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小太宗”的唐宪宗李纯,在即位以后励精图治,确实使唐朝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中兴之势。在对待藩镇拥兵自重的问题上,李纯也一改前任皇帝的妥协政策,对藩镇实行强硬态度。使藩镇割据的问题中李纯一朝都没有再出现。但李纯在解决藩镇问题的同时,又把军权交给了宦官,这就使得宦官逐渐掌握了唐王朝后期的皇帝废立。唐王朝后期的宦官之乱,尤为张狂,就连李纯自己也被宦官所杀。
屡战藩镇一统全国
公元805年,宦官俱文珍与剑南节度使韦皋等藩镇势力,联合逼迫唐顺宗传位给太子李纯。李纯就这样登上皇位,是为宪宗。
李纯即位后,对藩镇采取不再姑息迁就的态度。自唐中期以来,地方藩镇拥兵自重,表面上仍奉朝廷,但在辖区内的法令、官爵都由自己颁布或任命,赋税也不交给中央。节度使也往往是父死子继,或部下拥立,中央只能按其意思来,不能更改,否则便联兵反叛朝廷。
宰相杜黄裳为李纯仔细分析了这一形势,并力主振举纲纪,制裁藩镇。李纯非常高兴地采纳了他的意见。
这时一个未当上节度使的人叫刘辟,发兵攻打并包围梓州。李纯力排众议,采取杜黄裳的建议,先拿刘辟开刀。公元806年,李纯派唐将中名位较浅,有勇有谋的将领高崇文率军平叛,高崇文果然不负期望,一路斩关夺隘,所向皆捷。9个月后便攻克成都,生擒刘辟,平定了叛乱。
这时,夏绥节度使韩全义奉命入朝做官,将自己的外甥杨惠琳任命为知夏绥留后。杨惠琳不肯交出兵权,还派兵阻挡前去接任的节度使。李纯果断地下令出兵,迅速地平息了杨惠琳的反叛。
就这样,李纯在上台的当年就初试锋芒,取得了同藩镇斗争的初步胜利。朝廷两次平定藩镇叛乱所显示出来的威力,吓得许多藩镇纷纷请求归附中央。随后李纯又将镇海节度使李恃的叛乱平定,更是使得藩镇纷纷归附。
但是,藩镇势力的平定并不是一件易事。尤其以河朔三镇为代表的河北藩镇,已有几十年不奉唐朝的诏令了。这次见朝廷的威信日益提高,都在寻找时机,再同朝廷一决胜负。
公元809年,成德节度使王士真死去,其子副使王承宗自任留后。为了使朝廷封他为节度使,王承宗假意献出德、棣二州,等朝廷正式任命后,他又将德、棣二州据为己有。河北三镇也纷纷仿效,对朝廷阳奉阴违。
李纯遂决定出师征讨。这时许多朝臣已被西取蜀地刘辟和东取吴地李的胜利冲昏头脑,纷纷表示支持李纯出兵河北。只有宰相裴垧和翰林学士李绎保持清醒的头脑,力阻李纯出兵。李纯此时也骄傲自满,加上急于平灭藩镇,低估了河朔势力,因而没有采纳他们的意见。
此时,李纯又犯了第二个错误,由于自己是由宦官的拥戴当上皇帝的,所以对宦官颇有好感。因此竟然任命宦官吐突承璀为帅,讨伐王承宗。轻率出兵已是失策,任命宦官为军事统帅则更是错上加错。以白居易为代表的朝廷大臣都极力反对,但宪宗仍不以为然。
狗屁不通的宦官吐突承瑶来到前线后,只会作威作福,根本不知道如何行军打仗,结果屡战屡败,损兵折将,连曾参加过平定西川刘辟的战争,并力擒刘辟,在军中以骁勇闻名的左神策军大将军郦定进也战死。郦定进一死,士气更是低落。李纯到这时才明白过来,河北势力如此错综复杂,根本无法在短期内取胜,这场战争也形同鸡肋,无法再打。幸亏宰相裴珀设计擒灭王承宗的内应卢从史,平定昭义,清除内患,才使形势稍有好转。
