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圣人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21592500000003

第3章 孔子(2)

返回鲁国以后,还时常回忆起与老子相处的那段美好充实的时光,一有机会,就在弟子及别人面前夸赞老子说:

“鸟,我知道它能在天上飞;鱼,我知道它能在水中游;兽,我知道它能在地上跑。在地上跑的,可以用网将它罩住;在水中游的,可以用线把它钓出;在天上飞的,可以用箭把它射下来。至于说到龙,我不知道它如何乘风驾云上青天。我见到的这位老子,大概和龙一样吧!”

给孔子留下深刻的印象,适周观礼孔子以无限向往的心情赞美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意思是:周代的制度是借鉴夏、商两代的制度而建立的,它的文化是多么丰富美好啊!我拥护这种制度。在那时,孔子所称道的周文化,同夏、商两代的古典文化相比,属于现代文化;同落后的四夷文化相比,是先进文化。孔子对周文化的肯定和向往,说明它是一个向前看而不是向后看的人。尽管孔子对已达到高度文明的周文化十分崇拜,他对以往历史上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有益的东西,都主张要很好地继承。适周向老聃问礼、向苌弘问乐,丰富了孔子的知识。

孔子学琴于师襄子

孔子热心于音乐理论的学习,刻苦练习各种乐器,直到熟练掌握手法技巧、领悟乐典的丰富内涵时方肯罢休。当他听说鲁国的乐官师襄子的琴弹得特别好,就前去拜师学艺。师襄子在谈话中了解到孔子已掌握了丰富的音乐知识,就教他弹了一支名曲,孔子很快就学会了。

孔子一连十多天,总是反复弹这支曲子,也不要求学习新曲。师襄子劝他说:“这支曲子你已经学会了,可以学弹新曲了。”孔子回答说:“我虽然能熟练地弹奏这支曲子,还没有完全掌握演奏技巧。”过了些时候,师襄子说:“技巧已经掌握了,可以学习新曲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悟这支曲子的神韵。”又过了些时候,师襄子说:

“已经领悟该曲的神韵了,可以学新曲了。”孔子说:“我还没有揣摩到这支曲子的作者是谁,也想像不出他的为人风貌。”又过了些时候,孔子昂头远眺,若有所思地说:“我可能揣摩到这支曲子的作者的为人风貌了。作者身材高大,肤色黝黑,眼望远方,心环统一天下的大志。除了周文王还有谁能作得出来呢!”师襄子听了这番宏论,连忙站起来作揖说:“我的老师在传授此曲时,告诉过我,曲子的名就叫《文王操》啊!”

孔子不仅会弹琴奏乐,还非常喜欢唱歌。他和别人一起唱歌时,只要人家的歌唱得好,他就请求人家再唱一遍,然后再和人家一同唱。

孔子观者如堵墙

孔子的箭法非常好,是他勤学苦练的结果。春秋时期,盛行一种叫做“乡射”的礼仪活动。每逢春秋两季,都要在州序(州的学校)举行射箭比赛,地方官员利用这个机会会合百姓,表示与民同乐。孔子为了能在比赛中夺魁,经常与弟子们在曲阜城西郊区一个当时叫矍相的场园空地练习射箭,由于孔子具有精湛的射箭技艺,每次演习时都吸引大量围观的人,把靶场围得水泄不通。

孔子自己说过:“射箭要一听到命令就应声而发,而且每箭都要射中靶心,这才是真正善射的人。”

孔子善御知马力

孔子精通御马之术,并说:“善御马,正衔勒(横在马口中备抽勒的铁),齐辔策(驾驭牲口的缰绳和鞭子),均马力,和马心,故口无声而马应辔,策不举而极千里。”又说:“善御马者,正身以总辔,均马力,齐马心,回旋曲折,惟其所之,故可以取长道,可赴急疾。”

大意是,一个会使用马驾驶车的人,首先要身子坐正了,正确地使用缰绳和马鞭子,平均使用马力,了解马的脾气,这样做,或进或退,或左或右,马都会自觉地听人指挥,即使一日千里,疾驰奔急,也不会疲劳。可见,孔子熟练地掌握了驾车这一技术,对驾车的理论很有研究。

孔子学无常师

孔子是一位没有师承关系的大学问家,他的渊博知识都是靠自学和随时向一切有识之士和有一技之长的人求教得来的。卫国大夫公孙有一次朝问孔子的学生子贡说:“仲尼的知识到底是谁传授的?”子贡回答他说:“我的老师何处不学?为什么一定要有专人传授?”(见《论语·子张》)。孔子常说:“三人一同行路,其中就一定有我可以求教的老师。”(见《论语·述而)“遇见有本领的人,我就要想法赶上他。”(见《论语·里仁》)。孔子言行一致,好学精神,使他成为一个博古知今的饱学之士。

