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32年,唐朝经济好转,国泰民安。文武官员再次请唐太宗封禅,也就是到泰山祭天,表示对天的敬畏,魏征却竭力反对封禅,他说,“唐初隋末大乱之后,户口未复,仓粮尚虚,而车驾东巡,千乘万骑,其供顿劳费,未易任也,”他又进一步指出,兴师动众,远行千里,必然会财尽民劳。经魏征这么一讲,原大宗的封禅之举也就停止了,身为宰相,魏征特别注意协调君臣关系。在魏征看来,君臣如同一体,国君是人的首脑,臣子是人的四肢;君臣一体,协调一致,才能治理好国家,他引用孟子的话说:“君视臣如手足,臣视君为腹心;君视臣如犬马,臣视君如国人;君视臣如粪土,臣视君为寇仇。”
从儒家的道德观念出发,魏征认为在君臣关系上,君是主要的,起主导作用的。因而,他主张君必须以诚信待臣,“诚信立则下无二心”,“上不信,则无以使下;下不信,则无以事上,信之为道大矣。”(《贞观政要·诚信》卷五)唐太宗懂得儒家君为臣纲的道理,他克己修身,崇尚节俭。但也有犯糊涂的时候,此时魏征则是犯颜直谏。贞观十一年(637),唐太宗为了个人享乐,在洛阳修建飞山宫。
魏征上疏反对,他希望唐太宗以附为鉴,吸取教训,他说:“炀帝恃其富强,不虑后患,穷奢极欲,使百姓国穷,以至身死人手,社稷为墟。陛下拨乱反正,宜思隋之所以失,我之所以得,撒其峻宇,安于卑宫,若因基而增广,袭旧而加饰,则以乱易乱,殃咎必至,难得易失,可不念哉。”唐太宗遂即醒悟,停修了飞山宫,还有一次,唐太宗去洛阳,中途位显仁宫,因当地供应不周,太宗大发脾气。魏征进谏说:“陛下因供应不周而动怒,恐怕这种风气传下去,将来会弄得民不聊生。从前隋炀帝常以郡县供应多少而赏罚,所以海内叛之,亡国了。这是陛下亲眼所见的,为什么还要去效仿他呢?”唐大宗听了,出了一身冷汗,对魏征说,“要不是你,我是听不到这样的话的。”
贞观十三年(639),魏征因唐太宗有违克终俭约的初衷,逐渐趋于奢纵,因此向唐太宗上疏进诛,这就是历史有名的《十渐疏》。《十渐疏》指出了唐太宗渐不克终者有十条,这十条的主要内容是:一、贞观之初,无为无欲,清静之化,远被通荒,今则求骏马于万里,市珍奇于域外,取怪于道路,见轻于戒狄。二、贞观之始,视人如伤,恤其勤劳,每存简约,无所营为,顷年以来,意在奢纵,轻用人才,乃云:“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三、贞观之初,损已于利物,至于今日,纵欲以劳人,卑俭之迹岁改,骄侈之情日异、虽忧人之言不绝于口,而乐身之事实切于心,四、贞观之初,破两名节,不私于物,惟善是与,亲爱君子,疏斤小人。今则不然,轻亵小人,礼重君子。重君子也,敬而远之,轻小人也,拥而近之,近之则不见其非,远之则莫知其是。魏征的奏疏,用鲜明的对比,有力的事实和论证,剖析了唐太宗自贞观以来的前后变化;他希望唐太宗居安思危,善始慎终,振作精神,励精图治,继续发展贞观之治。
奏疏撼动了唐太宗一他后来对魏征说:“朕今闻过矣,愿改之,以终善道。”他还把魏征这篇奏疏写在屏风上,以便朝夕披读,激励自己一他把奏疏交给史官,让他们载入史册,还赏赐给魏征黄金十斤,马二匹。魏征的诤谏,抓住问题的要害,以史为鉴有理有据,语言虽尖锐激切,但他刚直诚恳的态度,据理力争,不留情面有理有据,使唐太宗虽始听而大发雷霆,最终也被魏征所折服。
谏诤的结果,有时候唐太宗愉快地接受了魏征的意见,但有时因为意见提得尖锐激烈,冒犯了皇帝的尊严,也可能招致可悲的后果。有一次唐太宗回到宫里,恶狠狠地对长孙皇后说:“迟早我要杀掉这个老家伙!”皇后问要杀谁?唐太宗说:“就是魏征。他总是当众说我的不是,弄得我下不了台,有损皇帝的威信。”皇后听后,马上回去穿上朝服,向唐太宗道贺。唐太宗问:“贺什么呢?”皇后说:“君明则臣直。魏征那么直率,敢于犯上直谏,就是由于你的圣明呀!所以我要向你祝贺。”这说明唐初所以能形成谏诤的气氛,并不仅仅是唐太宗能纳谏,魏征敢谏诤造成的,而是在唐朝的整个统治集团中,形成了一种谏诤的风气,所以才能使魏征这样的敢于直谏的大臣,不但能发挥谏诤的作用,而且没有落得个可悲的下场。
