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山上原来就长这种桃子吗?”老人说:“听老辈们讲,在很久很久以前,这山上荒无人烟。有一年,山上来了一对逃难的小夫妻。他们在山上开荒种地、栽花植树,渐渐地穷山变成了宝山。这件事感动了王母娘娘,她派桃花仙女来到云台山,给夫妻俩人送来两个大蟠桃和七七四十九个仙桃核。夫妻俩吃了桃花仙女送来的蟠桃后,就把两个蟠桃核种在他们住的山洞门前,并把七七四十九个仙桃核种在了这块山田里。后来,这夫妻二人成了神仙,跟着桃花仙女上天去了。”吴承恩听到这里,就对老人要求说:“我们去看看那对小夫妻住的山洞吧。”老人说:“好吧。”山洞就在这桃树林附近,只一会儿工夫,他们就到了。吴承恩一看,洞门前果然有两棵桃树,就是没有结桃子。吴承恩问:“树上怎么没有桃子啊?”老人告诉他说:“相传很久以前,这山上出过石猴精。有一天,石猴精带一群小猴子在山上找果子吃,找到这里,就把满树的蟠桃一下子都吃光了。听老辈们传说,冬青桃是一千年开花,两千年结果,三千年才成熟。这蟠桃得三千年才开花,六千年才结果,九千年才成熟。现在还没有开花呢!”
石猴精吃蟠桃的故事,引起了吴承恩极大的好奇,他就请老人讲那石猴精的故事。老人对吴承恩说:“传说古代有一个女蜗仙女,她看天上坏了很多洞,银河里的水一年到头从这些洞里往人间倒,老百姓吃尽了水涝的苦头,女蜗就炼石补天。洞补好后,剩下了一块石头,她就把它扔向了东海。哪知道,一下子扔到了云台山青峰顶下面,掉在两块大石头的夹当里。不知过了多少年,这块石头旁边,又生出来一块圆圆的石头。有一天,这块圆石头一声爆响,炸开了。只见金光四射,从里边蹦出一个小石猴。说起来很奇怪,这石猴一出来就嗤嗤地见风长……”老人的故事,引起吴承恩很大的兴趣。他要求老人带他去看看那块石头。不一会儿,他们就来到了那个地方。吴承恩一看,果然不错,两块巨石中间夹着一块石头,上不靠天,下不着地,上边还有“蜗遗石”
三个字。紧靠“娲遗石”的是一块半圆的石头,表面十分光滑,像有人磨过的一样。
老人告诉吴承思,那半块不知崩到什么地方去了,就剩下了这半边。
在离“蜗遗石”不远的地方,还有许多山洞。老人又带吴承恩去看那些山洞。穿过一片松林,就到山洞了。这里的山洞特别的多,大洞小洞,方洞圆洞,高洞矮洞,一个接一个,一个挨一个。吴承恩跟着老人进去一看,那些山洞,洞洞相连,洞洞相通,真是一个洞天世界。吴承恩边走边看,边看边问,才知道这是七十二洞。
他们钻进一个山洞又一个山洞,钻呀钻呀,不知不觉地来到了一个很大很大的山洞前。那山洞的门是一个“人”
字形,洞门上的崖头上还有“高山流水,神泉普润”八个大字。从山顶淌下一股流水,正好遮住洞门,像是一个帘子挂在门上。洞的附近长着许多银杏、栗子、桃李等本树。
这时,老人告诉吴承恩说:“传说,有一天,石猴精带着一大群小猴子来到这里。看见有这么多的果树,开心极了。它们一边吃着果子,一边高兴地玩耍。石猴精看山上飘下一股流水,不知里边是什么,就叫小猴子进去看一看。可是,小猴子一个个都胆小怕死,没一个敢往罩跳的。这时,只见石猴精蹲下身子,闭上眼睛,大叫一声,纵身跳了进去。它睁开眼睛一看,原来是一个山洞,石猴精非常高兴。只听它一声招呼,小猴子们一个个都学它的样子,蹦了进去。从此,石猴精就在这洞里安下家来。它们朝游青峰顶,夜宿大山洞,饿了吃山果,渴了饮山泉。日子过得无忧无虑,十分快活。”
听到这里,吴承恩问:“这山洞好进去吗?”老人说:
“好进去,你跟我来。”吴承恩跟着老人绕到洞后,原来后边还有一个小门,他们钻进去一看,洞有两间房子大,里边还有一个方口水井。吴承恩看井,想起了“神泉普润”的石刻,就问老人:“这就是神泉吧?”老人说:“我们都叫它海眼子。”吴承恩又问:“为什么叫海眼子呢?”