孔子在描述自己学习和成长过程中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说明,他在一生学习的道路上,从15岁立志于学,到了30岁的时候,已经打下了牢固的基础。以后各个时期所取得的成就,都是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的结果。孔子30岁左右不但精通了当时士这一阶层所应掌握的“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这六项基本功,也通晓了后人所说“六艺”,也称作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门经典古代文献,从以下小实例从中说明孔子的博学。

例一“商羊起舞”齐国发现有一群单足鸟,飞落在宫廷殿前,扑拍着双翼而跳跃。齐国国君见此景大吃一惊,急忙派使者到鲁国去向孔子请教。孔子说:“这种鸟名叫商羊。赶快发布告通知齐国人民,立刻动手挖掘沟渠,准备排水,天就要下大雨了。”果然没隔多久,大雨倾盆,其他国家都遭了水灾,唯有齐国听了孔子的话,早有准备,没有遭灾。弟子们不知道其中奥妙,纷纷请教孔子。孔子说:“我在早先看到一群儿童在玩耍,一对对的都屈一条腿,单脚跳着玩,一面唱着童谣:‘天将大雨,商羊起舞。’今天就应在齐国这件事上了。”

例四“土之怪曰羵羊”

鲁国贵族季桓子家里打井,挖出一只土罐,里面装着一只羊,便派人去对孔子说:“我家打井时挖得一条狗,这是怎么回事?”孔子说:“恐怕不对吧?就我所知,应该是只羊。我听说,木石中出现的怪物叫夔蝄蛃,水中的怪物叫龙罔象,土中的怪物叫羵羊(雌雄不分的羊)。”季桓子一听没有骗住孔子,更加佩服孔子知识的渊博。(见《国语·鲁语》和《说苑·辨物》)这故事出自《国语》,说明早在战国以前,孔子在人们的心目中就是一位无所不知的博物专家。

例五“防风氏其骨节专车”吴国在征伐越国的战争中,打下了会稽城,缴获一节巨骨,需用专车方可装下。

吴王便派使者访问鲁国,以向孔子请教。使者临行时,吴王嘱咐说:“不要告诉孔子是我让你问他的。”使者到了鲁国,聘问了鲁君之后,举行了招待会,孔子也应邀参加了宴会。席间,使者请教孔子说:“什么骨骼竟如此之大?”孔子回答:“我听说,很早很早以前,大禹招集各部落酋长到会稽山上集会,防风氏部落酋长迟到了,大禹便按军法处置,杀死了他,他的一节骨头便得专车装载。”使者又问:“防风氏是干什么的?”孔子答道:“防风氏是汪芒氏的首领,驻守在封嵎之山,为漆姓。在虞、商、夏时期称为江芒氏,在周朝时称长翟,现在叫做大人。”使者又问:“最高的人有多高?”孔子答道:

“焦侥氏身高仅三尺,是世上最矮的人种。最高的不超过焦侥氏的十倍,三丈就是最高的了。”(见《国语·鲁语》)材料说明,孔子对古代的历史沿革很熟悉,讲起来头头是道。

例三“肃慎氏之矢”

孔子周游陈国时,陈国国君惠公待他如上宾,住在国宾馆里。有一天,有只隼鸟落在陈侯朝堂的院内死了,身体让楛木为箭杆、石头为箭头的箭穿透了,这支箭约有一尺八寸长。陈侯不知这支箭的来历,就派人带上死隼到宾馆向孔子请教。孔子说:“这只隼是从遥远的地方飞到此地的。这支箭是居住在北方的肃慎氏造的。当年周武王灭亡了商朝,开通道路,与九夷百蛮等边疆民族交往,让他们各自以地方特产进贡给周王朝,使其世世代代不忘所从事的职业。于是住在北方的肃慎氏就进贡了楛矢石砮,长一尺八寸。周王想树立威德以影响远方之人和让后人知道这件事,永远不忘这段光荣的历史,就在所铸的铜器上刻上‘肃慎氏之贡矢’几个字,并把这件铜器赐给了女儿大姬,让她嫁给陈国始封国君胡公。古代天子分封同姓时赐给珍玉,表示亲近。分封异姓为诸侯时赐给远方进贡来的物品,让他们不要忘记服从周朝管辖。所以分给陈国的是肃慎氏的贡品。如果现在派人到陈国的旧府库去找一下,就可以找到这种贡品。”

使者立即派人去府库中查找,在一个金匣子里找到了,与孔子说的一模一样。(见《国语·鲁语》)例二“萍实大如斗”楚昭王在乘船渡江时,有一个像斗一样大的红红的圆东西直向船身漂来,正好停在船身中间。昭王感到很奇怪,遍问船中众大臣,竟无一人知晓这是个什么东西。于是便派使者到鲁国请教孔子。

孔子说:“此物名叫萍实,请楚王把它割开吃了。这是个吉祥物,只有有资格做霸主的人才有机会得到它。”

弟子们从来没有听说有这么一说,待楚使走后,便好奇地向老师询问:“老师怎么会知道这东西就是萍实?”

