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宦官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21592000000070

第70章 宦官干政(5)

可王守澄岂是等闲之辈?他联合亲信宦官,调集神策军把刘克明一伙全部杀死,迎立江王李涵即位,是为唐文宗。王守澄身具三朝拥立之功,官居骠骑大将军、右神策中尉,权力之高无以复加。唐文宗上台虽然得力于王守澄的拥立,但他对王守澄及其亲信的跋扈行为深恶痛绝。文宗使用以毒攻毒之策,利用王守澄与仇士良两个宦官集团之间的矛盾,成功地夺取了王守澄的兵权,赐其自尽。唐文宗在诛除王守澄后,也曾想乘机一举诛灭仇士良为首的宦官。文宗的宠臣李训与郑注经过密谋,决定在皇帝率文武百官欣赏甘露之时把仇士良集团一网打尽。但因事情败露,仇士良等宦官趁乱劫持了文宗,并立即展开了血腥的报复,皇宫内血流成河,官吏被杀者千余人,李训家被劫掠一空,李训、郑注都被杀死。

京城的无赖们也趁火打劫,整个长安鸡犬不宁。没有参预事变的丞相王涯等人也被处死,其亲属皆被杀死。这一事件,史称“甘露之变”。此后,仇士良视唐文宗如同傀儡。史称“自是天下事皆决于北司,宰相行文书而已。宦官气益盛,迫胁天子,下视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

开成五年,文宗病重,诏命太子监国。仇士良知道消息后,竟闯入宫中,声称:“太子年尚幼,且有疾,请更议所立。”随后不顾朝臣的反对,假传圣旨把太子降封陈王,立文宗之弟李炎为皇太弟。文宗死后,仇士良扶持李炎上台.是为唐武宗。

唐武宗是在仇士良的一手操纵下继位上台的。他倒也晓得感恩图报,上台后即加封仇士良为楚国公,但他身为皇帝,自然不满于仇士良的专权。见惯了宫中勾心斗角的仇士良看出了武宗的心思,于公元843年主动提出告老还乡,武宗乐得顺水推舟,立即应允。不久,仇士良病死了,有人趁火打劫,告发他有不法行为,结果从他的家里搜出了数千件兵器。武宗一怒之下剥夺了他的爵位,没收其财产。据说,他家的财产用三十辆车子,运了一个多月还没有运完。

仇士良历经六朝,专权达二十余年,史称其“挟帝有术”。唐朝历史上还有一位连皇帝也以“父”相称的权阉,他就是唐末僖宗时的宦官田令孜。

唐僖宗即位时年仅12岁,为人又有些愚傻,被田令孜玩于股掌之间。田令孜让皇帝身边的宦官们变着法子让皇帝玩乐,然后大权独揽。僖宗喜欢斗鹅、嬉戏、打马球,玩得高兴时就对陪他玩耍的小宦官大加赏赐,以至于弄得国库空虚。田令孜便劝皇帝到长安的东市、西市上征高额税,宦官们则趁机四处抢劫。一时间怨声载道,唐僖宗却因有了钱而笑逐颜开,对田令孜也愈加信任。田令孜见僖宗如此昏聩,更加肆无忌惮,不仅日常政务完全自己说了算,甚至连四品以上高官的任命也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喜好,根本不上报皇帝。田令孜每逢见僖宗,都准备几样果品,两人相对而坐,全无君臣之礼,尤其令人称奇的是,僖宗开口闭口间竟称田令孜为“阿父”。

此时唐朝的统治已进入末期,田令孜的腐败统治更导致社会矛盾更加激化。公元874年,王仙芝与黄巢领导的唐末黄巾大起义爆发。起义军势如破竹,顺利地攻到长安附近。田令孜见大势不妙,没有与皇帝及朝臣做任何商议,便率五百神策军保着唐僖宗逃离长安,急急如丧家之犬,一路奔逃四川,投奔任四川节度使的乃兄。

在流亡了四年之后,黄巾起义失败,唐僖宗与田令孜回到了长安。但昔日繁华的长安城已成为一座空城。

藩镇割据的局面已在全国形成。田令孜不思悔过,反而把镇压农民起义的功劳归于自己,更加骄横傲慢。对于可能造成威胁的人,田令孜必设法铲除。田令孜还重建禁军,以便于专权统治。此时,昔日的顽童已经长大并且不甘心做一个被奴才操纵的傀儡皇帝,但面对完全把持着朝政的田令孜,唐僖宗既缺乏夺回权利的能力,也缺乏足够的信心,只能以泪洗面。

田令孜的专权跋扈行为激化了各种矛盾。在镇压黄巾起义中有大功的节度使李克用与朱玫、朱全忠因争权夺利而发生了火并事件,长安再度告急。田令孜见势不好,再次劫持僖宗逃离长安,准备二次入蜀。李克用主动退兵,上表要僖宗杀死田令孜,然后请僖宗回长安。