失去内应的王承宗也只得上书请罪,假意表示愿输纳贡献,请派官吏。李纯也正好顺水推舟,下诏罢兵。
讨伐王承宗的失败,并没有使宪宗改变制服藩镇的决心,但改变了以前一味出兵征讨的办法,转而使用恩威并济的策略。
公元821年,魏博节度使田李安死去,其11岁的幼子田怀谏为副大使,总揽军务。李纯本想出兵,但在宰相李绛的劝谏下决定不出兵。李绛认为:河北藩镇的节度使,也害怕部将权力大重,都采取了把士兵平均分给诸位将领,以便互相牵制。如果节度使威望足够时,尚能控制这种局面。而11岁的田杯谏的军权必由别人代理。这样一来,田怀谏必然会被部将所杀,而其他部将也会与之争夺节度使的位置,自然就会产生大内讧。
即便是后来有人浴血成为节度使的,也会被其他藩镇攻讨。因为其他藩镇也怕部将效仿,杀害自己,所以对杀主帅的人决不容忍。因此杀田怀谏的人如果不立即归附朝廷,马上就会被别的藩镇吃掉。
所以,朝廷不须出兵,只须加强训练人马,坐山观虎斗。如有魏博的部将来归附,则应该厚加赏赐,使其他藩镇知道后,也害怕部将效仿,都惊恐不安,这样一来,他们就会归顺朝廷了。
后来事态的发展确如李绛所料。田季安的部将田兴起兵抓住田怀谏,归附朝廷。李绛劝李纯直接下诏,封田兴为节度使。田兴对此非常感动,从此忠心耿耿,后来再有人游说他背叛朝廷,他也不为所动。在田兴统治期间,魏博镇就一直是朝廷倚重的力量。河朔三镇终于打开了一个缺口。
公元814年,淮西镇(亦称彰仪)节度使吴少阳死,他的儿子吴元济隐瞒了这一情况,更加跋扈,四出攻掠,甚至骚扰到东都洛阳附近。李纯便命严绶和太监崔潭峻率大军讨伐,但是,严绶不是统帅之才,懦弱无能,又有宦官作监军,对诸将加以监视,打了胜仗归功于自己,打了败仗过错全落在诸将头上,弄得将帅谁也不肯出力,军心涣散,士气低落,出师3年,仍不能奏效。在磁丘与吴元济的军队相遇,一败再败。只有忠武节度使李光颜连连获胜。
李纯立即撤掉严绶,命右羽林大将军高霞寓为帅,结果高霞寓在钱城大败,李纯对前来劝说的大臣说:“胜负乃兵家之常事。”对前线作战不利的将帅,坚决撤掉。
高霞寓战败后,又以荆南节度使袁滋为帅,后又以名将李怨为唐、随、邓州节度使,率军进讨淮西。后来裴度自请前往前线督战,李纯为了使裴度能顺利平定淮西,对裴度言听计从,按裴度的建议取消了监军,使将领能够独立处理军事,很快扭转了被动局面,并且整顿前线军务,改变了以前军令不统一的混乱局面。
公元817年的冬天,唐将李率领9000士卒,趁风雪弥漫的寒夜,突袭淮西镇治所蔡州城,一举活捉了吴元济。淮西自吴少诚以来,唐官军不至蔡州32年,宪宗经过4年的艰苦平叛,终于复将淮西收归中央。
此后,各藩镇惧怕朝廷的力量,纷纷上书表示归顺。
自安史之乱以来,以河朔三镇为代表的地方割据势力,历经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宪宗几朝,终于被李纯平定,唐朝重新回到了天下统一的局面。
崇信佛道被弑身死
