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中华青少年成长必读集萃:宇宙探秘
21593200000087

第87章 对自然奇观的探秘(4)

一艘意大利船在1831年7月10日途经西西里岛附近时,船长突然发现在东经12°42′15″、北纬37°1′30″的海向上海水沸腾起来,一股直径大约200米、高20多米的水柱喷涌而出,水柱刹那见间变成了一团500多米高的烟柱,并在整个海面上扩散开来。船长及船员们从未见过如此此景观,被惊得目瞪口呆。当这只船在8天以后返航时,发现一个冒烟的小岛竟出现在眼前。许多红褐色的多孔浮石和大量的死鱼漂浮在四周的海水中,一座小岛在浓烟和沸水中诞生了,而且在随后10多天里不断地伸展扩张,周长扩展到4.8公里,高度也由原来的4米长到了60多米。由于这个小岛诞生在******海峡里,这里航运繁忙,地理位置重要,因此马上引起了各国的注意,大量的科学家前往考察。但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正当人们忙于绘制海图、测量、命名并多方确定其民用、军事价值时,小岛却突然开始缩小。到9月29日,在小岛生成后一个多月,它已经缩小了87.5%;又过了两个月,海面上已无法再找到小岛的踪迹,该岛已完全消失。

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大西洋北部。有一座盛产海豹的小岛,它是100多年前由英国探险家德克尔斯蒂发现的,它也因此被命名为德克尔斯蒂岛。大批的捕捉者来到了这个盛产海豹的岛上,并建立了修船厂和营地,但此岛却在1954年夏季突然失踪了。最大的侦察机、军舰前来寻找均无结果。事隔8个月以后,一艘美国潜水艇在北大两洋巡逻,突然发现一座岛屿出现在航道上,而航海图上却从来没有标示过这样一个岛屿。潜水艇艇长罗克托尔上校经常存这一带海域航行,发现此岛后大为震惊,罗克托尔上校通过潜望镜发现岛上有人居住,有炊烟,于是命令潜水艇靠岸登陆。经过询问岛上的居民才知道,这正是8个月前失踪的德克尔斯蒂岛。

类似的怪事还有很多,科学家们称这种行踪诡秘、忽隐忽现的岛屿为“幽灵岛”。它们不同于那种热带河流上常见的、由于涨水或暴风雨冲走部分河岸或沼洋地而形成的漂浮岛。那么,幽灵岛是怎样形成的呢?这种时隐时现的小岛究竟是从何而来,又因何而去的呢?这成为世界海洋科学家们的热门话题。

法国科学家对这类来去匆匆的“幽灵岛”的成因作了如下解释:由于撒哈拉沙漠之下有巨大的暗河流入大洋,巨量沙土在海底迅速堆积增高,直至升出海面,因此临时的沙岛便这样形成了。然而,暗河水会出现越堵越汹涌的情况,并会冲击沙岛,使之迅速被冲垮,并最终被水流推到大洋的远处。

美国的海洋地质学家京利·高罗尔教授却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观点。他认为海洋上的“幽灵岛”的基础是花岗岩石,而并非是由泥沙堆积而成。它形成的年代久远,岛上有茂盛的植物和动物群,是汹涌的暗河流冲击不垮的。那么“幽灵岛”为什么会突然消失呢?他认为“幽灵岛”出现的海域是地震频繁活动的地区,海底强烈的海啸和地震使它们葬身海底。高罗尔教授还认为,如果太平洋西北部的海底板块产生强烈的大地震使之大分裂的话,日本本州、九州也会遭到和“幽灵岛”同样的命运,沉没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之中,而且他声称自己并非是在危言耸听。

另有学者认为,这不过是聚集在浅滩和暗礁的积冰,还有人推测这些“幽灵岛”是由古生代的冰构成,最终被大海所“消灭”。多数地质学家则认为是海底火山喷发的作用形成此类小岛。他们认为,有许多活火山在海洋的底部,当这些火山喷发时,喷出来的熔岩和碎屑物质在海底冷却、堆积、凝固起来,随着喷发物质不断增多,堆积物多得高出海面的时候,新的岛屿便形成了。有的学者认为,小岛的消失是因为火山岩浆在喷出熔岩后,基底与海底基岩的连接不够坚固,在海流的不断冲刷下,新岛屿自根部折断,最后消失了。有的学者认为,可能在海底又发生了一次猛烈的爆炸,使形成不久的岛屿被摧毁。还有学者认为,是火山活动引起地壳在同一地点下沉,使小岛最终陷落。

以上观点虽然各有各的道理,但都不能说明,为什么有些小岛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耍把戏”呢?为什么它们在同一地点突现、消失、再突现、再消失,而与其邻近的海域却没有异常现象发生呢?到底是什么所为呢?这一难以解开的谜团始终困惑着科学家。