孔子说:“当初我到郑国去的时候,路过陈国的田野,路上听到一首童谣唱道:‘楚王渡江得萍实,大如斗,赤如日,剖面食之甜如蜜。’这首童谣正应在楚昭王身上。我是从孩子们的口中知道的。”(见《说苑·辨物》和《孔子家语·致思》)从上述故事说明孔子不放弃每一个学习的机会,他认为有用的知识,便牢牢地记在心中。掌握知识就会为他人排忧解难,从中了解孔子的好学博闻。

春秋以前,“学在官府”,就是说学校是专为贵族子弟而设的,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机会。随着经济政治形势的发展和西周后期王室衰微,便出现了“天子失宫,学在四夷”的现象,原来由贵族垄断了教育权的“学在官府”开始逐渐“学移民间”了。一些有一定文化教养的没落贵族,特别是士一级的贵族,便开始收徒讲学,这就是私学。兴办私学,并不是孔子的创举,早在孔子之前,郑国就有一位名叫邓析的办过专门学习打官司的讲习班,据说人数还不少。仅在鲁国,约略与孔子同时收徒设教的就有王骆、少正卯等人。而且据《庄子·德充符》说王骆在鲁国的学生与孔门弟子数量相等。《论衡·讲瑞》称少正卯同孔子竞争时造成孔门“三盈三虚”(学生三次满堂而又三次走光)。说明当时兴办私学已蔚然成风,各学派之间有过竞争或对立。

由于孔子的声望,他的办学方针的明确、教学内容的丰富、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他所办的私学不断发展壮大。孔子聚徒讲学,兴办私学,广收弟子,传播文化知识,培养人才。孔子先后招收的学生总数达3000人,仅身通“六艺”的就有72人。这些学生有很多成为政绩斐然、闻名遐迩的人。思想和治学态度。孔子的教育主要突出方面:

孔子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

孔子在他所办的私学中,率先提出了“有教无类”(见《论语·卫灵公》)的口号,这是他办学的基本方针。关于“类”字,就是不分宗族贵贱,不分阶级,都可以入学受教育。在“有教无类”这一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他又提出了具体的招生方法,即“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卫灵公》)。就是说,只要交“十条干肉”或相当“十条干肉”的一定数量的学费,他就一律收留教诲。这种规定标准很低的学费,是当时一般平民都交得起的。这就取消了贵族平民的严格界限,使很多出身于平民的人受到教育。这一措施不但扩大了教育对象,同时促进了文化下移的发展。这种不分贵贱、贫富、老幼、国籍等条件的办学方针,使得孔子所办的私学生源充足。孔子先后所招收的学生中,除了少数是富有的贵族子弟,如南宫敬叔等,大多数都是出身于贫贱之家。

例如: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仲弓:其父为“贱人”,家“无置锥之地”。

原宪:住在茅草盖顶的狭窄的小屋里。门户是蓬蒿编成的,还不完整。户枢是桑树条做的,窗口是用破瓮做成的,并以粗布隔为两间。屋顶漏雨,地下潮湿,他却端坐而弦歌。曾参:穷居卫国,絮衣破烂,面色虚肿。因为干粗活,手足生出老茧。往往是三天不煮饭,十年不添制新衣。闵子骞:冬天没有御寒的衣服,“以芦花衣之”,以芦苇花当棉絮用。在孔子一生所招收的学生中,年龄参差不一,老幼悬殊,有的仅少孔子几岁,如秦商少孔子4岁,颜无繇少孔子6岁,冉耕少孔子7岁;而子贡少孔子31岁,子游少孔子45岁,子夏少孔子44岁。

曾点、曾参父子两代人都是孔子的学生。这在中国教育史上,乃至世界教育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孔子不仅招收鲁国人,也招收鲁国以外的人做学生,例如子羔、子夏等是卫国人,公皙哀、梁亶等是齐人,巫马期、颛孙张等都是陈人,任不齐、公孙龙等是楚人,子游是吴人,秦祖是秦人。孔子所办私学的大门总是对所有愿意学习的青年们敞开的,不分年龄上的老幼、身份上的贵贱、家庭的贫富、国籍的不同,不分文化程度的高低、个人性格的迥异,只要肯拜师入学,他都是热烈欢迎。例如子路入学前,是一名粗野、缺乏教养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