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五日英军对镇江城发动了猛烈进攻。第一仗是在城外焦山开始的,海龄指挥扼守焦山的一百多名蒙古族旗兵,与英军奋力厮杀。在战斗中,海龄发现敌人每次进攻都先是用洋炮轰击,然后再让步兵冲锋,占领目标。根据英军这一作战特点,海龄指挥部属避敌之长,击敌之短。当敌人猛烈打炮的时候,守军士兵利用树丛、土堆、山凹等地形地物,将自己隐蔽起来。英军炮击过后,见山上没有一丝动静,以为山上中国守军已被其炮火所灭,便洋洋自得地爬上山来。当英军爬到半山腰时,清军出其不意地从各个隐蔽处一跃而出,手执大刀、长矛冲入敌群。英军还没有醒悟过来,就都一命归阴了。
“坚甲利炮”是英军在中国土地上横行霸道的主要军事支柱。海龄号召全城军民献计献策,运用各种办法打击敌人。镇江军民利用水势流向,在敌舰上游向江中撒了大批稻草,稻草顺水势沿江而下,涌到敌舰周围,又被卷进舰身下面,缠住推进器的叶轮,使敌舰无法行驶,被迫停在江中。晚上,敌人都龟缩在一起,不敢行动。镇江军民趁着茫茫黑夜,划着小船悄悄靠近敌舰,放起火来。一连几个晚上,烧毁不少敌舰。
二、孤军奋战浩气长存
在英勇的镇江军民面前,英军屡遭惨败。恼羞成怒的英军经过周密准备,于七月二十一日对镇江城发动了报复性的总攻。驻守镇江城外东、南两线高地的齐慎和刘允孝所率守军,在英军猛烈的攻击下,交战不久即溃败。镇江城外有利的防御地形很快被敌人占领,城内守军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这时,英海军陆战队趁势大批登陆,将镇江城团团围住,并在数十门大炮的掩护下,向南门发起攻击。
面对这种形势,海龄镇定自如,毫不动摇。他亲临南门,登上鼓楼指挥守军用火炮、弓箭、石块、砖头打击敌人,使其无法靠近城门。英军妄图在南门突破的计划落了空。与此同时,英军总指挥官璞鼎查所率领的另一支部队渡过运河,直扑东门,也被东门守军用土炮、土枪击退。璞鼎查重整部队转向西门,调来重炮猛轰城墙。海龄立即赶到西门指挥战斗,在军民齐心协力的奋勇抗击下,英军进攻西门又遭失败。
屡吃败仗的英军接受了几次失败的教训,在转向进攻北门时,敌人发现城墙依山而筑,并有寨门,遂以十多门大炮集中轰击一处寨门,结果寨门被轰塌,一股英军鼠窜入城。海龄率军赶来,组织反击,与敌殊死战斗,大部分敌人被砍杀,其余的都逃出城去。
英军不甘失败,再次集中兵力猛攻西门。午后,西门被英军炸开。海龄又赶到西门,率士兵和敌人拼死厮杀。激战中,海龄身负重伤,仍然坚持指挥战斗。此时,大批英军涌至,海龄即令部队与敌人展开巷战。
在浴血奋战中,海龄路过家门,见到怀抱婴儿的妻子,便对她说:“今日之战,官兵恐将不利,请勿惜别,立刻当去。”妻子深明大义,鼓励丈夫说:“今日临大事,君犹念妻子乎?君但督士卒,见死勿弃城。”说毕,即怀抱婴儿,纵身跳入熊熊大火之中。海龄见妻子如此壮烈死去,即飞身上马,率40名亲兵杀向敌阵。将士们在海龄的影响下,全都英勇奋战,直至战斗到最后一个人。海龄见镇江城已不保能全,便跳入大火中****殉职。
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1865),清末名将。姓博尔济吉特氏。蒙古科尔沁旗人。父毕启为等台吉。僧格林沁历仕三朝:道光帝时,承袭了科尔沁扎萨克多罗郡王爵,命在御前行走;咸丰帝时曾任参赞大臣;同治帝恩封他为亲王。僧格林沁作战骁勇,深得咸丰帝信赖,但他以镇压人民起义发家,后被义军击毙,也算是罪有应得。
一、内剿连捷外御屡败
