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襄阳被元朝军队包围,城中军民告急,而贾似道每天坐在葛岭府第里,营造楼阁亭榭,取来宫女、娼妓、尼姑中最漂亮的当妾,和她们整日淫乐,只有那些旧日的博徒可到他那里纵博,别人都不敢窥视他的宅第,他有个妾的哥哥从外面来,站在贾似道的府门口,好像准备要进去,贾似道看见了他,命令手下的人把他捆绑起来扔到火里。贾似道还曾经和他的一群姬妾们蹲在地上玩斗蟋蟀,陪他玩耍的客人开玩笑说:“这难道也是军国大事吗?”贾似道酷爱珍宝古玩,营建了宝阁,每天选择一个登临游玩、他听说余玠有个玉带,就前去索要玉带,但玉带已随余玠殉葬入土了,贾似道即命人发坟掘土把玉带取出。
四、真相毕露可耻下场
咸淳九年(1273)初,被蒙元军队围攻达五年之久的南宋重镇襄阳终于失陷,南宋朝野大为震动。当初襄阳被围时。贾似道曾装模作样地要亲往救援,而暗地又指使党羽上书阻留,说什么如果贾似道亲自出兵则不能几方兼顾,不如留在朝中指挥,襄阳在弹尽援绝之后失守,贾似道又说:“我曾多次要求前去,先帝(指理宗)都不同意;早让我去,肯定不会这样。”竟把责任全盘推到早就死去的理宗头上,而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壮志难伸爱国志士。
咸淳十年(1274年)七月宋度宗死去,贾似道立年仅四岁的赵显为帝(即宋恭宗)。元军攻破鄂州,元丞相伯颜率军东下,直逼临安,沿江的宋将无力抵抗,或降或进,局势危在旦夕。太学生群起纷言只有“师臣”贾似道亲自带兵出战才可以退敌。抽调各路精兵出发,路上光是携带金帛、辎重的船只抽炉前后相接就长达百余里。贾似道迤逦到了芜湖,又想故技重演,把军营里的战俘曾安抚放回,送给伯颜荔枝、黄柑等,并派遣宋京到元军兵营中,请求像开庆年间(1259)达成的盟约一样每年向元朝交纳岁币,结果元朝不答应宋京的要求,贾似道不得已才开始准备作战,命孙虎臣率精锐步兵七万余人驻扎在池州(安徽贵池)下游的丁家洲,今夏青率战舰二千五百艘布列在江中月已率后军驻于鲁港。伯颜水陆合击孙虎臣部队,宋军前锋刚刚接战孙虎臣就带着妻妾乘船舟逃走了,夏贵也不拒而逃,贾似道闻报后惊慌失措,鸣金收兵,宋军被杀溺而死的不可胜数,把江水都染红了,军资器械全部被元军所缴获,宋军的精锐主力损失殆尽。贾似道乘一条船逃回了扬州。不久,南宋政府迫于舆论改任陈宜中为右丞相,罢了贾似道的官,杀了翁应龙,廖莹中等党羽也畏罪自杀。朝野上下,议论纷纷,要求严惩贾似道。有一位大臣对谢太后(理宗皇后)说:“本朝专横的大臣所造成的祸乱,没有更比贾似道厉害的了。在朝大臣、在野草民不知上了多少奏书,您都不予处理,对他们意见全然不顾,何以谢天下之人!”谢太后不得已才下令将贾似道安置到婺州(浙江金华)。婺州百姓听说后竞相张贴布告赶他走。又安置到建宁府(福建建设),有人说:“建宁百姓听说贾似道要来就已经呕吐恶心,怎么还能见这个人呢!”在朝臣不断的口诛笔伐之下,南宋政府最后决定调贾似道为高州团练使,让他在循州安置。
