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清官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21591800000119

第119章 左宗棠

左宗棠(1812~1885年),字季高,又字朴存,湖南湘阴人。他21岁中举,但此后一连三次进京赶考,却次次名落孙山。从此,他改弦易辙,“绝意仕进,究心经世之学”,从研究地理学人手,进而研究边疆问题、对外关系,以及政治、经济和国计民生的各种学问。经过数年的刻苦努力,终于达到了“体察人情,通晓治体”,“谈天下事,了如指掌”,被誉为“近日楚材第一”,甚至连大名鼎鼎的林则徐也“诧为绝世奇才”。

左宗棠学成后,曾在湖南巡抚秉章身边作过一段幕僚,后在曾国藩手下帮办军务。因战功赫赫,2年后晋升为浙江巡抚。随后,又迁任闽浙总督、陕甘总督,授大学士,加太子太保衔,封一等伯、二等侯,声名十分显赫。

一、爱国忧民

1871年,俄国出兵占领了我国新疆的西部重镇伊犁,并从此步步为营,陆续侵入北疆、南疆大部分地区。当地百姓惨遭烧杀抢掠,生活在水深火烧之中。对此,权臣李鸿章不但无动于衷,还在朝廷大放厥词,说:“新疆距内地路途遥远,交通不便。要收复新疆,就得花大笔钱财,得不偿失!另外,和俄国人交涉也颇费周折。”因此他主张放弃新疆,以便集中精力平定内地。

左宗棠获悉后义愤填膺,立即上书批驳李鸿章的卖国言论。他说:“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坚决不能放弃。如果放弃新疆,则不仅甘、陕暴露在敌人面前,而且内、外蒙古和山西也不得安宁,连北京也将受到威胁。西北和北京的关系,如同手指和臂膀相连一样,是个完整的整体,不能分割。”还主动请缨,要求带兵出征,拼杀疆场,收复伊犁和整个新疆。

在左宗棠坚决要求下,加上朝中主战派的一致努力,朝廷决定采纳他的意见,并命他于1876年春挥师西进。

这时,他已经67岁了。左宗棠率军离开兰州后,经河西走廊向新疆进发,并在肃州(今酒泉)召开了各路将领会议。他根据当年“究必经世之学”的收益,首先向诸将介绍了新疆的山川地形和历史沿革,以及风土人情及注意事项;接着,就军事部署一一做了具体安排;随后,举行了隆重的祭旗仪式:将士们在庄严的“左”字大旗下宣誓:不怕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誓与敌人奋战到底,一定收复祖国河山!

为使新疆百姓尽可能地免遭战争之苦,左宗棠还特别强调:“此次进军,是打那些入侵者,不打维吾尔等族老百姓。我军所到之处,不准奸淫抢掠,不许胡乱杀人;对百姓,只分是否爱国,不分哪个民族!”

大军到达新疆后,当地百姓见其军队纪律严明,处处遵照左宗棠这一命令行事,无不由衷地高兴。大家竞相为他们带路,送情报,支援食物,甚至还直接上战场协助杀敌。在各族人民支持下,清军很快便收复了除伊犁之外的整个新疆。为保证祖国的统一,左宗棠又亲自赶赴最前线。他命人带了口棺材随军运行,以表示不收回伊犁不生还的决心和勇气。在他豪迈气概的鼓舞下,全军士气倍增,而俄国入侵者却闻之而吓破了胆。

然而,腐败的清廷却担心对俄作战会闹得不可收拾,便急急下令召回了左宗棠。此后,伊犁虽然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但却让俄国割走了霍尔果斯河以西的大片领土和北疆一部分地区。

二、清正廉洁

左宗棠虽为名将,身膺封疆大臣,但他一向严于律己,始终保持着清廉俭朴的作风。

在他西征新疆时,他一直坚持住营帐,从来不住在公馆里。身上穿的常常是件布袍;有时出帐遇到兵勇开饭,便和他们一起用餐。

在左宗棠进军西北攻打河州(今甘肃临夏东北)时,他的湘阴老乡蒋凝学正任兰州道。他见左宗棠年事已高,在军中生活不便,特意禀请左宗棠去兰州城住总督衙门。左宗棠坚辞不受,还坦诚地表示:“前敌诸军冒雪履冰,袒臂鏖战,本爵大臣运筹中阃。斗帐虽寒,犹愈于士卒之苦也。”此后,左宗棠又先后到肃州、哈密督师,地方官基于西北荒原自然环境恶劣,天气变化无常,也都极力劝他住进公馆里。一如既往,他同样予以回绝,依旧住在营帐中。

