋,它看到同伴后,立即跑上前去亲吻触抚,并试图将它衔走。

终于,这只被埋在泥里的小蚂蚁也摆脱了困境,恢复过来,与救助的那些蚂蚁互相用触角碰了一下,便一起匆匆地离开了。

不知专门研究昆虫学的人会怎么认为,也不知道蚂蚁的这种救助行为是出于一种偶然,还是出于一种自然本能,但在这一点上它们确实是表现出了我们人类所应该具有的一种道德行为。

善意带来的惨祸

◆文/佚名

一天傍晚,7个旅行者和一个生物学家向导,结队到南太平洋的加拉巴哥岛去旅行。这个海岛上生活着许多太平洋绿海龟,这里也是它们用来孵化小龟的巢穴。

他们此行就是为了实地观察一下幼龟是怎样离巢进人大海的。

太平洋绿龟的体重为一百五十公斤左右,幼龟孵出后不及它的百分之一。它们大多在四五月份时出世,然后争先恐后地爬向大海。只是从龟巢到大海需要经过一段不短的沙滩,稍不留心就可能成为鹰等食肉鸟的食物。

黄昏时,如果年幼的海龟们准备爬向大海,就会先派一只小海龟钻出沙面来,作一番侦察,试探一下如果它的兄弟姐妹们跟着出来是否安全。

在接近黄昏的时候,人们发现一处碗形的巢穴。只见一只幼龟率先把头探出巢穴,却又欲出而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这时灌木丛中发出了瑟瑟的声响,只见一只反舌鸟飞了过来。“别作声,注意看。”当那只反舌鸟移近小海龟时,那位年轻的向导提醒说,“它马上就要进攻了。”

反舌鸟一步一步地走近巢穴开口处,开始用嘴啄那小海龟的脑袋,企图把它拖到沙滩上面来。

旅行者们紧张地看着眼前的一幕,其中一位焦急地问向导:“我们得想想办法啊!”向导用手遮着自己的嘴小声说:“叼就叼去吧,这是自然之道,是没有办法的。”

向导的冷漠遭到了旅行者们一致的抗议:“我们不能见死不救,你不去我们去!”没办法,向导只好走过去,抱起那只小龟,把它引向大海。

然而紧接着发生的事情让他们惊呆了。不单单是那只获救的小海龟急急忙忙地奔向大海,由于幼龟们收到一种错误的安全信号,无数的幼龟都从巢穴中拥了出来,一起向那大海奔去。

黄昏时仍有余光,沙滩上无遮无挡,很快引来许多食肉鸟,它们刹那间,就布满了整个天空,有军舰鸟、海鹅和海鸥。一对秃鹰瞪大着眼睛降落在海滩上,一起望着它们的晚餐。

“天啊!看我们做了些什么!”

这时,数十只幼龟已成了鹰、海鸥的口中之物,向导赶紧脱下头上的棒球帽,迅速抓起数十只幼龟,放进帽中,向海边奔去。旅行者也学着他的样子,气喘吁吁地来回奔跑。

天黑了下来,空中传来了食肉鸟饱餐后的欢快叫声。

旅行者们个个垂着头,向导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的干涉,这些海龟就不会遭到如此的灾难。”

万事万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如果我们硬要做拔苗助长的事,结果定是不可收拾的残局。现实中有很多时候就是这样的,不切实际的好意只能给他人带来更多的麻烦。

不装饰的自然之美

◆文/佚名

从前,有一个国王,他想把象征国家王朝的大神庙整修一下。如此宏大的工程着实让大臣们犯难,商议了好久也没有做出整修的方案。于是国王派人到处去寻找谙于整修神庙的人,希望能把神庙整修得更为美观庄严。

过了不久,有两组人来求见国王,希望自己可以承担整修工作,一组是技术精湛的工匠、画师,另一组则是几个信徒。他们都说自己能够整修好神庙,可哪一组更有实力呢?国王也犯了难。

为了测试一下他们的整修能力,国王找了两间小神庙,分别让他们在一个礼拜的时间整修完,然后决定由哪组来承接整修大神庙的工程。

第一组向国王要了几桶油漆和一堆各种各样的工具,而另一组只向国王要了水桶、抹布和常用的修剪用具。

很快,双方都忙开了。一个礼拜很快就过去了,国王开始验收成果。这一天,国王带着大臣们来到了第一组,他们还没有来到小神庙,就远远地看到了它,因为它与周围的环境相比太显眼了,一切都是那么华丽耀眼。

