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帝师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21591900000058

第58章 忠直善断 帝王之鉴 寇准(5)

泄密遭贬客死异乡

天禧三年(1019年)真宗已经病重,大权实际落在了刘太后手中。刘太后派人以看护真宗为名,实际上已经把后宫控制了起来,到处是刘太后的亲信和眼线。

任何探视真宗的大臣,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刘太后都掌握得一清二楚。寇准在探视真宗病情的时候,看到真宗时而昏迷时而清醒、面容憔悴,不由得掉下泪来。虽然以前几次被贬,但真宗对寇准始终是信任的,寇准也清楚这一点。当真宗清醒的时候,看到寇准在这里,强打精神,用虚弱的声音说道:“寇爱卿啊,你终于看我来了,你不会恨我吧。”寇准赶紧跪倒施礼:“陛下,臣身受皇恩,蒙皇上信任,才有今天,就是叫臣去死也没有半句怨言,哪里敢记恨陛下。”“我知道你的忠心,也知道你虽然倔强了一点,但每遇到大事,你总是能为朕分忧。现在,我恐怕不行了,我放心不下的就是今后的江山社稷呀。”寇准向上叩头:“皇太子是众望所归,希望您传位于太子。并且选择品行方正的大臣辅佐他。”真宗说:“这个我已经想好了,你说谁可以做辅政大臣呢?”寇准说:“丁谓、钱惟演是奸佞的小人,不可以辅佐少主。杨亿、李迪等人品行端正,有经国之才,可当此大任。”真宗认为寇准说的有道理,是为国家社稷着想,就示意他可以照此行事。于是寇准密令杨亿草拟奏章,请太子监国,而且让杨亿辅政。谁知道,他们密谋的事不久就传到刘太后的耳朵里。刘太后一听火冒三丈:“什么?寇准说怎办就怎么办,也不征求我的意见。太子是我的亲生儿子,太子监国我没有意见,由谁辅政可得我说了算。寇准眼里竟敢没有本宫,明天上朝就罢了他的官。”于是寇准被罢为太子太傅,封莱国公。

所以后人又称寇准为“寇莱公”。后来,丁谓利用天书事件追究责任,杀周怀政,由于寇准参与其中,也被连连降职。当初寇准上奏天书降临也是顺从了皇上的旨意,现在成了丁谓整治寇准的把柄。先是降为太常卿、相州知州,又转为安州知州,再贬为道州司马。当初,丁谓由寇准提拔才官至参政,那时候丁谓侍奉寇准非常谨慎。

曾经有一次,寇准和中书在一起吃饭,菜汤弄脏了寇准的胡须,丁谓赶忙站起来,慢慢地把汤擦掉。寇准笑着说:“参政是国家的大臣,哪能为官长溜须呀?”丁谓非常惭愧,寇准当着这么多人的面羞辱他,使他怀恨在心,从此就和寇准产生了隔阂。现在丁渭紧靠刘太后,掌握着朝政大权,当然要报被辱之仇。这些事情真宗并不知情,他当时已经病糊涂了。有一天,他清醒了一些,就问左右的侍女:“我好久不见寇准了,这是为什么?他在哪里呀?”左右的人慑于刘太后、丁谓的淫威,谁也不敢说话。可见,寇准在真宗的眼中,始终是值得信任的。真宗驾崩之前也相信只有寇准和李迪可以托付国家大事。可惜奸臣当道,忠臣被贬,真宗在临死前也不知实情。寇准离开京城的那一天,大臣们由于害怕丁谓,都不敢去送行,只有王曙以亲戚之名为寇准饯行。另外,李迪对寇准罢相十分愤懑,公然宣布自己与丁谓不共戴天,甚至持手板击打丁谓,并且在皇帝面前痛斥丁谓的奸邪,诉说寇准蒙冤被贬。可惜当时真宗已经糊涂,局面已被丁谓控制。李迪也是无力回天,只能眼睁睁看着奸臣横行,好友蒙冤。乾兴元年(1022年),寇准被再次贬为雷州司户参军。雷州就是今天的雷州半岛,对于当时的交通条件,简直就是天涯海角。

天圣元年(1023年),太子登基执政,是为仁宗。

等到寇准被贬不久,丁谓也在政治斗争中被挫败,被贬琼州。琼州就是今天的海南岛。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报应,丁谓被贬之前,皇帝又咨询宰相们的意见,这时的宰相冯拯毫不犹豫的写上琼州两个字,贬得比寇准还要远,算是为寇准报了仇。在去琼州的路上要经过雷州。

