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权奸魏忠贤见孙承宗督边的声望一天比一天高,借熹宗派宦官去前线犒军的机会,竭力拉笼孙承宗,想让他成为自己的人,让应坤等人去说明这些意思。但孙承宗报以蔑视的态度,一句话也不与他们说,魏忠贤因此怀恨在心,唆使党羽在熹宗面前屡次诽谤孙承宗。熹宗终于在天启五年(1625)派高第取代孙承宗,撤退关外守军。孙承宗满腔义愤要求辞职。而后关外明军撤退,袁崇焕坚持不撤的宁远城变成了一座孤城。努尔哈赤乘机于天启六年正月,率领十三万大军渡过辽河,进攻宁远。袁崇焕利用孙承宗督师经营的城池、兵马、器械和西洋大炮,取得了宁远大捷。朝廷里的正直之臣都认为,宁远大捷与孙承宗的数年苦心经营关防是分不开的。为了表彰他的功绩,朝廷准备封他的儿子为锦衣卫千户,孙承宗没有接受。
三、不避艰难慷慨自尽
宁远一战,后金军不但被明军打得大败,而且努尔哈赤本人也身负重伤,不久就死去了。他的儿子皇太极继位。
思宗崇祯二年(1629)十一月,皇太极避过袁崇焕,绕过辽西,从大安口、龙井关、河山口(今河北遵化、迁安北部)等地入塞,很快攻下了守备薄弱的遵化,直逼京城,局势十分危急。思宗于匆忙之中令孙承宗以原官兼兵部尚书,扼守通州。孙承宗来到通州时,后金军的哨骑已经在通州四郊活动。城里的明军无心坚守,有的甚至想与敌人议和。孙承宗坚决反对议和,大家看孙承宗守城的态度这样坚决,军心就逐渐稳定下来,孙承宗便积极着手部署御敌防务。这时,袁崇焕在北京广渠门外大败后金军。
后金军在广渠门失败后,在退兵途中相继攻占了永平(今河北卢龙)、迁安、滦州(今河北滦县),并在遵化、永平、迁安、滦州四城留下部分兵力驻守。四城驻军皆由了解内地情况、智勇兼备的将领指挥,这四座城就如同四把尖刀,插在北京的脊梁上,若不拔除,北京就不能解除后金军的威胁。孙承宗于崇祯三年(1630)五月令马世、祖大寿等率军进攻滦州,自己坐镇九宁督战。由于孙承宗采取了声东击西、攻弱避强的战术,很快就攻克了滦州,迁安、遵化也相继被攻克。明军从攻打滦州到收复四城,只用了十几天时间。
孙承宗收复了四城,即于崇祯四年七月修筑大凌河战略要点,工程尚未完成,后金军突然发起进攻,大凌河失守。大凌河之役失败之后,孙承宗被免职,回到家乡高阳。崇祯十一年(1638)九月,皇太极派其弟多尔衮率兵分道入关,十月会师于通州,十一月攻高阳。已经76岁的孙承宗率领家人登城作战,但终因寡不敌众,城被攻陷,孙承宗被俘。清军(此时皇太极称帝,改金为“清”)要他做军师,他不屈服。他向北京方向叩了头,然后自杀而死。
熊廷弼
熊廷弼(1569~1625),明代末叶著名边将。字飞白,号完冈。江夏(今湖北武昌)人。进士出身,后来为辽东经略,并晋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驻山海关。
他有勇有谋,指挥有方,最后却被魏忠贤冤杀。
一、积极防御固守边境
万历二十五年(1597),熊廷弼参加乡试,取得了第一名,第二年,他考中了进士,被授以保定府推官,不久提升为御史。
万历三十六年(1608),熊廷弼受命巡按辽东。当时皇帝诏命要大兴屯田。熊廷弼上章说,辽东有很多荒地,每年只要让规定常驻那里的八万军队中3/10的士兵去屯田种粮,就可收获粮食一百三十万石。神宗皇帝特地下诏书称赞褒扬他,并命令在各边境地区推广实行。戍边的将领都喜欢不时主动出击去捣毁敌人的据点、巢穴,因此往往肇启边境争端。熊廷弼上疏说,戍边应以防卫为上策,在边境修筑垣墙、建造城堡,有十五大好处。皇帝批准了他的奏章让各地施行。熊廷弼在辽数年,杜绝馈赠贿赂,仔细查核军队实际,考查、审决将领官员的政绩和讼狱,治事认真而不无原则宽容姑息,使那里的风纪大为振作。
万历四十七年,杨镐在辽东大败之后,神宗皇帝与大臣们商议后,认为熊廷弼熟悉边防事务,于是起复他为大理寺丞兼河南道御史,并命前去宣抚、慰劳辽东军民。不久又提升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替代杨镐为辽东经略。
