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行为端庄,谨守妇道,深得成祖及仁孝皇后的喜欢。洪武三十二年(1398)张妃喜得一子。名瞻基。永乐三年之后,成祖多次巡幸北京。5次亲征漠北,几次命皇太子朱高炽监国,裁决政务。朱高炽注意爱护臣下,关心黎民百姓的疾苦,树立了一个仁厚君主形象。其间虽历尽艰辛,但朝无废事。特别是当高煦,高燧与其同党伺隙谗构、觊觎皇位时,有人间皇太子是否知道有谗人相间。可是,高煦图谋不轨,连结宦官、酷吏谗言太子,加深了成祖对太子的猜疑。这天,他命诸子比试骑马,射箭,朱高炽因身体过胖不能参与,就向父皇乞请不去参加。不料朱棣大怒,遂命有司削减太子膳食的供应,进而打算更易太子。
所有这一切,张妃都历历在目。她不仅时时从精神上去安慰太子,而且想方设法从中斡旋,保住朱高炽皇太子之位。
永乐二十二年(1424)七月,成祖驾崩,遗诏传位皇太子朱高炽。朱高炽继位,是为仁宗,册封张妃为皇后主事中宫,立长子瞻基为皇太子,位居东宫。朱高炽即位后他信用内阁,审时度势,转变国策。大有开创“太平盛世”之雄心伟志。
作为皇后的张氏多以处理好宫内之事为己任。偏偏天不假年,48岁的仁宗在位仅仅10个月。忽然大病不起,病逝后,皇储朱瞻基依次嗣位,是为宣宗,尊母后张氏为皇太后。
一年之间,成祖,仁宗先后去世,宣宗毕竟年轻,皇叔们时刻不忘争夺帝位。连成祖也不会料到。他的儿子又重演了“靖难之役”。亲骨肉眼看又要兵刃相见。悲痛之余,皇太后深为新上任皇位的儿子担忧。她想到太祖皇帝之马皇后,辅佐太祖打下天下。治理天下,还赢得了一代贤后之美誉。与其坐视祖业毁于己手,不如效马皇后之样,恪守妇道,参政而不乱政,有权而不弄权。于是她毅然挑起了重担。宣宗初年“朝中政事”多禀报皇太后裁决。明王朝统治机器主要依靠内阁进行,张氏深明大义。以内阁作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之机构。因此,内阁选定贤臣,至关重要。杨士奇刚直敢言。在成祖时就受命辅助太子高炽监国:杨荣多谋善断,有军事才能,曾多次随从成祖出征漠北;杨溥是仁宗当太子时的老师,为人恭谨,有“雅操”。皇太后在重用他们的同时,晋授他们内阁大学士。3人德高望重才多资深,同时辅政,被人并称“三杨”。在他们同心辅佐下。宣宗先于即位之初,亲自出征,戡平皇叔高煦之叛,其后又果断从交趾撤兵,结束了这场牵连数年,徒耗国力的战争,使民众得以修生养息。
张氏经常教导宣宗勿忘祖宗创业之艰难。体恤民情。每当四方水旱,必赈济万民,蠲免火粮。宣宗理解母后用心良苦,更加孝顺仰重皇太后。无论是入奉起居,还是外出游宴皆先奏请皇太后;四方贡奉的礼品,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物品,也必先给张氏送上,一时慈孝美名闻天下。
宣德三年(1428)游西苑,宣宗皇帝亲自扶持着皇太后所乘轿子,一块登上万寿山。又一年,皇太后率儿孙们参拜成祖和仁宗的长、献二陵,宣宗皇帝身穿戎装衣甲,骑马亲自在前为皇太后导路。遇到河桥之处,又下马扶辇过之。沿途百姓夹道欢迎,献上蔬食,美酒,三呼“万岁”。端坐辇中,甚为感动。带宣宗亲到农家了解民情,召集老媪老叟,问寒问暖,并询问年景收成,赏给银两。百姓感恩不尽,奉献上蔬食酒浆,让皇帝及太后尝食。张氏一边吃一边赞叹。在行殿张氏令宣宗召见随从大臣“三杨”,张辅等。对他们辅佐皇帝有功予以慰劳。张氏身教言教,对宣宗的影响是有益的,在返回宫城的路途中。凡过农家,宣宗皆赐银两。以后又亲自写成《织妇词》赐给朝臣,并叫人画成图张挂于宫中,目的是要官员和众妃嫔都知道百姓的艰辛。
宣德十年(1435),宣宗因得疾病,不幸去逝。朝臣们悲憾之中,一边料理他的后事,一边关注着新君临位。五六天过去了。仍不见太子登基。朝廷内外纷纷攘攘。谣言四起。张氏不愿看到历史上惊心动魄的骨肉相残之事再发生,按照传统宣宗有子即应是法定的继承者,她果断召请大臣到乾清宫,指着太子,坚定地说:“这就是当今的新天子!”众朝臣慌忙叩头高呼:“万岁!”人心安定下来,谣言随之平息。
朱祁镇即英宗,嗣位一个月后,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鉴于皇帝只有9岁,宣宗弥留之际。遗诏国家,重务必须禀报皇太后。朝臣们也因为张氏自仁宗,宣宗两朝参政以来的政治威望及高尚的美德,联合奏请太皇太后“垂帘听政”。张氏也不让众臣失望,下令将奏疏悉交内阁,由“三杨”议决,然后施行。