日本龙三角探秘

1980年9月8日,相当于泰坦尼克号两倍大小的巨轮德拜夏尔号装载着15万吨铁矿石,来到了距离日本冲绳海岸200海里的地方。这艘巨轮的设计堪称完美,已在海上航行了4年,正是机械状况最为理想的时期,因此,船上的任何人都感到非常安全。

这时,船遇上了飓风,但船长对此并不担心。在他眼里,像德拜夏尔号这样巨大并且设计精良的货轮,对付这种天气应该毫无问题。他通过广播告诉人们:他们将晚些时候到达港口,最多不过几天而已。

可是,岸上的人们在接到了船长发出的最后一条消息(“我们正在与每小时100公里的狂风和9米高的巨浪搏斗”)后,德拜夏尔号及全体船员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无数巨轮在日本以南空旷清冷的海面上神秘失踪,它们中的大多数在失踪前没有能发出求救信号,也没有任何线索可以解答它们失踪后的相关命运。如果在地图上标出这片海域的范围,它恰恰是一个与百慕大极为相似的三角区域,这就是令人恐惧的日本龙三角。

连续不断的神秘失踪事件引发了人们的好奇,科学工作者们开始以不同的方式试图去揭开魔鬼海之谜。

一些科学家试图通过寻找失事巨轮德拜夏尔号,以及对其失事原因的研究来揭示这片海域的秘密。

大卫·莫恩是一名失事船只搜寻专家,在确定沉船地点方面业绩辉煌,同时,他始终抱着实用主义的态度:从纯科学技术的角度进行研究,给出答案。

1994年7月,由大卫·莫恩率领的海洋科技探险队向魔鬼海进发,他们坚信可以揭开事实的真相。

通过对探测器传输回来的图片资料的研究,人们终于找到了沉船的答案:

当年德拜夏尔号行驶到这片海域时就遇到了飓风,但像德拜夏尔号这样的巨轮应该可以抵御最大的飓风,所以船长也自信地认为他们最多也就是晚几天到达目的地。但这时又突然发生了海啸,海啸形成的两个涌浪将钢铁之躯德拜夏尔号架了起来,于是悬空的德拜夏尔号被自己的重力压成了3段。巨浪进舱,致使整艘巨轮快速下沉,下沉的速度之快使得船员们没有任何逃生的机会。此外,巨轮在下沉过程中随着海水压力的增大,被挤压变形,最后沉到海床上时已变为了一堆扭曲的钢铁。

这一建立在科学论证基础上的结论不仅为日本龙三角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同时足以告慰那些碧渊深处的亡灵,也给了那些长久沉浸于痛苦之中的亡者亲人们一个圆满的答案。纵观历史,2000年来共有100多万艘船只长眠在这片深蓝色的水下,平均每14海里便有一艘沉船,它说明海洋无愧是地球上最神秘莫测的生存地狱。迄今为止,人们依然无法知道在浩瀚的大洋之下,到底还隐藏着多少等待着去探索、发现的神秘。

神奇的双层湖探秘

在美国阿拉斯加半岛北部伸向北极圈内的巴罗角上,有一个奇妙的湖,叫努沃克湖,但人们却习惯叫它为双层湖。顾名思义,此湖应为双层。一池湖水分上下两层,上淡下成,其界限如刀切一般,从不混淆,从不掺和。两层水中生长着迥然不同的生物体,上层是淡水区的动植物,下层是海洋类的动植物。

努沃克湖长180米、约深6米,水层的分界线位于距湖面2米处。由于受北极冷空气的影响,在一年之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里,努沃克湖处在冰雪覆盖之下,两米多厚的淡水层,被冻结为一个大冰块。

据科学家研究认为,这座湖是由一条把海和地逐渐隔开了的海湾形成的,冬季降大量的雪,在春天融化后,成为大量的淡水流入湖中,而每当海上风暴骤起时,风浪又将海水灌入湖中,由于海水比淡水重,自然就沉积在海底了。

位于哈萨克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之间的成海也是一个双层湖,在咸海海面以下300~500米深度以下的湖中出现了另一层湖,这层湖的水与白垩纪沉积层混合在一起,并与天山山脉之间有暗河相通,湖水从没枯竭过。

在巴伦支海的基丁岛上,有个水层结构比努沃克湖更奇异的湖泊。湖水成分可分为五层:第一层是淡水,生活着普通的淡水鱼,种类繁多;第二层含有微量盐类的水,栖居着节肢动物和甲壳动物,如水母、虾、蟹等;第三层是咸水,栖息着海葵、海星和海鱼;第四层水呈红色,宛如新鲜的樱桃汁液,是水色最美丽的一层,里面生活着许多紫细菌,它们以湖底产生的硫化氢气体作为自己的养料;第五层水是由湖中各种生物的尸体残骸混合泥土而成,生物沉淀、腐朽后产生剧毒的硫化氢气体,除了燃气性细菌外,几乎没有生物的踪迹。由于湖中5层水层次分明,故又有“五层湖”之称。

那么,这个湖泊的水为什么保持有明显的分界线呢?湖里为什么又生活着海洋生物呢?

