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将军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21592300000050

第50章 唐(7)

三、军无统帅兵败邺城

乾元元年(758)九月,郭子仪奉诏与李光弼同率九路节度使,统兵20万,征讨安庆绪。唐肃宗认为郭子仪与李光弼都是元勋,无法相互统率,所以这次出征没有设元帅,仅以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实为军中的最高军职。

郭子仪带兵从杏园(今河南汲县东南)渡河,围攻卫州(今河南汲县)。安庆绪统兵七万分三路,向卫州增援。郭子仪严阵以待,他布置3000名弓弩手藏于土垒之后,到交战的时候,郭子仪率兵佯装后退,叛军追到土垒边上时,埋伏的士兵一起放箭,射死敌兵大半。郭子仪率兵返身杀回,安庆绪急忙退回邺城,并派人向史思明求救,史思明从范阳发兵30万来救,但观望而不敢前进。

乾元二年(759)二月,唐军重重包围邺城,挖通城墙,堵截漳河的水灌城。城中水流四溢。从冬天一直到第二年春天,安庆绪坚守城门不出。邺城城内,粮食吃尽。人们都以为城陷只在朝夕,叛军中有想出来投降的,由于水太深而无法出去。而唐军因为没有一个统一的首领,宦官鱼朝恩不懂军事,所以进退无人调遣,围城日久却没有成效。史思明趁机引兵进逼邺城。他让每个营选五百精骑,每天袭击唐军,唐军出击,他们又都返回本营。连续多日,唐军日有损失。史思明又派人抢劫唐军的运粮车,致使唐军粮食奇缺,由此唐军军心动摇。

三月,唐军屯兵60万于安阳河北,史思明亲自率领五万精兵前来挑战。唐军以为是小股游兵,没有在意。史思明趁机率军直前奋击,两军交战,正赶上狂风骤起,天昏地暗。敌我双方均大乱,唐军向南溃逃,叛军向北奔袭,唐军损失惨重,各路兵马都惊慌撤回本镇。

宦官鱼朝恩平日里就嫉恨郭子仪的功劳,他借邺城的失利,乘机上书皇帝诬陷郭子仪。七月,唐肃宗召郭子仪回朝,由李光弼率领众兵。上兀二年(761),李光弼失守河阳之后,郭子仪被重新起用,出兵河东,刚打了几个胜仗,因受新即位的唐代宗李豫所疑,第二次被解除兵权,闲职在家。宝应二年(763),吐蕃起兵20万攻入长安,唐代宗东逃陕州,郭子仪被再次起用,任关内副元帅。他指挥刚收集到的四千多散兵游勇,用疑兵之计,虚张声势,吓退了吐蕃,收复了长安。从此,他才受到唐代宗的重用。

四、七十挂帅单骑退敌

广德二年(764),仆固怀恩率领朔方军在河东与唐王朝分庭抗礼。年近七旬的郭子仪以朔方节度使奉诏出征。朔方兵都是郭子仪的老部下,听说郭子仪来了,自动离开仆固怀恩,欢迎郭子仪。仆固怀恩率300名亲信逃到灵武(今宁夏灵武),招引了回纥、吐蕃两部共十万人马,绕过邠州(今陕西邠县),进逼奉天(今陕西乾县)。唐代宗派郭子仪率兵抵御,回纥、吐蕃因畏惧郭子仪,不战而退。

永泰元年(765)九月,仆固怀恩又引回纥、吐蕃、吐谷浑、党项等族共计三十多万人马攻唐。郭子仪立即建议唐代宗调兵遣将,扼守要冲。自己则率兵一万人,坚守泾阳,保卫长安。

十月,郭子仪刚到泾阳,就被吐蕃、回纥联军十万余人团团围住,形势非常危急。面对十倍于己的强敌,郭子仪深知死力硬拼,是不可能取胜的,他想争取回纥军反戈一击。因此,他派亲兵将领李光瓒先出城试探。

李光瓒见到回纥主将药葛罗后,转达了郭子仪对他的问候,劝他不要与郭子仪为敌。药葛罗狐疑满腹地问:“郭令公(郭子仪曾任中书令官职,时人尊称其令公)确实在这儿吗?你在欺骗我们吧?仆固怀恩早就告诉我们,说郭令公已经死了。如果确实在此,你请他亲自来和我们谈。”

李光瓒回城向郭子仪汇报了情况。郭子仪认为亲自去见他们,有可能不战而退回纥之兵。大部分将领同意郭子仪的意见,但是请他带上500名精锐骑兵随行护卫,以保证安全。郭子仪反对说:“这不需要,人去多了,增加对方的怀疑,反而会坏大事。”于是,郭子仪带了几名随从,跨上战马,驰出西门。出城之后,郭子仪放慢速度,令几名随从边走边大声喊道:“郭令公来啦,郭令公来啦……”药葛罗闻讯,不知是真是假,生怕唐军有诈,立即摆开阵势,弯弓搭箭,严阵以待。郭子仪见此便毅然摘下头盔,脱去铠甲,放下刀枪,策马提缰,向回纥阵前缓缓行去。