老人说:“传说,这井一直通到山下的大海里,井水从来没有干过。”
他们钻出山洞以后,向“三元宫”大庙走去。吴承恩一边走一边问老人:“那石猴精后来到什么地方去了?”老人说:“传说有一年,青峰顶遭到一次大旱灾,很多果树都旱死了。只剩下那冬青桃,还得等三千年才能吃到果子。石猴精就对小猴子们说:‘我只好带你们到外面去谋生了。’从那以后,石猴精就再也没有回来过。”说着说着,他们已来到了“三元宫”前。吴承恩请老人到庙里歇歇再走。老人说改日再来,并请吴承恩到他家里去作客。吴承恩非常感激老人,望着老人向山下走去,直到望不见了,才回“三元宫”。
从这一天起,吴承恩天天在云台山青峰顶上下,这里转转,那里看看。有时还到老人家里去,听老人讲故事,回来后,就在“三元宫”里写《西游记》。他把云台山青峰顶当做孙猴子的老家,因为这里一年四季花果满山,吴承恩就把青峰顶改叫花果山。他还把石猴精住的大山洞改叫水帘洞。很快,吴承恩就把《西游记》的开头写好了。有了好的开始,整部书写起来就顺利多了。吴承恩在云台山住了三年,终于写完了《西游记》这部长篇巨著。
一言心语
《西游记》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四大长篇小说之一。它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艺术特点。从本传说中。反映出了吴承恩感悟生活,挖掘题材以及执着勤奋的创作精神。
汤显祖传说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若士、海若、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明代的戏曲作家、文学家。他在戏剧上的成就很高,以有内容和富文采著称。著有《王茗堂集》和《紫箫记》(后改为《紫钗记》)、《还魂记》(即《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传奇五种。
叶坞灭虎
有一年的冬天,十一月就下了一场大雪,小小的遂昌城银装素裹,分外好看。
遂昌县令汤显祖,这天起得很早,在书房里呵开冻笔,写作《还魂记》。突然,传来一阵击鼓声,只见衙役进来禀告,说东梅村百姓来报命案,他忙叫衙役备几盆炭火,即刻传百姓到花厅里来问话。
十几个衣帽上沾着雪花的百姓,被唤进花厅。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接着,几个百姓也跪了下来。
汤显祖忙招呼着说:“这里不是县衙正堂,大家都起来烤火吧,有事慢慢说。”
百姓们道过谢,都高兴地围着火盆取暖,只有那位老人,却还跪在地上,结结巴巴地说:“求老爷作主,我那十八岁的小儿子,昨夜死于非命……”
汤显祖把老人扶到火盆边坐下,听他哭诉了一阵,这老汉年过四十才得一子,今年已十八岁。就在昨夜三更时分,突然听到几声猪叫,他儿子连忙起身出门去看,就不见回来了。老汉心知有异,当即点灯出门查看,发现栏内的一头猪已倒在血泊里,那死猪身上,都是虎爪深痕。老汉东寻西找,到了大门外,只见白雪上有一道老虎脚爪印在雪上的点点血迹,一直滴到后山。那老汉倒在雪上大哭,村民闻声赶来,连夜上山找人,在一棵大树下,发现老汉的儿子已被老虎吃了大半个身子。
同来的百姓插话说:“汤老爷,我们遂昌坐落在万山之中,经常有野兽出没,一到冬天,老虎更加猖狂,四出觅食,每年都要死伤几条人命。”
只听那雷老汉又说:“我儿子己死在虎口,人死不能复生,也就算了。我只求老爷迅速消除虎患,让百姓今后过太平日子,我老汉也就心甘情愿了。”
众百姓也说:“望老爷开恩,早日除灭这些吃人老虎,人被虎伤,死了也不甘心啊!”
“好一个死了也不甘心,本县一定作主,灭虎除害!”
汤显祖斩钉截铁地下了决心,劝慰大家先回去,又拿出自己的十两俸银,赠给受害的雷老汉。雷老汉捧着十两银子,含着泪花,边走边念:“汤公,汤公,灭虎,灭虎!”
汤显祖立即派人卜街,鸣锣招慕乡勇,讲山灭虎。
锣声惊动了山城百姓,大家顾不得风雷凛烈,纷纷走上街头看热闹,可就是没一个人来应募。汤显祖心里不由得焦急起来,他走到街上的人群里问道:“偌大的县城,怎么没有一个猎手前来应募,是怕老虎吗?”
“人怎么会怕野兽。”百姓们七嘴八舌地说。
汤显祖又问:“那到底是怕什么?”
“不是怕虎,是怕神!”
“怕神?”
有位年轻人说:“遂昌年年有虎伤人,皮神仙却说是天上神虎下凡收人。大家怕打虎受神仙惩罚,所以不敢动手,也不敢前来应募。”
汤显祖问:“皮神仙是谁?”
旁边一个老汉答道:“就是北隅街那个姓皮的财主,读书不成改学医,学医不通又学巫,倒爱玩弄文王八卦、阴阳五行、相面算命,到处哄骗钱财,买下大批田产,如今年已七十,越发谈神说鬼了。”众人正说话间,只见皮神仙眯着一双鼠眼来到衙门前。
皮神仙没有想到在大街上会遇上汤显祖,觉得十分意外,忙说:“老朽洁身自爱,从不足踏公门,今有幸相遇明公,就在这里告禀,听说老爷要聚众灭虎,可是真的吗?”