科学家经过观测研究后,作了这样的解释:这个湖位于北极地区,淡水是冰雪融化而来的。淡水较轻,因此处在最上层,而湖面是终年冻结着的,挡住风的吹拂,湖水就很难融合起来。它们都距离海洋很近,由于地壳的升降,海岸线的变迁,小片的海水被封闭起来,变成湖泊,因此湖里栖息了各种海洋生物。

神秘的南极“无雪干谷”探秘

南极是人类最少涉足的大洲,在那里,还有许多现象人们无法解释,“无雪干谷”就是其中最神秘的一个。总面积达1400万平方千米的南极大陆,大部分被冰雪覆盖,从高空俯瞰,南极大陆是一个中部高四周低、形状极像锅盖的高原。这个被形象地称为冰盖的冰层,平均厚度为2000米,最厚的地方可达4800米。大陆的冰盖与周围海洋中的海冰在冬季连为一体,形成一个总面积超过非洲大陆的白色冰原,这时它的面积要超过3300万平方千米。

在南极洲麦克默多湾的东北部,有三个相连的谷地:维多利亚谷、赖特谷、地拉谷。这段谷地周围是被冰雪覆盖的山岭,但奇怪的是谷地中却异常干燥,既无冰雪,也少有降水,到处都是裸露的岩石和一堆堆海豹等海兽的骨骸,这里便是“无雪干谷”。走进这里的人都感到一种死亡的气息,于是它又被称为“死亡之谷”。

当科学家探测至此,他们对于岩石边的兽骨百思不得其解。最近的海岸离这里也有数十千米,而远一点的海岸则要有上百千米。习惯于在海岸旁边生活的海豹一般情况下不会离开海岸跑这么远,可这些海豹偏偏违背了通常的生活习性来到这里。那么,海豹为什么要远离海岸爬到“无雪干谷”呢?

一些科学家认为,这些海豹来到这里是因为在海岸上迷失了方向。在这个没有冰雪的无雪干谷地区,海豹因为缺少可以饮用的水,力气耗尽而没能爬出谷地,最后干渴而死,变成了一堆堆白骨。

由于存在着鲸类自杀的现象,还有一些科学家认为这些海豹跑到无雪干谷地区就像鲸类一样是自杀。可是并没有充足的理由证明这是海豹自杀,因而有些科学家认为,这些海豹可能是受到了什么惊吓,在什么东西的驱赶下才到了这里。那么海豹在过去的年代里到底是惧怕什么而慌不择路呢?又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将它们驱赶到这里呢?这真令人费解。除了神秘的兽骨,无雪干谷还有许多让人无法解释的景观。

新西兰在这个无雪干谷的腹地建立起一座考察站,并根据考察站的名字,把考察站旁边的一个湖取名为“范达湖”。一些日本的科学家在1960年实地考察了无雪干谷的范达湖,奇异的水温现象使他们感到惊讶,水温在三四米厚的冰层下是0℃左右,在15~16米深的地方升到了7.7℃,到了40米以下,水温竟然跟温带地区海水的温度相当,达到了25℃。科学家们对范达湖这种深度越大水温越高的奇怪现象兴奋不已,纷纷来到这里进行考察。

日本、美国、英国、新西兰等国的考察队从各个角度对这一疑团加以解释,争论不休。其中有两种学说颇为盛行,一种是地热说;一种是太阳辐射说。

坚持地热说的科学家们提出这样的观点:罗斯海与范达湖相距50千米,在罗斯海附近有默尔本灿和埃里伯斯两座活火山。前者是一座正处于休眠期的活火山,后者至今仍在喷发。这表明这一带的岩浆活动剧烈,因此会产生很高的地热。在地热的作用下,范达湖就会产生水温上冷下热的现象,然而有很多证据却表明,在无雪干谷地区并没有任何地热活动。这一观点并不足以解释上述现象。

坚持太阳辐射说的专家们则认为,在长期的太阳照射下,范达湖积蓄了大量的辐射能。当夏天到来时,强烈的阳光透过冰层和湖水,把湖底、湖壁烘暖了。湖底层的咸水吸收、积蓄了大量剩余阳光中的辐射能,而湖面的冰层则是很好的隔离屏障,阻止了湖内热量的散发,产生一种温室效应。南极热水湖含有丰富的能有效蓄积太阳能的盐溶液,这就是范达湖的温度上冷下热的原因。但有许多人并不同意此种说法。他们认为:南极夏季日照时间虽长,但很少有晴天,因此地面能够吸收到太阳的辐射能很少,再说又有90%以上的辐射能被冰面反射。