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1449)明代山西蔚州(今河北蔚县)人,幼年时就聪明伶俐,读书用功,求学读书,满腹经纶,却是儒士之流。王振想的就是有了学问,做官发财。王振起初做了九年教官,但他的心思却不在教书上,而且有时议论朝政国事,结果让人告发,被发配到长城一带服劳役。这时期,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朱棣取得“靖难之役”胜利,从侄儿建文帝手中夺得皇权。
燕王即位称帝(史称明成祖)之后,扩大皇宫中的宦官队伍。已经二十多岁的王振,横下一条心,投托于宦官门下,自愿做了阉割手术,进入皇宫当差。王振自愿净身入宫,不是穷迫无奈,而是受荣华富贵欲望,寻求进身阶梯。
明代的开国之君皇帝朱元璋文化水平不高,他从文臣们口中知道历代宦官干政专权的危害,便为自己开创的大明帝国作长远打算。他立下法令,不许宦官读书识字,不许兼外臣文武职衔,官位品级不得超过四品。他命令在宫门前树起铁牌,上刻“内臣(宦官)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这个规定在洪武时期,基本得到执行,没有发生宦官干政的弊端。
明成祖当政的永乐时期,宦官的情形发生了变化。
成祖为燕王时,多次收买建文帝宫中的太监传递朝中情报,后来“靖难之役”爆发,城中一些太监又逃入燕王军中,密报城里的军情虚实。在燕王争取皇权的战争中,他身边的宦官也出生入死,立下汗马功劳。
朱棣称帝后,认为太监对他忠诚,视为心腹,先皇老子寇下的“祖制”便被破坏了。宦官出使外国,到各地征税,担任监军,坐镇边防等,都是从永乐朝开始。
宦官不许读书识字的禁令也被突破,被诏令禁止的锦衣卫监狱得到恢复,后来又设立东缉事厂(简称“东厂”),由宦官统领,专门缉查官民中的谋逆、妖言等活动。
宦官制度有比较明显变化。一方面是设置镇守太监,监视牵制武臣;二方面是宣德四年(1429)特设内书堂,由一些有学问的官员负责教小太监学习文化,形成定制。
宦官地位由此而逐渐提高。
对于王振来说自他入宫后,他有文化。相比之下,那些不识字的太监们就逊色多了。入宫不久,王振就被派任教小太监识字读书,成了小太监们的先生。再加王振入宫前见识过官场上的人物事情,头脑灵活,胸有城府,能说会道,善于见机行事能力,这份差事,一直干了二十多年,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宫内教书先生。
宣宗皇帝朱瞻基的孙贵妃于宣德二年(1427)生下儿子朱祁镇,四个月后,朱祁镇被立为皇太子。孙贵妃诞育有功,进封为皇后。朱祁镇长到该学习文化时,宣宗皇帝看王振一直在宫内教书,办事殷勤,便让他担任东宫局郎,侍奉太子。东宫局郎没有多大权力,教导太子学习是件要尽心尽责的差事。太监们对王振的地位非常羡慕。王振虽说是皇太子的先生,他的身份却是皇家的奴仆,他不像民间私塾和地方官学的先生那样严厉刻板。每日除了识字读书外,讲些民间的故事,陪太子玩乐,很快就相处得亲近起来。皇太子对这位“王先生”很喜欢,由于年龄小,太子对先生既尊敬又有几分害怕。
宣宗朱瞻基于宣德十年(1435)正月病死于乾清宫,年仅38岁。皇宫中出现一片忙乱和谣言,传说要立襄王朱瞻普为新帝。襄王是仁宗皇帝的第五子,宣宗皇帝的弟弟。在仁宗皇帝的儿子中,襄王以贤德著称。
太皇太后张氏是位具有政治头脑的人物,听到谣传后,她立即召集王公大臣到乾清宫,指着太子朱祁镇说:
“这就是新天子。”群臣立刻三呼“万岁”。宫中再也不传此谣言。
只有9岁的皇太子朱祁镇,按照祖制继位称帝,改年号为正统,来年为正统元年,史称英宗。宣宗朱瞻基驾崩之后,朱祁镇哭过几阵,没有多么伤心。他还不懂得军国政事是怎么回事,整天只知道贪玩开心。朝中政事由太皇太后处理。太皇太后有理政才能,深得朝臣敬重。大臣们进言张氏垂帘听政,张氏以为不妥,便请三位办事稳重又享有威望的内阁大臣杨荣、杨士奇、杨溥来主持朝政事务。