走近后,国王看到第一组修整完成的小神庙很漂亮,有彩带、鞭炮、对联等装饰,还有颜色缤纷的壁画,甚至地板都是光鲜亮丽的。很多大臣赞不绝口,他们认为这样才能显示出神庙的美观。国王也觉得够美观,可总觉着缺少点什么。

接着,国王又来到另一组整修的小神庙,远远看去,这里似乎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大臣们感觉这些信徒太没能力了,可是才刚进门,人们就似乎意识到了不一样。

小神庙里虽没有涂任何的油漆,看起来也非常平凡,可却有一种说不出口的肃穆庄严。细细一看,信徒将院子的花木修剪得十分整齐,四周整理得干干净净,一切都是井井有条,没有一点杂乱的迹象。进入室内,桌椅、窗户、墙壁等,都显示出原来的本色,让人感到清静祥和。

整个神庙沉浸在和谐宁静、庄严肃穆的气息中,一股平和、闲静之感悠然出现在国王心中。国王看着这一切,满意地笑了。

事物的本质是不可改变的,也是不能改变的,只凭着主观的意愿,不切实际地在事物上强加自己的想法,其结果只能是不伦不类,让人贻笑大方。

相信并坚持就是胜利

◆文/佚名

一天,一批学生向苏格拉底请教:“我们怎样才能够坚持真理呢?”苏格拉底让大家都坐下来,然后他用手指捏着一个苹果,慢慢地从每个学生的座位旁边走过,他一边走一边认真地说:“请同学们集中精力,一定要注意嗅空气中的气味。”

然后,他回到讲台上,并把手中的苹果举了起来,左右晃了晃,问道:“哪位同学闻到了苹果的味儿?”

这时有一位学生很快就举起了手,他回答说:“老师我闻到了,是甜味儿。”

苏格拉底说:“就一个人闻到了吗?你们没有闻到什么吗?”他再次走下讲台,举起手中的苹果,这一次比上一次更慢地从每一个学生的座位旁边走过,边走边叮嘱,“请同学们务必集中精力,仔细嗅一嗅空气中的气味。”

当他走回讲台,问:“有谁又闻到了苹果的气味?”

举手的学生明显多了起来,甚至有些学生还得意了起来。

稍后,苏格拉底第三次走到学生中,让每一位学生都嗅一嗅苹果。这一次,除一位学生外,其他学生都把手举了起来。

那位没举手的学生左右看了看,见大家都举起了手,也慌忙地举起了手。

苏格拉底脸上的笑容顿时不见了,他举起苹果缓缓地说:“非常遗憾,这是一个假苹果,什么味儿也没有,我不知道你们闻到了什么!”

如果我们希望成功,那么我们就一定要相信自己,并倾尽所能,或者说尽力去做我们想做的事,任何事都有成功的可能。

一位老师希望他的学生可以取得比别人更好的成绩,于是找来当时最先进的教学方法来教他的学生,但还是收效甚微。

一天,他带着5个学生到外边去实习,当他们路过街头的时候,看见了一个冻得瑟瑟发抖的孩子在乞讨。

“你要钱干什么?”这位老师问。

“我要买衣服。”

“是给你自己买衣服吗?”教师想问个究竟。

“不,是给奶奶穿,她快冻死了,到现在她还没有一件可以过冬的衣服呢。”

“还差多少钱?”教师关切地问。

“15英镑就够了。”

教师二话没说,掏出身上的钱塞给了孩子,并望着孩子远去。

第二天,孩子和他穿着棉衣的奶奶出现在教室门口。

20年后,这5个学生都成功了,有一个白手起家成为商业界巨头,还有一位成了国内外著名的医生……这些学生回忆说:“那次,老师给小孩儿钱时,连口袋都掏出来了。第二天,小孩儿的奶奶就出现在了教室门口,在那一瞬间,我们都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相信自己能够做到,并倾尽所能,就能成功。”

如果我们因为大多数人都那样认为,我们就放弃自己的原则去盲从,这该是一种什么行为?

