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文人传说(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21592800000020

第20章 唐代(3)

县令当众丢了面子,五脏六腑都气炸了。他忙把师爷叫来商量对策,说:“我是一个堂堂县令,李白乃是一个被贬谪的罪人,我竟被他打败,今后我这父母官还有什么威风?”师爷献媚地说:“老爷休气,胜败乃兵家之常事。不过依下官看来,李白来自京都,见过全国各家名手,棋艺确实非凡,老爷想胜过他也有难处。今下官有一条妙计,下次去西门外酒坊里,买回两坛劲儿大的酒,先请李白喝酒,把他灌醉,再找他对棋,他昏昏沉沉,棋数必乱,老爷要战败他就容易了。”县令一听,喜上眉梢,连声喊:“好!好!好!”

县令得到师爷的妙计,立即把听差叫到面前,吩咐道:“明天你去西门外酒坊挑两坛酒来,下次我和李白对棋时,先请他喝酒,你在一旁斟酒,看我的眼色行事,尽量给李白多斟,灌他个烂醉如泥。”听差连连点头,声称:“照办!照办!”

听差原是个穷苦人,他心地善良,从不忍心欺负百姓,敲榨良民。他也去看过李白下棋,佩服李白的棋艺高超。他听了县令说的这套诡计,心中甚是不平。不忍心看到这个被奸臣陷害的可怜文人,再受县令的欺凌。

因此,他表面答应县令的吩咐,暗中却琢磨着如何保护这个远方来的客人。

听差来到酒坊,替县令买酒,酒坊老板岂敢怠慢,按照吩咐挑选了两坛。此酒劲头特大,不会喝酒的人,一杯即醉;善于饮酒的人,三五杯也便醉倒。听差想:

李白身体本有病,要是喝上三杯五盏,不但下棋不灵,而且还会加重病症,甚至性命难保。他挑着酒坛不知不觉来到天仙桥,见从歇凤山岩缝里流淌出来的泉水清澈纯净,晶莹透亮,汇成一股小溪,流过这天生石桥,发出琮琮的琴声。他想,何不冲点泉水在酒里,把浓酒冲淡,让李太白喝了不醉,也许可以幸免灾难。于是,趁无人之机,揭开酒坛,捧了许多泉水倒进酒坛里,又从从容容地挑回县衙去了。

这天,县令请来更多的棋手,声称正式和李太白决一胜负,并扬言如果输了,就不当县令。

下棋之前,县令假惺惺地对李白说:“本官闻知先生好饮酒,特备上本地特产上等头酒,请先生好好品尝品尝。美酒助兴,定会显出更精湛的棋艺来。”说罢,举杯和李白对饮。听差按照县官的吩咐,在一旁斟酒。

李白饮了一杯又一杯,而县令却只是做做样子,饮得很少。

喝了酒以后,李白兴致勃勃,精神百倍,不但没有昏昏沉沉,而且神志更加清醒,棋法更精,稳重灵活,攻势猛烈。秦县令只有招架之功,哪有还手之力。斗了几个回合,秦县令落得惨败。

秦县令垂头丧气回到县衙,满腹怨怒,有气无处泄。

过了一会儿他静下心来,感到事情不免有些蹊跷,这样的头酒,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喝几杯也要醉倒,体弱多病的李白竟然如喝白开水一般,毫无醉意?想到刚才自己喝的时候,也不觉有醉意,似乎这酒变淡了,原来那股辣味也没有了,而且绵软清香。县官琢磨着,又去舀一杯来品尝,果然香气扑鼻,绵软可口,和过去买的酒大不一样。香甜的美酒,立刻冲淡了县令满肚子怒气,他忙把听差唤来,瞪着眼睛问道:“你前日是从何处买来的酒,如实说来!”

听差听了,身躯微微颤抖,唯恐兑水之事被老爷发觉,连忙答应道:“禀老爷,奴才是从西门外酒坊买来的酒,一点不差。”

“你别骗我,西门酒坊的酒我尝得出来,哪有这般美味?究竟是从何处买的,如实招来?”

听差颇觉奇怪,左思右想也不知酒怎么会变好的,他忽然醒悟道:是不是因为兑了天仙桥下的溪水呢?他只好把兑水一事招了出来,县令一听忙叫人一起再去试试。一试果然如此。

这件事流传开了,于是酒坊都采用天仙桥的溪水酿酒,酿出了很多美酒来。

李白得此美酒,一日三饮,心爽种怡、精神倍增、郁闷顿消、疾病痊愈,住在南浦,不愿离去。传说,李白后来没去夜郎,因喝了南浦美酒成了仙人了。

从此,南浦名酒一代代传了下来。为了纪念李白,人们就把“南浦酒”改名为“太白酒”。

一言心语

有时候无意中的一种行为往往能产生出意想不到的结果。这种结果越美好神奇,也就越富于魅力。由此还能延伸出一种品牌与文化。

李白与太白酒家

这一年,冬天刚到,就已寒气袭人。李白住在采石矶,他经常到街头的一家酒店里去沽酒。这酒店是一个姓鲁的财主开的,人们都叫他鲁老板。别看这鲁老板表面对人和颜悦色,骨子里却很心狠。他手捻佛珠,口诵阿弥陀佛,肚子里却时时打着小算盘,想着怎样盘剥他人。他家用的几个酒保,个个累得弯腰驼背,到头来,却都被他踢出门去。