路上,寇准派人带着一只蒸羊送给丁谓。丁谓想见寇准,叙说为官的感慨和自己的苦衷,被寇准拒绝了。家童们都说像这种忘恩负义的东西,让我们杀了他。寇准说:

“算了,人在官场,身不由己,我们也曾经在朝共事一场,就由他去吧。”家童们还是不解气,非要杀了丁谓不可,寇准就把它们锁在屋子里,直到丁谓走远了,才放他们出来。丁谓到了琼州后,由于经历了宫廷纷争、宦海沉浮,他好像看破红尘,变得处乱不惊。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难道这是上天对我的报应吗?他从容面对一切,直到他临终前的一刻。这在当地传为美谈。丁谓刚认识寇准的时候,寇准本来很欣赏他的才干。但是,丁谓在天书事件中的投机表现使寇准认识到了他的真面目。后来,在天禧三年(1019年),王钦若终因贪污有据而罢相,接替的是寇准和丁谓。于是王旦与王钦若的斗争由寇准和丁谓继承下来。寇准看丁谓不顺眼,丁谓自然也知道寇准看他不顺眼。于是,丁谓联合曹利用一起对付寇准。

天圣元年(1023年),寇准再次转为衡州司马。此时的寇准,由于几经转徙,灰心失望,已经失去了往日的风采,变得苍老了许多。想起一幕幕往事,寇准常常独自叹息。他想到了在巴州的风风雨雨,当了县令,秋风亭上虽有苍凉却踌躇满志。想到了澶渊城上临风观战,指挥千军万马,是何等的威风。想到了立废太子,桩桩件件由自己策划的事。也想到了象征着信任与荣耀的玉带。当初,太宗曾经得一通天犀,命工匠做成了两只玉带,其中一条赐予了寇准。而现在,山川依旧,人事已非。

往日的荣耀已经如微风飘散了,往日的君主也已经驾鹤西去了,往日叱咤风云的一代名相如今也变成了一个糟老头。现在,他决定派人把玉带从京城取来,作为永久的留念。

家人把玉带取来了,寇准手抚玉带,深深地叹息,老泪纵横。这一天,他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全身沐浴,穿上往日的朝服,束好心爱的玉带,命家人排摆香案,寇准缓缓地走到香案之前,神色凝重。然后,手执香火举过头顶,缓缓跪倒,望北一拜、再拜……然后对家人说:“我的心愿已了,我要休息了。”就让左右的人摆好卧具,躺在上面缓缓地说:“我累了。”就永远的闭上了眼睛。

寇准死了以后,衡州来了公文,允许寇准归葬西京。

走到荆南公安县的时候,人们都在路边摆上祭品,哭拜寇准。人们把竹枝插在地上,挂上纸钱。过了一个月以后,枯竹都活了,开始生笋。众人都以为寇准在天有灵,于是大家为他立庙,每年定时祭拜供养。时有民谣:“欲得天下宁,拔得眼前丁,欲得天下好,无如召寇老”,这一“丁”说的是权相丁谓,“寇老”自然就是寇准寇平仲了。这时,仁宗才认识到寇准在民间的声望。想起寇准为了自己能立为太子所作的努力,也是为了激励朝臣们尽忠报国,寇准死后十一年,仁宗传旨,让寇准官复太子太傅,赠中书令、莱国公,后又赐谥号“忠愍”。

皇祐四年(1052年),诏翰林学士孙扦撰写神道碑,仁宗亲自在碑的上部撰写“旌忠”两个大字。

学士孙抃的碑文,对寇准的功绩、人品作了较为公允的评价。澶渊退敌,乃是寇准顶着重重压力,力排众议,一手促成。寇准的性格刚直,敢于当面指出同事的错误,这在今天也是难能可贵的。但是他听不得别人的意见,缺少包容的胸襟和涵养,致使党争愈演愈烈。最后,把寇准的被贬归因为:“不慎”,则是太片面,没有看到斗争的复杂性。

今天,让我们重新审视历史上的寇准。我们会发现他身上的可贵之处:他有政治家的胸怀,在忠君的同时有着强烈的国家意识,它不是绝对的服从皇帝个人,而是从国家、民族大局出发考虑问题,皇帝做得不对也敢于当面反驳。他有军事家的气魄,面对契丹强敌,有蔑视敌人的勇气,面对反对的洪流,有执著到底的精神。

他有坦荡正直的人格美,几经宦海沉浮,始终不改刚直磊落的个性。面对政敌的攻击,始终具有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恰似于谦的一首诗所描绘的那样: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