药葛罗及其主要酋长,见此情景终于放下心来。大家仔细辨认,发现果真是郭子仪。当郭子仪到达回纥军阵之前时,回纥的大小酋长们在药葛罗的率领下,一齐下马,拜倒在地,表示欢迎。郭子仪扶起药葛罗,紧紧地握住他的手,婉转地责备他不该违背旧约,攻击唐朝。药葛罗表示惭愧,并同意了不再攻唐,郭子仪又趁机提出合击吐蕃的策略。药葛罗表示同意。郭子仪谈判成功,双方订好了合击吐蕃的计划。

吐蕃得知回纥转与唐军结盟,连夜撤兵西走。郭子仪即派朔方兵马使白云光率精骑会合药葛罗跟踪追击,自己亦统大军继后。联军追至灵台西原赤山岭(今甘肃灵台县西),大败吐蕃军,斩杀五万余人,俘虏上万人,夺回了被吐蕃抢走的工匠、妇女四千多人,缴获牛羊驼马数以万计,吐蕃残军狼狈逃走,其他各路攻唐人马也都闻风而退。这一战郭子仪更是名震朝野。单骑退兵,传为千古佳话。

大历年间(760~780),吐蕃仍连年内侵,郭子仪以副元帅久驻河中(今山西永济西)、邠州,承担备御任务。大历十四年(779)五月,唐德宗李适继位,召郭子仪还朝,任为山陵使,主管代宗安葬事宜,赐号尚父,晋位太尉、中书令,免去副元帅及所兼节度使等职。

建元二年(781)郭子仪去世,享年85岁。

安禄山

安禄山(703~757),唐代安史之乱的祸首。本名轧荦山。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人。母亲是突厥人。安禄山少孤,母亲改嫁安延偃,于是冒姓安氏,改名禄山。安禄山通晓边境几种少数民族语言,初为互市牙郎。

开元十二年(724),安禄山因偷盗羊只,被幽州节度使张守硅抓获,后收他在手下做事。安禄山因骁勇多机智,被张守硅任为捉生将,并收为养子。

开元二十八年(740),安禄山被任为平卢兵马使。他狡黠多计,善于谄媚逢迎,通过贿赂交结朝廷派往河北的使臣,博得了唐玄宗李隆基对他的赞许。开元二十九年,擢升为营州都督;天宝元年(742),又被任为平卢节度使;天宝三年(744),兼任范阳节度使、河北采访使;天宝十年(751),又兼河东节度使,掌握了今河北、辽宁西部、山西一带的军事、民政及财政大权。

当时的权臣杨国忠多次告诫玄宗,说安禄山日后必然造反。玄宗派人前去察看,安禄山以重金贿赂使臣,使臣便回去向玄宗大大称赞安禄山的忠心。天宝十三年(754)正月,即安禄山反唐的前一年,安禄山在华清宫谒见唐玄宗说:“我本是一个边地的胡人,鲁莽不识字,幸运地得到您的恩赐不知道该如何报答于您,但杨国忠想陷害我,我很是痛心。”唐玄宗听到后,对他愈加器重,安禄山的几个儿子,也都分别被授以官位。就这样,安禄山一步步地骗得了朝廷对自己的信任,掌握了北方的兵权。

当时河北一带民族杂居,情况复杂,安禄山却熟悉当地情况。奚族和契丹族在其中势力较强,不时进扰河北,安禄山以征战或欺诈的手法,镇压了两族的叛军,被玄宗看作安边的长城。

唐玄宗晚年,朝政腐败,禁军虚弱。安禄山洞悉内情,又因他与杨国忠不和,于是阴谋叛唐。他豢养同罗、奚、契丹降人八千为假子,称“曳落河”(胡语,意为壮士),皆骁勇善战;他又畜战马数万匹,收集兵器,分遣胡商到各地经商聚财,以备军资。天宝十四年,他用蕃将32人代替了汉将,组成了一个以少数民族军人为骨干、有汉族失意文人和地方军人参加的年富力强的武装集团。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禄山在范阳起兵,以征讨杨国忠为名发动叛乱,攻陷洛阳。第二年正月在洛阳称大燕皇帝,建号圣武。同年六月,派军攻陷长安。从此,唐朝的半壁江山陷于长期的战乱之中。这一场战争历时八年才告结束,唐朝也由强盛走向了衰落。

安禄山称帝之后,他的几个儿子渐渐有了野心,伺机篡夺他的位置。至德二年(757)正月,一天临朝之后,趁着安禄山在帐中休息,其长子安庆绪立于户外,派严庄与李猪儿持刀入帐,照着安禄山的大肚子举刀便砍,其肠流满床,气绝身亡。终年55岁。

哥舒翰

哥舒翰(?~757),唐代将领。突厥哥舒部落人,以部落名称为姓。父哥舒道元,唐朝安西都护府副都护,久居安西(今新疆吐鲁番)。哥舒翰历任右武卫员外将军、鸿胪卿、河西节度使等职,爵西平郡王。哥舒翰作战勇敢,名振西鄙。但他被俘后屈节求生,铸成一生的大污点。

