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圣人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21592500000001

第1章 前言

中华文明史上曾产生过许多杰出的圣贤哲人,其作为、其思想、其成就一直对后世有着重大影响,不仅为华夏各民族所尊崇,而且在世界文明史上亦有重要地位。

组编《中国古代圣人传》一书,旨在为进一步传播、交流、弘扬华夏文明做贡献。

同时也规定了编写原则,略为:

每篇传记必须突出主题和人物特点,历史背景要交代清楚,重大事件、活动及著述不遗漏。可夹叙夹议,但评述一定要客观、中肯,不刻意标新立异。涉及历史上有争议的问题,除确有史据的外,一般从公认的说法。

此外,对写作体例也作了具体规定。可谓详细周洽,一丝不苟。

中国哲学向有“循名责实”的优良传统。本书既定名为《中国古代圣人传》,则其入选者必当具有圣、贤之称。古人对“圣”的释义有多种。《尚书·洪范》云:

“聪作谋,睿作圣。”孔《传》曰:“于事无不通谓之圣。”

《孟子·尽心下》云:“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赵歧注曰:“大行其道,使天下化之,是为圣人;有圣知之明,其道不可得知,是为神人。”古代谥法中又有“扬善赋简曰圣”或“敬宾厚礼曰圣”(《史记正义·谥法解》)的说法。“圣人”一词亦出现得较早。《老子》:“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易·乾·文言》:“圣人作而万物睹。”《论语·述而》:“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荀子·性恶》:“故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也。”综观前引诸义,一言以蔽之,“圣”为美称,而“圣人”系指道德、智能极高的人,司马光谓“才德全尽谓之圣人”(《资治通鉴》卷一),是为得之。

事实上,在有的古人看来,“圣”还算不上对人的最高称誉,最高的称誉应该是“天”,其次为“圣”,再次为“仁”,再次为“义”。春秋时期,周灵王的太子晋在回答晋师旷的“由舜而下,其孰有广德”的问题时说:

如舜者天。舜居其所,以利天下,奉翼远人,皆得已仁。此之谓天。如禹者圣。劳而不分居,以利天下,好取不好与,必度其正。是之谓圣。如文王者,其大道仁,其小道惠。三分天下而有其二,敬人无方,服事于商。

既有其众,而返失其身。此之谓仁。如武王者义。杀一人而以利天下,异姓同姓,各得其所,是之谓义。(《逸周书·太子晋解》)当然,太子晋所说,也只能算一家之言。

一般读者的心目中,可能把孔子视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圣人。而据《左传》昭公七年载,孟僖子已称孔子的先人为圣人。他说:“吾闻将有达者曰孔丘,圣人之后也,而灭于宋。”杜预注“圣人”为“殷汤”。

后世对“圣”的解释更宽泛一些,凡精通一事,有绝技者即可称“圣”。如晋葛洪《抱朴子·内篇·辩问》云:

世人以人所尤长,众所不及者,便谓之圣。故善围棋之无比者,则谓之棋圣。如严子卿、马缓明于今有棋圣之名焉。善史书之绝时者,则谓之书圣。故卫协、张墨于令有书圣之名焉。刻削之尤巧者,则谓之木圣。故张卫、马忠于今有木圣之名焉。故孟子谓伯夷,清之圣者也。柳下惠,和之圣者也。伊尹,任之圣者也。吾试推演而论之,则圣非一事。夫班狄,机械之圣也。跗扁和缓,治疾之圣也。子韦、甘均,占候之圣也。史苏、辛廖,卜筮之圣也。夏育、杜回,筋力之圣也。荆轲、聂政,勇敢之圣也。飞廉、夸父,轻速之圣也。子野,延州,知音之圣也。孙、吴、韩、白,用兵之圣也。圣者,人事之极号也,不独于文学而已矣。

如按葛洪的标准,中国历史上可称为“圣者”的人就太多了。而此书仅选了古代16名人物为之作传,其余未被入选者,或为材料所限,或因不够典型,而更重要的是因篇幅所限,不得不忍痛割爱。就已被选入本书的各位人物来说,其德,其功,其言,揆之中国古代文献,誉之为“圣”,均当之无愧。

至于“贤者”就更多了。“贤”的本意为多财。《庄子·徐无鬼》说:“分人以财谓之贤。”后指有德、有才,仅次于圣人的那种人。《论语·子张》篇说:“贤者识其大声,不贤者识其小者。”即贤人是能认识事物根本道理的人。

孔子称赞其得意门生颜渊为“贤者”,号召“见贤思齐”,提倡以“仁”的标准举贤任贤。圣、贤在人们的观念中,并为万世师表。《中国古代圣人传》选取了周公等38位人物,其风节均足以垂范后世。

参加本书编写的作者,均学有专长,且工作多年,科研成果累累。赖他们竭智尽力,奋笔疾书,方使这近二百万字的书稿如期完成。各人文风或有不同,但其学识、功力,读者自会有公允的评价。

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广泛地参考了前哲与时贤的研究成果,并尽量择善而从。凡引用他人成说,均在文中注明出处,以示不敢掠美。因受其启发而有所发挥者,虽未注明出处,亦属受惠良多,谨在此表示谢意。

书稿今已全部杀青,即将付梓。总的来说,基本上达到了出版社出书的目的和要求。然限于水平,仍不敢自是,挂一漏万处实所难免,敬请海内外方家与读者诸君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