英宗继位初期,张氏对外戚放心不下。她明白,一旦外戚中有人兴风作浪、干预朝政。就会产生严重的****。为了防止意外的事变,她从自身做起,在英宗即位后不久。就写信告诫她的长兄彭城伯张昪,三兄左都督张升望两位兄长能够体谅我的苦衷。恳请:“二兄恪守法度,恭行节俭,约束子孙,不要做违背法度的事。”宣德十年(1435)正月初十,明代第六位皇帝英宗继位。改年号为正统元年。
英宗是明代第一个少年天子,张氏为使小皇帝不忘祖辈立业之艰辛,请出祖训,让英宗每天五更时,就披衣起身,由司礼监顶着袒训来宫门前跪诵,英宗在床上跪听,完毕再离床梳洗,然后乘辇临朝。实际上这个规例在宣宗时已经废除,但英宗年小嗣位,让他自幼培养勤政之良风是大有必要的。
正统元年,“三杨”上疏,请求太皇太后张氏早开“经筵”这一皇帝接受正式教育的形式。择老成重厚,识大体之人供侍讲之职。张氏欣然赞同,令礼部尚书胡淡议定经筵注仪。二月,在英国公张辅和三杨的主持下,经筵正式开始。按照注仪,每隔十天以月之初二,十二、二十二这三日为讲期,皇帝要在早朝之后前往文华殿。听翰林讲官授四书,五经及历史,一些重要朝臣也前去参加。经筵之外,还有日讲、日讲不像经筵那样礼仪繁琐,求皇帝反复诵读规定的功课十数遍之多,故英宗登基后的最初几年里,他的主要任务就是接受教育,履行皇帝必须躬行的各项礼仪。至于朝廷大事,乃由太皇太后辅帝听政。为保证政治秩序的安定,她作出了一系列决策:下令销毁宫中所设置的各种玩物。禁止办理与国计民生无关的一切不急之务,重申不许宦官参政、议政。不许外戚干预朝政。这些决策,再次显示出了她的魄力和能力。
为了协调她与皇帝,廷臣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廷臣在治国理民中的作用。她决定委政于内阁。内阁设立于成祖即位之初,是皇帝的秘书处和办事机构。当时内阁的权力掌握在二杨手中。她把国家重大事务交三杨议处,既发挥了内阁的作用,又可减少她在决策中的失误。
正统七年(1442)十月。终于病倒在床上。她在病重时,曾召内阁大臣到榻前,询问朝中还有什么难办的事。士奇话未出口,张太后就气断身亡了。谥号:“诚孝恭肃明德弘仁顺天启圣昭皇后。”
孙氏——宣宗朱瞻基皇后
孙氏出身低微,是永城县主簿孙忠的女儿,自幼长得如花似玉。朱瞻基被立为皇太孙时,已13岁,成祖打算为其选妃。热心的彭城夫人为讨好皇帝。便推荐孙氏为太孙妃的候选人。成祖传旨选孙氏进宫,年仅10岁,孙氏便令在宫中抚养,册立太孙妃之事暂缓。永乐十五年(1417),皇太孙已19岁,成祖下令由司天官为其选妃。司天官经占卜后,认为应当在济河一带求佳女,于是济宁人锦衣卫百户胡荣的第三个女儿胡善祥便被选中。成祖见胡氏文静、端庄、贤淑,便册为太孙妃。彭城夫人见太孙妃被胡氏所夺,立即入宫启奏成祖,请他改命,册立孙氏为太孙妃。成祖认为册立胡氏为太孙妃诏书已经下达,岂能轻易收回,为了给彭城夫人面子,便立孙氏为太孙嫔。
成祖永乐二十二年(1424)去世。皇太子朱高炽登上皇帝位。史称明仁宗。仁宗册立张氏为皇后。长子朱瞻基为皇太子,太孙妃胡氏、太孙嫔孙氏也顺应成为太子妃、太子嫔。彭城夫人是个认死理的人,她对孙氏未能选作太子妃之事一直耿耿于怀,当她女儿张氏成为皇后之后,便在张皇后面前喋喋不休,怂恿皇后废胡氏、立孙氏。张皇后贤明又有主见,任她母亲如何怂恿,只是默然不答。其实,张皇后一向喜欢文静端淑的胡氏。
明仁宗宣德元年(1426)病死。皇太子朱瞻基即位,史称明宜宗。尊张皇后为张太后。在妻,妾之间,朱瞻基宠爱的是太子嫔孙氏。按程序例册太子妃胡氏为皇后后,立即又册孙氏为贵妃。明初定制,册皇后用金宝金册,册贵妃有册无宝,宣宗竟不顾祖制。专门下诏尚宝司,另制金宝,赐给孙贵妃,使她享受同皇后一样的待遇。在后宫中,孙贵妃的地位同皇后几乎不相上下,一样尊贵无比。
宣德三年(1428)。宣宗朱瞻基眼见自己年届30岁,尚无子嗣,不免忧心忡忡。一天,他同宠妃孙氏愁容满面地说起这桩心病。孙氏对此事早有察觉。并做了一番部署,只是时机并未成熟,未敢提及。今日见皇帝已开口,立刻慌忙下跪,作出一番羞涩之态。娇声奏道:“臣妾常蒙陛下寸露承恩,近一个多月来觉得体内有异常征兆,红潮不至,莫非已怀麟儿不成?”宣宗大喜过望。亲手把她抱了起来,又以双手合掌祈祷上天保佑,让贵妃早产子嗣。激动之余,他竟毫无顾忌斩钉截铁地对孙氏许诺说:“如若爱卿生下男儿,朕当改立爱卿为皇后!”