魏征不但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也是一位杰出的史学家。他对历史有深刻的了解,善于将历史经验和现实问题结合起来,以史为鉴,以此论治道,劝大宗,他根据唐大宗的诏今修撰《周史》、《齐史》、《梁史》、《陈史》、《隋史》五朝历史。五部史书总监虽是房玄龄,但房政务繁忙,魏征是实际的总监。魏征还亲自动手,撰写了隋史的序和论,还为《梁书》、《陈书》、《北齐书》写了总论,他治史谨严,有“良史”之称。
贞观十年(636),五朝史书修撰完毕,唐太宗为嘉奖魏征,加封魏征为光禄大夫,进封郑国公。贞观十六年(642)七月,魏征病重,唐太宗下手诏慰问。魏征居室简陋,生活俭朴。唐太宗还特别下令为他建了一个正厅,还赐给屏风等物。同年九月,唐太宗说:“方今群臣,忠直无遗魏征,我遣傅太子。”于是,罢去魏征的宰相职务,拜为太子太师。贞观十七年(643)正月,魏征病危,唐太宗带领太子前往探望。魏征去世后,唐太宗亲临魏家哀悼,悲痛异常、他停朝五天,令百官参加葬礼。送葬时还登上苑西楼,遥望魏征天枢,还亲自为魏征写了碑文。唐太宗对魏征的去世,十分悲痛。曾感叹地说:“人以钢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不畏权势举贤任能——狄仁杰传
一、“真大丈夫”
狄仁杰(607~700),字怀英,并州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人。祖父狄孝绪,曾官尚书左丞,父亲狄知逊曾官蒙州长史。少年时代的狄仁杰刻苦攻读,专心致学。有一次,门人被害,县支下来调查案情,周围的人都争说与己无关,独狄仁杰仍伏案并书,不予理睬。县支很气愤,责问狄仁杰。狄仁杰回答说:“我正在和书中的贤圣对话,哪有闲功夫和俗吏说话啊!”县支无言以对。后来,狄仁杰以明经中举,进入仕途。明经是唐代科举制度的重要科目之一,狄仁杰最初任汴州参军,不久为人所诬告,此时工部尚书阎立本为河南道黜步使,他召狄仁杰查问,发现狄仁杰有奇特的才能,于是举荐他当并州法曹。在并州都督府,狄仁杰以孝而著称,很受时人尊重,称“狄公之贤,北斗以南,一人而已。”
高宗仪凤元年(676),狄仁杰上调升任掌握刑狱的大理丞。狄仁杰处理刑狱,公正果断,效率极高、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处理了一万七千人的案子,公平合法,没有一人上诉伸冤。时人都称他断案公正宽大。
仪凤元年(676年),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误砍了大宗昭陵上的柏树,狄仁杰判两人免官,上奏高宗,高宗非要定两人死罪不可。狄仁杰认为,罪不当死。高宗发怒说:“这是使我为不幸之子,必须杀了他才是。”狄仁杰对高宗晓之以理:“皇上,自古以来顶撞皇帝的人都没有好下场,我并不以为然。夏柴时代也许如此,而在尧舜时期就不是这样。我庆幸生活在尧舜一样的时代,不怕是上听不进我的劝谏。汉代的时候,有一个盗贼盗取了高祖庙堂里的玉环,汉文帝大怒,要把盗贼一家全族诛灭。盗贼交与廷尉张释之处置。张释之按法判处弃市(杀头)罪,上奏文帝,文帝大怒,斥责张释之说:‘人无道以至于此,竞敢盗取先帝明器!我交付廷尉,欲判他灭族之罪,而你却拘守成法,有违我尊宗庙的原意。’张释之免冠叩头说:‘法今该如此判处。今以盗宗庙而灭族,万一有一个愚民挖取了长陵上的一抔土,皇上将以何法惩治呢?’文帝终于认识到延尉的判处是恰当的。今天依照大唐法律,权、范两人并没有犯死罪,陛下却下旨将二人处死,法令如此反复无常,以后还怎么治理国家呢?为昭陵上的一棵柏树而处死二位大臣,后世之人将如何看待陛下呢?”唐高宗觉得狄仁杰说得有理,怒意稍为缓解,遂免了权善才、范怀义的死罪,流放岭南。据理力争,免除权、范二人死罪之事使唐高宗认识到,狄仁杰是个有胆有识的人,不久便携升他为侍御史,举劾非法,督察郡县。在传御史任上,他不顾个人安危,不畏显贵权势,敢于勇敢地向那些恃宠用事、违法乱纪的官员展开斗争。
调露元年(679),司农卿韦弘执在洛阳为高宗建造宿羽、高山、上阳等几座豪华的宫殿。特别是上阳宫濒临洛水,一里长的画廊,画梁雕栋,流光溢彩,颇具皇家豪华气派。宫殿建成后,高宗移居东都洛阳。
