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宰相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21592700000030

第30章 三国(12)

再次,诸葛亮的个人品德、工作作风、生活作风,也一直受到后世的称。他忠于职守,艰苦奋斗,任劳任怨,尤其那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个人生活作风,对当世和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他在生前给后主上表时曾谈到他的家庭和个人生活,表上说:

我原先侍奉先帝,一切家庭生活费用都靠公家供给,自己不去谋划另外的收入。现在我家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棵,薄田十五顷,子弟们的衣食之用,已经足够了。至于我在外供职,没有其他花销,衣服、伙食等,全部是官家提供,不会再去经营其他的生计,增加任何个人收入。我死之后,一定不让家中有多余的物资,外地有多余的资产。否则就辜负陛下的恩典了。

一个身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能够做到这样廉洁奉公、生活简朴,确是难能可贵的。

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位永远值得纪念的杰出历史人物。

忠正豁达临危受命——蒋琬传

蒋琬(?~246),字公琰,零陵湘乡(今湖南省零陵县)人,少时,蒋以才名闻于郡县。赤壁战后,随刘备入蜀,初为广都(治所在今四川省双流县东南县)长,而常感不展其志。一日,刘备出巡广都,见其“众事不理,时又沉醉”,大怒,欲严刑处死。军师诸葛亮知琬为人才,便向刘备说:蒋琬乃国家栋梁之材,社稷之器,而非一般县令之辈;施政以安民为本,不拘小节,请勿严刑处置。因此只免官而已,未受严究。不久又任什邡县令。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称汉中王时,蒋琬升任尚书郎。三国蜀昭烈帝章武三年(223),刘备死,刘禅即位,诸葛亮以丞相主持朝政,蒋碗为东曹掾,旋升参军,参预决策军国大事。后主建兴六年(228),诸葛亮率军伐魏,蒋琬奉命与丞相长史张裔留守后方,处理日常政务。三年后,代张裔为丞相长史,加抚军将军。诸葛亮率兵南征北伐,蒋琬常筹集粮草兵员,以相供应。诸葛亮曾多次对人说:公琰忠心耿耿,是和我共同复兴汉室之人。并密奏刘禅说:“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后主建兴十二年(234),诸荀亮卒于军中,蒋琬升任尚书令,领益州刺史,迁大将军,录尚书事,主持朝政。当时,新丧主帅,朝野惶惧,蒋琬虽初总朝政,而镇定自若,“既无戚容,又无喜色,神守举止,有如平日”,因而民心迅速安定。后主延熙元年(238),蒋琬统帅诸军屯驻汉中、开府,加大司马。

蒋琬为政遵诸葛亮遗风,明察善断,循法治国,不喜阿顺,不听谗毁。故群臣悦服,乐于效命。鉴于诸葛亮数出秦川伐魏,因山道阻,运粮不便,终难取胜,蒋琬曾筹划东下由汉、沔水路袭击上庸、魏兴(今湖北陕西交界处),后因旧疾复发,未能实行。后主延熙九年(246)卒于涪县,《三国志》有传。有《蒋恭侯集》1卷,收入《麓山精舍丛书》;《丧服要记》一卷,收入《隋书经籍志》。蒋琬为官清正廉明,处事敏捷准确,政简刑清;为人则豁达大度、宽容平和。死后,后主刘禅根据他生前为人的温良恭让、雅量过人的品格,赐谥号为“恭”,人皆尊称蒋恭侯。

他年轻时就已经很有名声,原先是荆州地区一个善写文书的小吏,后来跟随刘备进了益州,担任广都县长。有一次,刘备不加通知,突然来到广都视察,发现他不理政事,且当时还酒醉未醒,非常生气,就要把他治罪。与刘备一起前来的诸葛亮,在未见到蒋魂之前,对广都县治理情况以及蒋碗的为人、政绩已有所了解,于是就向刘备请求说:“蒋琬是一个治理国家的人才,不是管理百里之县的官员。根据臣下的了解,他治理政事,以安定人民作为根本大事,不在表面上做文章,请主上再考察一下,然后再治他的罪不迟。”刘备对诸葛亮的意见很尊重,便没有治蒋琬的罪,只把他的职务给撤了。后来经过再次派人查明,蒋琬在任期间,确实把广都县治理得相当出色,这样一来,蒋琬又很快被任命为什邡县令。

正因为诸葛亮发现蒋琬是一位体察民情、注重实际、脚踏实地的能吏后,在刘备称王汉中,诸葛亮主持朝政之时,蒋琬马上又得到起用,被提拔为尚书郎,担任起草文书的工作。

经过一阶段的使用、考察、培养,在诸葛亮开建丞相府署,选拔僚属(事在蜀汉建兴元年,公元223年)时,蒋琬又一次得到诸葛亮的赏识与任用。起初被任命为东曹椽,继而推举其为茂才,接着又被任命为参军、长史、抚军将军等职,协助诸葛亮处理丞相日常事务。