杨荣(1371—1441)是福建建安人,进士出身,明成祖时为文渊阁大学士,多谋善断,多次随成祖北巡,仁宗和宣宗时在朝辅政。
内阁大臣杨士奇(1365—1444)江西泰和人,曾在湖广各地做过多年塾师,建文帝时被荐入翰林院任编修官,成祖时为左谕德,仁宗时担任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宣宗朝为辅政大臣。他知人善任,所荐于谦、周忱、况锺等人,皆博学多才,为官清廉。
杨溥(1372—1446)是湖广石首人,进士出身,永乐年间任过皇太子洗马之职,仁宗时任翰林学士,宣宗时任礼部尚书。
“三杨”到英宗时,已都是四朝元老大臣,人们称赞杨士奇有“学行”,杨荣有“才识”,杨溥有“雅操”,皆是常人所不能及。《明史》中也赞扬“三杨”是贤相,并说他们能以儒学通达事理,齐心协力,共辅朝纲。这就是史书所称的“三杨辅政”。
王振在宣宗朱瞻基驾崩,太子一夜之间承继大统为帝,心中暗喜。小皇帝在宫中长大,与一班宦官相处得十分熟悉,尤其是与王振最亲近。王振对小皇帝表现出恭顺谦卑的态度,事事细心,不敢有半点马虎。英宗朱祁镇即位八个月后,便任命他的“先生”王振执掌司礼监,代替不识字的刘宁。
司礼监在明代宦官二十四衙门中,地位最高,掌管皇宫中的一切礼仪、刑事、当差杂役等事务。司礼监统领着所有宦官,执掌司礼监就成为具有权力野心的宦官们争夺的首要职位。刘宁在宣宗时为司礼监,只因他不识字,宣宗才让王振代笔。司礼监的大权在宣宗朱瞻基后期就被王振所掌握。
王振执掌司礼监后,心里按捺已久的权力欲望。他利用朝廷在京城朝阳门外阅兵比武之机,假冒比武成绩,矫旨将指挥佥事纪广攉升为都督佥事。纪广原是居庸关武将,见王振在宫中地位显要,便附会投靠。朝中官员知道其中底细的,对此议论纷纷。此事不久也被太皇太后知道了。太皇太后在正统二年(1437)正月的一天,传召英国公张辅、大学士杨荣、杨士奇、杨溥、尚书胡荧等元老重臣到皇宫便殿,对小皇帝英宗朱祁镇说:“这五位元老重臣,都是先朝选拔出来的,今后有什么事,你要和他们商量。他们同意的事,你才可以去做,他们不赞成的事,你切不可随便去做。”
英宗朱祁镇不理解祖母的一片苦心,心中虽然不明白,口里只是承诺遵命。太皇太后望着五位须发苍然的老臣,心情显得沉重而忧虑。她又命传召玉振。
太皇太后对进殿后拜跪在面前的王振,来历斥责说:
“王振,你在宫中伺奉皇上,多行不法之事,不守本分,罪在不赦,今日我赐你死!”站在殿旁的女官一拥而上,将刀架在了王振的脖子上。王振吓得面无人色,浑身发抖,伏在地上顿时说不出话来。英宗朱祁镇见祖母发怒,吓得赶忙跪下替王振求情。五位元老一看小皇帝跪下来,也都下跪,乞请太皇太后开恩。
太皇太后怒气稍有消解,指着孙儿英宗朱祁镇说:
“皇帝尚还年少,哪里知道这小人会祸国殃民,危害社稷。看在众位老臣面上,我今日暂且饶你不死,但以后决不许再干预国政大事。”从此之后,太皇太后每隔一段时日就派人到内阁查问,看王振是否安分行事,发现王振不付阁议自作主张的事,立即传召责斥。
王振经过几番教训后,对太皇太后既恨又怕。心中明白小皇帝虽然年幼无知,但太皇太后和元老大臣执掌朝政,他还不能太明目张胆地放手弄权。他便采取以屈求伸的策略。每次到内阁传旨时,他总是恭敬地站在大堂门外,非请不入。一次,朱祁镇与小太监玩球,王振瞧见后,他便到内阁当着皇帝面跪奏进谏,羞得朱祁镇无地自容。“三杨”听了感叹道:“太监中居然有这等人物!”王振处处注意察言观色,以讨好太皇太后和元老辅臣。正统四年(1439)10月,福建按察佥事廖谟因故杖死驿丞。死者是杨溥的乡亲,他要为驿丞报仇,判廖谟死罪。而廖谟又是杨士奇的故里,他庇护廖谟,说是“因公杀人”。双方争执不下,请太皇太后裁决。王振深知此事对太皇太后也是件棘手的事,便找了个机会向太皇太后献计道:“廖谟和死者两个人,与阁老都有故里关系。让廖谟抵命,处分似乎太重;但如果说是因公杀人,也未免太轻不足以服众。依奴才的看法,如果将廖谟降级调离,这样双方都可以说得过去。”太皇太后觉得如此处理甚好,就采纳了,将廖谟降为同知。这种处理本是个圆滑之策,对二杨阁老两不得罪,双方也都能接受。