僖宗不愿再次逃亡,但田令孜带兵于夜间闯入僖宗的寝室,不通知群臣,强令僖宗连夜出逃。朱玫也上表请杀田令孜,让僖宗回京。宰相与大臣们也上表请示诛杀田令孜。田令孜此刻已经完全明白,藩镇兴兵要的是他的脑袋,因而必须把僖宗牢牢地控制在手中,以增加一点安全感,于是他扣下了众人的奏折,并不顾僖宗的反对,胁迫其抵达兴元。

不久,气急中风的唐僖宗设法回到长安,并下令削田令孜的官爵,将其流放到岭南。公元888年,历尽劫难的僖宗病死,其弟寿王李哗即位,是为唐昭宗。昭宗十分痛恨田令孜,因为当年挟持僖宗入蜀时田令孜曾鞭打过他,所以即位后下诏赐田令孜死。田令孜临刑前,撕裂丝绸,拧成绳索,甚至还向行刑之人仔细演示了一遍勒死人的方法,然后受刑而死。田令孜一生追求权力地位,至死不悟。正是这种可怕的欲望,使其祸乱唐朝达十五年之久,而伴随着权阉的受刑而死,唐朝的统治也名存实亡了。

“媪相”与“隐相”

宋徽宗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风流才子式的皇帝,文词、书画双绝,但耽于享乐、重用宦官、盘剥百姓、轻启战端。宋徽宗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昏庸皇帝之一。在他执政的时期,宦官势力极为猖獗,他所宠信的两大宦官童贯与梁师成虽无宰相之名,却皆有类于宰相的权力,被称之为“媪相”与“隐相”。

被称为“媪相”的童贯少年时即入宫做了宦官。其父是一位书画收藏家,家中有许多古玩字画,这对于喜爱书画的徽宗来说都是宝贝。童贯投其所好,多次献画赢得了徽宗的赏识。徽宗于杭州专设访求古玩与书画的明金局,委托童贯担任供奉官。在杭州时,童贯开始与后来掌权的蔡京勾结。蔡京擅长书画,号称天下第一书法高手。他把购得的或亲作的书画作品贡献给皇帝,也博得了专好此道的徽宗的赏识,加之童贯等人的推荐,蔡京轻易地被任命为宰相。自此,开始了童、蔡二人互为表里,为害朝廷的行径。

公元1103年,宋朝对西夏用兵,蔡京推荐童贯为监军。这也是北宋宦官染指兵权之始。由于作战的将军指挥有方,取得了战争的胜利,童贯贪天之功为己功,得到升迁。童贯与蔡京还利用徽宗崇信道教,把方士引入宫中,在讨好皇帝的同时,借方士之口,美化自己。

徽宗统治时期,童贯在苏杭设造作局,把奇花异石进献给皇帝,新进花石通过运河和汴河运进京城,称为“花石纲”。奇花异石一旦被宦官们看中,百姓被迫凿墙拆屋、掘地数尺。花石纲进京后,童贯等宦官又负责在皇宫以北修建华丽奢侈的延福宫。

童贯、蔡京与所有的奸臣一样,拉帮结派,排除异己。影响最大的是把司马光、文彦博等一大批名声远播,不与他们同流合污的正直官吏列为奸党,并御书刻石于端礼门,称“党人碑”。生者贬斥,已死者剥夺谥号官位,其子弟也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对宋朝统治产生了极其不利的影响。童贯与蔡京任人唯亲,凡是反对他们的都冠以“党人”的旗号,或贬或杀。童贯与蔡京公开地卖官鬻爵,人称“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权倾朝野的童贯之流,把北宋的统治搞得乌烟瘴气。其灭亡也是指日可待了。

童贯与蔡京所把持的宋徽宗的黑暗统治,终于酿成了声势浩大的方腊大起义。方腊起义得到了人民的响应,短时间内控制了浙江六州五十二县。大惊失色的宋徽宗急派童贯为宣抚使,领兵十五万镇压农民军。卑鄙的童贯软硬兼施,一方面代皇帝下令停止花石纲等民愤极大的工程,发布文书招抚起义军。同时又派重兵镇压起义军。由于力量过于悬殊,加之童贯运用了收买、偷袭等狡猾的招数,起义军很快被童贯所率的大军所击溃。方腊等农民军将领英勇就义。童贯在镇压起义军的过程中,纵兵杀掠,杀害军民近百万人,犯下了滔天的罪行。然而童贯因镇压起义军有功,被封为太师。

童贯还有好大喜功的特点。他掌握兵权二十余年,多次对西夏用兵,劳民伤财。在对西夏的战争中打了败仗,童贯不仅隐瞒事实真相,还向朝廷报捷。西州名将刘法多次打败西夏,但在童贯的淫威下不得已冒险出战,战败被杀。童贯因“功”被进封为“太傅”、“经国公”。

童贯还挑起了对辽的用兵。投靠童贯的卑劣之徒李良嗣在童贯的支持下,挑唆徽宗不顾宋朝的虚弱状态与建臣的反对,结金攻辽。公元1120年,童贯率军十五万北上燕云,与金人联合攻辽。怀着必胜的信念童贯不是精心布置战事,而是招摇过市,作威作福。旋即大败后,童贯把失败的罪责推到下属身上,自己以胜利者的姿态班师回朝。后因辽国内乱,金兵占领燕京,宋朝收回了一座被金劫掠一空的空城,大喜过望的宋徽宗又把童贯封为广阳郡王。