一、威振三军勇猛无敌

哥舒翰40岁时,父亲去世。他到京师客居三年,因故受到长安一个小军官的训斥,他气愤地仗剑出走,到河西(今甘肃敦煌)从戎。

哥舒翰先在节度使王垂部下当管理人员,因治军严厉,态度强硬,三军无不震慑。后任节度使王忠嗣将他提升为衙将,任大斗军副使。当时吐蕃又来入侵,哥舒翰主动请战。敌军分成三个梯队,从山上一批接一批地依次冲下来接战。哥舒翰手持长枪迎头奋击,不一会儿,枪柄折断,他拾起带刃的半截,继续拼杀,一直把三重敌兵都打败,他才带着染成血色的半截枪返回本阵。从此,他的名字广为传播,敌军闻风丧胆。

天宝六年(747),哥舒翰被授右武卫员外将军,任陇右节度副使、都知关西兵马使、河源军使。原先,那一地区每到麦熟时节,吐蕃便率部众到积石军(今甘肃临夏西)一带抢掠收割。哥舒翰到任后,抢麦的吐蕃军遭到哥舒翰的严厉打击,此后再也不敢前来抢麦。

哥舒翰有个家奴叫左军,十五六岁便有超常的膂力,胆大凶猛,每次出征都不离主人的左右。哥舒翰善使长枪(即长矛),追杀时往往先把枪搭在敌兵的肩上大喝一声,趁敌兵吃惊地回头张望的一瞬问,突然刺入其喉头,接着用力向上一挑,将整个人挑离马鞍或地面三五尺高,然后才摔到地上。左军则下马将奄奄一息的敌兵一个个地割下头来带在身边。他们主仆就这样配合作战,已经习以为常。他的这一作战风格被人们传扬开去,成为传奇英雄,进而产生歌谣: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天宝七年,哥舒翰在青海湖中的龙驹岛上修筑了城堡,取名应龙城。哥舒翰居于城中,吐蕃不敢接近青海,而退守石堡城(今青海省东境)。第二年,朝廷下令调集朔方、河东等地的兵将十万多人,由哥舒翰统领进攻石堡城。哥舒翰派部将高秀岩、张守瑜带兵进攻,不到十天便攻拔其城。于是西部边境出现长时间的安定局面。玄宗以哥舒翰的功劳,拜特进鸿胪员外卿,赐物千匹、庄园和住宅各一处,加摄御史大夫,并封其一个儿子为五品官。三年后又加开府仪同三司。

二、出师惨败降而被杀

天宝十二年(753),哥舒翰晋封凉国公,食邑300户,加河西节度使。当时安禄山看不起宰相杨国忠,杨国忠对安禄山也有看法,在玄宗面前说他有造反作乱的迹象,只是玄宗听不进去。正遇哥舒翰击败吐蕃,攻克洪济、大漠门等城,尽收九曲部落,回京报捷。杨国忠便乘机拉拢哥舒翰,上奏朝廷赐予哥舒翰西平郡王爵位,一年后又拜为太子太保兼御史大夫,增封食邑300户。

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在范阳发动叛乱,举兵南下。玄宗召见哥舒翰,拜为皇太子先锋兵马元帅,率领河陇、朔方兵及蕃兵共20万将士出征。

哥舒翰率大军进驻潼关,派出各路使者与河北、山西各地的节度使取得联系,以掌握叛军的动向。然而在收到各地军情报告的同时,更多的是将士、民众对宰相杨国忠的声讨,大将王思礼劝哥舒翰诛杀杨国忠,他却觉得时机未到,不便行动。

其时,有人提醒杨国忠提防哥舒翰,于是他以加强预备队伍为由奏请扩兵。玄宗同意之后,同时又奏请招募一万人,驻屯霸上,派他的心腹杜乾运统领。这些部队名为御敌,实则防哥舒翰。哥舒翰得知这方面的军事情报后,便想到这是针对自己的一种战略部署,于是以顾全大局、统一指挥为由,上表请求将杜乾运的兵马隶属潼关,接着便召杜乾运到潼关议事,借故将他杀死。杨国忠听到这一消息更加害怕,而哥舒翰也因此终日不安。原先中风留下的后遗症日见严重,不能亲自处理军务。

哥舒翰据守潼关之初,多次向朝廷报告:安禄山虽然占据了河朔,但他不得人心,请允许坚守潼关,等待叛军前途无望而人心离散时,出兵剿灭它,可以不伤自己的兵将而全歼叛贼。玄宗却令哥舒翰出关作战,收复陕、洛一带。哥舒翰再次上奏,申诉潼关大军只应固守,不可轻出。然而杨国忠一直害怕哥舒翰对自己不利,屡屡奏请皇帝下令出兵。于是派遣宫中官员多次督促哥舒翰,火速出兵。哥舒翰受到催促、责备,不得已而引兵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