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宦官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21592000000025

第25章 “世界航海史上伟大的先导者、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家”明代宦官 郑和(2)

郑和七次下西洋,船队规模宏大,表现在这支船队的人数上。每次人数虽然不同,但大约都不少于27000人。据《明史》记载: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统领官兵27800余人。第二次下西洋是27000余人,第三次下西洋是27550人。这些人员大体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是使节及其随员。包括正使太监、副使太监(也称副使监丞)以及他们下边的一些人员,如少监、内监(也称内官内史)、舍人、鸿胪寺序班等。这是全船队的指挥中枢,他们(尤其是正使与副使)掌握着外交、贸易、航行和战争的决策权。第二是航海技术人员。包括火长、舵工、班碇手、水手、民稍等驾驶海船的船工。火长最富有航海经验,掌管着“针经图式”(航海图)和罗盘,掌握航行的方向;舵工掌舵;班碇手掌锚。还有阴阳官和阴阳生,是观测天象、预报气象的人员;铁锚、木舱、搭材匠是船上的各色工匠。铁锚匠管理修理铁话、木艌匠管理修理船舶。第三是财经、贸易人员。包括户部郎中、买办、办事、书算手等。户部郎中具体掌管钱财和对外贸易事宜,买办、书算手是管理贸易和书算的事务人员。第四是军事人员。包括都指挥、指挥、千户、百户、旗校、勇士、力士、军力、余丁等各种将士。第五是其他人员。包括通事(翻译)、医官、医士、僧侣等。

从郑和船队的组成人员中看出,船队的航海力量比较强。

船上拥有航海经验丰富的火长和观测气象的阴阳官、阴阳生,使这支船队能够战胜狂风恶浪,在日月无光的阴晦天气里,能在茫茫大海中顺利航行。为了示中国富强,扬国威于海外,防范海匪的劫掠,郑和船队专门配备了精良的武装力量。同时,为在远洋航行中保障全体人员的健康,船队还配备了180名医官、医士,平均每150人就有一名医务人员。这种完备的医疗制度,在世界航海史上是史无前例的。

宏大的规模和严密、完备的组织,保障了这支十五世纪世界上最大的郑和船队,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

的大海中,“涉彼狂澜,若履通衢”,出色地完成了多次远洋航行的任务,光荣履行了自己职责,谱写了历史篇章。

在明成祖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六月十五日这天,苏州城外的刘家港(今江苏太仓浏河)码头,人山人海,苏州居民几乎是倾城而出,来看远洋船队出航。沿着数里长的河道里,整整齐齐地排列着200余艘船只。船上的将士和船员们,个个衣着鲜明,精神抖擞。这时,正使郑和、副使王景弘陪着永乐皇帝朱棣派的钦差走上码头。码头上摆放着一张桌子,上面放着御酒。钦差斟满一杯,递给郑和。郑和躬身接过酒杯,高高举起,单膝向西北南京的方向跪下,高声说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臣等决不辜负陛下重托,扬国威于海外!”

郑和拿着酒杯,走到河边,将杯中的御酒洒进河里。

此时,各大船上炮声轰鸣,鼓乐齐奏,一道道雪白的布帆徐徐升起。船队在两岸人群的欢呼声中,缓缓移动。

郑和与王景弘跟钦差道别,满面笑容地登上主船,向两岸欢呼的人群挥手。

船队日夜行进。白天,船队用旗号联络;晚上,各船悬起桅灯,恰如闪闪星火,在海面上错错落落,绵延几十里,非常壮观。船队经过福建时,先在长乐(今福建长乐)的五虎门港停泊,继续做些准备。等到东北方的信风吹来,郑和便率领船队,远洋航行船队满帆行驶,乘风破浪,经过10个昼夜,到达了占城国(今越南中南部)。船队停泊在新州港(今越南归仁),当地官员亲自到码头迎接郑和,为郑和接风洗尘。郑和在当地官员的陪同下,前往王城拜会占城国国王,促进发展交流两国关系。

占城国国王头戴金花冠,身披锦花巾,脚着玳瑁履,腰扎八宝方带,手腕和脚腕带着金镯子,乘着大象,在500多名士兵护卫下出来迎接。这些士兵有的拿着短枪,有的舞着皮牌,有的捶着善鼓,有的吹着椰笛,士兵护卫在下王城接迎郑和等人,欢迎仪式十分隆重,别具一格。在欢快、热烈的气氛中,郑和拜会了占城国国王,宣读了大明皇帝朱棣的诏谕,并赏赐给国王大量礼物。