福王赵与芮平素十分仇恨贾似道,他安排了与贾似道有化的山阴(浙江绍兴)县尉郑虎臣负责押送。郑虎臣不负众望,上路后,先将贾似道所带的十个传妾赶走,又把贾似道乘坐的轿子的轿顶撤去,让他暴晒在毒烈的秋阳之下,还让轿夫唱起杭州俚曲,指名道姓,百般奚落。途中在一所古寺中歇息时,墙壁上正好有被贾似道贬斥南行的吴潜的题字,郑虎臣将贾似道叫到面前,大声斥责道:“贾团练,你因为什么原因来到这里?”贾似道羞愧得无言以对。乘船行到南剑州黯淡滩(在今福建南平市),郑虎臣说:“水很清,你为什么不死在这里?”贾似道贪恋余生,说:“太皇许我不死,一旦有诏,我就死。”德祐元年(1275)九月,走到彰州城南二十里的木棉庵,郑虎臣再次劝他自杀,贾似道仍然不肯,郑虎臣愤然说:“我为天下杀死贾似道,纵然被处死、我也死而无憾!”就动手将贾似道杀死,结束了这个一代权臣的狗命。贾似道死后不久,南宋都城临安被元军攻陷,四年后(1279)南宋灭亡。
浩然正气丹心汗青——文天祥传
一、年少高中誓学先贤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别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其父文仪是一个未登仕途的文人,喜欢读书藏书。生有三男四女,文天祥是长子,下面有两个弟弟和四个妹妹。文天祥身材高大壮实,肤色洁白,眉清目秀,顾盼间炯炯有神。少时在孔庙看到乡先贤欧阳修、杨邦义、胡桂的塑像,都说曰“忠”,十分仰慕说:“我死后不配享于他们之中,非大丈夫。”
宝祐元年(1253),文天祥参加庐陵邑校“帘试”,结果名列榜首。两年后入学吉州著名的白鹭书院,同年选为吉州贡士,于岁末年初赴临安(今浙江杭州)应试,考试结果,二十岁的文天祥高中了进士第一名。他对策集英殿所做的《御试策》,针贬时弊,洋洋万言,没有起草,一挥而就,提出了“法天不息”的改革主张,被理宗认为是“切至之论”,愿意亲自听一听文天祥详细谈一下自己的见解。但就在文天祥中魁后还没有任职的时候,他的父亲病发逝于临安。文天祥随即扶柩还乡,在家治丧守制。
开庆元年(1259),文天祥守丧期满,年初陪弟弟文壁进京应试。到临安以后,文天祥被朝廷任命为承事郎,签书宁海军节度制官厅公事,自此开始了他光明正大而又艰难坎坷的仕途生涯。
从公元1259年出仕到1275年起兵勤王,整整十五年,文天祥屡遭当朝权臣的打击排挤,因而数度沉浮。
二、多次被斥只缘忠刚
开庆元年(1259年)九月,忽必烈率蒙古军队突破长江天险,包围了鄂州。南宋朝野大为震惊,当时在朝中掌权的宦官董宋臣等人不是考虑如何稳定人心、认真部署抵抗,反而提出迁都四明(令浙江宁波)的逃跑主张。相当多的官员也都认为这一提议是可耻的,但迫于权势不敢提出反对意见。时为宁海节度判官的文天祥,不计个人得失安危,写了《己未上皇帝书》冒死进谏一,他在上书中请求皇帝“悔悟”,并指出:如果听从董宋臣的提议,则“六师一动,变生无方”,京畿便可能“为血为肉”,因此必须“斩董宋臣以谢宗庙神灵”。奏疏中还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改革建议,以求救亡图存。但文天祥的提议并没有被皇帝采纳。忧心忡忡的文天祥于景定元年(1260)坚辞了朝廷改授的签书镇南军(今江西南昌)节度制官厅公事的职务,请求担任主管道观香火的“祠禄”,这是一种闲职,他的要求得到了批准,出任建昌军(今江西南城)仙都观主管。
