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清官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21591800000084

第84章 王翱

王翱,字九泉,河北盐山县人,明永乐年间进士。最初,他被授任大理寺左寺正,由于办事踏实,业绩突出,很快被提升为御史。随后,他又相继担任右佥都御史、辽东提督、两广总都、左都御史,最后官至吏部尚书。

王翱担任吏部尚书时已年届古稀。此后,又在此任上连续干了15年。

当时,吏部为六部之首,至于吏部尚书,更是掌握着全国官吏的选拔、考核和升降。在腐败的封建官场上,那些投机钻营者无不将吏部视为行贿的重点。但王翱一身正气,从来不拿自己手中的权力做交易。无论任何人,只要到他那儿“走后门”,没有一个不碰钉子的。为防止别人登门请谒,他还常常在退朝后住在官署,很少回家。

王翱虽然位尊权重,却从不盛气凌人,更不打击报复。有一次,在他的荐举下,吏部主事曹恂升任江西参政。上任不久,因病回京治疗。王翱将此情报告给了皇帝,皇帝却误以为曹恂对调动不满,遂下旨免了他的参政之职,并要他返回原籍。曹恂一气之下,迁怒于王翱。他趁王翱上朝之时,在半路上截住了他,一边破口大骂,一连揪住他的衣领,打了他几个耳光。显然,对堂堂的二品尚书来说,这已属奇耻大辱。

皇帝获悉此情,大怒,当即传旨将曹恂投入了大牢。消息传出。舆论大哗。一些平时嫉恨曹恂的、一些借机讨好王翱的,一个个粉墨登场,落井下石,恨不得将曹恂立刻斩首。王翱见此情势,急忙求见皇帝,说曹恂确实有病,还说他那日的异常行为可能与疾病的折磨有关,一再请求皇上免去他的诏狱之苦。皇帝见王翱情真意切,终于答应了他的请求。

王翱重义气而不重钱财。早在他担任了辽东提督时,有位太监任监军。他们二人情投意合,关系非常融洽。后来,王翱改任两广总督。那太监在为他送行时,赠给他4颗西洋明珠。王翱再三谢绝,致使那太监急得流下泪来。他坦诚地告诉王翱:这西洋珠本是郑和下西洋时买回的,献给了皇上;皇上又分赐给了身边的侍臣。他本人一共受赐8颗同样的明珠,现将其一半送给好友留作纪念。王翱见太监诚恳又执著,何况这明珠又非受贿所得的赃物,才勉强收下,缝在了衣内。

时至王翱担任吏部尚书,那太监已经故去。王翱每想起明珠的事,心中就忐忑不安。他遍访太监的亲属,终于找到了太监的两个侄子。他关切地询问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并拆开衣服,将里面的4颗明珠全都送给了他们,让他们变换成现款做生意。

王翱一向十分节俭。尽管薪俸很高,皇帝也常常赐他一些金帛衣物,但他平时仍穿着破旧的衣衫。有一次,皇帝召他议事,见他的袍子上磨出了两个小洞,便问他为什么不穿件新的?他回答道:是他偶尔穿上了这件旧袍,突然得知皇上召见,来不及更换就进殿了。

王翱所住的房子30多年没有翻盖。有一天,皇帝微服在街上行走,有人指点道:那座破旧的宅院就是当朝吏部尚书府。皇帝走近一看,只见房上不少砖瓦都已碎裂,心中很不是滋味。一回皇宫,马上令人在盐山为他修建一座新宅。

王翱的夫人基于当时盛行的达官贵人纳妾风,也私下为夫君娶来一位漂亮的小妾。一直过了半年多,才将此事告诉他,以便造成事实,使他不得不接受。王翱获悉后,很生气,责怪夫人带头破坏了家法,还硬逼着她将那小妾送回了娘家。那小妾深为王翱的大恩大德所感动,从此没再嫁人。多年后,王翱病故,她还披麻戴孝去奔丧。

王翱在严于律己的同时,对亲属要求也十分严格。王翱有位爱女嫁给了在京郊做官的贾杰。王夫人每思念女儿,总要派人将她接回城里。天长日久,夫人、女儿都颇感不便,很希望王翱能将贾杰调入京师。而贾杰也期盼着早日当京官。显然,这对身为吏部尚书的王翱来说,简直易如反掌,但他不同意这么做。有一次,王夫人准备了一桌美味佳肴,趁丈夫酒至半酣,又提出将女婿调京的事。王翱一听,顿时大怒,竟将餐桌给推翻了。

王翱有个孙子才华平庸,却因恩荫而进了太学。一年秋试,其孙从有关部门搞到了一份入场券,试图通过科举考试而金榜题名。王翱闻讯大惊,他认为:科举考试是朝廷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如果孙子确有才能,也不妨一试;但孙子的个人学识,实在太差。如果让他去赶考即便自己不出面,考官们也会为了迎合自己而高抬贵手。而让一个无能之辈中选,必然会埋没一个真才实学却无后台的人。于是,他劝孙子不去赶考。然而,孙子并不服,还搬来其他人为他说情。王翱十分生气,当即将那入场券撕得粉碎,扔进了火里。

王翱享年85岁。他死后,无论朝廷重臣还是普通百姓,都竞相为他送葬。史家也赞誉他“声实茂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