但好景不长,金兵于公元1125年向南宋发起了进攻。镇守西北的童贯不思抵抗,急忙回逃。金人不战而攻下燕山,长驱南下,惊恐不已的宋徽宗强迫其子赵桓就任皇帝位,是为宋钦宗。做了太上皇的徽宗南下逃命。

被徽宗任命为东京留守的童贯惜命第一,率领临时招募的几万人的“胜捷军”南下追赶太上皇。童贯的亡国行径,引起了人们的强烈义愤。以太学生陈东为首的谏官、御史、国人,纷纷上书弹劾童贯等人的罪恶行径。面对公愤,也为了自己的利益,钦宗下诏公布了童贯祸国殃民的十大罪状。最后,恶贯满盈的童贯终被处死。不久,金兵攻下开封,徽、钦二帝被俘,宋灭亡。

号称“隐相”的梁师成也是北宋徽宗时期的著名权阉。他由于稍懂一点书法而得到了徽宗的宠信。荒唐的徽宗让其代写诏书,梁师成召集一批人专门模仿徽宗的笔迹,真假难辨。疏于朝政、沉迷于书画古玩的徽宗正中下怀,梁师成的地位越来越高。许多人为了得到升迁都讨好梁师成,甚至权倾一时的宰相蔡京父子也时常有求于他。

梁师成自命清高,以师自居,不少小人或希冀升迁之人都投入其门下。攻辽时的宣抚使谭稹即是出于梁师成的举荐。正是由于举荐有功,当灭辽成功后,梁师成进升少保。地位特殊的梁师成狐假虎威,广收贿赂。如宋时礼部录取的进士,必须到皇宫复试。殿试时,梁师成每每立于帝侧,信口开河。进士们为了能被录取,不得不重贿于梁师成。每次殿试,都是梁师成发财的良机。

梁师成为了讨好宋徽宗,多次制造“祥瑞”,还与权臣相互勾结为自己谋利。徽宗让位后,梁师成又投靠钦宗,当大多宦官随徽宗南下时,梁师成认为自己对钦宗有“援立之功”,留在钦宗身边,宠信日盛。

宋朝的统治已危在旦夕了。大臣李纲等人组成了主战派,率先对童贯等人发难的太学生陈东等人也伏阙上书,历数梁师成等宦官的罪行,力主钦宗擒杀梁师成等人,以激发宋人励精图治、抵抗外侮的决心。钦宗为了取得朝臣的支持,为了宋室的江山,才同意贬杀梁师成。

梁师成旋即被缢死,家产也全部充公。

皇帝的“先生”

明朝的开国之君朱元璋吸取以往历朝历代宦官祸国的教训,在建国之初对宦官作了种种限制,规定不许宦官识字,不许兼任外臣,任职不许超过四品,并在宫门外立一铁牌,上书“内臣(宦官)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

因此,明初对宦官的控制是非常严格的。朱元璋去世后,明成祖发动靖难之役,继而从侄子手中夺取了皇位,宦官在其中曾起到不小的作用,因而他对宦官多所任用,宦官的地位也逐渐有所提高。到明宣德年间,宫中正式设置了宦官学校“内书堂”,选一些聪明伶俐的小太监入堂读书,并派大学士任教。由此,许多宦官能够粗通文墨,有的甚至能够通古晓今,拟旨援笔立就。每当皇帝沉湎酒色玩乐之时,皇帝便会让侍候左右的司礼监太监替他批复奏章,日久成例,称为“批朱”。如此一来,司礼监的地位越来越高,权力越来越大,逐渐凌驾于内阁之上。伴随着宦官权势的进一步扩大,明英宗时期就出现宦官王振专权的局面。

王振是山西蔚州人,入宫前就曾读过书并当了几年的教官。据称其任职数年,毫无建树,为逃避罪责而自行阉割入宫,后来被派到东宫,陪太子朱祁镇读书。这时的太子还是个小孩子,对王振既敬重又害怕,称他为“先生”而不名。王振也深知自己身边的孩子就是将来的大明皇帝,因此竭尽全力讨好太子,挖空心思地讨太子喜欢。两人形影不离,关系十分密切。此时的司礼监太监已是位高权重,并时常代皇帝批朱。但时任掌印太监的刘宁偏偏不识字,明宣宗因见王振娴于文墨,便常让他代笔。后来宣宗考虑到刘宁不识字是个大问题,便另任其别职,由王振取代他任司礼监掌印太监。

公元1435年,明宣宗因病去世,年仅九岁的明英宗上台。因皇帝年幼,张太后与号称“三杨”的三位老臣(杨士奇、杨荣、杨溥)共同辅政。见时机不到,王振只有曲意逢迎,一方面对张太后、三杨等大臣们毕恭毕敬,极力争取他们的好感,另一方面继续讨好小皇帝。

小皇帝对王振愈加依赖,依然称其为“先生”。

情势的转机出现在制约王振的势力逐步削弱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