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圣人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21592500000051

第51章 杜甫(2)

《资治通鉴》记载,武后垂拱二年三月,“太后命铸铜为匦:其东曰‘延恩’,献赋颂、求仕进者投之;南曰‘招谏’,言朝政得失者投之;西曰‘伸冤’,有冤抑者投之;北曰‘通玄’,言天象灾变及军机秘计者投之。命正谏、补阙、拾遗一人掌之,先责识官,乃听投表疏”。投匦献赋,自然是“求仕进者”的一条门路。杜甫所投,名叫《雕赋》。他在《进雕赋表》里说:“臣以为雕者,鸷鸟之殊特,搏击而不可当。岂但壮观于旌门,发狂于原隰,引以为类,是大臣正色立朝之义也。臣窃重其有英雄之姿,故作此赋,实望以此达于圣聪矣。”这次投匦献赋,未能引起唐玄宗的注意。

杜甫在天宝十年(751年)正月,唐玄宗举行祭祀玄元皇帝老子,祭祀太庙,祭祀天地。典礼举行之后又投匦献上三大礼赋:《朝献太清宫赋》、《朝享太庙赋》和《有事于南郊赋》。这三大礼赋投玄宗皇帝之所好,歌功颂德,美化“太平盛世”,又文辞博赡,夸厉风骇不减汉赋,再加上献赋的时机得当,所以引起了唐玄宗的注目:“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新唐书·杜甫传》)这使杜甫声誉鹊起,对自己的成功感到惊讶。

杜甫怀着志在必得的心情参加了玄宗皇帝指定的考试,但考试之后却没有得到朝廷的任何任命,这使他大失所望。他在天宝十载冬天写诗:

“赤县官曹拥材杰,软裘快马当水雪。长安苦寒谁独悲?杜陵野老骨欲折。南山豆苗早荒秽,青门瓜地新冻裂。乡里儿童项领成,朝廷故旧礼数绝。自然弃掷与时异,况乃疏顽临事拙。饥卧动即问一旬,敝衣何啻联百结。君不见空墙日色晚,此老无声泪垂血!”(《投简咸华两县诸》)其诗送给朋友。诗中用“赤县官曹”跟“杜陵野老”(诗人自称)作对比,写出了自己饥寒的处境、惨烈的心境,痛感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于“疏顽临事拙”已有开悟:

在天子朝廷上、百姓市井中,世俗的一切要求诗人明于事宜、合于时宜,正直、忠诚的品格是没有用的。他虽有“烂醉是生涯”的消极时候,但他没有毁灭自己的人格去迎合那个世界。他将继续磨砺自己的心志,高扬自己的人格,创作新的诗篇。杜甫在这一年里创作出了他生平第一篇新题乐府《兵车行》。这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中的一篇杰作。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来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这掀开了中国诗史崭新的一页。

《资治通鉴》记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沪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阐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这一段记载也正是杜甫诗中所描绘的情况。诗人以重墨铺染的雄浑笔法展现了一幅震人心魄的送别图,把送行者眷恋、绝望、悲怆、愤恨的心情用“牵衣顿足拦道哭”一语表现得触目惊心。

诗人又以设问之法,引出赴役行人的直陈,以汉喻唐,大胆地揭露唐玄宗穷兵黩武的反动政策,倾诉了千万名赴役士卒心底的恐惧、沉痛。篇末把青海边古战场写得寂冷阴森,令人不寒而栗,使之与开篇怨声载道、哭声震野的场景形成对照,震慑人心,令人沉思哀叹。这一篇诗歌清楚地显示出杜甫对社会现实清醒深刻的认识,显示人敢于抨击、批判统治者的勇气热爱人民的情怀。

杜甫创作了组诗《前出塞九首》。这组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写一位征夫从出征到论功十余年的征戍生活,是以诗为士卒立传,塑造了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士兵形象,让读者了解当时士兵征战生活的艰辛,诗人深刻揭示了穷兵黩武必会给国家带来致命危机这一富于政治远见的主题思想。其组诗第六首: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对战争的认识无疑是正确的,出语平易,说理深入,这首诗广为传诵。