王振表面上虽然以恭敬顺从态度对付太皇太后和辅政阁老,不敢随便造次生非,但由于司礼监太监替皇帝管理各种奏章和文件,并传达谕旨,是大权在握的显要职位,朝中百官都不敢轻易得罪王振,而那些趋炎附势投机钻营的人,则争相巴结投靠王振。
太皇太后信任的是“三杨”阁老。正统五年(1440)的一天,王振对杨士奇和杨荣说:“二位元老为朝廷效力已久,如今年事已高,也该休息了。”杨士奇说:“老臣尽瘁报国,死而后已。”杨荣顺着王振的话意说:“吾辈衰残,无以效力,当选择后生可任者报效圣恩。”王振听了之后高兴地走了。杨士奇责怪杨荣失言。杨荣说:
“他讨厌我们,一旦从内廷传出片纸,令某人入阁,我们也无可奈何。不如趁此机会,推荐一些贤良进阁,同心协力,还可有所作为。”杨士奇同意杨荣的想法,随后推荐曹鼐、陈循等人入阁。王振公然提出要杨士奇他们“退休”,是干涉阁臣的进退的开始。
王振在不久,抓住杨荣接受宗室靖江王朱祜敬贿赂的把柄,极力排挤,虽然杨士奇努力解救,杨荣终因年迈,受不住刺激,竟忧愤而卒。杨溥已是年高多病之身,对国事也无能为力了。这就使得杨士奇顿感孤掌难鸣。随后,杨士奇的儿子杨稷犯法论死,受到王振要挟,他忧心如焚,卧床不起。而新就任的阁臣马愉、陈循、曹鼐等人资历较浅,左有不了朝中局势。英宗朱祁镇虽然15岁,但无主见,诸事依赖王振处理。
正统六年(1441)9月,在明成祖时因大火而烧毁的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重修完工,英宗朱祁镇在宫中大宴群臣,以示庆祝。这种外廷的宴会,宦官无论职位高低,按惯例是无资格参加的。宴会上臣子敬酒,气氛热闹。英宗朱祁镇却想念他的“先生”王振,派人去看望。王振见了来人,大发牢骚说:“周公辅成王,我为什么就不能到宴会上坐坐?”英宗朱祁镇听了回报,传令打开东华门,让王振参加宴会。王振刚来到门外,参加宴会的百官一齐向他罗拜。
王佑见王振权势上升,极尽谄媚以求赏识,王振便矫旨让做了工部侍郎。有一天,王振问王佑:“你怎么没有胡子?”王佑竟无耻地回答说:“老爷你没有胡子,儿子我怎么敢有。”
临朝理政的太皇太后张氏正统七年(1442)病故,王振心想弄权的最大障碍去掉了。第二年,杨士奇也去世了。王振大胆的第一件事,就是派人把宫门口那块三尺高,铸有“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的铁牌拆掉了。
英宗朱祁镇以严刑对待臣下,以防大臣欺君。王振独揽大权,凡是不愿巴结屈从他的官吏,王振就指使他的同党诬构罪状,横施迫害打击。正统八年(1443)5月,英宗让大臣上书陈言时政。翰林侍讲刘球上疏劝谏英宗“勤圣学以正心德,亲政务以总乾纲,别贤否以清政事,选礼臣以隆祀典,严考核以笃吏治,慎刑罚以清宪典,罢营作以苏民劳,定守法以杜下移,息兵威以重民典,修武备以防外患。”钦天监正彭德清是刘球的同乡,却又是王振的心腹。他忌恨刘球不与他往来,便摘出刘球上疏中语刺王振揽权的话,向王振挑拨是非。刘球早在几年前,因反对兴师麓川已开罪于王振。那时王振耿耿于怀,经过彭德清火上浇油,羞恼发怒,下令将刘球逮捕入狱,之后指使锦衣卫指挥马顺在狱中残酷地肢解将刘球杀害。
王振碰见御史李俨没有给他下跪行礼,王振便让手下爪牙把李俨抓起来关进监牢,贬官到辽东铁岭去服兵役。驸马都尉石球在家中责斥太监员宝,王振知道后以石璟伤其同类,无中生有地将石璟逮捕入狱。
王振与大理寺少卿薛瑄是同乡,薛瑄恨王振之奸邪,不与他交往,见到王振也不俯首揖拜。王振因此忌恨薛瑄。没过多久,有个武官病死,其妾岳氏相貌漂亮,王振的侄子王山想将岳氏占为己有,但武官的妻子不同意。
王山诬告武官之妻投毒杀夫,将其交都察院审讯。都御史王文按王振之意,逼武官之妻招供。薛瑄审理此案时,发现与事实不符,主持公道,驳回原判。王振让党羽指控薛瑄受贿,将他问成死罪,投入大牢。薛瑄临刑前,几个儿子争着要代父受死,侍郎王伟也为薛瑄申辩鸣冤。
王振将他罢官削职,赶回乡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