左宗棠曾亲口对人说:他“带兵五年,不私一钱;任疆圻三年,所余养廉不过一万数千金。”之所以如此,主要是他处处关照了其他人。

左宗棠以廉为宝,从来不收取任何人的贿赂。即使在他领兵征战胜利后收到朝廷的赏银,也总是“悉与将士共之”。一旦发现哪位属下家中困难,又慷慨解囊相助。有一次,他听说部将刘典将俸禄存在家乡一个店铺里,结果店铺倒闭了,致使其全家老幼无以为养,便马上从自己的薪俸中划出同样一笔款项,作为刘典一家的生活费用。不久,刘典病故,他又承担起了刘典的全部丧葬等费用。仅此一次,即用去他大约6000两廉俸银。

人们对左宗棠的廉洁有目共睹,有口皆碑:与他共事多年的杨昌浚说他:“绾钦符十念稔,从未开支公费;官中所人,则以给出力将士及亲故之贫者,岁寄家用不过1/20,而自奉俭约”;湖北巡抚胡林翼也对人说:他“一钱不私己,不独某信之,天下人亦皆信之也”;湘军统率曾国藩,也说他“毕竟是我辈中人”、“是真君子”、“是少有的廉将”!

三、平易近人

左宗棠料理军务之余,经常深入士兵之中,询问他们的籍贯、家庭情况和军旅生活,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和愿望。因此,大家无不对他由衷地敬佩和爱戴,并肯出死力为他效命疆场。

对于乡下农夫,左宗棠也非常随和。有一次,左宗棠收到了年轻时三位邻居写给他的信,说是想从老家去看他,当然也想看看大西北的自然风光。左宗棠马上回信邀请他们来,还同时为他们寄去了路费。那三位老农到达后,左宗棠比见到朝廷派去慰劳的钦差大臣还高兴。一连三天同他们一起吃饭,与他们共一个铜水烟壶吸烟,畅谈他们当年耕作的往事。

一天晚饭后,左宗棠又与那三位老乡随便聊天。由于天气热,他索性脱去了衣褂,袒露出自己大腹便便的肚子。他问乡亲:“你们看,今日的我和往昔的我有什么不同吗?”一个说:“你和20年以前一个样,还是那么没架子。”另一个说:“你没显老,还和当年一样健壮。”第三个说:“比起当年来,就有一点不同,肚子比过去大了些。”左宗棠很得意,用蒲扇拍了拍大肚子,又问道:“你们可知道这里面装的是什么?”一个说:“装的是鸡鸭鱼肉”;另一个说:“西北可没有猪肉鲜鱼,依我看倒是些牛肉羊肉”;第三个说:“你们说的都不对,一定是海参、燕窝”。左宗棠哈哈大笑,说:“你们都猜错了,这里面装的是绝大经纶!”那三个老乡不懂“经纶”是何物,还将“经”听成了“金”,便以为是用金子做的轮子,一个个都惊呆了。过了好大一会儿,才有一位遗憾地问:“你把金子做的轮子吞进肚子里,不是太可惜了么?”另一个也随即站起来,疑惑地说:“而且是绝大的,怎么吞得下去呢?”左宗棠笑得前俯后仰,连手中的蒲扇都掉在了地上。

当那三个老乡回到湘阴后,几乎逢人便讲他们的西北之行。还反复强调:怪不得他(左宗棠)有那么大本事,原来他肚子里有一只会转的金轮子!

四、严以律子

左宗棠一向严以律子。早在长子孝威和次子孝宽在校读书时,他就写信要求他们说:“我现在特吩咐你们:从二月初一日起,把每天所作功课,按月各写一小本,寄到北京来,以便我检查。如果当天先生没有在书院,亦要注明让我知道。”此后,又给孝宽写信说:“如果读书耐不住艰苦,就成了一个无所用心的人;环境不艰苦,就不能磨炼意志,亦难获得成就。”

多年后,当他有了孙子的时候,他仍不断地给儿子写信,要求他们管好、带好自己的子弟。在左宗棠收复伊犁之前,他最宠爱的大儿子到军前省亲,左宗棠也令他同往军帐。由于西北的冬天天寒地冻,刺骨的北风使得他受寒致病。但他惟恐老父责怪,不敢将患病之事讲出来,回家后竟一病不起。左宗棠得悉详情,也只是徒挥老泪而已。

左宗棠的女婿陶少云,是清代名臣陶澍的儿子,也是左宗棠的学生,具有翁婿师生两重关系。左宗棠针对大家公子的特点,经常教育他深入社会,接触百姓,刻苦钻研学业,万不可飘飘然一无所成。

诸如此类,很快传遍了西北大营。将士们对身经百战的老将军更加敬重。在他动人事迹的感召下,不但很快赶跑了侵略者,而且和当地居民一起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植树造林,使新疆发生了巨大变化。为此,有人写道: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

左宗棠享年73岁。死后,赠太傅,谥文襄。祀京师昭忠祠、贤良祠,并专祠于湖南及立功诸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