除了削弱藩镇,李纯在其他方面也颇有成绩。他颇具选才任贤的眼光和采纳忠言的大度,选择了杜黄裳、裴珀、李绛、裴度、崔群等一大批正直且有经国大略的名相,辅佐李纯进行了削弱藩镇,改革制度,使得李纯时期的唐朝,无论是同藩镇的斗争,还是国家的政治、经济等方面都有转机,虽不能同唐朝前期相比,但在唐后期算得上是最好的局面。还有像元积善、白居易、李藩、崔群等人才,也纷纷得到妥善的安排,使他们得以发挥自己的能力,为唐王朝作贡献。
不过这只是在李纯统治前期,前期的李纯,也可以算浔上一个明君,但在完成了自己的功绩后,李纯开始忘乎所以,逐步骄奢放纵起来。平定淮西吴元济是宪宗政治上的降折点。自此之后,李纯任用旰佞、大兴土木、追求长生之术。并逐渐贪图钱财,使得地方官纷纷盘剥当地百姓以孝改李纯,而宪宗也来者不拒,乏之不愧,且贪婪无厌的胃口越来越大。
李纯晚年,也喜欢起神仙艮生之术来。陕西凤。翔法门寺有一块所谓的佛骨,宪宗派宦官率众佛生迎至禁中,供奉三日,然后在京师诸佛寺巡回供奉。在他的带动下,掀起了一股迎佛骨的佛教热潮。王公士民解衣散钱,争相供奉施舍,至有倾家荡产者。刑部侍郎韩愈上书,表示反对,被贬为潮州刺史。
后来李纯为能长生不老,开始服用金丹,结果性情越来越坏,左右的宦官稍有不顺意的,李纯就下令责打。
宦官人人自危,朝不保夕。宦官陈弘志发难,宪宗被弑而死。从此,唐朝皇帝的废立,都由宦官所操纵。
穆宗李恒
(公元795年~公元824年)
在位时间:公元820年~公元824年
曾用年号:长庆
谥号:无
庙号:穆宗
安葬地:不详
公元820年,宪宗被宦官杀死,其第三子太子李恒在宦官梁守谦、韦元素、王守澄等人的拥立下即位登基,是为唐穆宗。
这唐穆宗也许是唐王朝的一个灾星,他刚即位,政局马上起了根本的变化。唐穆宗不仅是一个胸无大志的昏庸帝王,而且是一个不理政事,只知游玩享乐的花花公子。唐宪宗尸骨未寒,安葬仪式还没有举行,李恒却没有丝毫的悲哀。反而沉浸即位登基的喜悦之中。至于如何巩固自己的统治,安定天下,他连想也不想。按照中国古代的礼制,父亲死了,儿子要服孝三年,这三年之中,不能近声色。但因为皇帝要治理天下,所以规定可在27天后,脱掉孝服,上朝处理政事,这叫作公除。
但李恒刚过公除,就开始纵情声色,大肆赏赐。因为自己是宦官拥立上台的,所以李恒赏赐左右神策军每人钱50缗(一缗一千钱),六军、威远军每人30缗,左右金吾每人15绢,此风一开,后来的皇帝就必须照例执行,但数目过于庞大,既无以复加,又难以继承。
李恒四处游玩宴饮,根本就不处理国政,以至于他刚上台的那年,党项族勾结吐蕃入侵泾州的告急警报传来,竟然找不到李恒来处理,等找到他时,他竟然不置可否,照样吃喝玩乐,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昏庸的皇帝自然会喜欢阿谀奉承的小人,因此在李恒即位后,身边都是些奸佞小人,他先后任命的宰相萧俯、段文昌、杜元颖、王播、元积等人,不是只会阿谀奉承,玩弄权术的小人,就是目光短浅,才能低下的平庸之辈。他们既没有国计民生的经济措施,又提不出治国安邦的战略决策,更没有以天下为己任,为朝廷排忧除患的政治抱负,相反,却都在为谋求自己的私利而巴结皇帝,结党营私,排斥异己。