咸丰三年(1853)五月,洪秀全太平军分头攻打河南,咸丰皇帝认为京城是根本重地,防范稽察,均关重要,因此命僧格林沁同左都御史花沙纳等,专门办理京城各旗营防事务。僧格林沁制定了稽察章程十二条。八月,太平军从直隶永年县的临洺关攻入正定府。咸丰皇帝授惠亲王绵愉为奉命大将军,僧格林沁为参赞大臣,并设宴于乾清宫,亲自颁发关防给他们,还赐给他们讷库尼素光刀。九月,僧格林沁奔赴紫荆关防守。十月,太平军从沧州攻入静海等地,打算攻打天津。僧格林沁向永清县的王庆坨进军,防止太平军北上。咸丰皇帝称赞僧格林沁筹备防范,一切布置都很合机宜。咸丰四年正月,僧格林沁率军击败太平军,清兵大炮把太平军的丞相吉汶沅击中阵亡,清军占领了太平军北方重镇连镇的周围。接着,经过数月激战,十一月,清军占领西连镇,十二月又占领东连镇,并擒获太平军首领林凤祥及检点将军等。捷报上奏,僧格林沁加恩封为博多勒噶台亲王。至此,京畿附近的太平军全被肃清。咸丰皇帝命得胜之师由僧格林沁带往高唐州督办军务。
咸丰五年(1855)正月,僧格林沁率清兵抵达高唐,高唐州守卫坚固,难以硬攻,僧格林沁便想出奇兵制胜。于是,僧格林沁让城南防军故意装出疏漏的状态,引诱太平军。太平军果然怀疑这里防卫疏漏,于是乘夜间偷偷出城,全部向南转移,清兵遂占领了高唐。太平军转移到茌平,占领了茌平县的冯官屯,清兵立即追来,先夺取了冯官屯西面的两个村庄。太平军集聚在东南隅,依靠粮食充足,坚守阵地,同时暗中挖掘地道,想夺取清兵的炮台,但因清兵守备森严,没有能够成功。双方相持很久之后,僧格林沁偷偷挖开运河大堤,用运河水倒灌太平军的大营。土墟之中,泥水没过髁骨,行动十分困难,清兵趁机逼近土埝,抓住了太平军首领李开芳,其余太平军也被清兵全部残杀或抓获,冯官屯被克。捷报上奏,咸丰皇帝下旨称赞僧格林沁,并加赏僧格林沁坐肩舆。十二月,僧格林沁调任镶蓝旗满洲都统。
咸丰六年(1856)十二月,咸丰皇帝命僧格林沁担任管理沟渠河道之职,并八旗值年大臣。不久,又调补正黄旗领侍卫内大臣。咸丰七年,任镶红旗汉军都统。
咸丰八年(1858)四月,英国兵船驶进天津海口,僧格林沁被授为钦差大臣,督办军务。六月,直隶总督谭廷襄在海口防守中疏于防守,炮台失陷,英国兵船驶入内河。七月,僧格林沁前往办理大沽双港炮台,并不断增加炮位,严行设防。几个月后,工程结束。
咸丰十年(1860)六月,一百多艘英国兵船驶到天津海口,突然在北塘登岸,占领了当地的村庄。当时恒福专办抚局,而英国人反复要挟,并派遣一万多名马、步兵,分头扑向新河粮城。清兵退守塘沽、大沽两岸,形势十分危急。僧格林沁先后上奏,咸丰降旨,要求僧格林沁稳定军心,妥为调度,并仍让恒福办理抚局。
当时,塘沽又被英人攻占,大沽炮台更加危急。七月,英国人又占领了大小梁子。不久,清兵与英军在右岸石缝地方交战,清兵大败,炮台被英军占领。僧格林沁打算退守通州,在州城以南选择要地驻扎,上奏请示。咸丰下旨:迅速来京,面授机宜。又下旨:僧格林沁办理海防,未能周妥,拔去三眼花翎,革去正黄旗领侍卫内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
八月,僧格林沁带兵留在通州防守。因为英国侵略军逐日前进,僧格林沁督兵严阵以待,抓到英国巴夏里等人,送到北京。英国侵略军又整顿队伍反扑。清兵退守八里桥,与英军交战,又大败。咸丰下旨革去僧格林沁的爵职,仅留钦差大臣之职。九月,清廷与英国人签订了屈辱的和约。
二、镇压捻军毙命民军
这时,直隶东部与河间一带,反清起义军汹涌澎湃,咸丰皇帝下旨让僧格林沁偕同侍郎瑞麟前往镇压。十月,山东团练大臣杜翻上奏,捻军活动猖獗,济宁、衮州、泗水都被捻军包围。咸丰皇帝下旨让僧格林沁等把京城周围的起义军肃清之后,立即奔赴山东节制剿办。不久,僧格林沁取道东昌,逐渐南下。清兵在钜野(今属山东)的羊山与捻军交战,清兵大败。僧格林沁因为瑞麟节节退守,怯懦无能,所以上奏弹劾,瑞麟被革去职务。十二月,邹县捻军宋继朋反清,僧格林沁督率军队前往镇压,首战告捷。两天后,在河滩及后峪再次打败了起义军。
同治皇帝登基之后,赏还给僧格林沁博多勒噶台亲王的封爵。不久,又让他掌管火器营事务。当时,一大股捻军从山东高密、寿光、章邱进入滕县,僧格林沁调遣马、步兵驰扎兰陵驿。他分派诸将。多次打败捻军,杀死了近二千名捻军。清兵攻克了范县,曹县一带的捻军被镇压下去。之后,僧格林沁从山东到江苏、河南、安徽,一路进剿,连获胜捷,每次杀死的捻军都数以千万计。
