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圣人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21592500000059

第59章 杜甫(10)

从全诗风格看,还是沉郁顿挫的,他病体稍有恢复,便起老骥伏枥之思,自知自己的生命一如落日,到了洒余晖于人间的时候。他痛感于所写(《送户侍御二十四韵》)“万姓疮痍合,群凶嗜欲肥”的社会现实,直抒胸臆,表达人民的需要和愿望写出《蚕谷行》:

“天下郡国向万城,无有一城无甲兵。焉得铸甲为农器,一寸荒田牛得耕!牛尽耕,蚕亦成。不劳烈士泪滂沱,男谷女丝行复歌。”

诗歌发自肺腑,赤忱感人。

杜甫大历五年(770年)正月二十一日,随意翻检书籍,偶然发现高适十年前(上元二年,761年)任蜀州刺史时寄赠给自己的一篇诗,一时心潮起伏,难以平抑。高适去世已经六七年了,李白、郑虔、苏源明、严武这些好友先后去世;杜甫看到友人生前赠诗,往事历历如在眼前,一种伤悼友人的悲怆之情溢满胸怀,同时另一种大限将临的预感也掠过心头。写下《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一诗,发愤抒怀,寄托哀思;更可贵的是,诗中对叛将外夷相继为患、中华大地屡遭劫难的现实状况深感沉痛,唱出了“遥拱北辰缠寇盗,欲倾东海洗乾坤”

的时代强音,表现出杜甫永不衰竭的爱国精神。

杜甫这年春天来到人间便又写了《风雨看舟前落花,戏为新句》:

江上人家桃树枝,春寒细雨出疏篱。影遭碧水潜勾引,风妒红花却倒吹。又为春光留下美好的诗句。

杜甫在清明节前一天写了《小寒食舟中作》一诗说: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鶡冠。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娟娟戏蝶过闲慢,片片轻鸥下急湍。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这是杜甫为自己绘影写照。清明节前,春江水绿,诗人静坐舟中,闲酌小饮。水荡舟摇,宛如坐在空中天上;岸花朦胧,原来是老眼昏花。蝴蝶在舟侧舞,鸥鸟在水上飞。仿佛,诗人的眼中尽是闲适的山水风光;其实,云白山青,愁看直北,万里之外,却是长安:杜甫心里一派忧国深情。

暮春,杜甫遇见了玄宗朝著名的音乐家李龟年。他是老皇帝唐玄宗的歌手,如今老皇帝早已作古,他也流落江南多年。每逢佳节,李龟年即一亮歌喉,为众人唱支拿手的歌曲,众人因思往日盛世光景,感怆备至。杜甫因见李龟年而更加沉痛,抚今追昔之情,便写下《江南逢李龟年》一诗:

岐山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诗短情深,见出诗人于天下沧海桑田巨变,人生悲欢离合如幻的无限感慨和不尽叹恨。

湖南兵马使臧玠在这年四月八日,以军粮匮乏为肇事借口,煽动士兵,杀死了潭州刺史崔瓘,发动了叛乱。

杜甫带着妻子儿女,匆忙逃离长沙,奔往衡州。杜甫这是一生最后的一次逃难。他写了《逃难》诗:

“五十白头翁,南北逃世难。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已哀病方入,四海一涂炭。乾坤万里内,莫见容身畔。妻孥复随我,回首共悲叹。故国莽丘墟,邻里各分散。归路从此迷,涕尽湘江岸。”

杜甫暮年漂流异乡,一家老小凄惶逃难!为国事悲哀,为身世悲哀,便写《白马》诗句:“丧乱死多门,呜呼泪如霰”,更为普天下饱受战乱、死伤流离的民众而悲哀!

杜甫一家为了投奔舅父崔伟,离开衡州,溯耒水而上,向郴州航行。行至耒阳(湖南阳县)境内的方田驿,遇上洪水,只能抛锚停泊。一连几日,全家人难得饮食,忍饥挨饿。耒阳县聂县令闻知杜甫一家困饿舟中,便写信问候,派人送来牛肉白酒。杜甫十分感激,事后到县中亲自给聂县令送上致谢诗一首,表达深深谢意。洪水退了之后,天气变得格外闷热潮湿,杜甫身患肺气肿,受不了这种天气,便改变了去郴州的打算,掉转船头,溯流北返,不久又回到潭州。此时,潭州叛乱不了了之:

沣州刺史杨子琳接受臧玠的贿赂,引兵退还,并上书朝廷,替臧玠开脱了罪责。杜甫在潭州住到深秋,即解缆北归,孤舟一叶向着岳阳开去。杜甫在途中抱病伏枕,写下生平最后一篇诗作:《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

轩辕休制律,虞舜罢弹琴。尚错雄鸣管,犹伤半死心。圣贤名古邈邀,羁旅病年侵。舟泊常依震,湖平早见参。如闻马融笛,若倚仲宣襟。故国悲寒望,群云惨岁阴。水乡霾白屋,枫岸叠青岑。郁郁冬炎瘴,像像雨滞淫。鼓迎方祭鬼,弹落似鴞禽。