熊廷弼在辽东监督军士们制造战车,修治火器,疏浚加深护城的濠沟,修缮加固城墙,为防御坚守做好充分的准备。他号令严明,依法办事,仅几个月,那里的防御守备就得到了极大的巩固和加强。
熊延弼身材高大,有胆量又懂军事,擅长左右开弓射箭。自从他在万历三十六年巡按辽东起,就坚持固守边境的主张,到这时他的固守边境防御敌进的主张更加坚决了。但是他秉性刚烈,好骂人,不甘屈于人下,因此人际关系不太好,附拥他的人不多。
二、朝臣不和奇志难抒
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五月,清兵攻占了花岭,六月攻占王大人屯(今辽宁辽阳北),八月攻占蒲河(在沈阳北)。给事中姚崇文向朝廷传送毁谤熊廷弼的文书,上书陈说辽东地域日益缩小,诋毁他从不听别人的策略和意见,只坚持自己的主意,并攻击他“军马不训练,将领不部署,人心不亲附,严刑有时用到极点”。他还鼓动自己的同伙攻击熊廷弼。御史顾慥弹劾熊廷弼,御史冯三元也奏劾他八条无谋略、三条欺君的罪状。当时正值光宗驾崩,熹宗初立,朝廷的事情很多。最后还是缴了他的尚方宝剑,免去他的职务,任命袁应泰代替他。
天启元年(1621),沈阳被清兵攻破,袁应泰殉职自尽。朝廷又想起了熊廷弼。但给事中郭巩极力诋毁熊廷弼,并牵涉到内阁大臣刘一燝。不久辽阳又被攻破,河西的军队和百姓全部奔走逃亡。在朝臣的再次荐举下,皇帝于是惩处以前弹劾熊廷弼的人,下诏将他从家中召回复职,同时提拔王化贞为广宁巡抚。
在此之前,袁应泰死后,薛国曾代任经略的职务,但因身体有病,他并没有具体管事。王化贞就命令诸将领沿三岔河设六个军营,每营设参将一人,守备二人,划定地界分守。西平、镇武、柳河、盘山等要害地方,都设置营垒防守。这一建议送上后,熊廷弼不同意这样做,上疏分析了不可行之处。奏疏送上,皇帝给予嘉奖。正巧御史方震孺也上章指出沿河设防有六点不可靠之处,于是这一计划就没有实行。而王化贞因为计划没批准,很生气,就把军务推给熊廷弼。熊廷弼于是奏请皇帝告谕王化贞,不得借口要受上级节制而坐失事机。自此以后,王化贞与熊廷弼便有了嫌隙,而经略和巡抚两人不和的议论也起来了。
王化贞为人古板而又执拗,向来不熟悉军事,却又轻敌,好说大话。他一厢情愿地以为投降敌人的李永芳会当官军的内应,又相信西部人所讲的,虎墩兔会出援军四十万,于是就想以不战而取全胜。所有兵器马匹、士兵卫队、军队粮草、建营扎寨等事他一概置之不问,专门讲大话欺骗朝廷。兵部尚书张鹤鸣对他深信不疑,他所提的请求没有不同意的,这样熊廷弼就不能实行自己的主张了。广宁有十四万军队,而熊廷弼在山海关却没有属他指挥的一兵一卒,只是空挂了一个经略的名号而已。从延绥来到卫所的士兵都不堪任用,廷弼请求任用佟卜年,张鹤鸣又上书反对。熊廷弼上奏请求派遣梁之垣出使朝鲜,张鹤鸣又故意拖延给他粮饷。两人互相怨恨,事事意见不合。熊廷弼也心胸浅窄而又强硬执拗,脾气火爆,一触即发,又盛气逼人,因此朝中群臣很多人都讨厌他。
三、奸佞误国忠良遭戮
熊廷弼主张坚守,并说辽东人不能用,西部少数民族的力量不能依靠,李永芳不可相信,广宁多间谍可能贻误大事。王化贞则一切反而行之,绝口不讲防守,说只要我一渡河,河东的百姓必定会起而响应。他还致书朝廷,大言称仲秋八月,大家可高枕而卧等听大捷的佳音。
到了十月,河道的冰结严实了,广宁的百姓认为清兵一定会渡河来犯,纷纷都想逃跑。王化贞于是与方震孺计议,分兵守卫镇武、西平、阊阳、镇宁等城堡,而以重兵镇守广宁。张鹤鸣也认为广宁值得担忧,就请皇帝下令让熊廷弼出关。熊廷弼于是又一次出关,到右屯,计划用重兵内守广宁,外扼镇武、间阳。下令刘渠带领二万人驻守镇武,祁秉忠率一万兵马驻守闾阳。又命罗一贯率兵三千守西平。