天宝十一年(752)年秋天,杜甫、高适、岑参、薛据、储光羲几位朋友相聚,同游慈恩寺。慈恩寺是唐高宗作太子时为文德皇后而建,故名“慈恩”,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建成,坐落在长安东南区进昌坊。寺内大雁塔,高7级,300尺。五位诗人同登寺塔,各有一诗吟咏登临寺塔时的感怀(只有薛据的一首失传)。清人王士禛在《带经堂诗话》里盛赞道:“盛唐诸大家有同登慈恩塔诗,如杜工部云:‘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高常侍(高适)云:‘秋风昨夜至,秦塞多清旷。千里何苍苍,五陵郁相望。’岑嘉州(岑参)云:‘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又:‘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涝濛。’已上数公,如大将旗鼓相当,皆万人敌。”

杜甫的一首题作《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优。方知象教为,足可追冥搜。你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

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

杜甫以忧国忧民的情怀,站在时代高处,创作了这一篇鸟瞰整个社会动向,深刻批判现实政治的诗歌。杜甫的心关注着国家的危机、人民的苦难。他在失去政治前途的过程中,逐渐成就了辉煌的文学业绩。将被锻造成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天宝十一年(752年)十一月,李林甫死后,杨国忠为右相兼文部尚书登上政治舞台,缘由在杨玉环。杨玉环是蜀中司户杨玄琰之女,为寿王李瑁(玄宗皇帝之子)之妃,被唐玄宗看中,封为“贵妃”,宠逾皇后。

由于杨玉环“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智等过人”,唐玄宗宠之有加,又增其父为兵部尚书,其叔为光禄卿,其从兄杨铦为殿中少监,杨传为附马都尉。杨贵妃的三个姊妹分别被封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杨家姊妹穷奢极欲,竞开第舍,极其壮丽,“一堂之费,动逾千万”(《资治通鉴》)。杨贵妃的从祖兄杨钊因而得以亲近玄宗皇帝,并被赐名国忠,一身竟兼4O 多职。

杨国忠为相后,大权在握,愚而自用,干尽祸国殃民的勾当。

天宝十二年(753年)上巳节(三月三日)杨氏兄妹用搜刮来的民脂民膏作奢华铺张的玩乐。同到曲江春游,此时杜甫创作了著名的《丽人行》: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微盍勹叶垂鬓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极稳称身。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箫鼓哀吟感鬼神,其从杂嚃实要津。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杜甫揭露杨氏兄妹的穷奢极欲、荒淫无耻,用华丽的语言描写丑恶的行径,寓主观的爱憎于客观的铺叙之中,从头到尾,诗人描写那简短的场面和情节,态度严肃认真,笔触精工细腻,着色鲜艳富丽、金碧辉煌,丝毫不露油腔滑调,揭露腐朽、鞭挞邪恶。(《唐诗鉴赏辞典》)这说明杜甫的诗歌艺术从思想到艺术升华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杜甫在长安的处境困顿不堪,他并没有绝望。在投匦献赋之后,虽没有实际授官,可是朝廷“送隶有司、参列选序”(杜甫:《进封西岳赋表》)的决定,使他心中存有一线仕进的希望。他继续干谒权贵,结交朋友。

找到友情和安慰。杜甫一位良友郑虔。

郑虔是郑州荥阳(河南郑州)人,多才多艺,在当时是著名的学者。天宝初年,被人密告“私修国史”,因而遭到贬谪。天宝九年(750年)回到长安,作画题诗献于玄宗皇帝,赢得了皇帝赏识。唐玄宗亲笔题下“郑虔三绝”,对他的诗、书、画格外褒誉之外,还任他为广文馆博士。郑虔长杜甫19岁,他们结下了忘年交。

