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名人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21592400000057

第57章 张之洞(1)

张之洞是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生活在中西大交汇的晚清社会的他,集荣辱于一身。他打败法人的入侵,策划并督建京汉大铁路,创办亚洲最大的钢铁厂。这些都是他的耀眼业绩。同时,他的好大喜功、挥霍无度、崇洋媚外、沽名钓誉,也为他招来了百年的骂外。

一、少年得志

张之洞(公元1837~1909年),字孝达,号香涛,另有无竞居士、壶公、香岩、抱冰等别号。祖籍直隶南皮县(今属河北省),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八月三日,出生于贵州兴义府知府官舍。

张之洞像张之洞从小读书非常用功,勤于思考,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他先后师从韩超、丁诵先、童云逵、朱伯韩等人,研习经学、古文学、史学、经济之学。成丰二年(公元1852年),张之洞应顺天府乡试,中第一名解元;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参加会试、殿试,中一甲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张之洞的科举道路可谓是一路通途。

年轻的张之洞亲身体验了太平天国运动对封建王朝的冲击。他作诗慨叹农民的命运,又对太平军大加诋毁。关心时事、以卫道为己任的意识早在他年轻的心里扎下了根。在经历了丧父及石达开、鹿丕宗为战争而死的这些噩耗之后,张之洞的心灵承受了沉重的打击。后来张之洞镇压海南黎民起事、仇视义和团、镇压唐才常的自立军起义,与早年的这些痛苦经历不无关系。

二、中流砥柱

张之洞、宝廷、张佩伦、黄体劳时称翰林四谏,号为清流派。他们拥戴军机大臣、大学士李鸿章,而实际上张之洞是清流派的中坚。在平反东乡冤狱、改订《中俄条约》等问题上,张之洞表现出了秉公持论、为民请命、不避权要、犯颜直谏的“清流”本色。

在咸丰、同治年间,四川的苛捐杂税迫使当时的百姓“闹粮”,而孙定扬却说其造反,致使造成四百多人冤死的大惨案。

张之洞在四川学政任内,对东乡冤案有所了解。他义愤填膺,决心上疏,请严惩元凶,为民请命。他于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五月十一日,一天之内竟连上三折:《重案定拟未协折》、《陈明重案初起、办理各员情形片》和《附陈蜀民困苦情形》,分析案情及其实质并奏请朝廷惩处对东乡冤案负有重大责任的文格和恩承、童华。

刑部不得不重审此案。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六月十七日,朝廷宣布承认东乡百姓“闹粮仇斗,并非叛逆”;孙定扬、李有恒滥杀无辜,处以极刑;对文格、恩承、童华及与此案有关的数十人,均给予了不同惩处。拖延数年的东乡一案,终于沉冤昭雪。张之洞也因此而声名大振。

对张之洞而言,平反东乡冤狱是内恤民愿,而改订《中俄条约》却是外争国权。

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沙俄侵占新疆伊犁地区。清政府派左都御史崇厚赴俄国就归还伊犁进行交涉。

张之洞建议崇厚先赴新疆进行考察,并与左宗棠商议,再赴俄国。谁知崇厚在沙俄的胁迫和愚弄之下,不请示清政府,便与俄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里瓦几亚条约》,使伊犁降入了被俄国包围的危险境地。消息一传出,舆论哗然。张之洞为《中俄条约》问题前后上疏二十余次,坚持必须改订条约,加强伊犁地区的军事力量,并奏请治崇厚的罪。慈禧、慈安太后亲自召见张之洞,特许他随时可以到总理衙门以备咨询。他同张佩伦、陈宝保一起起草奏折十九件,提出了筹兵筹饷、加强边防的积极建议。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清政府派曾纪泽赴俄,重订《伊犁条约》。张之洞在此次改订条约中起了重要作用。

此事之后,他便得到了慈禧的重用。

三、封疆大吏

于是在光绪七年至十年(公元1881~1884年),张之洞出任山西巡抚。就任伊始,张之洞就立下了“身为疆吏,固犹是瞻恋九重之心;职限一方,不敢忘经营八表之略”的宏大志愿。他从革除陋规、整治吏治入手,着力减免各项差徭,严禁吸食鸦片,设立洋务局,创办令德书院,拟造通京公路,筹开山西铁矿。而就在这时,中法战争爆发了。

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法国入侵越南,边疆告急。张之洞便上疏建议以守为战,严密监视滇、桂战役的形势,立即构筑天津、广州的防线。而同年四月,张之洞被任命为两广总督,组织抗法。

张之洞到达广州后,便撤换了沿海的督抚,加强防务。六月,法军占领了台湾的基隆。张之洞便建议广州军队与台湾的刘永福的军队合击法军。清廷采纳了张之洞的建议,提拔刘永福为记名提督。刘永福骁勇善战,率领黑旗军屡挫法军。

曾纪泽像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正月,法军侵占中越边境重镇镇南关,形势危急。张之洞推荐前任广西提督冯子材、总兵王孝祺等领兵支援,进驻镇南关。老将冯子材,不减当年之勇,率军奋力抵抗,使法军遭到致命的打击。法国的茹费理内阁也因此倒台。战争的形势开始对中国极为有利,但清政府却决意要求和,命令前线军队停战撤兵。张之洞曾几次上奏朝廷要求缓期撤兵,不仅没有得到允许,反而还遭到李鸿章的斥责。

但由于他的应战得利,因此还是得到了朝廷的嘉奖。

打败法国的入侵,也在他荣辱兼有的一生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张之洞在山西做巡抚时,由于受到英国传教士的启发已经迈出了向洋务派转化的第一步,但其计划没来得及付诸实施。

因曾身处抗法战争前线,张之洞深深地感到修筑铁路的重要性。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他上奏朝廷,建议修筑一条卢汉铁路,从卢沟桥到汉口,以贯通南北。张之洞认为修筑铁路可以促进物资流通,国家征调兵力、粮饷也比较方便。朝廷批准了这一奏折,计划分南北两段修筑卢汉铁路,北段由直隶总督负责,南段由湖广总督负责。为此,张之洞被调任为湖广总督。由于修筑铁路需要大量的钢铁,张之洞决定先筹建汉阳铁厂。

由于其经验不足和天朝上国的虚荣心作祟,张之洞办企业时也出现了一些失误。购买机器时,张之洞致电驻英国公使薛福成要他在英国购买炼钢厂机炉。英国梯赛特工厂厂主回电说:“想要办钢厂,必须先将炼钢所用的铁、石、煤、焦寄到英国化验,分析煤铁的成分以后,才可以确定使用什么样的机炉,不能有半点差错。”张之洞对此还不以为然,并且还大言不惭地说:“中国地大物博,什么样的煤铁没有,只要按照英国钢铁所用的机炉买一套就行了。”英国厂主无奈,只好照办。结果,铁厂设在了汉阳,却要用大冶的铁矿、马鞍山的煤炭。原材料运输困难不说,马鞍山的煤,还不能炼焦。张之洞只好又从德国进口焦炭数千吨。经过了六年,耗资五百六十万两白银的汉阳铁厂,始终没有炼出合格的钢铁。查明原因后,张之洞又向日本借款三百万元,改进了原来的机炉,才炼出了优质的钢。汉阳铁厂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大规模采用机器生产的资本主义钢铁工业,而且也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