部署刚停当,王化贞又听信间谍的话,突然发兵袭击海州,接着很快又引兵退回。熊廷弼就上言说:“抚臣王化贞的出袭,连这次已经是第五次了。他率兵屡进屡退,敌人已经看透了他的伎俩,而我的名声也因他的轻率出兵而受到损害。希望陛下再次明确告谕抚臣,举止行为要慎重,不要让敌人耻笑。”王化贞见了熊廷弼的上疏十分不高兴,急驰上章辩白,扬言:“我愿意请求率兵六万,一举荡平敌人。”于是请求给他随机自行处事的权力。
天启二年(1622)正月,员外郎徐大化以莫须有的罪名参劾熊廷弼,说他以大话蒙骗世人,嫉能妒功,不罢免他一定会将辽东的大事弄坏。皇帝将奏疏一并下给六部,张鹤鸣于是召集朝廷大臣议决。还没等讨论出结果,适逢清兵进逼西平,于是停止了讨论,仍然同时任用熊廷弼和王化贞,令他们戴罪立功,以功赎罪。
不久,西平围困告急。王化贞听信中军孙得功的建议,将广宁的部队全部发出,交给孙得功和祖大寿前去和祁秉忠会合,然后一起向西平进发作战。熊廷弼也急传命令给刘渠,令他拨营赴援。二十二日,官兵在平阳桥与清兵相遇。两军刚交锋,孙得功和参将鲍承先等就先逃跑,镇武、闾阳的部队于是大败,刘渠、祁秉忠在沙岭战死,祖大寿逃到觉华岛。这时清兵屯驻在沙岭没有前进。王化贞一向将孙得功看成是自己的心腹,但孙得功已经暗中投降了清军,想活捉王化贞立功。王化贞这时还关了衙署的大门在看书,不知道发生的事。参将江朝栋推门闯入,掖持着王化贞上了马,两个仆人步行着跟着逃跑,于是放弃了广宁。在大凌河和熊廷弼相遇,王化贞失声痛哭,熊廷弼却微笑着说:“六万军马能一举荡平,结果如何?”王化贞十分羞愧,建议坚守宁远和前屯,熊廷弼说:“嘻,已经晚了,现在只能保护溃乱的百姓入关了。”孙得功率领了广宁的叛将迎接清兵人广宁城,这时王化贞已逃了两天了。大败的消息传到朝廷,京师大为震惊。
二月,逮捕了王化贞,罢免了熊廷弼,令他听候查处。四月,刑部尚书王纪、左都御史邹元标、大理寺卿周应秋等向皇帝奏上案狱的卷宗,熊廷弼、王化贞一起论死。天启五年(1625)八月,将熊廷弼在闹市处斩,并暴尸街头,将首级递传九边示众。而王化贞直到崇祯五年(1632)才被处死。
袁崇焕
袁崇焕(1584~1630),明末抗清名将、军事家。字元素。今广东东莞人。进士出身,官至兵部尚书。他治军有方,善于作战,曾在宁远大败清军,却被阉党的残余势力所害。
一、毛遂自荐关外御敌
袁崇焕在考中进士后,被任命为福建邵武县知县。
但是他的志趣在军事方面,酷爱阅读历史兵书。所以,在任期间,他经常拜访一些从东北边塞退役回闽的年老士兵,向他们打听东北的地理、地势,还询问边塞军队的设防、训练、作战等各种情况。
天启二年(1622)正月,御史侯恂建议破格使用袁崇焕,提升他为兵部职方主事。不久,东北局势恶化,守卫广宁(今辽宁北镇)的14万明军抵挡不住后金的进攻,守将竟弃城逃入山海关内,宁远(今辽宁兴城)以北全部陷落。明廷闻讯,廷议扼守山海关。袁崇焕立即单骑到山海关,认真考察了那里的情况,说:“给我兵马钱粮,我一个人就可以守住此地。”廷臣更加称赞他的才能。于是越级提升为佥事,指挥关外的部队,拨库银20万两给他招募军队。
当时关外的地方,已经全部被哈喇慎各部族所占领,袁崇焕于是驻守关内。不久,各部族归附,经略王在晋命令袁崇焕移驻中前所,监督参将周守廉、游击左辅的军队,管理前屯卫的事。不久,孙承宗镇守山海关,更加倚重袁崇焕。袁崇焕对内安抚军民,对外整饬边防战备,成绩非常显著。
二、加强防卫宁远大捷
天启三年(1623)九月,孙承宗接受了袁崇焕的主张,决定驻守宁远,命令满桂和袁崇焕前往修筑宁远城。第二年工程完竣,宁远便成了关外的重镇。满桂是优秀的将领,而袁崇焕勤于职守、发誓与城共存亡,又关心部下,将官士卒都乐于为他尽力。因此商人从四面八方赶来贸易,流民移民也聚集到这里,远近的人都把宁远当作一片乐土。这时,袁崇焕的父亲去世,但朝廷不准他回家守制,让他素服办公。天启四年,袁崇焕以五防的功劳,升兵备副使,再升右参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