就在皇帝昏庸无能,不理政事,宰相争权夺利,不干正事的局面下,唐王朝终于爆发了一次藩镇叛乱,使唐王朝又向死亡迈进了一步。这次叛乱始于公元820年成德节度使的任免问题。
公元820年,成德节度使王承宗病死,其弟王承元上书朝廷,请派遣节度使。这本是一个处理节度使归属中央不再据地自立的良机,李恒如果慎重考虑,选择称职者就任,至少可以安抚藩镇,不会给中央造成麻烦,但昏庸的李恒却派曾两次征讨成德的田弘正去任成德节度使,结果引起了一场大乱。成德将士因与田弘正有仇,自然不会服从他的管辖,而由魏博调任成德的田弘正虽明知有危险,但还是服从调动。此时李恒又下令赏赐成德军钱百万缗,但负责供给的度支没有及时运到,成德军士本来就怨恨田弘正,现在又认为他扣押了朝廷的赏赐,就更加愤怒了。成德都知兵马使王庭凑便利用成德将士们的怨恨情绪,于公元821年杀掉田弘正及僚佐、将吏、家属等300余人,然后要挟朝廷封他为节度使。而此时的卢龙又发生兵变,与成德遥相呼应。这时,由于宰相萧俯、段文昌等人怂恿李恒密诏天下军镇,每100人中限8人逃死,以减少军队的数额。结果落籍士兵占山为王,配合卢龙、成德作乱,使本来已经停熄的河北战火,重新燃起,唐朝再也没有力量收复了。
消息传来,李恒急忙派诸军镇带领临时召募的,全是些没有经过军事训练的乌合之众前去平叛,又因为不信任将领,派一些不学无术的宦官作监军,使得将领深受宦官的掣肘,这些作威作福又贪生怕死的监军们还把骁勇士兵做自己的卫士,只让老弱病残者上阵,大大降低了官军的战斗力,结果每战必败。
成德、卢龙二镇起兵反叛之后,魏博的牙将史宪诚煽动镇兵,逼迫节度使田布自杀,并与成德、卢龙两镇暗地勾结,使得前线的形势越来越糟。开此先例,其他藩镇也纷纷反叛,昭仪节度使刘悟、武宁节度副使王智兴、宣武镇李臣则、浙西大将王国清等地方藩镇势力纷起而遥相呼应。最后,李恒只得与王庭凑妥协,承认他为成德节度使,朝廷罢兵。讨伐河北的战争遂以中央的彻底失败而告结束。
这样一来,中央威信大损,藩镇势力更加嚣张跋扈。
此时的李恒也只能躲在宫中得过且过,尽情享乐,但还没有享受几天,这个弱不禁风的皇帝竟因与宦官在宫中击球时,一宦官失手落马,而受到惊吓得病,更是不再管理朝政,到了公元824年初,李恒这个昏庸皇帝终于病死。
敬宗李湛
(公元809年~公元827年)
在位时间:公元824年~公元827年
曾用年号:宝历
谥号:睿武昭愍孝皇帝
庙号:敬宗
安葬地:庄陵
公元824年,唐穆宗去世,其长子李湛即位,是为唐敬宗。
唐敬宗即位后的唐朝,藩镇的权势越来越大,逐渐形成世袭割据的局面。面对前辈传下来的这些遗产,李湛也全盘“继承”,难得去加以改变,每天最重要的大事就是吃喝玩乐,而国家大事则不闻不问,使得朝中重臣执掌朝中大权。这些权臣倚权自重,飞扬跋扈,当时的宰相李逢吉,权势薰灼,有被称为:“八关”、“十六子”的附庸和亲信,在朝中不但排挤正直官员,就连因为有不同政见的人也被赶出朝廷,在朝中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李湛虽名为皇帝,实际仅仅是傀儡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