这一天,李白又到酒店来沽酒。躺在椅子上的鲁老板捻着胡子,眯着眼,笑吟吟地打量着李白,心想:这个穷书生离开京都几年了,带来的钱大概花得差不多了。

当初,李白头次进店,他笑脸相迎,以后常来常往,他估计榨不出多少油水了,脸色就一次比一次难看。他暗示小酒保别理李白,可酒保偏偏热情地为李白斟酒,临走,还把上等美酒给李白灌上一大壶。这回,说什么也不能便宜李白了。他站起身,踱到李白身后,弦外有音地说:“小店屋檐太低,酒池太浅,经不住翰林这样的大酒壶哪!”

李白明知上回给的酒钱还够沽几次,现在看鲁老板的这副模样,也不愿多同他争辩,就从怀里取出最后一锭银子往柜台上一掷,“啪”地震得鲁老板两眼发亮,满面乌云立时消散,浮出一片笑容,说:“老朽有眼不识江底浅,没想到李翰林还有这么多酒钱。”他转身忙吩咐酒保说:“快,快给大人沽酒,找大人银子!”

李白一挥袖子道:“算了,下次再来!”鲁老板两眼眯成一道缝,一个劲地连说:“是,是!”

第二天黄昏,李白又来了,酒保又为他满满灌上一壶酒。第三天,第四天,李白天天一趟,鲁老爷很是不耐烦了,他算算李白丢下的一锭银子,再有个把月也差不多了,就用花言巧语支开酒保,偷偷地往李白酒壶里兑水。

李白喝了几口,觉得味道不够,但也没说什么。以后每次李白来,鲁老板总装得特别热情,亲自为李白灌酒,暗地里却多加了一倍水。一天天过去了,李白若无其事。后来鲁老板干脆给李白灌上满满一壶江水。

李白还以为是酒呢,路过独木桥时,几个顽童在河边扔石子,一块石子向李白飞来,他吓了一跳,忙把酒壶往怀里一搂:“哎哟,别把我的酒壶打翻了!”逗得几个顽童哈哈大笑。来到船上,李白拎起酒壶往杯子里倒,一闻,味道不对;喝一口,“呸”地吐了出来!一看,才知是又浊又浑的江水。他气坏了,想找鲁老板去理论,又一想,和这种人没什么好讲的。唉,无奈采石矶这一带就这一家酒店。求他施舍,不行!就是在皇帝老爷面前,李白也不曾低三下四过,更何况对这样一个前(钱)心后比后心重的小人!

更夜深静,他翻来覆去地睡不稳,想写点诗,又写不出。多年来,酒和他结下不解之缘。一壶酒下肚,他便能暂时忘记愁苦,把雾蒙蒙的世界,看个清清楚楚。

可是如今,在这满目凄凉的采石矶头,连唯一能使他解闷的酒都没有了!

“李白斗酒诗百篇”,没有酒,就写不出诗来。他叹了口气,静听着房檐下渐浙沥沥的雨滴声,心都要碎了。

第二天,李白路过一间茅舍,一位两鬃全白的老人,朝他点头微笑,热情地邀请他到屋里去坐。刚一进门,老人就朝李白拜了下去:“感谢救命恩人!”

李白呆立着,不知是怎么回事。老汉含着泪诉说道:

“我姓纪,老家幽州。那年遭灾荒,我和老伴带着孩子上山剥树皮。忽然出现了两只吊睛白额大虎扑上来,把我那老伴吃了,我和孩子吓得魂不附体。多亏先生您正好在那里游玩,飞起一箭,连射两虎,我父子俩才得以死里逃生。”

李白听了恍然大悟,连忙扶起老汉说:“算不得什么,算不得什么。”

老汉说:“多年来,为了报恩,我暗地跟着您,除了您在京都时,我进不了皇宫外,从金陵到庐州,从宣城到采石矶,我一直跟在您身边,捕鱼,打柴。”

李白听了,热泪盈眶,一把拉住老人的手,亲切地问:“孩子呢?”

老人顺手一指说:“喏,在酒店里帮工。”

李白正想把鲁老板以水当酒的事告诉老人,老人打断他说:“我已听孩子讲啦。这种只看得到钱的人,是什么事都做得出来。”说罢,从屋里抱出一大坛子酒对李白说:“来,恩人,开怀畅饮吧!”老人拍拍胸说:“往后,您喝的酒,全由我这老头子包啦!”