对自己的过失负责

◆文/佚名

1920年,有一个年仅11岁的美国男孩儿在踢足球时,不小心打碎了邻居家的玻璃,邻居向他索赔12美元。在当时,12美元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它足足可以买一百二十多只能生蛋的母鸡。小男孩儿闯了大祸,因为他根本没有那么多钱去赔偿邻居,于是小男孩儿向父亲承认了自己的错误。父亲很平静地对他说:“孩子,这是你的错,因为是你把人家的玻璃打碎的,你得对自己的过失负责。”

男孩儿很为难地说:“爸爸,我根本就没有那么多钱去赔人家,我怎么负责?那可是12美元啊!”“这不要紧,”

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使之付出一定的代价,这实际是在对自己负责,对社会的负责,这样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益于社会的人。我们是不是也应该从中吸取一些有益的东西呢?父亲递给了小男孩儿12美元说,“这些钱我可以借给你,但一年后你得还我。”

从此,为了这12美元,小男孩儿开始了艰苦的打工生活。他去帮人家搬箱子,他满街去叫卖……他干的每一件事都很认真。经过半年的努力,终于挣够了12美元。当父亲从他的手上接过那12美元时,摸着他的头笑了……

这个男孩儿就是美国前总统罗纳德·里根。他在回忆这件事时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在平凡中取得成功

◆文/佚名

曾任北京外交学院副院长的任小萍女士,在回忆她的职业生涯时说,她的每一步都是组织上安排的,她从没有过自主权。她虽不可以选择什么样的工作岗位,但可以选择什么样的工作态度。

1968年,任小萍成为当时北京外国语学院年纪最大的一名工农兵学员。大学毕业后,她被分到英国大使馆做接线员。在一般人看来,做一个小小的接线员没有多大出息,但任小萍却把这个普通的工作做得花样翻新。

她把所有在使馆工作人员的名字、电话、负责事务都记得滚瓜烂熟,甚至他们家属的名字和工作情况也记得一清二楚。有些电话打进来,有事不知道找谁好,她就会很耐心地问清情况,尽量帮人家准确地找到人。慢慢地,使馆人员都注意到了她,什么事都愿意委托给她,有事要外出时,总是喜欢打电话给她,告诉她会有什么人来电话,或是转告一些什么内容。不仅很多公事是这样,就连一些私事也委托她来通知,久而久之,任小萍成为全面负责的大秘书。

大使很佩服任小萍的工作态度,没多久,任小萍因工作出色,就被破格调走,在英国某报记者处做翻译。

该报的首席记者是个名气很大的老太太,本事大,脾气大。听说她得过战地勋章,被授过勋爵,前任翻译就是让她给赶跑的。她看了任小萍的简历,并不想要这个翻译,看不上她的资历,后来听说了她的一些情况,才勉强同意试一试。一年后,老太太经常对别人说:“这个翻译真是比别人要好上十倍。”不久,工作出色的任小萍再一次被破例提拔。由于她干得很出色,很快就获得了外交部嘉奖……

当一个人无法选择走哪一条路时,那就选择先把现在的路走好。看似平淡无奇,也许转眼就是柳暗花明的景象,然后你会觉得这样的安排同样很精彩。

在荷兰,有一个青年,初中毕业后来到一个小镇,找到了一份替镇政府看门的工作。这一工作他整整做了六十年,可以说他的一生都没有离开过这个小镇,也没有再换过其他工作。

可能因为看门的工作太清闲,他需要打发时间,于是他的业余爱好就选择了又费时又费工的打磨镜片。

就这样,他磨镜片也一磨就是六十年。他工作专注、细致,技术绝不亚于专业技师,经他磨出的复合镜片的放大倍数,比别人的都要高。借着他研磨的镜片,他终于发现了另一个广阔的世界——微生物世界。从此,他声名大振。只有初中文化的他,被破天荒地授予了巴黎科学院院士的头衔,就连英国女王都亲自到小镇拜会过他。

创造这个奇迹的就是科学史上大名鼎鼎的荷兰科学家万·列文虎克,他老老实实地把手头上的每一个玻璃镜片磨好,用尽毕生的心血,致力于每一个平淡无奇的细节完善,终于在这些细节里看到了上帝,科学也在他的细节里看到了更广阔的前景。

奇迹并不在最高处,它往往被放在了很不起眼的地方,因为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如果一个人始终把眼光望向高处,那么他的目标就会永远遥不可及,而真正的机会也就悄悄从身边溜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