国王十分感谢,把国内出产的象牙、犀角、伽蓝香等特产贡献给朱棣皇帝。

郑和船队在占城国停留了10天后,继续启航南下。

经过一个多月的航行,船队到达爪哇(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上)。这里草深树密,椰林婆娑,一派热带风光,十分迷人。岛上居民身披锦衣,敲着皮鼓,载歌载舞地欢迎。船队在此地稍事停留后,相继到达旧港(今苏门答腊东南部的渤淋邦)、苏门答剌(今苏门答腊岛亚齐一带)、南渤里(今苏门答腊岛西北部)等地。在南渤里休息几天后,船队进入印度洋,到达锡兰山(今斯里兰卡),后转舵向北,到达葛兰(今印度阿勒皮一带)、柯枝(今印度柯钦一带),最后到达古里(今印度科泽科德一带),古里是西洋大国。它西滨大海,东接坎巴夷,南邻柯枝,北连狠奴儿。古里国内多山,土地贫瘠,物产不丰,只有胡椒出产较多。因海路交通方便,西番的马匹,东国的布匹,其他国的珊瑚、珍珠、乳香、木香、金箔等物,都到这里来出售,是一个重要的商业。

古里国国王亲自把郑和等人迎至王宫,说道:“古里国王参见大明朝廷正使大人,未及远迎,伏乞恕罪。”

郑和边弄会国王边读了明朝朱棣皇帝的诏谕,赏赐给国王大量礼物,然后说道:“国王陛下,我们到此贵国,还要进行贸易活动,请从中协助。”

古里国国王连声说道:“那是当然,那是当然,请正使大人放心。”

古里国王在第二天就差遣两位大臣来到主船,双方商定了贸易的物品,并约定了议价的时间。到时候,郑和船队的书算手与古里国商人对带去的货物逐一议价,写成合同,双方各存一份。之后,书算手与商人拍一掌,价钱就算定下来了,称作击掌定价。价钱一经议定,以后再不能改变。到了选定日期,古里国商人把珍珠、宝石、珊瑚等物品带来,按既定价钱进行贸易活动。

正好在古里国,郑和迎来了远航以来的第二个新年。

从前年六月出海,这时已整整过了一年半了。一路上,郑和走过了大大小小二十几个国家。每到一地,郑和都去会见当地的国王或首领,代表明成祖朱棣皇帝向他们赠送礼品,对方也回赠一些礼品。作生意也是公平买卖,做到使双方有利。有时郑和还把船队分成几个小船队,分别去几个地方,传播友谊的种子。各国人民赞颂明朝皇帝的威德,称赞大明帝国朝代富强了。

为了纪念这次远航,郑和在古里国海岸上树立了一座石碑,碑文写道:“此去中国,十万余程,民物咸若,熙皞同情。永示万世,地平天成。”

郑和率船队在明成祖永乐五年九月(公元1407年10月),回到了苏州刘家港。苏州的老百姓聚集到刘家港码头,迎接远航归来的船队。码头上摆放着盛开的各种鲜花,争奇斗艳,仿佛是锦绣斑璃的条条彩带。在锣鼓声和欢呼声中,大小船只一艘艘靠上河岸,整个刘家港沉浸在喜庆的气氛中。船队靠岸后,郑和吩咐船工检修船只,让户部来的官员和随船的户部郎中整理货物和帐目,将士们回营休整。他和王景弘率两艘满载西洋各国国王和首领献给中国皇帝朱棣礼物的宝船,直抵南京。

第二天,礼部官员把郑和带回来的各国礼品,陈列在后宫的一处偏殿院里,请皇上、皇后及妃子们观看。礼品是按所献国家的地理位置先后排列的。郑和先向朱棣皇帝献上一幅海图,然后指明各个国家所在的位置,再看他们贡献的礼品。这些礼品都是国内罕见的珍品,有“猫眼绿”、“子母珠”、“夜明珠”、“珊瑚树”、“祖母绿”、“犀牛角”、“象牙”、“鲸睛”、“狮子”、“斑马”、“鸵鸟”等等。

朱棣皇帝看了,心里非常高兴,不住地连声赞叹。

郑和在向朱棣介绍某一个国家时,还讲了一些当地奇特的风俗习惯和异闻趣事,朱棣帝等人听了,发出笑声。看完礼品,朱棣皇帝回到金殿,赏赐有功人员,晋升官职,并当场把海图交给郑和,让郑和再次出航,出使西洋诸国。郑和率领船队有一天经过旧港地区海域时,正遇上陈祖义的海盗船在抢劫一艘大客船,郑和当机立断,命令前哨船指挥何敬迅速赶赴现场,搭救客船;又派出五艘战船,从北侧绕个圈儿,堵截海盗船。

前哨船队是三艘五桅战船,行驶起来,快如骏马。

何敬接到郑和的命令,三艘战船上的五帆一齐张开,直向海盗船扑去。海盗船发现了前哨船。他们没认出是兵船,竟“呜呜”地吹响螺号,十多艘船只先后朝前哨船攻来。明军士兵手执弓箭,向海盗船射去。几艘靠得近的海盗船上,有几个海盗中箭身亡,但这些海盗都是亡命之徒,他们虽然遭到了突然的打击,仍旧驱船前进。

明军放下弓箭,拿起刀枪,与海盗近身搏斗起来。

有些海盗执着弯刀,跳上前哨船,跟明军捉对儿厮杀。

海盗人多,渐渐占了上风。海盗头子陈祖义,原籍广东省人,自幼无管束,横行系里,后来跑到海外旧港一带,当了横行海上、劫掠客商、无恶不作的匪徒。他执着弯刀,跳上前哨船,一面跟何敬搏杀,一面朝群盗喊道:“这是中国的船,船上有这么多兵守卫,肯定载着值钱的宝贝,弟兄们加把劲,我们要发大财啦!”