天宝十二年(753年)夏,郑虔应何将军之邀去何将军山林别墅做客,杜甫奉陪。杜甫在这次游赏中,写下了《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的大型组诗,诗中歌唱大自然的美好和民俗的淳朴,前人称述这组诗说:“此十诗明是一篇游记,有首有尾。中间或赋景,或写情,经纬错综,曲折变幻,用正出奇,不可方物。”(王嗣爽:《杜臆》)不论赋景或写情,佳句迭出,例如:“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霄。”“百倾风潭上,千章夏木清。”“剩水沧江破,残山碣石开。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出门流水住,回首白云多。”等等,令人目不暇接。作为五言律诗,它开《泰州杂诗二十首》的先河,作为山水诗,是成都山水诗的先声。杜甫在天宝十三年(754年)春天的一个夜晚与郑虔对饮,二人在相互的交流之中益发强烈。痛饮之后,杜甫作《醉时歌》:

诸公衮衮登台省,广文先生官独冷。甲第纷纷厌粱肉,广文先生饭不足。先生有道出羲皇,先生有才过屈宋。德尊一代常坎轲,名垂万古知何用!杜陵野客人更嗤,被褐短窄鬓如丝。日籴太仓五升米,时赴郑老同襟期。得钱即相觅,沽酒不复疑。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清夜沉沉动春酌,灯前细雨檐花落。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相如逸才亲涤器,子云识字终投阁。

先生早赋《归去来》,石田茅屋荒苍苔。儒术于我何有哉?

孔丘盗跖俱尘埃!不须闻此意惨怆,生前相遇且衔杯。

杜甫此诗唱出了封建时代被冷落受压抑的正直知识分子的心声,所以历代广为传诵。

杜甫旅食京华,妻儿仍居东都,所以不得不时常往返,探望家眷。天宝十三年(754年),杜甫自东都洛阳移家至长安,居于下杜城(西安南四五十里的姜村)。

这是周代的杜伯国,汉代设杜陵县,唐代隶属京兆万年县,靠近终南山。杜甫很长时间以来一直过着不稳定的生活,现在能够在首都附近安下家来,心理上有了暂时的安定感,写出色调明朗的《夏日李公见访》:“远林暑气薄,公子过我游。贫居类村坞,僻近城南楼。傍舍颇淳朴,所须亦易求。隔屋唤西家,借问有酒不?墙头过浊醪,展席俯长流。”杜甫在《九日寄岑参》、《秋雨叹三首》中都描绘了这场水灾的严重,也隐隐透露出诗人对国家将乱的预感:

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杜甫:《贫交行》)由于贫病交加,水灾严重,杜甫一家人衣食不周,又受到乡里族人冷遇,所以必须另谋生路。这一年秋冬之际,杜甫带着妻子儿女离开住了不到一年的下杜城,流浪到长安东北240多里的奉先(今陕西蒲城县),寄寓在县署公舍里。杜甫此经历的《桥陵诗三十韵因呈县内诸官》真实地写道:“轗轲辞下杜,飘飖凌浊径。诸生旧短褐,旅泛一浮萍。荒岁儿女瘦,暮途涕泗零。”

杜甫把家小安顿在奉先后,只身返回长安。杜甫天宝十四年(755年)十月,终于被任命为河西(今陕西合阳)县尉。杜甫从政是为了辅君****,县尉的职责却是“分判众曹,收率课调”(《新唐书·百官志》),因此,他毅然辞职不赴,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这是个看守兵器,管理门禁的卑职。十一月,杜甫离京赴奉先县探家。当时,安禄山已反,但消息尚未到达长安,玄宗皇帝正带着杨贵妃在骊山华清宫避寒,纵情享乐。杜甫途经山下,为国事忧心如焚,回到家中,幼子竟然饿死了!他万分悲愤。痛定思痛,他写下了长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胡为慕大鲸,辄拟偃溟渤。

以兹误生理,独耻事干谒。兀兀遂至今,忍为尘埃没!

终愧巢与由,未能易其节。沉饮聊自遣,放歌破愁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