同治元年(1862)七月,同治帝命僧格林沁统辖山东河南全省军务,并调度直隶、山西省防兵,直隶、山东、河南、山西各省督抚提镇以下各官,以及正白旗汉军副都统遮克敦布、右侍郎毛昶熙、署漕运总督吴堂都归其节制,而蒙、毫、徐、宿等处防兵也由其一并调遣。僧格林沁的权力达于顶点。此后一直到同治三年末,僧格林沁都屡获胜捷,杀死捻军无数。在同治三年来的江宁大战中,由于捻军重要首领温其玉、黄文浩等率众放下武器请求投降,并且献出了捻军主要领袖端王蓝成青,僧格林沁招降了几十万捻军,杀害了蓝成青。
同治四年(1865)正月到二月,僧格林沁转战河南各地,剿杀了众多捻军,接连攻下捻军的两座营垒。四月,太平军联合捻军进入山东,从汶上县的袁家口攻打到郓城西北的水套一带,又联合当地的起义军约马步兵几万人。僧格林沁督率军队猛进,每天达一二百里。农民军与清兵交战,清兵连胜了两仗。农民军转移,清兵追击,直到曹州府西北高庄集地面。
当时,清兵经过长途跋涉,已经非常疲惫饥饿,又与农民军鏖战了一整天,已经力不能支,于是在农民军的猛烈攻击下溃不成军。僧格林沁带领残兵败将落荒而逃,来到荒庄。夜里,农民军挖掘长壕,把清兵包围了起来。部将全顺等请求冲出包围,僧格林沁答应了。但清兵虽越过了战壕,却被农民军层层围住。部将陈国瑞的四千骑兵全军覆没,余下的清兵与农民军混杂在一起,在黑夜里互相奔走,难以辨识。清兵败退到吴家店,随从僧格林沁逃跑的骑兵多数被歼。僧格林沁亲自与追来的农民军士兵交战,终因力不能支,战马跌倒,被农民军击毙。
左宗棠
左宗棠(1813~1885),清末名将。字季高。湖南湘阴人。历经清咸丰、同治、光绪三朝,曾任闽浙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军机大臣等职。他是清末湘军首领之一,洋务派中坚人物。初由曾国藩推荐,率湘军赴江西、安徽与太平军作战。光绪帝时督办新疆军务,率兵讨伐阿古柏,收复乌鲁木齐、和阗等地,阻遏了俄、英对新疆的侵略,尤其是收复了被沙俄侵占的新疆伊犁的绝大部分地区,为维护我国领土主权做出了贡献。
一、少有壮志统军建功
左宗棠出生于书香之家,父亲名观澜,是个禀生,有很好的学问及修养。左宗棠是道光时的举人,以后三次参加礼部考试都没有考取,于是断绝仕途发展的打算,专心致志研究地理与兵法。他平时喜欢故作豪言壮语惊人,在公卿士大夫中间颇有名声。他曾经自比诸葛亮,大家都觉得他狂妄。胡林翼却非常欣赏他,认为看遍全国,没有一个人才能超过左宗棠的。左宗棠快四十时,对身边的亲友说:“除非帝王一心想求得贤相,否则我这辈子大概是没什么指望了。”
咸丰初年,太平天国起事。此时张亮基巡抚湖南,礼聘左宗棠为僚幕,但左宗棠不应召。胡林翼诚恳相劝后,左宗棠才出来,做了长沙县知县。以后因守卫长沙有功,从知县提拔为直隶州同知。以后张亮基转任山东巡抚,左宗棠回乡隐居。骆秉章任湖南巡抚后,再次用计谋硬拉左宗棠出来辅助军务,依赖左宗棠如同自己的左右手。下属幕僚向骆秉章禀报军务,骆总是问:“季高先生的意见怎么样啊?”由于这样,嫉恨左宗棠的人越来越多,诽谤四起,但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响亮。左宗棠的同乡郭嵩焘在朝廷中任编修,一天,咸丰帝召见他,问道:“你认识有个举人左宗棠吗?他为什么这么久还没有正式出外任职呢?年纪有多大了?再拖下去精力就会衰退,你可以写信告诉他我的意思,应当及时出来为我惩办贼寇。”胡林翼听到这一消息后,非常高兴地说:“帝王得贤相的日子到了!”
咸丰六年(1856),曾国藩攻克武昌,上奏陈述左宗棠训练部队、筹集军饷的功劳,朝廷诏谕授予左宗棠兵部郎中听候调用,不久又加四品卿衔。不久,有人在湖广总督官文面前构陷左宗棠有罪,骆秉章上疏为左宗棠极力辩护;胡林翼、曾国藩也都说左宗棠无罪,极力称赞其才能出众可以重用;后来京官潘祖荫也说总督是被别人的表面言辞所迷惑,所以最后左宗棠得以免遭逮问。不久朝廷下旨,命令左宗棠以四品京堂身份跟从曾国藩治理军务。曾国藩命他自己招募一支军队,由此左宗棠的才华终于得到了施展的机会。左宗棠招募了五千人马,经过训练号称“楚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