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名人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21592400000003

第3章 孔子(1)

在中国历史上,孔子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战国时代,儒墨并称“显学”。儒家的创始人就是孔子。他以布衣之身闻名于世。他早年为了立足于世,于礼上多下工夫,提出了“克己复礼,仁也”的主张。他开办教育,并抱经世济民之志而游说诸侯各国,以其人格魅力和感召力浇铸了中华民族的品格。相传孔子有门人三千人,高足七十人。晚年他致力于整理文献曲籍,有《诗》、《书》等,后世将其称为“六经”或“六艺”。

一、生于乱世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他的曾祖父是宋国人孔防叔。防叔生了伯夏,伯夏生了叔梁纥。据说孔子是叔梁纥与姓颜的女子野合生下的。孔子一生下来,头顶中间低,四边高,很像尼丘山。他的父母便给他起名为丘,字仲尼。

孔子生于乱世。他出世时,中国历史正处于春秋后期的社会大变动时期。当时,中国社会正处在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旧的制度日益瓦解,而新的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整个社会处在动荡不安之中。

孔子出生图明先自《明人绘圣迹图》在孔子的出生地鲁国,这种旧制度崩溃的迹象更加明显。鲁国曾是著名的“礼乐之邦”,而此时已处在“礼崩乐坏”的状态中。

孔子生于乱世,三岁时父亲又病故,家贫又没有靠山,迫使属于“士”阶层的孔子不得不自贬身价,从事一些在当时被认为卑贱的职业。

然而,正是这种逆境激发了孔子好学向上的志向,他十五岁便确立了学习的志向,从此便如饥似渴地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博学、好闻、审思、明辨的精神在早年就可见一斑。他曾向老子请教过礼制,跟苌弘学习过音乐。

到了三十岁左右,孔子博学的名声逐渐大起来,并收了第一批弟子,其中就有比他小九岁的子路。连在鲁国掌权的贵族孟氏,也让儿子拜其为师,观光学礼。

二、弟子三千

孔子一生中有大部分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他首创私学,进行授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旧制度,突破了王宫贵族对知识的垄断,促进了文化孔子像在民间的传播。

孔子提倡“学以致用”,他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为实行“礼治”和“仁政”所需的人才,把“学”与“道”联系起来。孔子创造了一套卓有成效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是孔子的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即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和优缺点,循循善诱,尽量发挥其长处;在教学方法上,孔子重视启发式的教育方法,要求学生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地进行推理和分析,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自觉性和独立思考能力。此外,孔子还总结了一套正确的学习原则,譬如“学而知之”的唯物主义认识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以及“不耻下问”的敬学态度等等。

孔子对学生的影响,一部分是通过言传,而更多的、更为深刻的则是身教。他的勤奋好学,他对真理、对理想、对完美人格的追求,他的正直、谦虚、有礼,和对国家的忠诚与对百姓的关心,都深深地感染着他的学生和后人。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在德行方面表现突出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在语言方面表现突出的有宰我、子贡;办理政事能力较强的有冉有、子路;熟悉古代文献的有子游、子夏。在孔子的弟子中,有不少人都干出了一番事业和成就,对于当时的政治,尤其是对于孔子思想的继承和传播,对于儒家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三、仕途艰辛

孔子不仅博学多识,而且毕生致力于为政和为人之道。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希望依靠自己的广博学识走上从政道路。然而,仕途的大门却迟迟没有向他敞开,直到人过中年之后,他才获得了从政的机会。

孔子由于对鲁国大夫季氏专权感到不满,于是逃到齐国,曾一度得到齐景公的垂青。齐景公问他治国之道,孔子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说,君臣父子都应该按照传统的礼制和道德规范行事,不可越轨。然而孔子的才华遭到齐国大臣的忌妒,不但大臣晏婴不赞同他的政治主张,而且其他大臣甚至也想谋害他。孔子得不到齐景公的重用,只好告辞了,就回到了鲁国。

而在公元前502年,孔子由于拒绝叛臣阳虎的拉拢,取得了国君鲁定公和执政大臣季恒子的信任。第二年,五十一岁的孔子被任命为“中都宰”——中都地方的长官。他干得很出色,一年之后,被提升为“司空”——主管建筑与道路等事务的长官;不久又升为“司寇”——掌管司法的长官,兼理外交事务。从此孔子的仕途前景一片光明。

公元前500年,齐鲁两国在夹谷会盟。在举行会盟仪式时,齐国妄图侮辱鲁国,奏起了边疆地区的音乐,还让侏儒和小丑上台耍笑逗乐。孔子识破了齐国的险恶用心,义正词严地用当时通行的礼法责备对方,并把小丑和侏儒处以腰斩的酷刑,保全了鲁国的尊严,使齐国的阴谋没有得逞。这次外交胜利不但提高了鲁国的地位,而且孔子的政治声誉也因此而鹊起。

孔子参政以后,便建议打击割据势力,从而使鲁国的政治大有起色,这可吓坏了邻国齐国。齐国怕鲁国重用孔子后国力强大难以控制,于是想方设法搞破坏。他们知道鲁定公和季恒子都是好色之徒,便使用美人计,给鲁国送来了八十名美女,三十辆华丽的马车,从那以后,鲁定公和季恒子从此便沉湎于酒色,再也不过问政事了。

孔子感到自己不能继续施展政治抱负,于是便辞职离开了鲁国,开始周游列国。

四、周游列国

孔子离开鲁国后,在外漂泊了十四年,先后到过卫、匡、蒲、曹、宋、郑、陈、蔡、晋、楚的边境,并反复进出卫国。

卫国是孔子周游列国的第一个国家。卫灵公开始很尊重他,按照孔子在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他粟六万斗,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也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十个月之后,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

孔子一行路过匡城时,因为被误认为是曾经骚扰过匡地的阳虎一伙,被人围困了五日。一场虚惊过后,孔子离开匡邑,想去晋国。刚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叛乱,再次被围。逃脱之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孔子此后在卫国住了两年。

但年迈的卫灵公此时对于治理国家并不起劲,虽然尊敬孔子,却无意让他参政,只是偶尔让夫人召见召见他。孔子对此很失望,感到久居无益,两年后就又离开了卫国。

这次,孔子一行辗转经过曹国、宋国、郑国,来到陈国,在陈国住了三年。吴国攻打陈国,弱小的陈国无力自保,局势危险,孔子只好带着弟子离开陈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