在此期间,诸葛亮多次出兵,先是讨伐南中叛乱,后又五出祁山,北伐曹魏,而蒋则留在成都,主持丞相府的工作。事实上,蒋琬此时的职务,已经相当于后代所称的总理大臣的职务,朝政事无巨细,都须经过丞相府的审批、核实、决定。蒋琬认真细致,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实现了诸葛亮对他的“社稷之器”的评价。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诸葛亮每次出兵所需的粮草及所需的兵源,几乎都是蒋琬筹划与开辟的。蒋琬的工作,保证了前线的供给,使诸葛亮没有后顾之忧,而能够一心一意地对敌作战。诸葛亮常常感叹地说:“蒋公淡为人忠正勤谨,正是和我一起辅佐帝王大业的人。”

也正是由于诸葛亮的高度器重和信任,蒋现才成为诸葛亮临终之前所指定的继承人。当诸葛亮病危于五丈原,尚书仆射李福奉后主刘禅的旨意来探省时,诸葛亮推荐蒋琬接替自己的职位。其实在此之前,诸葛亮曾秘密上表给后主说,如果自己不幸死去,后事应该托付给蒋琬。可见蒋琬在诸葛亮心目中的位置。

后主建兴十二年(234),一代名相诸葛亮卒于军中,后主按照丞相遗愿,越级提升蒋琬任尚书令,领益州刺史,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并被封为安阳亭侯,主持朝政。当时,新丧主帅,朝野惶惧,蜀国陷入一片慌乱之中。蒋琬深知肩上的担子不轻,首先要做的是如何让蜀国在原有秩序上保持稳定。对于诸葛亮的逝世,蒋琬是极度悲痛的。诸葛亮是他的老师,又是一手提携他的恩人,诸葛亮的丰功伟绩、高风亮节,时时在激励着他、鞭策着他!这种对诸葛亮既感激又敬佩的知遇之情,是局外之人所不能深知的。

然而,蒋琬又深深地知道,在这举国上下人心惶惶的时刻,自己作为诸葛丞相的继承人,作为总摄朝政的大臣,全国的眼光都在盯着他,全国人民都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他不能有一丝一毫慌乱的表现,他要扛起这重担,才不辜负诸葛丞相对自己的信任和期望;现在不是悲痛的时候——尽管他内心有多么的悲痛,现在需要的是冷静、沉着,安定朝政,尽快恢复诸葛亮之死给人们带来的不安和慌乱。

于是人们看到他镇定自若,“既无戚容,又无喜色,神守举止,有如平日”,身居要职的蒋琬镇定自若,完全跟平常一样地在审阅文件,处理政事;他的神情端肃凝重,既没有忧伤的神色,也看不出故作欣喜的表情——平平常常,一如既往,于是人们放下心来了,诸葛丞相后继有人,蜀国的事业毕竟还是有希望的啊!民心迅速安定,蜀国慌乱的局面也逐渐趋于稳定。

更重要的是,蒋琬以他出众的才干,公忠体国的精神,赢得了朝野一致对他的好评和信任。

他在辅政期间,坚定不移地执行着诸葛亮生前所制定的各项政策。对内他保国安民,让人民休养生息,又鼓励发展生产,使蜀国的物产达到很丰盛的地步;对外,派使者和东吴频繁地接触、交流,维持联盟的关系,使蜀国没有东顾的侵扰之忧,北伐曹魏,兴复汉室,是刘备、诸葛亮终身为之奋斗的目的,这一点,蒋琬也是时时刻刻不会忘记的,作为诸葛亮的继承人,他所要继承的事业,其中最重要的也是北伐这一项。蒋琬在加紧训练军队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考虑北伐进军路线的问题,鉴于诸葛亮五出祁山未能成功的经验教训,最主要的一点,恐怕是由于从陆路出兵,道路险阻,运粮困难,因而不能持久地和魏军对峙。如果不从陆路出兵。改从水路东下,袭击魏国的魏兴(治所在今陕西省安康县西北)和上庸,情形是否会好些呢?蒋琬心中没有底,他把这一想法提出来让大家讨论,但这一作战方案,并没有得到大多数人的赞成。很多人认为:改从水路东下的惟一途径就是汉水,但汉水既急又浅,如果一时不能得胜,要退兵就恐怕很不容易了,这不是一个好的作战方案!这些意见有一定的合理性,蒋琬见到自己的作战方案被否决,虽然有些遗憾,但事关大局,他就不再坚持下去,而只得作罢了!

看起来,要继续进行北伐的战争,就必须物色到一个深谙军事,能征善战的将领来统率军队。蒋琬根据尚书令费祎等人的意见,上疏给后主刘禅,提出让诸葛亮生前已经看中、有很高军事才能的姜维出任凉州刺史,让他在凉州集结军队,做好伐魏的准备工作。蒋琬自己则率大军屯结在涪县,作姜维的后盾。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军事部署?蒋琬认为:涪县水陆交通四通八达,一旦在东北方面的凉州等地发生危急情况,前去救援也比较方便,后主批准了蒋琬上疏的意见。

但可惜的是,蒋琬上疏时病魔已经缠身,率军进驻洛县后,病情越来越严重。就在蜀汉延熙九年(246),这位怀抱“兴复汉室”大志、继诸葛亮之后的又一住蜀国贤相,还来不及实施他出兵伐魏的计划,就与世长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