景定二年(1261)十月,朝廷任命文天祥为秘书省正字兼太子府教授,这一职务按惯例是由前科状元担任,文天祥两次提出辞职都没有得到批准,次年又充任殿试考官,不久又转任著作佐郎兼权型部郎官。此时朝廷决定重新启用被罢免的奸宦董宋臣,文天祥对此决定大为反感,考虑再三,又呈了《癸亥上皇帝书》,劝皇帝以史为鉴,不要宠信宦官,竭力劝阻起用董宋臣这种奸佞人物,大胆直言:“陛下为中国主,则当守中国;为百姓父母,则当卫百姓。”请斩董宋臣以安人心。然而他的建议仍然没有被采纳,文天祥愤而辞职,决心不和坏人共事。后来在朋友的斡旋下出知瑞州(今江西高安),以后又任江西提刑,在江西提刑任上,他因仗义平反冤狱遭人诬陷,于咸淳元年(1265)四月被弹劾罢官。郁郁不得志的文天祥返回老家,决意遁迹山林,隐居在文山,其“文山”的别号也是由此而来。
咸淳三年(1267)九月,朝廷重新起用文天祥为支部尚书左司郎官,他又提出辞职未获批准;继任军器监兼权直学士院、国史院编修、实录院检讨官。但文天祥上任仅一个多月就遭忌被参劾,罢职再回文山。
贾似道以称病也请归老,要挟天子,有诏不准。文天祥值班起草诏书,用语多讽喻贾似道。照当时宫内规定诏书草稿都要送给贾似道阅看,文天祥这样做,贾似道很不高兴,要台臣张志立弹劾,罢文天祥的官。
公元咸淳九年(1273)春,文天祥又复出任职湖南提刑,当年冬季文天祥以便于奉养祖母、母亲为名,要求调往江西,获准迁知赣州事。
三、万里奔波一心抗元
忽必烈取得了汗位,稳定了蒙古内部,于公元1271年(宋咸淳七年,元至元八年)改国号为大元。公元1274年六月,忽必烈下诏要对南宋兴师“问罪”,再次大举进军南宋。二十万元军分东西两路,沿汉水运河南攻长江;十二月,西路元军攻克鄂州,南宋军情紧急。当月二十日,南宋主政的太皇太后发出《哀痛诏》,号召各地迅速组织勤王之师抵抗蒙古军队的进攻。
德祐元年(1275)正月,文天祥接到了《哀痛诏》以及朝廷令他“疾速起发勤王义士”的专旨,文天禅捧诏涕泣,首倡勤王,为纽建勤王军呕心沥血,接诏三天后,任赣州(今江西赣州)知州的文天祥,散尽家资招兵买马,数月内组织义军三万,以“正义在我,谋无不立;人多势众,自能成功”的信心和勇气,开始了戎马生涯。他发布文告在江西全省征集义士粮化他把家中老母送往惠州交弟弟奉养,并捐出全部家产充作义军费用。在师友百姓的支持努力下,江西一带各路英雄豪杰,少数民族纷纷来归。到了四月,一万多名义师已经集中在吉安整装待发。当时有友人劝阻说:“如今元军分三路进攻,破京郊,夺取内地,你以乌合之众一万余人赶去,无异驱羊群与猛虎搏斗。”文天祥答道:“我也知道这样,但国家养育臣民三百余年,一旦有难,征召天下兵勤王,竟没有一人一骑而响应,我深以此为憾。所以不自量力,而以身许国,天下忠臣义士也许会闻风而动,如能做到这一点,则社稷还有保住的希望。”
由于种种原因,文天祥的勤王军很晚才遵旨从江西开拔,抵达临安时已经是八月下旬了,这时宋元两军对峙于常州一带,临安十分危急。文天祥到京后被任命为知平江府(今江苏苏州)。在向恭宗陛辞时,上奏疏说:“朝廷姑息牵制的用意多,奋发进取的主张少,乞斩吕师益(当时的投降派人物)以振作将士之气。”还说:“宋朝鉴戒五代之乱,削藩慎,连郡县,一时虽足以矫正尾大捧之弊,但国势也因而衰弱不堪。所以一旦敌人进攻,到一州破一州,到一县被一县,中原陆沉,痛悔何及广他建议天下分为四镇,这样做就能诸镇地域大,力量强,足以抵御敌人。约期进攻,有进无退,照这样下去,打败元兵并不困难。”
在常州,义军苦战,淮将张全却率官军先隔岸观火,又临阵脱逃,致义军五百人除四人脱险外皆壮烈殉国。这年冬天,文天祥奉命火速增援临安门户独松关,离平江三天后,平江城降。未到目的地,关已失守。急返临安,准备死战,却见满朝文武纷纷弃官而逃,文班官员仅剩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