汤显祖答道:“老虎伤害人畜,不能不除!”
皮神仙说:“天降神虎下凡,惩罚恶人,千万不可乱杀!”
汤显祖说:“如果真的天遣神虎下凡,祸害百姓,那连玉皇大帝都得犯罪!”一席话,说得大家哈哈大笑。
皮神仙还不甘示弱,厚着脸皮说:“天生神虎,百兽之王,死在虎口的都是天命注定,不是前世留下冤孽,就是今生做了坏事。行善积德的人,放在虎口,老虎也会逃开,不敢伤他。”
这时,只听汤显祖厉声喊道:“那就将你皮神仙放在老虎口试试看,到底你是善人还是恶棍!”
皮神仙急得如丧家犬大叫:“使不得,使不得,我还要多活几年啊!”边说边窜到人堆里,悄悄溜掉了。
“哈哈,什么神仙?不过是个骗饭吃的老王八!”
人群里响起一片讥笑声。
轰走皮神仙,人们争着报名应募,一支四十多人的猎虎队成立了。
汤显祖亲自率领猎虎队,穿过冰封雪锁的峻峰来到老虎经常出没的叶坞,布好陷阱,伏下强弓药箭,到第三天就捕杀了一只身长七尺的大老虎,过了两天,又捕杀了四只大虎。这一下,百姓们也自己组织起猎虎队来,最多的一天,竞捕杀了十九只老虎,不到一个月,虎患就平了。从此,百姓过着平安的日子。
汤显祖还在遂昌城里建了一座“灭虎祠”,门口高悬他亲笔书写的“灭虎”两个大字金匾。这块匾,数百年来,一直挂在遂昌人民的心里。
一言心语
老虎的威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造谣惑众,装神弄鬼。汤显祖抓住问题的实质,消除了人们的疑虑,从而一举消除了虎患。
…
赵南星传说
赵南星(1550—1627),字梦白,高邑(今属河北)人,万历进士,官至考功郎中、左都御史:吏部尚书。能诗善文,才华出众。
酒店联对
明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赵南星自幼聪明过人,是家乡河北高邑远近闻名的神童。
有一次,一个南方人来到高邑,听说此地出了个神童赵南星,很不以为然,便想找个机会试试赵南星。
有一天,天正淅淅沥沥地下着细雨,这个南方人走进一家小酒馆里,烫了一壶酒,要了一碟菜,一边自斟自饮,一边和酒家闲扯。闲扯中,南方人得知赵南星上学下学都从门前路过,便打定主意,要在酒馆里难一难北方神童,抖一抖南方人的威风。
这个南方人一边喝酒,一边琢磨,见了赵南星该问什么话,该对什么诗,如何压倒赵南星,想到得意之处,不禁摇头晃脑,哼哼唧唧念起诗来。正在他得意之际,酒家忽然向外一看道:“客官,赵南星来了。”
这个南方人向外一看,只见雨地里走来一个不满三尺的小孩,上穿粗布棉袄,下着单裤,头上戴顶破草帽,心里便有了几分轻蔑。于是,他翘起二郎腿,冲赵南星一摆手道:“过来,过来。”赵南星听见酒馆里有人叫他,循声望去,见是一个陌生人,操着南方口音,便慢慢踱到酒馆门前,深鞠一躬道:“先生有何见教?”
“你是赵南星?”
“学生正是。”
“人称你是神童,善于对诗?”
“神童不敢当,对诗倒无妨。”
南方人一听,暗自冷笑:年纪不大,口气倒不小。
于是便摇头晃脑地说:“今天我倒要考考你,我出上联,你对下联,对得好,赏你一盅酒吃,对不好,必须从桌子底下爬过怎么样?”赵南星听他出言不逊,并不还口,只微微一笑。
南方人一见这小孩的神情,很是气愤,心想今天我非让你钻桌子不可,于是慢慢地扫了一眼赵南星,念出了一句上联:“穿冬衣戴夏帽糊涂春秋。”赵南星不卑不亢,劈口接道:“生南方来北地什么东西?”南方人一听,火冒三丈,连说:“不好,不好!”赵南星答道:“怎么不好,你上联含冬夏春秋。我下联有南北东西。”这个南方人强词夺理地说:“你小小三尺顽童。竟敢如此出言不逊,成何体统?”赵南星答道:“你堂堂七尺须眉,企图让人身钻桌子,太不像话!”南方人一听,认为这神童确实了不得,自己面红耳赤,无言以对。
一言心语
有道是有志不在年高。更有云:后生可畏。无论是对年长者,还是年幼之人。都应以尊重的心理去对待。
如果目中无人、唯我自大。有时真会自陷入窘境,而下不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