这一段写的是诗人老病愁惨,孤舟漂泊,一种悲壮的情感在异乡风光习俗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突出。诗的第二、三段,诗人回顾往事,倍感凄怆;面对现实,又深深感激湖南亲友的多方关照:

“公孙仍恃险,侯景未生擒。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畏人千里井,问俗九州箴。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葛洪尸定解,许靖力难任。家事丹砂诀,无成涕作霖。”

这一段,杜甫哀叹天下战乱不息,预感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恐怕要死在北归途中。

杜甫在他写下这篇诗不久,在贫困、疾病、漂泊的生活在羁旅他乡的路上,在凄风苦雨的天地间逝世,他给中华民族留下l400多首诗篇,他给人类留下宝贵的文学遗产。杜甫身后40年,其孙嗣业,将他的遗骨归葬在家乡堰师首阳山前,以慰诗人在天英灵。

杜甫的诗歌创作,继承着自《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当时上层统治者的昏庸荒淫到下层官吏的横暴冷酷,杜诗无不予以揭露鞭笞;从当时普通百姓耕织劳作的艰难、完租纳税的痛楚到军队士卒守边野营的悲凉,沙场效死的酷烈,杜诗无不予以歌咏嗟叹。杜甫在他的“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悲陈陶》、《悲青坂》等等诗篇中,都是站在立身行己的严正立场上,把眼光投在人民的苦难、祖国的命运上,把心血灌注进大气磅礴的诗篇中,给唐王朝的盛衰治乱写下一部千古不刊的诗史。这部诗史“浑涵汪洋,千汇万状”(《新唐书·杜甫传》),中华民族自开元年间至大历五年半个世纪的历程在这部诗史中被记述下来,被表现出来,其核心是杜甫一颗忧国忧民,为祖国和民族而燃烧的诗心!

杜甫无愧于诗圣,他的诗歌不仅“随所遇之人、之境、之事、之物,无处不发其思君王、忧祸乱、悲时日、念友朋、吊古人、怀远道,凡欢愉、忧愁、离合、今昔之感,一一触类而起,因遇得题,因题达情,因情敷句”

(叶燮:《原诗》),体现着民族生存的实况;而且,在诗人辗转漂泊的苦难人生中,诗人的笔下总是在讴歌祖国大自然的美好。春花、秋月,夏雨、冬雪,高山峻岭,长河大江,诗人生存的每一时空都在诗人的诗中跟人生特定的境况发生联系而生发出缤纷繁会的诗歌语义;它们昭示着自然生生不息的本质特征,探寻着人与自然的关系,揭示着人间社会破坏自然的运作,也象征性地指出了人类在自然中应走的生存道路。

杜甫的诗歌善于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典型的事件,加以高度概括的描绘,以揭示现实生活的本质。大如“三吏”“三别”的组诗是这样,小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十个字也是这样。与此相贯,杜甫能够以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造成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杜甫将大小、巨细、浅深、浓淡、远近、虚实等等相互对待的审美范畴和谐地统一起来,在诗歌语育的运用上讲究苍劲、凝练,造成了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诚乃诗坛圣手。

杜甫是古典诗歌的语言大师,他精于锤炼语言,把古典诗歌的语言艺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他的诗歌既善于用典,又善于运用口语;善于使用名词,又擅长精择动词。他向先秦以来的诗歌传统、经史子集、佛经道藏汲取语言的营养,向民间文学、人民口语学习;他把学习、汲取的所得融入艰苦的诗歌创作的劳动中,他的诗歌语言呈现出既有文人诗歌的精工、庄重、华美,又有民歌的淳朴、清新、生动的特征。

诗圣杜甫一生创作的诗歌到底有多少,今天已不可能作出准确的推断。现存的诗,据清人浦起龙《读杜心解》的分类,存五言、七言古诗N 首,五、七言律诗781首,五、七言排律135首,五、七言绝句138首,共计1458首。这些诗是一座极为丰富的诗歌宝库。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家,唐朝是我国古典诗歌最为鼎盛的时代。众多的诗人群星璀璨。杜甫之所以被盛誉为诗圣,是因为杜甫的诗歌广泛深刻地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他的诗是诗史;杜甫的诗歌描绘赞颂了祖国的壮丽河山,表现出杜甫爱国主义的伟大襟怀,他的诗是“图经”;杜甫的诗歌忠实地记叙了他一生的遭遇,表现了他进步的政治理想和同情人民的情怀,他的诗是“年谱”;更因为他的诗歌在艺术上集前代之大成。开后世之先路,成就了伟大的艺术创造,他的诗是诗歌艺术的丰碑。杜甫是中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已经超越了时代、跨越了国界,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珍贵的遗产。

(孙伯涵 孙彩惠 姜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