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名人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21592400000019

第19章 李白(2)

四、翰林供奉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之后,对其十分仰慕,便召其进宫。李白进宫朝见那天,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

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胸有成竹,对答如流。玄宗大加赞赏,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职务是草拟文告,陪侍皇帝左右。

玄宗每有宴飨或郊游,必命李白随从,利用他敏捷的诗才,赋诗纪实。虽非记功,也将其文字流传后世,以盛况向后人夸示。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宠信,同僚们不无羡慕,但也有人因此心怀嫉恨。

天宝初年,每年冬天玄宗都会带着酋长、使臣去温家狩猎,李白自然侍从同去,当场写赋赞美玄宗的盛德,歌颂朝廷威力,深得玄宗赏识。此时,玄宗宠爱杨玉环,每与她在宫中玩乐时,玄宗都要李白写些行乐词,谱入新曲歌唱。李白怀着“长揖蒙垂国士恩,壮士剖心酬知己”的心情,竭尽才思来写这些诗。

在长安时,李白除了供奉翰林、陪侍君王之外,也经常在长安市井上行走。他发现国家在繁荣昌盛的景象中,正蕴藏着深重的危机。那便是最能够接近皇帝的专横的宦官和骄纵的外戚。他们的所作所为给李白以强烈的压抑感。

与此同时,李白放浪形骸的行为又被翰林学士张珀所诽谤,两人之间产生了一些裂隙。宦官和外戚的受宠,使李白“大济苍生”的热情骤然凉了下来,自己虽在长安,但却没有施展自己管、晏之术的机会。

朝廷的腐败,同僚的诋毁,使李白万分感慨,他写了一首《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表示有意归隐。谁知就在此时,他被朝廷赐金放还,这似乎让李白感到非常意外。这次被赐金放还似乎是李白说了不合时宜的话。

五、再次远游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李白到了东都洛阳。在这里,他遇到正在蹭蹬不遇的杜甫。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相遇了。此时的李白已名扬全国,而杜甫则风华正茂,却困守洛城。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但他并没有以自己的名声在杜甫面前居功自傲;而“性豪业嗜酒”、“结交皆老苍”的杜甫,也没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头称颂。两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洛阳时,他们约好下次在梁宋(今开封商丘一带)会面,共同访道求仙。

这年秋天,两人如约到了梁宋。两人在此抒怀遣兴,借古评今。他们还在这里遇到了诗人高适,而高适此时却还没有禄位。然而,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三人畅游甚欢,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此时的李杜都值壮年,此次两人在创作上的切磋对他们今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这年的秋冬之际,李杜又一次分手,各自寻找道教的师承去造真箓(道教的秘文)、授道箓去了。李白到齐州(今山东济南一带)紫极宫清道士高天师如贵授道箓,从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仪式,成为道士。然后李白又赴德州安陵县,遇见这一带善写符箓的盖寰,为他造了真很小。此次的求仙访道,李白得到了完满的结果。

天宝四年(公元745年)秋天,李白与杜甫在东鲁第三次会见。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他们两次相约,三次见面,知交之情不断加深。他们曾经一起寻访隐士高人,也偕同去齐州拜访过当时驰名天下的文章家、书法家李邕。就在这年冬天,两人再次分手,李白准备重访江东。

李白离开东鲁之后,便从任城乘船,沿运河到了扬州。由于急着去会稽会见元丹丘,也就没有多滞留。

到了会稽,李白首先去凭吊过世的贺知章。不久,孔巢文也到了会稽,于是李白和元丹丘、孔巢文畅游禹穴、兰亭等历史遗迹,泛舟静湖,往来剡溪等处,徜徉山水之中,即兴描写了这一带的秀丽景色。

在金陵,李白遇见了崔成甫。两人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情怀更加相投。他们泛舟秦淮河,通宵达旦地唱歌,引得两岸游人不胜惊异,拍手为他们助兴。两人由于性格相投、遭遇相似,所以较之一般朋友更为默契,友谊更深厚,因而李白把崔成甫的诗系在衣服上,每当想念,便吟诵一番。

李白在吴越漫游了几年,漂泊不定。

到了幽燕之后,李白亲眼看到安禄山秣马厉兵,形势已很危急,自己却无能为力。在安史之乱前两三年,李白漫游于宣城、当涂、南陵、秋浦一带,仍然衣食依人,经常赋诗投赠地方官,以求帮助。

在此次漫游期间,李白因夫人许氏病亡,又娶宗氏。家庭多变,国家多事,李白一面求仙学道,一面企图为国建功,对于国家安危,仍很关切,虽在漫游,但已与过去有所不同。

六、病逝途中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便避居庐山。那时,他的胸中始终有着退隐与济世两种矛盾的思想。永王李磷恰在此时出师东巡,李白应邀入幕。

李白入幕后,力劝永王勤王灭贼,而对于政治上的无远见,他也作过自我批评和检讨。同在江南的萧颖士、孔巢文、刘晏也曾被永王所邀但却拒不参加,以此免祸,李白在这点上显然不及他们。

永王不久即败北,李白也因此被系浔阳狱。这时崔涣宣慰江南,收罗人才。李白上诗求救,夫人宗氏也为他啼泣求援。将吴兵三千驻扎在浔阳的宋若思,把李白从牢狱中解救出来,并让他加入了幕府。因此李自成为宋若思的幕僚,为宋写过一些文表,并跟随他到了武昌。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用,并以宋的名义再次向朝廷推荐,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但不知什么原因,后来不但未见任用,反而被流放夜郎(今贵州梓潼),完全出乎意料。因为当时永王幕下的武将都得到了重用。事情之所以发生变故,可能与崔涣、张镐这批人的失势有关。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冬,李白由浔阳道前往流放之所——夜郎。因为此次所判的罪是长流,即将一去不返,而李白此时已近暮年,“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不由更觉忧伤。

由于李白当时在海内素负盛名,此行沿路受到地方官员的宴请,大家都很尊重他,并没有把他看作一个被流放的罪人。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行至巫山,朝廷因关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规定死者从流,流以下完全赦免。这样,李白经过长期的辗转流离,终于获得了自由。他随即顺着长江疾驶而下,而那首著名的《朝发白帝城》最能反映他当时的心情。

到了江夏,由于老友良宰正在当地做太守,李白便逗留了一阵。乾元二年,李白应友人之邀,再次与被谪贬的贾至泛舟赏月于洞庭之上,发思古之幽情,赋诗抒怀。不久,又回到宣城、金陵旧游之地。差不多有两年的时间,他往来于两地之间,仍然依人为生。上元二年,已六十出头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当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

上元三年(公元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给了李阳冰,赋《临终歌》而与世长辞,终年六十二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