李白乐得不知如何是好,憋了多天的酒瘾,一下子全冲了出来。他等不得老人拿菜出来,就端起杯来一饮而尽。饮着,饮着,就醉了。他眯着醉眼,跌跌撞撞地跑到门外的“联壁台”上,叫人拿笔;老人知道李白诗兴大发,就赶快递上准备好的笔墨纸张。遥望着滚滚的大江,如血的落日,李白提起笔来,一挥而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老人伸出颤抖的双手,捧起墨迹未干的草书,奔回茅屋,恭恭敬敬地贴在了墙上。

打那起,这间普通的茅屋可热闹起来了。过路的,打柴的,捕鱼的,都想进来看看墙上的诗。有的抄,有的背,一传十,十传百。有的还千里迢迢,专门来欣赏这首诗。有人问起是谁写的,老汉总竖起拇指,自豪地对大家说:“是仙人李白的手迹。他是喝了我酿的酒,才写出这般好诗的呀!”

一听这话,南来北往的都争着到这里,略坐下喝两盅,细细品味着这醉人的美酒,领略着诗人创造的意境……也不知从哪天起,老汉开起了酒店,不分日夜,除了为李白酿酒,还用甘甜的美酒为客人洗去一路的风尘。

从此,“太白酒家”的店号就亮了出来。

俗话说,“同行是冤家”。那个鲁老板听说姓纪的白发老头酿酒手艺高超,生意兴隆,一肚子的不快。加上小酒保宁愿不要半年工钱跑到太白酒家,闹得自家酒店门庭冷落,气得他吹胡子瞪眼。他左思右想也没法子,只得叫家人捧着几只大元宝,再带上两坛美酒,亲自到江边去拜访李白,想请他写一首诗,为自己撑撑门面。

李白一眼看出这位鲁老板的来意,冲他摆摆手:“你家酒池太浅,经不住我一口喝的啊!”说罢把手一扬,叫船翁开船,竹篙一点,小船轻轻离开江岸,朝江心驶去。

随着李白的歌声,他那高大的身影,渐渐融进了落日的余辉。

鲁老板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嘶哑着喉咙喊道:“仙人哪仙人,你停停,有话好说,好说呀!”跑了几步,被石头绊了一下,“扑通”一声倒在了沙滩上。

不久,鲁家酒店关门了,而纪老汉的“太白酒家”

生意,却一天旺似一天。一年后,老汉不幸病故,李白悲痛欲绝,把酒洒进长江,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并且写下一首悼念老汉的诗:

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

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

可见,李白与酿酒老汉情谊多么深厚啊!

千百年来,沿江一带,许多大大小小的酒店总以“太白酒家”、“太白遗风”作为店号,用布写好挑在门前檐下,表现出对伟大诗人李白的纪念之情。

一言心语

大诗人李白生性豪放,超尘脱逸。刚直品端,蔑视权贵。其著名诗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叫我不得开心颜”充分反映了这一鲜明的个性。他善交诚实之友,痛恨奸诈之人。在本传说中,对鲁老板的蔑视与对酿酒老汉的深情正是鲜明的写照!

杜甫的传说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唐代大诗人,被后人推崇为“诗圣”。他的许多优秀作品,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生活,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集》。

杜甫开药铺

在沙市(沙市在唐代叫沙头镇)中山路中段,有一条古老狭窄的石板路小巷,相传杜甫曾在这里住过。

大历三年(公元七六八年)的早春,杨柳新绿,青竹吐翠。在沙头镇大街上,新近开设了一家“百草堂”

药铺,门前贴着一副别出心裁的对联:“独活灵芝草,当归何首乌”。店主人就是五十多岁的杜甫,他刚从四川药州回来,在沙头镇定居下来。他弟弟杜观也把家眷接来,兄弟团聚,甚为欢洽。他常和荆沙一带的老友李之芳、郑审相会,老友相聚,甚是欢喜。当时,荆南节度使卫伯玉在楚国名流宋玉的故宅旁边新盖一座宅院,杜甫特地致诗述怀: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官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杜甫本想借题发挥,希望卫伯玉像严武一样把他荐用于朝廷。岂知卫伯玉不学无术,更不懂爱惜人才,加以他的门客从中挑拨,说杜甫自比宋玉,怀才不遇,把您比做楚王,不识人才,最终将和楚宫一样泯灭。从此,卫伯玉对杜甫怀恨在心。

杜甫刚来时由于生活穷困,虽有杜观等亲友接济,毕竟是“寄人衣食”,非长久之计,于是就以卖药为业,聊度岁月。

药铺开张后,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甚至实在无钱付还药费的,也就免费赠送。因此百姓称赞,生意兴隆。

常说:“落毛的凤凰不如鸡。”杜甫的药铺生意一好,其他几家药店的生意自然就冷落了下来。这几家老板暗恨杜甫这个“外来户”抢了他们的生意,于是就串通起来,用银两收买了卫伯玉衙门里一个书吏。这家伙近来在赌场输得精光,正好有人送财上门,自然满口应承。这一天,他乘机在卫伯玉面前挑拨道:“老爷啊!你晓得有个杜老倌在镇上开药铺的事吗?”

“嗯!晓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