陈祖义刀法娴熟,在前哨船的船头上施展开来,十分方便自如。何敬原是骑兵将领,善用大戟,但在船上却施展不开。眼看抵挡不住,他突然哈哈大笑起来,把陈祖义闹愣了,停下刀喝问:“你笑什么?”

何敬用手朝东面一指,“你看吧,那是什么?”

陈祖义抬头一看,只见东方的海面上,一群大大小小的船只,升起密密麻麻的白色的帆林,冲破海浪,直驶过来,正是郑和的大船队。陈祖义一见,急忙大喊:“弟兄们,冒水啦,逃乎,逃乎!”

陈祖义一喊,群盗也看到了大船队,赶忙掉转船头逃跑。那些已经跳到明军前哨船上的海盗,又纷纷跳了回去。明军转危为安,趁势冲杀,杀死了几个海盗。陈祖义指挥着盗船,向西逃窜。何敬的三艘前哨船,在后边追赶。这时,前面突然又出现了五艘战船,正是郑和派出堵截盗船退路。明军前后夹攻,陈祖义只好下令,让十几艘盗船分散开来,各自逃命。明军前堵后截,终于围住了三艘盗船,其余的盗船四散逃跑了。

这三艘盗船上的海盗,抵抗了一阵,被明军打的,死的死,伤的伤,有十几个做了俘虏。何敬等大船队到来,将俘虏的海盗押上主船,交郑和审问。郑和从俘虏口中得知,陈祖义手下的海盗竟有500多人,盘踞在旧港地区的一处黑石礁上,十几年来一直打劫往来海上的客船,罪恶累累。郑和决心消灭这海盗,保卫海上航行的安全。

派出的十五艘战船和两艘马船,郑和在都指挥丁峰的率领下,乘黑夜来到黑石礁岛屿。丁峰吩咐熄灭桅灯,在土人向导的指引下,各船顺序前进,慢慢靠近主岛。

正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明军船队靠近岛上时,岛上放哨的海盗并没有发觉。待到东方露出曙光,海盗们才看到明军的船队。岛上吹起了螺号报警,海盗们从山洞里、板房里乱哄哄地跑出来,准备抵抗。港湾里停泊着二十几艘海盗船。丁峰命令明军冲杀过去,杀死了守船的海盗,缴获了全部盗船,断绝了海盗的逃路。明军纷纷上岸,在岛上与海盗展开了激烈的搏斗。何敬指挥率领的马船也靠了岸。骑兵们牵着战马,顺跳板来到岸上。

何敬手执大戟,带领百名骑兵向海盗聚集的地方冲去,在群岛之间回荡,越发增强了声势。海盗们弯刀虽然锋利,可骑兵们的长矛大戈,挥舞起来,海盗根本无法靠近,海盗一个一个地倒下了。何敬勒马纵目,寻找陈祖义,终于在一群海盗中发现了他。何敬双膝把马一夹,那马长嘶一声,直冲过去。何敬在马上大声喊道:“陈祖义,咱俩再战一百回合!”陈祖义高声喊道:“战就战,谁还怕你吗?”

陈祖义舞着弯刀拼死抵抗,何敬纵马执戟冲杀过来。

何敬使出马上功夫,一杆长戟左右飞舞,神出鬼没,陈祖义凭着短短的弯刀,抵抗了一阵,终于不敌,被何敬横戟一扫,扑倒在地。几个明军猛扑过来,将陈祖义按住,用绳捆上。海盗们见首领被擒,纷纷跳进海里逃生。

明朝士兵待到中午便把岛上的海盗全部肃清。陆上杀死海盗有二百多人,海里死的无法统计,活捉海盗首领陈祖义及其手下四十多人,全部押上马船。接着,明军又打开了海盗的仓库,把海盗抢掠的财物装上船,然后放火把海盗的巢穴统统烧掉。横行这一带海域十几年的陈祖义匪帮,全部被明军消灭。

郑和率船队于公元1407年10月返回中国,将陈祖义及其被俘海盗交与刑部,关进大牢,刑部的役吏把陈祖义押上大堂,由明成祖朱棣亲自审问。审问时陈祖义倔强不服,说没有在中国的领海作案,中国朝廷管他不着。郑和问:“你率众海盗抢劫我们的船队,难道我们的船不是中国船吗?”

陈祖义答不上话来。朱棣一拍桌子,吩咐把陈祖义推出斩首。其余的海盗,从事劳役,统统发配到偏远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