狄仁杰上疏劾奏韦弘执,说他建造华丽宫殿,是在引诱皇帝追求奢侈。高宗猛然醒悟,免了韦弘执的官职。左司郎中王本立,倚仗皇帝的恩宠,在朝廷目光王法,肆无忌惮,朝中大臣没有一个人敢顶撞他。狄仁杰利用手中的监察权力,向高宗上奏弹劾王立本的罪行。但高宗却下旨赦免了他。
狄仁杰再次上奏,他对高宗说:“国家假如缺乏英才,但像王立本这样的人也不少,陛下为什么要宽大他而违反国家的法律呢?臣愿先受斥逐,为群臣之戒,”高宗见狄仁杰说得有理,只得依了狄仁杰,定了王本立的罪,满朝文武十分佩服狄仁杰的胆量和勇气,对他肃然起敬。一次,高宗巡幸汾阳宫,狄仁杰也随行、车驾经过并州,并州长史李冲玄迷信旧俗,认为华服装过妒女词,会遭致风雷之灾,他驱数万民夫改修驰道,以便皇帝通行,狄仁杰闻知,非常气愤,他说:“天子之行十乘万骑,风伯清上,雨师洒道,何用回避妒女啊!”立即制止了这一愚蠢举动,命数万民工返归,唐高宗称赞狄仁杰办事果断,说他“真是大丈夫也!”
弘道元年(683),高宗病逝,其子李显即位,是为中宗,武则天以太后身份临朝执政,第二年,武则天把中宗废为卢陵王,立幼子李旦为帝,是为睿宗,武则天继续临前称制。
二、狄公施德政
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狄仁杰调任宁州刺史,中州在甘肃境内,是汉民族和少数民族的杂居地区,********错综复杂。狄仁杰到任后,体察民情,施政有方。因而使各民族和睦相处,深得民心。老百姓感其德,立碑记其政绩。
不久,右台监察使郭翰巡视陇右各地,一路所到之处,弹劾了不少贪官污吏。然而一到宁州,则面目一新,百姓安居乐业,人们纷纷称赞狄仁杰的德政,郭翰回到朝廷后,遂即向朝廷推荐狄仁杰,请求重用、不久,狄仁杰被提升为掌握工程建设的冬官侍郎,充任江南巡抚使。吴楚一带修建很多祠庙,祭力已很滥,狄仁杰对这种做法非常厌恶,他不惮非议,一举关闭和拆毁了一千七百多所调庙,只保留夏禹、吴太伯、季札、伍员四祠。在焚毁项羽词时,他还写了一篇《檄告西楚霸王文》,文章大意是:崇高的名声不可假借谬误来取得,天下的帝王不能以力去争夺;顺应天命者才享有百姓拥戴的美名,背违时代者就不是明察物变的君主。垂拱四年(688),狄仁杰转任文昌右丞,出为豫州刺史。
武则天当政之初,依靠李义府、许敬宗等贬杀了长孙无忌、诸遂良等元老重臣,杀了许多唐宗室皇戚,并且幽禁自己的亲生儿子,重用武氏家族武承嗣、武三思等人,这引起了李唐宗室的强烈不满。嗣圣元年(684),柳州司马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意图区复后室。他以拥立庐陵王为号召,人数曾发展到十余万,最后被武则天镇压下去,垂拱四年,琅玡王李冲在博州。越王李贞在豫州又起兵反对武则天,但因力量悬殊很快就遭致失败。
为了尽快恢复豫州的局面,武则天派狄仁杰出任豫州刺史。当时武则天为惩治李贞余党,定罪六七百家,籍没五千口。狄仁杰为此密奏武则天,认为这些人仅仅是受牵累,并非存心要作乱。狄仁杰说服了武则天,宽赦了这些人,把他们流放到丰州,这些人深感狄仁杰的活命之恩,在路过宁州时,跪拜在狄公的德政啤前,“设斋三日而后行,”到了丰州又亲手为狄仁杰立下德政碑。当时,平定越王李贞的是宰相张光辅。张光辅的军队在豫州,到处勒索钱财,滥杀无辜。狄仁杰非常恼怒,他亲自出面制止官军的不法行为。为此,张光辅怀恨在心,回到朝廷后上奏武则天,说狄仁杰傲慢不逊,狄仁杰被调往夏州做刺史,后来又降为洛州司马。
武则天实行“武周革命”改唐为周,她抛开傀儡皇帝李旦,自己登上了皇位。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但也是一位惟才是举、任用贤能的女政治家,天授二年(691),她重新起用狄仁杰,任命他地官(户部)侍郎、同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平章事,开始了他短暂的第一次宰相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