过了8个多月,居然生下了一个皇子。宣宗听到喜讯后,急忙赶至贵妃宫中。见儿子方面阔嘴。啼声响亮,不由心花怒放,当下亲为取名祁镇。宣宗从贵妃宫中出来后,为庆贺他有了皇子,立即传旨大赦天下。
杨士奇招到文华殿,说:“朕废后意已决,卿须为朕想一得当办法。”杨士奇再三推辞。无奈宣宗再三要求,杨士奇最后竟出主意:“不如借着中宫有病,由陛下向她言明圣衷,促使她主动让位于贵妃。这样进退合乎礼,皇上对她的恩礼却不见衰减。”宣宗高兴得连连点头。
宣宗把杨士奇劝胡皇后退位的主意告诉了孙贵妃,狡猾的她却不露声色。病中的胡皇后对宣宗来探望自己很是高兴。然而,她根本想不到宣宗此来竟是让她自动辞去皇后。君王薄情。自己多病,且又无子,软弱的她既无力抗争,更无法夺回君王的恩爱。只得面对现实,强作笑容地接受了这道残酷的旨意。宣宗又召见杨士奇,去劝胡皇后自动退位,废后之事定了下来。
宣宗迅即布置,先立祁镇为皇太子。后又起草中宫让位诏书。颁行天下。孙贵妃实现了多年的皇后梦,在虚伪推辞一番之后,欣然接过皇后册宝。
朱瞻基宣德九年(1435)病逝,皇太子朱祁镇即位,称明英宗。英宗尊张太后为太皇太后,孙皇后为皇太后。孙氏这个后宫中嫔妃争斗的强者,自己生不出儿子用奸计把宫人生的儿子冒充自己所生。骗取宣宗当上了皇后皇太后。34年之后于英宗天顺六年(1462)病亡。
汪氏——代宗朱祁钰皇后
汪氏,北京人,祖父汪泉世为金吾左卫指挥使。正统十年(1445),昪王朱祁钰18岁,册封汪氏为郝王妃。授汪氏父亲汪瑛为中城兵马司指挥。汪氏知礼遵法,很受英宗皇帝的养母孙太后的喜爱。
正德十四年(1449)土木堡一役,朝廷50万大军全军覆没,英宗被俘。
皇太后从大局考虑,国不可一日无君,也认为百官所言极是,批出懿旨,命昪王嗣皇帝位。正统十四年(1449)择吉日登殿继统,是为代宗,遥尊英宗为太上皇,改翌年为景泰元年。十二月尊皇太后为上圣皇太后。生母贤妃昊氏为皇太后,册封王妃汪氏为皇后。
汪氏位皇后。祖父汪泉为都指挥同知;皇后父亲汪瑛为锦衣卫指挥使。旋又晋升为左都督,叔辈亲戚皆授以高爵厚禄。
汪氏深深理解皇上初登帝位的难处。她尽自己所能,在内主掌中宫大权,细心处理皇宫内事,在外协助代宗树立自己的新形象。当瓦刺军战败撤离北京后,血战之后的北京城郊,许多牺牲士兵及遇害百姓的尸首,来不及掩埋,仍暴骨原野,情景十分凄惨。汪皇后不忍,亲下懿旨。令官校将其埋葬。
代宗想让自己的亲生骨肉朱见济作太子的想法日益强烈。孙太后已下诏立英宗嫡子朱见深为皇太子。汪氏自己无子,早把希望寄予未来的皇位继承人朱见深身上,故对皇太子喜爱无比,娘俩有了较深的感情。劝代宗不要冒险,为自己的亲人留点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