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清官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21591800000105

第105章 张廷玉

张廷玉(1672~1755年),字衡臣,号研斋,安徽桐城人,大学士张英之子。他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此后,历任刑部左侍郎、吏部左侍郎、礼部尚书、户部尚书。雍正初年,晋升为大学士,接着又兼任军机大臣,一直到乾隆十四年(1749年)致仕为止。前后任官50年,堪称“三朝元老”。

康熙皇帝晚年时,官场内部尔虞我诈,许多人都在利用手中之权营私舞弊,胡作非为。而吏部为六部之首,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核和升降,权力极大,在此为官者更是索贿受贿成风。张廷玉担任吏部左侍郎后,首先表示要“绝苞苴,杜请托”,自己以身作则,同时也严格要求属吏。

当时,吏部有位书吏张某,凭借朝中有人,在写内外官的考核评语和升迁意见时,从不实事求是,而全凭个人好恶。有关资料还就此记载道:“中外官屡受其毒,人呼‘张老虎’”。对“张老虎”的卑劣行径,许多人都敢怒而不敢言。为整顿吏风,张廷玉刚上任便决定从“张老虎”这儿人手。不久,他抓住了“张老虎”的把柄,决定从严惩处。消息传出后,“张老虎”在朝廷内的后台纷纷出动,有的亲自找张廷玉说情,有的派人向张廷玉施压。面对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不少好心人也都劝告张廷玉手下留情,网开一面。而张廷玉却毫不动摇,依旧软硬不吃,并最终使“张老虎”伏了法。

张廷玉的杀一儆百,立刻产生了明显效果:过去横行霸道的大小官吏无不夹起尾巴,再也不敢明目张胆地欺上压下了。一些正直之人都对张廷玉由衷地敬佩,并称他为“伏虎侍郎”。

尽管张廷玉降伏了“张老虎”,震慑了不少人,但吏部长期滞留下的腐败恶习并未根除。那些“黠吏”们一有机会,仍以各种手段敲诈地方官员。

有一次,张廷玉正在衙内办理部务,某司郎中拿来了一份外省送来的公文,对他说:据书吏反映,该文将“元氏县”误写成了“先民县”,按照公文缺席的规定,应当驳回原省,并严肃追究来文部门赎职责任。张廷玉接过那份公文一看,笑了笑,随手退给了那位司郎,让他再仔细看看。那司郎翻来覆去看了好一阵子,并没有看出什么其他问题。张廷玉遂指着“先民”二字说:“若‘先民’写‘元氏’,则外省之误;今‘元氏’作‘先民’,乃书吏略添笔画,为需索计耳”。说罢,立刻传书吏上堂。

事实同张廷玉所分析的完全一样;那书吏原是位贪赃枉法之徒,他见外省来送公文的人没向他送礼,遂忌恨在心,便偷偷地在原文上将“元氏”改成了“先民”,并反咬一口。所以,当张廷玉严厉讯问他时,他不得不从实招来。勿庸赘言,张廷玉也随即给了他应有的惩罚。

此后,张廷玉的机敏干练又迅速传开,吏部大小官员再也不敢凭借手中的权力乱来了。史书上也为此写道:张廷玉到吏部不久,就使得“铨政肃然”。

张庭玉的长子张若霭天资聪颖,刻苦好学,在乡试、会试中均属佼佼者。雍正十一年(1733年)三月,他又参加了殿试。诸大臣阅卷后,将密封的试卷呈皇帝亲览定夺。雍正帝看罢他的卷子非常高兴,随即钦点为一甲三名,即探花。当开卷后得知新科探花竟是张廷玉之子,雍正帝笑逐颜开地对人说:“大学士张英立朝数十年,清忠和厚,始终不渝;张廷玉朝夕在朕左右,勤劳翊赞,时时以尧舜期朕,朕亦以皋、夔期之。张若霭秉承家教,兼之世德所钟,故能若此。”还说:此事“非独家瑞,亦国之庆也”。随后,立即派人将此喜讯通知张廷玉。

出人意料的是,张廷玉闻讯后深感不安。他认为:儿子还年轻,少年得志并非好事,还应激励他继续奋进;再就是天下寒士众多,不应当因为自己的儿子而耽误了其他人的前程。于是,他急急求见雍正帝,恳求将儿子改为二甲。

照清代科举制度,殿试后按三甲取士:一甲只三人,即状元、榜眼、探花,称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称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称同进士出身。只要被选中一、二、三甲,都可称为进士;但一甲三人可立即授官,成为翰林院的修撰或编修,这是未来步步高升的重要台阶;而二、三甲则需选庶吉士,一般是在数年后才能当官;即使当时被授官,也只是去做州县地方官。

雍正帝见张廷玉请求将儿子名列二甲,还以为他只是一般的谦让,便对他说:卿家“忠尽积德,有此佳子弟,中一鼎甲,亦人所共服,何必逊让?”张廷玉立即跪在地上,恳求道:“皇上至公,以臣子一日之长,蒙拔鼎甲。但臣家已备沐恩荣,臣愿让与天下寒士,求皇上怜臣愚衷。若君恩祖德,佑庇臣子,留其福分,以为将来上进之阶,更为美事。”雍正帝见他再三恳辞,“不得不勉从其请”,将张若霭改为了二甲一名。不过,在张榜公布的同时,雍正帝又为此事而特颁谕旨,专门表彰了张廷玉代子谦让的美德,并号召天下人知之、学之。

张廷玉享年84岁。死后,谥“文和”,并同鄂尔泰一起配享太庙,成为当时独一无二获此殊荣的汉族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